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教育论坛 惘{lI坩姗 浅谈如何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江苏 吴建芳 马宇民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随着我国社会 正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聘任制的作用,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传统产业还 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改变劳动用 许多教师责任性不强,还没有危机感。为 是新兴产业.都需要一大批能掌握先进 工、人才选拔中偏面追求学历而轻视技 此.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教师岗位 生产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在社会竞 能的做法.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 职务任期年限和年龄要求,对教师岗位 争特别是就业竞争El益加剧的今天,作 激励机制,在尊重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 职务实行聘用任期制.聘期可规定2年 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 家的同时.也要尊重能自己动手实际操 一聘或3年一聘,任期满后,重新考核后 型、技术型人才的技工学校。如何面对挑 作、能发明创造的技艺型人才。通过广 决定续聘与否;改革原有教师与学校的 战.面对竞争,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是 泛、深入、持久地宣传,使全社会形成有 终身隶属关系和囿于学校内选聘教师的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舆论氛围,使新 惯例.对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 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 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蔚然成风。 才.可把选聘视野扩展到外校或向社会 问题表现在:一是社会认识偏差导致从 2、大力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公开选聘,按照”选到一个聘任一个”的 事高技术工种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其 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有三大优点。首 原则.学校在工资待遇上放开搞活。吸引 中高技能人才社会经济地位、待遇偏低: 先。通过技能竞赛和技术创新等活动,可 一批能够引领本专业达到高技能培养先 高技能人才从业、乐业者数量偏少。二是 以在各行业和职业领域不断发现和选拔 进水平的优秀人才:积极鼓励教师在地 师资质量相对较弱和实习设备严重短缺 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才;其次,可以通过对 区间、学校间互聘.以逐步破除教师身份 的现状与培养规格不相适应的问题。三 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来加大宣传力度. 的学校所有制.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师合 是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脱离市场需求,与 提高技术工人的企业价值和社会地位; 理配置的机制,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整 培养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第三。通过竞赛.可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 合,激活教师队伍。 那么我们要如何加强对高技能人才 的学习交流技术技能、敬业爱岗的氛围, (2)强化教师考核制度。 的培养? 为技工教育的发展培育土壤。当然开展 教师考核不仅要注重工作量.更要 一、加大宣传力度.为高技能人才创 技能竞赛。必须把竞赛结果与获奖者所 注重工作绩效。真正落实以绩效为中心 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与氛囤。 在企业的工资以及岗位津贴挂上钩。这 的分配制度。教师的考核既要重视科研 高技能人才大量缺乏。其中一个很 样就能极大地激发工人的积极性.为高 工作的考核,也要重视教学工作在整个 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技能人才的偏 技能人才的大量涌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内 教师绩效考核中的份量.对教学工作量 见。因此。我们要大力营造”能工巧匠与 在动力。同时建立起政府、企业对有突出 大.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在评聘职称和收 科技精英一样光荣、同等重要”的社会氛 贡献的技能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奖励制 入分配中应体现其贡献。教师收入分配, 围,为高级技术工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 度.授予他们荣誉称号或让他们享受特 应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突出能力,鼓励 好的人文环境与氛围。 种津贴等,使技术技能人才逐步成为社 冒尖,严格考核,注重实绩。优劳优酬。拉 l、大力开展宣传活动。 会推崇的对象。 开差距。在同一职级岗位上。工资收入可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 二、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培养高 设一定弹性幅度,根据岗位要求的完成 以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技能 技能人才作好铺垫。 情况予以分配,不同职级工资可有一定 人才在国家经济发展、企业技术革新以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师资力 交错,低职级教师如工作出色收入可以 及解决生产性技术难题中的重要作用和 量。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任何提 超过表现平平的高职级教师.以激励各 突出贡献。大力崇尚技术创新.提倡爱岗 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举措都是无效的。建 级岗位教师的工作进取心。 敬业和岗位成才,扩大社会影响。提高技 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精良、富有活力的 (3)强化专业师资培训I。 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加强正确的舆论导 高学历、高技能的“一体化”和“双师型” 目前,培养高技能人才已感到空前 向,增强技术工人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 的师资队伍是技工学校一项重中之重的 的压力,经过调整、改制后的产业群体正 和责任感。同时宣传党和国家在培养技 任务。 处于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化升级的关键 能人才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更多 (1)强化教师聘任制改革。 阶段,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工、技 的人参与到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行列.真 目前我们所实行的聘任制,还只是 师、高级技师,为此必须强化专业师资培 r ‘ ■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悯{lI坩赦唷 训。具体方法有: 专业教师进行再培训,缺什么补什么: 的培训,特别要到现代企业去,接受现代 充分利埘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 用教材 教育论坛_ 当前,教材陈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 ①用送出去或请进来的方法对现职 约资金,尽州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 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 问题,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要在教 材上下功夫,更新教材,压缩传统学科教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体现专 学内容.开辟新型的综合性课程和以高 ②对现职理论教师进行高、新技术 专业尽可能通用。 企业管理的熏陶.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 业的特色和水平.满足教学环节的需要、 新技术为基础的课程,扩大学科前沿知 取得相应的高级技术等级证书: 体现管理或生产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目 识的学习、注重多学科结合,形成适应培 ③开展经常性的自学与辅导相结合 前重点解决好数量不足、工位短缺等问 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体系。 的办法,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做到理论 题,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 ①要根据再就业培训工作的要求, 与实践的和谐统一。真正提高专业教师 际动手训练机会。另外在加快搞好实习、 开发出能够促进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 整体素质,实现技工教育由传统方式向 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与生产、 念、提高就业能力和适应转岗转业需要 电教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市场化 服务企业单位的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 的培训教材: 方向的转变。 培养高技能人才作好保障。 校外实习基地;搞好产学研结合的活动, 两种基地的建设应该同时并举。 四、及时捕捉市场信息。专业设置及 ②配合技工学校改革,开发出有利 的培训教材: 三、加快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 实行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于培养青年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复合技能 只有动手,知识才能转化为技能,培 条件。加快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既是提 ③围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依 据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开发出适应就业 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实习、实训 课程结构实现最优发展。 高教学质量、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 业设置。 颈”的关键措施.也是体现技工教育特点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技 1、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及时调整专 准人职业的培训教材,以及针对新工艺、 新技术、新设备使用的培训教材; ④要加速开发出新职业的实用教 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 工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紧跟市场需求。 材,特别是适合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训 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 以前瞻性的眼光不断淘汰旧专业,开发 教材.为打通高级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提 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而从根本上 新专业。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探索 供支持。 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高技能人 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专业建设新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是个复杂的系 才作好有力的保障。 下几项原则: 路子。对技术含量低或市场需求不旺、供 统工程.它的培养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 或停办:对技术含量高或市场需求旺盛、 及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加快 供不应求的专业。积极创造条件。增加招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我们应充分调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掌握好以 过于求的专业。坚决进行收缩,减少招生 同努力与配合,其中政府、学校、企业以 1、真实的职业环境。 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 生或增设专业,形成紧贴市场进行专业 动这几方面的积极性,建立以政府为主 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 结构调整的机制。另外还可根据区域经 导,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后盾。以个 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 济发展特点.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更 人为基础的多渠道、全方位培养体系.营 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 新上,立足“一专多能 的教育模式。增强 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高技术含量。 紧跟时代发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 专业适用性.向现代制造业倾斜。对传统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 专业实施改造。 阶。 (通联:宜兴高级技工学校) 2、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及时更新课 练项目.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 程结构。 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 教学过程中.技工学校应坚持根据 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 企业实际需求的变化,对课程结构不断 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 进行更新调整。可以广泛吸取国内外各 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 种课程模式之长处.以是否符合企业用 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使 工的实际需要.作为课程内容取舍和结 投人具有前瞻性、持久性。 3、开放性好。 构组合的标准,采取“多元整合”的策略 思想进行课程开发。具体可采用分层、分. 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 流的模块课程形式。使之能够适应不同 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 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实行弹性学制, 能宴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 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特长与需求自主设计 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 学习方向、内容、进程.实现个性化的主 加 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 动学习.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动态发展.基地。 4、通用性强。 快培养大批技能型紧缺人才。 3、以培训需求为依据。及时开发实 ———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