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潘家君 (海南省文昌市东路镇农业服务中心,海南文昌571348) 水稻稻瘟病属真菌性病害,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病,其发生 1.5药剂防治不合理 具有突发性、流行性和毁灭性,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米质,给水稻 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文昌市东路镇是水稻粮食主产镇,常年播种 面积933.34 hm',总产量达6930t。每年稻瘟病都有不同程度的 发生,笔者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多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查, 常年一般发生较轻的田块减产11%~19.6%,发生较重的田块减 产42% ̄55%,个别田块颗粒无收。 1发生原因 大量充足的菌源是造成我镇水稻稻瘟病大面积发生的直接 原因。此外,气候条件、品种抗性、田问管理等也是造成稻瘟病大 面积发生的原因。 1.1气候条件有利稻瘟病的发生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 度、光照的影响更大。早造稻稻瘟病发生流行比晚造稻发病严重, 气温在24 ̄28 ̄C时,相对湿度在90%以上,或叶片上有水珠,阴雨 连绵,雾多露重,以秧苗四叶期、分蘖期和抽穗始期最易发病。晚 造稻在9月、10月高温台风雨季节,此时正值水稻抽穗扬花期, 因而易致穗颈瘟大流行。 1.2品种布局不合理及抗病能力较差 受市场经济影响,农户片面追求种植长粒稻谷或圆粒稻谷, 导致长时间、大面积连续种植单一品种,因而抗病能力降低;并且 品种更新换代慢,品种结构相对单一,一旦气候条件适宜时,稻瘟 病发生流行。 1.3病菌源充分 稻瘟病病原菌在感病的稻草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 源。一是农户收割水稻后,随便将秸杆堆放在田边地角,没有及时 科学处理病株残体。二是农户没有使用药剂处理种子浸种,从而 导致种子携带的病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衍滋生而发病。 1.4田间管理粗放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农业生产多为老、弱、病、残,管理 水平相对薄弱,具体表现: 1.4.1种植密度过大,使田间植株个体营养空间小,稻株瘦 弱、素质差、整体呈现郁闭,容易引起发病; 1.4.2过分集中地追氮肥,而磷、钾肥施不足,造成水稻徒 长、嫩绿,这样的稻田既不抗倒伏,还会诱发穗颈瘟严重发生,同 时,分蘖期延伸,无效分蘖多,抽穗迟而不整齐,增加了感病机会, 引起稻瘟病发生流行。 1.4.3很多农户未掌握灌溉技巧,长期深灌、积水等,导致抗 病能力降低,有利稻瘟病的侵染。 圜…。 一 一是农户对病害的防治意识不强。很多农户只注重治病,不 注重防病,水稻初发病时,不注意预防。二是防治时期不佳。往往 是在病害出现明显症状后才用药,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 2综合防治措施 目前,针对该病发生原因和近年来取得的防治经验,在防治 措施上,以优质高产,抗病良种为基础,消灭病源为前提,科学的 水肥管理为中心,大力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做到早预防勤观 察,早发现,早防治。 2.1诊断要及时、准确,不能与其他病害混淆 稻瘟病发生的时期和为害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 瘟、穗颈和谷粒瘟。其中,叶瘟和穗颈瘟对产量影响很大,如叶瘟 多为害叶片,常发生在分蘖盛期、拨节期及幼穗形成期。穗颈瘟发 病严重时造成白穗。因此,必须正确诊断病情,不能把稻瘟病与其 他病害混在一起来防治。稻瘟病的最大发生特点是:一定由发病 中心开始,然后向周边扩散蔓延。 2.2选择抗病品种,搞好品种搭配 选择抗病品种,尽量避免同系列品种连片大面积种植,要多 个抗病品种间作,根据不同品种的抗性交叉种植,避开发病时期, 防止稻瘟病大面积发生。 2.3种子消毒 种子播种前晒1~2天,再用40%稻瘟灵ECIO00 ̄1500倍液 浸种24h,最后将药剂处理后的种子用清水洗净,之后进行催芽、 播种。 2.4大田整地消毒,合理配方施肥 犁田、耙田时,亩施生石灰5O ,进行大田消毒,减少病菌 源。看重解决好病稻草处理,特别对上年发生过稻瘟病的地块,泡 田时涝净菌核并且焚烧或深埋。在施肥上禁忌偏施,注重增施磷、 钾肥,做到配方施肥,确保氮、磷、钾平衡,同时要以有机肥做底肥 为主。 2.5药剂防治 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早治叶瘟,狠治穗瘟。发病初期用 药,叶瘟要连喷药2~3次,每次间隔5~7d,穗瘟要着重在抽穗 始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进行施药防治。 亩用50%丙环唑EC5000倍液喷雾,或用40%富土一号SPX500 ̄ 600倍液进行防治。特别提醒:凡是稻田发生苗瘟或叶瘟,后期必 然发生穗颈瘟,希各农户不要忽略防治。 作者简介:潘家君,男,1979年8月出生,农艺师。主要从事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