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导语

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导语

来源:花图问答
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导语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48-01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及在教学中导语设计的情况,下面笔者就仅从四点具体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导语。 1 因势利导法

导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偶尔地因势利导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安塞腰鼓》时,春节的余绪还缠绕在大家的心头不肯离去,我班的学生在元宵节期间,不仅参加了学校里的腰鼓表演,还获得了第一名,并且代表学校参加了区里的文艺汇演,也是荣获大奖,载誉而归,受到了区、校领导的表扬。在讲这一课时,笔者先请两个学生到讲台上来一段腰鼓表演(虚拟的),两人的潇洒动作赢得了大家的笑声和掌声,也激起了其他同学的热情,他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情不自禁地或用手或用笔在桌子上敲打起来。笔者趁热打铁,鼓励大家一起敲起来,顿时教室里“鼓声”雷动,进入课文的声势已经造成。笔者示意学生暂停,激励他们说:“大家的腰鼓打得非常有气势,冲出了学校,征服了区县,获得了众人

的青睐,你们都是好样的!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的陕北高原,有一群朴实的农村青年,他们打着腰鼓从偏僻的家乡走进了热闹的都市,凭着娴熟的技艺参加了电视台的春晚演出,以其恢宏的气势震撼了亿万观众的心灵,你们想不想也像他们一样上春晚?”学生异口同声志说:“想!”“那咱们不妨先学学他们的经验,取长补短,力争上春晚!中不中?”学生攒足了劲斩钉截铁地说:“中!” 此时他们已经神采飞扬,群情激荡,迫不及待地翻到了十七课—《安塞腰鼓》。之后笔者根据课文气势雄壮的特点,强调课文的朗诵,采取男生独读,女生独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男女生齐读等不同的朗读方法,而且在第25-27段还借用了音乐中二部轮唱的方法让男女学生“二部轮读”,并要求学生在别人读时可以敲击桌子助兴。学生热情高涨,分工合作,读到兴奋处竟然全体起立,放声朗读,教室里人声鼎沸,令人热血沸腾,学生已经完全融入了课文的情境中,因此讨论课文的艺术特点时,学生张口就来,排比的作用更是体会颇深,教学目标的实现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至今笔者还能记起当时学生读书的情景。 2 欲抑先扬法

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在不经意间就会成为导语中的好素材。学习《生物入侵者》时笔者联系实际,采用了欲抑先扬法导入课文。笔者向学生介绍说:“咱们国家曾从国外引进了优良的葡萄品种,这些葡萄在适宜的地方安家后生长良好,凭借着个大味美赢得了国人的喜爱,你们吃过吗?”有人摇头有人点头。笔者接着说:“从大

家的回答中可见这种物品还未能走进千家万户,而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就不仅造福我国人民,还被引进到世界各地,为受饥饿困绕的当地人民带去了福音,更为全世界人民早日摆脱贫困做出巨大的贡献。然而有些外来生物的进入不仅不能为人类造福,还会对当地物种带来了伤害,甚至是引起了大的灾难,令人谈‘其’色变,这种生物自然成为众矢之敌,被人们憎恶地称为‘生物入侵者’,现在大家就一起来看看这些生物是如何无孔不入地进行侵略的。”带着好奇,学生纷纷打开书,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课文内容相对简单,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很快就理清了文章脉络,弄清了生物入侵的方式及危害。但任务并未到此结束,笔者又进一步联系实际,让学生来谈一谈他们所了解的生物入侵的事例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3 兴趣引领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也会达到不错的效果。我讲《云南的歌会》时根据学生喜欢唱歌、好奇心强的特点,专门从网上下载了一些云南民歌的视频。上课放视频时我先让学生闭上双眼,用心来聆听悦耳的歌声,然后才让睁开双眼欣赏美妙地歌舞,最后让他们推举出两个优秀“歌手”高歌一曲,我略作点评后对他们说:“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中很多民间歌手甚至连字都不识,却唱出了天籁般的歌声,比某些明星歌手不知要强多少倍啊!他们为何唱得这么好,又是怎么学的呢?咱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来看看究竟吧,答

案就在里边!”学生满怀信心地翻开书,急于寻找答案,他们认为还像以往的课文一样答案唾手可得,但是看遍了字里行间也找不出答案,笔者却反复强调答案就在书里面,弄得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又阅读又讨论,在通晓了课文内容后,经过认真总结,终于归纳出来了几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秀美的大自然赋予了他们灵气;无论何时何地他们想唱就唱,任性而为,而且全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像歌星那样矫揉造作;他们反复练习,不论是否相识,兴趣所至,到处对歌,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我;再者就是他们定期聚在一起,由老者教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当然也互相学习,最终个个成为能手。学习何尝不是如此!这虽然不是教学任务的要求,但学生却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岂不更好。 4 设置悬念法

这种方法就是抛出问题,设置悬念,从而引起引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在讲鲁迅的《孔乙己》时,笔者就采用了这种方法,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伤。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而且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

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这样导入让学生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通过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先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