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聚焦 列宁的党建思想与国家消亡学说 刘元玉 摘要:列宁的党建思想与国家消亡学说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国家具有同样的 阶级性质.它们的阶级性质必然随着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形势的日趋缓和而不断消亡,由此引 起政党和国家的制度形式、特征、职能和作用不断演变。在社会主义社会执政党和国家的建设过 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党和国家消亡的客观规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发扬社 会主义民主,对政党制度和国家制度有步骤地、稳妥地、适时地进行改革,更好地发挥它们在加 快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列宁;党建思想;国家消亡学说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8)04—0011—05 关于国家消亡,列宁作过许多论述。他从国家 消亡的角度揭示了无产阶级国家的内部发展趋势,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前途的问题上,为我们指明 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体。 从他有关党的任务的论述来看,列宁指出, “社会民主党人在实践活动方面给自己提出的任务 了方向。而关于政党消亡,却很少看到列宁的专门 论述,只能从列宁的党建思想与国家消亡学说的内 在关系上来加以把握。本文试图从政党消亡与国家 是。领导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并把这一斗争的两 种具体表现组织起来:一种是社会主义的表现(反 对资本家阶级,目标是破坏阶级制度,组织社会主 消亡辩证统一的角度.探讨一下列宁的党建思想与 列宁的国家消亡学说的内在关系及其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 义社会);另一种是民主主义的表现(反对专制制度, 目标是在俄国争得政治自由,并使俄国政治制度和 社会制度民主化)。”③‘‘我们最后的一项事业,也是 最重要最困难而又远远没有完成的事业,就是经济 建设.就是在破坏了的封建基地和半破坏的资本主 义基地上为新的社会主义大厦奠定经济基础。”@在 政党的消亡和国家的消亡的问题指的是无产阶 这些论述里.列宁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在于 级的政党和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问题。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或工人阶级政党),列宁 的思想极其丰富。从他有关党的性质的论述来看, 列宁指出,工人阶级政党并不等于工人阶级, “把 逐次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建设。 从他有关党的地位作用的论述来看,列宁指 出, “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自觉因 素’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 作为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党同整个阶级 昆淆起来, 显然是绝对不行的”①无产阶级政党也不是无产阶 级中的任一组织,例如工会,而应该是“无产阶级 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②。在这些话里, 列宁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在于它是工人阶级 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 体系对工人的影响。”⑤列宁又指出, “无产阶级在 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⑥。 列宁还指出,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这样:可以说党 2018.4 11 吸收了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由这个先锋队来实现无 产阶级专政”⑦。在这些阐述里,列宁强调了工人 阶级政党对于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思 想、组织、政治的领导作用。 关于无产阶级国家,列宁常用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等语词来表述其概念 的内涵。无产阶级国家就是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 其他劳动人民对他们的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用列 宁的话讲,就是给绝大多数人以民主,给少数人以 专政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中,占统治地位 的是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他们享受平等的民 主权利,被统治者则是少数剥削者和破坏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各种坏分子,他们是专政的对 象。任何国家制度都是由专政和民主两个方面有机 结合而成的,无产阶级国家也不例外,它“应当是 新型民主的(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 型专政的(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⑧。 从国体的涵义(即一定社会的各阶级在国家中 所处的地位)来说,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或 日无产阶级民主)作为国家学说的范畴,首先也是 一个国体的问题,它表明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中, 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占统治地位,享受民主权 利,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列宁在《俄共(布) 纲领草案》中具体阐释“苏维埃共和国——向完全 消灭国家过渡的新型国家——所肩负的历史任务” 时,就列举出“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城市 工业无产阶级”、 “农村无产者和半无产者”等 “一切劳动者”,都享有“真正的民主制度”的平等 权利,相反, “把剥削者排除出享有充分权利的社 会成员之外”⑨ 从政体的涵义(即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以何种方 式去实现其统治的制度)来说.列宁认为社会主义 民主同时又是一个政体问题,它表明,无产阶级和 其他劳动人民以民主的方式(民主集中制)去实现 其统治。列宁在《俄共(布)纲领草案》中具体阐 释“苏维埃共和国——向完全消灭国家过渡的新型 国家——所肩负的历史任务”时.也列举出“劳动 群众能对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施加更直接的影响。 即民主制的更高的形式的实现”的“选举”、 “一 支同被剥削劳动群众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工农 武装力量”、把立法和行政“两种权力合而为~” 的民主制等,都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统 治的“苏维埃国家组织”形式⑩ 12社会纠学 冬 从国体和政体共同组成国家制度(国家制度是 一定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国家管理方式的统一)的涵 义来说,列宁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真正达到 了国体与政体的高度统一,达到了国家的内容和形 式的高度统一,因为它真正体现和保证了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益。而且社会主义民主 的形式的发展变化必须与它的内容的发展变化相适 应。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即不推翻资产 阶级,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组织成统治阶 级,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反过来说,如果 没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民 主的内容,久而久之,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也会蜕 变或丧失。为此,列宁强调要“继续进行反官僚主 义的斗争”,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全体劳动居民 独立参加国家的管理工作”@。 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国家的关系,列 宁在关于领袖、政党、阶级、群众间的相互关系的 论断中,通过“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一般道 理,结合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斗争的实际,论证了无 产阶级国家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列宁说: “没有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 没有为本 阶级一切正直的人们所信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 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斗 争是不可能的。”⑩同样.列宁也通过把党的无产阶 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 的理论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有 赖于无产阶级国家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 命。列宁说: “只有依靠苏维埃国家组织,无产阶 级革命才能一下子打碎和彻底摧毁旧的资产阶级国 家机构,不然就不可能着手社会主义建设。”⑩ 如果上文阐述的还只是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 级专政的静态的关系的话,那么下文将要了解的就 是它们的动态的关系,即它们的发展过程和消亡图 景。 列宁在谈到“国家消亡”的含义时指出, “‘国家消亡’这个说法选得非常恰当,因为它既表 明了过程的渐进性,又表明了过程的自发性。只有 习惯才能够发生而且一定会发生这样的作用.因为 我们在自己的周围千百万次地看到.如果没有剥 削,如果根本没有令人气愤、引起抗议和起义而使 镇压成为必要的现象,那么人们是多么容易习惯于 阶级国家在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遵守他们所必需的公共生活规则”⑩。这说明不能 把无产阶级国家的消亡看做一朝一夕、急剧动荡的 过程,而要将它当做逐渐演进、长期变化的过程; 也不能把国家消亡看作是一个人为的.通过外部力 量来随意改变的过程,而要看作是无产阶级国家按 照自身内部发展规律不断变化的,不依人的意志而 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 列宁强调指出: “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 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无产阶级国家的消 灭,即任何国家的消灭,只能通过‘自行消亡’。”⑩ 这就解释了资产阶级国家与无产阶级国家各自退出 历史舞台的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国家消亡.只能是 指无产阶级国家的消亡。而无产阶级国家的消亡, 只能是“自行消亡”。与此相一致,列宁告诫无产 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下。可以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形式,来组织和训练无 产阶级自己的力量,宣传和教育工人阶级以做好革 命的准备,但是从未认为通过纯粹的议会道路。可 以使资产阶级国家过渡到无产阶级国家。更重要的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忽略走暴力革命的途 径,以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对于无产阶级国家消亡过程的具体情形,列宁 把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来论述。在无产阶级国家建 立阶段。国家消亡是指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照搬旧 的国家机构和制度,而要彻底消除其剥削、压迫劳 动人民的阶级性。列宁说过“无产阶级所需要的只 是逐渐消亡的国家,即组织得能立刻开始消亡而且 不能不消亡的国家”⑩的话。在这里.列宁是从与 一切旧国家或资产阶级国家相比较来说明无产阶级 国家的,强调无产阶级国家从一开始就“不是原来 意义上的国家”,而是“过渡性质的国家”。是“半 国家”。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国家一开始就失去了旧 国家才具有的某些性质或特征。列宁指出: “既然 是人民这个大多数自己镇压他们的压迫者,实行镇 压的‘特殊力量’也就不需要了!国家就在这个意 义上开始消亡。”⑩我们可以看到,列宁强调这一 切。都是为了指明无产阶级政党不能混淆无产阶级 国家与资产阶级国家的根本界限。我们共产党人不 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学说简单归结为“无产阶级 需要国家”这么一点,还必须搞清楚无产阶级需要 什么样的国家。 在无产阶级国家巩固阶段,国家消亡是指无产 时期,其阶级斗争等性质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而消 亡。十月革命后,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第二章增 加了~节,及时地总结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有关经 验,看到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激 烈的阶级斗争形势,批判了考茨基反对无产阶级专 政的谬论.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在从资本主义向共 产主义(包括社会主义阶段的共产主义)的过渡时 期的必要性。逻辑很清楚,既然这个时期阶级斗争 空前残酷和尖锐,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就必须加强 和巩固。可以说,这个时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巩 固阶段。无产阶级政党在过渡时期,必须带领无产 阶级坚决运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一必要手段,来进行 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这个社会革命包括以公有制 代替私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来保证社会全 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从 而解放全体被压迫的人类。“工人阶级政党。即共 产党,号召一切被剥削劳动者阶层参加自己的队 伍,因为他们正在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值 得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以阶 级斗争为主要任务的同时,也开始有计划地组织社 会生产和经济建设。这就意味着无产阶级专政的国 家在得到加强的同时也包含国家阶级性的消亡。 在无产阶级国家后期变化阶段,国家消亡是指 无产阶级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其阶级性随着阶级 差别的逐渐消灭直至最终消灭而逐渐消亡直至最终 消亡。列宁曾经引用了包含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中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国家“自行消亡”的著名论 断的一整段话。列宁在对恩格斯的话的含义进行阐 发时指出: “恩格斯所说的‘自行消亡’。甚至更 突出更鲜明地说的‘自行停止’,是十分明确而肯 定地指‘国家以整个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以 后即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时期。”⑩在这里,列宁忠 实地接受了恩格斯的原意——无产阶级国家在剥夺 了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 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后就开始消亡了。同 时,列宁也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需要国家。指出 社会主义需要国家来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保卫劳 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④。这样两个思想完全 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时期的无产阶级国家是正在消 亡而没有最后消亡的国家,它在消亡的过程中又还 在生存着。工人阶级政党,即共产党,在社会主义 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阶级斗争—— 2018.4 13 准确地说——残余形式的阶级斗争则成为次要的任 务了。当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时或者进入共产主义 社会之时。无产阶级国家就会最后消亡。用列宁的 点属于无政府主义的观点。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 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在国家问题上的区别时指出,当 无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并尽力创造条件促 使国家不断消亡的时候,无政府主义者则希望在一 天之内完全消灭国家,企图人为地加快国家消亡的 话讲,就是国家的完全消亡③。同样的道理,无产 阶级政党也会完全消亡。 总之.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国家的消亡可 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从广义来理解,无 进程,不懂得实现消亡的条件@。无政府主义者看 不到,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阶级斗争的职能在不 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国家从产生、发展到结束的 整个过程,都包含政党消亡和国家消亡的意义。从 狭义来理解,经过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 断地消亡着,但党和国家也必须按照阶级斗争变化 的客观形势,及时地、适当地开展对敌斗争;如果 在阶级斗争还存在的条件下,就完全放弃对敌专 期以后,即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 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国家就开始走向消亡 的阶段。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没有了剥削制 度,没有了剥削阶级,也就用不着进行疾风暴雨般 的阶级斗争,党和国家生活也就要相应地改变。党 和国家这时还要进行残余形式的阶级斗争,但主要 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了。 从政党的消亡与国家的消亡之关系的角度来考 察,列宁的党建思想尤其是他的执政党建设思想也 像他的国家消亡学说一样,包含着“消亡和改进相 统一”的深刻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 义,而且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其理论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出现过的或 可能出现的糊涂观点,澄清一系列理论是非。一种 观点认为,党和国家的消亡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 我们处于社会主义时代用不着考虑这个问题.现在 还不能讲社会主义政党和国家的消亡。甚至望文生 义,硬把过渡时期说成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 过渡时期(即包含着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过渡 时期),以论证社会主义社会仍然要以阶级斗争为 主要任务,仍然要强化党和国家的阶级斗争职能。 我们可以看到,列宁虽然有时称过渡时期是从资本 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像马克思在《哥达纲 领批判》中的说法一样,但是列宁在《向匈牙利工 人致敬》一文中,则明确地称马克思所讲的“从资 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无产阶级专政的 整个时期,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 期”②。 又一种观点认为,党和国家既然要消亡,那就 不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了。这种观 14社含纠学 冬 政,同样是错误的。我们知道,坚持党的领导和无 产阶级专政更重要的意义.是坚持让人民当家作 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 活的有力指导。所以说,党和国家消亡的过程,同 样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过程。 还有一种观点是。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应 当加强,讲它们的消亡,就会抵消加强的意义。对 于“同时既要加强又要消亡”这个论断,有许多人 甚至我们许多同志理解不了。他们不懂得党和国家 既具有阶级性,也具有社会性:既具有阶级斗争职 能,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讲其消亡是指它们的阶 级性和阶级斗争职能在不断地消亡,直至最后消 亡:讲其加强是指它们的社会性和社会职能要与时 俱进,加以改进和强化。例如党内民主和国家民主 的阶级性的消亡过程,却以民主范围越来越扩大, 民主制度越来越完善,民主生活越来越普遍,民主 程度越来越提高为特征表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 说,民主的消亡过程也就是民主的发扬过程。 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纵使是未来共产主义社 会也需要党和国家来指挥生产.调节社会秩序.所 以党和国家永远不会消亡。这在实质上是把共产主 义社会的最高社会组织等同于阶级社会的党和国 家,把性质不同的事物混淆起来,不是历史地、辩 证地看问题,造成的只是理论上的混乱。马克思主 义的观点是,到了共产主义,作为阶级范畴的党和 国家最后消亡了,而作为社会最高组织则仍然保存 和发展。那时完全不必用“党”和“国家”这样的 旧概念。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思想修养的共产主义 的人们,一定能创造出更符合事物本质的新概念 来。有哪个马克思主义者害怕谈论党和国家消亡 呢?! 其实践意义在于可以指导我们搞好社会主义时 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做到在消亡中改 进,在改进中加强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首 先,这一思想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 专政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们的消亡必然像它 们的产生一样.受到它们共同的社会经济原因的制 约和影响,据此来进行社会主义条件下党的建设和 国家建设,才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简单说 来,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国家“正在消亡”的经济基 础:共产主义社会则提供国家 “完全消亡”的经 济基础。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党的消亡。由此引申 开来.在党和国家的开始消亡与最后消亡之间.社 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虽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 它也有着不断的量的发展和某些部分的质变.这集 中表现为共产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这种顺应社会 主义经济基础不断发展.共产主义因素不断产生的 要求而出现的不断变化.也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加 强和改进党和国家建设的根本依据。 其次,这一思想告诉我们,政党和国家问题与 阶级斗争问题是分不开的.它们的消亡主要是指它 们的阶级实质的消亡.据此来进行社会主义条件下 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才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主 要任务。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生、巩固和发 展.社会的阶级结构和人们之间的阶级关系发生着 深刻的变化。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形势也必然发生着 变化。列宁曾断定。在消除了剥削制度因而随之消 除了群众贫困的根源之后.随着社会改造的深入发 展,剥削阶级残余和捣乱分子就会日趋消亡@。这 说明阶级斗争日趋缓和。最终将消失。既然如此, 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就由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其他 劳动人民同地主、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工具。 变成了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极少数反社会主 义的剥削阶级残余势力作斗争的工具;党和国家的 主要任务也转到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 义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El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 要上来。 再次。这一思想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和国 家的阶级实质的不断消亡即它的内部矛盾的运动发 展,必然引起国家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据此来进行社会主义条件下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 才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的工作重点。总的来看,社 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通常不能用暴力来加以 解决.甚至对敌斗争也主要不使用暴力。与此相一 致,社会主义时代对敌专政和对人民民主必须越来 越制度化、法制化。这是因为国家内部的形势提供 越来越多的建设法制的条件,也提出越来越多的这 方面的要求,即要求有极严密的法制体系,按法律 办事,以便有效地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利益。法 制建设又与民主的发扬分不开,这不仅是因为法制 要由人民去制定,而且是因为要由人民去执行和维 护。列宁曾经设想由绝大多数人去对少数剥削分子 和捣乱分子实行监督,这种监督真正普遍地实行 时,坏分子就无处躲藏,无法施展自己的诡计⑤。 这些论述,今天读起来,真是倍受教益。 最后,这一思想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和国家制度的不断变化,必然改变政党和国家的职 能和作用.据此来进行社会主义条件下党的建设和 国家建设,才是我们必须始终明确的工作目标。一 进人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国家的更主要的职能 就转变为保护和管理社会主义财产和保护按劳分配 原则的职能,同时使组织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职能得 到充分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作用更主要的 是引导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大家建设 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挑选出能领导好经济建设,组 织好国家生活的优秀人才,培养全体人民的社会主 义民主的习惯。这样,我们在前面所讲的健全民主 制度。发扬民主的目的就通过党和国家的职能和作 用来达到了。列宁曾预见,随着作为阶级镇压机关 的自然消亡,在所有的国家机关中只有最高国民经 济委员会这种机构必定成长、发展和巩固,它将担 负起有组织的社会的一切最主要的活动@。也就是 说.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党和国家逐步建成没有阶 级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组织,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 目标。 注释: ①③⑤⑥《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473、140、325、526页。 ②④⑦⑩《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509、569、369、154—155页。 ⑧⑨⑩⑨⑩⑩⑩⑩⑥⑩⑩⑩⑨②③⑨⑤③《列宁选 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0、721—722、 722—723、724、723、191、128、130、147、734、124、 196、203、835、213—2l4、193、203、543页。 作者简介:刘元玉,中共湖北省委省直机关工 作委员会党校副校长、教授,湖北武汉,430070。 (责任编辑胡静) 2018.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