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记叙文
读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记叙文,则先弄清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明确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什么事件、人物的性格(或品格)、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态度,然后得出全文的主题(中心思想或主旨)。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线索),阐明的哲理(感悟),语言特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作用;如果是小说则弄懂小说三要素,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特性格的特征。方法: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三懂中心内容。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标题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引起读者兴趣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一)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承上文,总起下文),过渡作用;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文末:总结全文;点题或点明中心;引人深思;深化主题,升华主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三、记叙的顺序(方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其中,(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四、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①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 推动情节发展; ③ 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如《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
④ 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或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或 为全文定下了„„
的感情基调); 如《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
⑤ 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突出、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增强文章感染力。 例:《驿路梨花》中关于“梨花树林”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⑥ 暗示社会环境。 如《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
(2)、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①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五、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对于段落之间的关系,不外乎是承递、并列、总分这三种,作用一般为总括、过渡、照应。结尾一段,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首段作用:(1)环境(背景)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拟、夸、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物:是一种象征,一个线索,围绕中心,体现……主题.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以上三种题型回答时格式为: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 5、一句话(或某个词)的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某个事物的某些特点;或让人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启迪,教育);或包含某种哲理等。
6,分析某个句子时抓住三点要领(考试时三种中只会考其中一个):①,从语言特点分析。(如,修辞、动词、形容词,叠韵词等)。②,从句子结构分析。(如,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总结,深化主题(主旨、中心)。③,从句子的内涵(意义)分
析。(如人生启示,哲理,揭示社会现象,教育意义等)。
7、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有:从程度上说:起强调作用,比如(很、非常等);从副词上说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比如(大概、部分、可能)。 8、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9、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0、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八、修辞方法及作用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什么(本体)的特点,使抽象的事物具体(或形象化)等。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加强语言气势。 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九、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5.说明 注意:考表达方式,一般是考某个句子或某个段落(某几个段落),不会是全文。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写作方法(或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 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
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2,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13,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烘托故事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的发展。
十一、段意的概括归纳 一般要抓住写什么事,抒什么情?或写什么景,抒什么情?概括时要做到准确、精练,言简意赅。概括题题目中如有“不超过多少字”、“用文中原句回答”等,则应注意不能“犯规”,否则会丢分。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十二、简明概括全文内容。
读记叙文时要理解文章记叙了什么内容,选取了哪些材料;读散文要领会文中人或物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小说要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答题的一般思路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结果怎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