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艺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
在人类舞蹈文化的元素中,古典舞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古典舞的存在说明两层含义:一层是人们对传统、祖先的尊重,是对古老文化的一种继承;另一层是人们赖以创造创新,发现新舞蹈艺术的基础和依据。新的舞蹈在不断的诞生,古典舞的本身也在被保存着、发展着。中国古典舞并不是古代舞,也不是戏曲舞蹈,它是一种中国传统美德美学观念为基础的审美元素,它即反应了人们对古老文化的尊崇,又不可避免地夹带着新时代所给予它影响的一种新的舞蹈品种。
中国古典舞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特别注重舞蹈的神韵身法。神韵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人体所展现的艺术韵味,是人们申请和内心心意要表达的东西,身法是指外形动作及韵律的释放。中国舞除了讲究手、眼、身、法、步外,还讲究形、神、劲、律,也就是因为这些才构成中国古典舞的内涵。
纵观中国文化元素之美,其他艺术学科也有和舞蹈想关联相似的地方,根据“神韵”特点又可以分为线的流程、圆的形态和韵的内核三种特征。
一、线的流程
中国古典舞线的流程带给人们一种“行云”之状,突出地展示了线的艺术在空中流连绵延。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龙飞动的形态蜿蜒驰骋的线条有着与舞蹈文化深层的内在联系。中国古典舞表演同时也受到中华民族国粹精髓的影响,在所有艺术中,和舞蹈有关联的学科大量涌现,除了那些耳闻人之的武术,戏曲,杂技学科和舞蹈有相关外,书法、绘画也和舞蹈有关联。在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中,能看出那些作品几乎都是一笔流线型完成的,在绘画的过程中作者的身体和画笔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随着胳膊的大幅度韵律同时做出惟妙惟肖的惊人作品。在绘画大师讲座中他们都会说出:“线”是整个绘画艺术高于一切的艺术规则,因此这是不可质疑的同时也是不可否认的。在书法中更能体现到“线”的流动和链接,不管是篆书还是隶书,在急速缓慢游走在笔尖之中,有着节奏性的连绵起伏,随着“点”“线”的流动可以看出作品的完整性和刚劲有力的圆润。然而“线”在舞蹈“神韵”中也具有一定影响力,常常能听见很多教员在授课的时候说出“点”“线”明确这样的话,“点”很多人都知道是说戏曲中得亮相,甩头亮相要在定点上,这样显得有刚劲脆落的
形态动势。而线则是指身体的流动性,犹如行云流水缠绵和刚劲的交叉,在身韵中常常能体现。
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的连接多用“线”的方式去接洽,上身的韵律用“线”去表示,去诠释。舞蹈《爱莲说》表演者邵俊婷用“线”把莲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天的内在美的感觉跳了出来,将自己高超的舞蹈技艺与完美的艺术表演和自己心中的情感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舞蹈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用“线”去连接的,开始的动作与标志性的脚腿与上身的两头起都将荷花的那种韧性美表现了出来,舞蹈动静结合在适当表现荷花静的同时也表现了荷花的动态美,随着高低起伏美妙的音乐舞者的动作也有开有合,中间用“藕断丝连”的细腻与音乐相结合,这是一种和谐统一的美给人以心灵上的共鸣。小幅度的一些动作也正是表现出了内心的矛盾,经过挣扎之后,动作的舒展流畅使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一个中国古典女子身上那种韵味。而在刚柔相济方面,讲究“刚柔动静合一”,动作讲究起伏跌宕、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中穿插“亮相”,并以“刚柔相济”,具有韧性著称。
二、圆的形态
“终点回归起点”的运动原则和“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是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特点,所以中国古典舞也被称为“划圆的艺术”。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的中间过程,就是最具中国古典舞表演韵味特点的舞蹈轨迹。起到主导作用的部分,要表演悲或喜,怒或乐,表现人物特征、情节故事等一些动势之美。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思是舞蹈将摆脱了机械的模式化、将舞蹈动作已经简化成达到“无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理论。人们长期为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感到神秘,中国古典舞动作形态是以“圆”为核心,它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的自然观,虽然一个“圆”字很早就被人们挖掘,但是谁也说不清它是怎么的运动规律,身体和手臂的运行轨迹是怎么运行的,同时这也是中国古典舞教员长期困扰的重大问题。“圆”确实太注重空间美和“游”的流动美,“圆”预示着向内寻求“至善”和向外普施“兼爱”,具有包容性和拨打的人生哲理与人生修养,预示着人与自然、身心与天地回流不息的和谐状态。这也许是中国人把宇宙看成是“阴阳”和“八卦”的传统学说。但是不论有多少千变万化的“圆”,在舞蹈“圆”的动态中,由拧、仰、含、腆、移、冲、靠等静态元素,身韵创建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
在中国古典舞中“圆”占有相当重要的成分,从基本功训练到作品剧目的展示几乎都在“圆”的基础上呈现,在连接起来的“平圆、立圆、八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形成了训练的平转、翻身等一些舞蹈动作。而在身韵中“云间转腰”是一个比较难的动作,但是它的作用却很重要。从单一训练到中国古典舞剧目无形贯穿了整个动作的始终,它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与戏曲和武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从中引申到舞蹈中的。它的训练融会贯通了古典舞的“提、沉、冲、靠、含腆、横移、旁提”八大基本动律元素。
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云肩转腰”它的训练价值除了把腰部练灵活外,还是古典舞一切平圆动作的基础。在熟练掌握以后,既可运用于舞姿的完成,步法的起动、舞姿转的连接起法儿等。尤其是它自身的“形”与“神”都极富于风格性和韵律感。它集中体现了传统对身法所概括的“起于心、发于腰、形于体”的特点和规律。在节奏处理上他也提供了点线变化。《家梅表姐》这个舞蹈当中,巧妙的突出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圆”的特点:即通过云手、圆场、平转、点翻、各种变形转等动作来体现,这些动作都是遵循了圆弧形运动路线的规律特点,舞蹈寓意是表演者心情抑郁,然后想起当年的青春年华和快乐岁月,最后又被残酷的现实击溃,最终吐血身亡。所有的郁闷、崩溃、欢乐、坦然都用技巧“圆”来表现,平转上的变形转都能让观众体会到舞蹈的寓意。然而这个头痛的问题竟被道破了,因此这正是我们通过认识而必须紧紧抓住的训练环节和特点,它总是收与放、静与动、送与紧中求得一种平衡,从技巧和方法上来进行解剖和分析,容易看出形成人体“三圆”运动的最根本原因来自于腰部的运动。曾有人说“身法即是腰法”,从腰的运动中经过加工和提炼,整理出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腆、移”这七个最基本的动律元素,这些动律元素无外乎是多种千变万化的“圆”做准备,而且经过这些单一动律的发展处更形态、更丰富、更典型的以“圆”和“游”为特征的舞蹈动作。在动之中特备在意“线”的流畅迂回,在线的流动中又体现出身体的节奏、身韵、性格、意趣及身韵之美。
三、韵的内核
“气韵生功”是中国一切艺术的审美原则,其中线的流程是中国古典舞“线的韵律”,
“圆的形态”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宗旨,其以上二点的内在核心则是气韵,即“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神形兼备”。“神韵”正是舞蹈表演者内心和运用手法的表现形式,其真正含义是指通过有意识的、有感情的意念来得心应手的支配舞蹈语言,而不是为了完成动作而盲目地、单纯地用无意识状态去完善动作。以上简单地阐述了形与神的联系和想着之间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中,每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到每一个最细微的连接过程都是通过审美
与表达神韵的重要过程。所以说,身韵是形成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多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神”和“韵”是必须通过感情、积累、揣摩才能掌握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意境”给予了”形”相对的重要的生命力。当身、形、神融为一体之后,从而会进入到一个更长远、更浑厚的艺术境界与空间境界,这正是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得真正目的的所在。神韵、身韵、韵律是舞蹈表演的精髓,它不仅在表演者身体语言中体现,更多是通过身体可以传达到观众的视觉中,让人随之舞动。“韵”是舞蹈表演的核心部分,任何舞蹈作品中都有内在的表现形式,但是中国古典舞更多的表现形式在于内在的核心,“韵”是在心里夸大的阐述而通过肢体和意境表象的一种形式,然后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在舞蹈中体现,很多学科都有内在的“韵”。例如中国文化产物中的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等,虽然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在构成的过程中也有“韵”的表现,灵魂中体现出“韵”的内核。
中国古典舞最具有代表的作品《扇舞丹青》是借用道具扇子舞绎出延长手臂一特点,同时也具有中华民族书法的韵律之美。从眼观上展示出“纸上作舞”的特点,可以称以文闻舞,此作品通过表演眷睢妙惟肖、一招一式的韵律表演,占用整个舞台的空间、时间、力量所打造的一种古典、端雅、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模式,将中国古典舞与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扇、剑融为一体,在情景中相互交融和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行云流水的艺术境界,同时也营造出一个充满中国文化气息的意境。动作中夹杂着快速的舞剑舞扇,表现的艺术形式是“画中有舞”,也运用神韵中“闪、转、腾、挪”的动势,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独有的舞蹈韵味和精气神的特征。作为中国古典舞作品的佳作,让人们在出神入化中细品中国古典舞是如何让向前发展的道路经历。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那么在舞蹈中神韵的体现也就完全说明了人类是在用有阻止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现出来人类的思想感情,“神韵”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精神和肢体所追寻的核心,是五折外部的激发范畴与表演的内涵有机的一种骨结核,中国古典舞的诞生和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的尊崇,显示出中国文化传统对舞蹈艺术的影响,舞蹈的神和韵成为了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同时它也是也是中国古典舞的脉息和动律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2]李莉艺术关学导读[M]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03
[3]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2006
[4]吕艺生舞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1993
(责任编辑 白丽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