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6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真题语文

2016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真题语文

来源:花图问答
2016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真题语文

一、积累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栖息(qī) 沉淀(dìng) 撷取(jié) 卷帙浩繁(zhì) ....B.狭隘(ài) 蒌蒿(hāo) 分泌(mì) 侃侃而谈(kǎn) ..C.栅栏(zhà) 狡黠(jié) 翌日(yì) 受益匪浅(fēi) ....D.负荷(hé) 跌宕(dàng) 山岚(lán) 毛骨悚然(shù) ....

解析:A项,沉淀(diàn),撷取(xié);C项,狡黠(xiá),受益匪浅(fěi);D项,负荷.....(hè),毛骨悚然(sǒng)。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节假日回乡探亲,我发现农村打麻将现象蔚然成风,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B.在这次考试中,他受到了沉重打击,便开始妄自菲薄自己了。 ....C.中国古典诗词一挥而就达到文学的最高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了。 ....D.丰子恺的漫画《瞻瞻的脚踏车》将瞻瞻活泼有趣的神态画得惟妙惟肖。 ....

解析: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一挥而就: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不适合画作。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珍视杨绛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就是对她最真挚的怀念。

B.电视剧《欢乐颂》播出时,收视观众和点击率一路飙升,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C.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 D.徐凝的一首诗,让扬州与明月结下了难以分开的不解之缘。

解析:B项搭配不当以及主语缺失;C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结尾加上“的措施”;D项用语重复,把“难以分开的”去掉。 答案:A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鸟儿啼鸣,婉转如古诗;雄鸡振翅,欢呼着衔起了旭日。解说: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在一个清晨,两只黄鹂在树上欢快地歌唱。解说:“黄鹂歌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C.五颜六色 爱国情怀 冰天雪地 锻炼身体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D.你的笑容像一朵花,你的笑容像一幅画,你的笑容像一首诗。解说:这句话有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解析:C项中“五颜六色”和“冰天雪地”两个词语都是并列结构。 答案:C

5.下面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3分)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A)赏析沈从文的《端午日》,能了解湘西茶峒人端午节赛龙舟、抓鸭子等习俗,感受他们奋发向上、合作争先、向往自由的民族精神;/(B)品读沈括的《梦溪笔谈》,能知晓我国古代人民在天文、地理、农业、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科学成就,活字版印刷术就是其中的成就之一;/(C)欣赏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能看到鲍西娅超群出众的才智,她欲擒故纵、先退后进,一步步将夏洛克引入了陷阱;/(D)诵读朱自清的《背影》,能体会父亲肥胖的背影下浓浓的爱子之情。

解析:沈从文的《端午日》中没有“向往自由”的民族精神,所以A项有误。 答案:A

6.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王羲之《兰亭序》帖的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xiān()细轻盈,笔断而意连,提按顿()cuò恰到好处;整体布局上,前几行较收()liǎn,中段逐渐放开并保持至篇末。

通篇一气呵成,具有xiāo()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注意“挫、潇”不要写错别字。 答案:纤 挫 敛 潇 7.默写。(每空1分,共9分)

(1)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孟子>二章》) (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4)___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鲁迅《自嘲》) (6)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7)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8)近期,《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热播。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带动全民重温学过的古诗词。假如你参赛,当下图徐徐展开时,你应该用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抢答。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除了第8句属于理解性默写以外,其余的都是直接默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答案:(1)恨别鸟惊心(2)蹴尔而与之(3)赢得生前身后名(4)纸上得来终觉浅 (5)俯首甘为孺子牛(6)便引诗情到碧霄(7)受任于败军之际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语文实践活动。(8分)

扬州,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古代文化】

扬州和《水浒传》亦有渊源。宋江平方腊时,曾在军师吴用的指挥下,以扬州为据点攻占了润州(今镇江)。《水浒传》中吴用的智谋随处可见。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面两题。 吴用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如此。”晁盖听了大喜,攧着脚道:“好妙计!不枉了称你做智多星!果然赛过诸葛亮!好计策!” ——《水浒传·第十六回》

(1)请根据这段文字将第十六回回目补充完整。(2分)

杨志押送金银担,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水浒传》内容的识记。 答案:吴用智取生辰纲

(2)晁盖听了吴用的计策,大喊“好妙计”“好计策”。这个计策实施的关键是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对此他们做了精心安排。请根据小说情节,完成下表。(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智取生辰纲》的了解。 答案:揭起桶盖,舀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吴用;故意夺过瓢,将酒倒入酒桶。 【现代文明】

一叶白帆沿着运河古道,从唐诗中缓缓而来,回眸已是千年。如今,继润扬大桥开通和扬泰机场启航后,宁启铁路动车,又让扬州多了一条腾飞的跑道,从此扬州进入“加速时代”。 (3)某报记者登上宁启铁路首发动车,体验扬州“新速度”后,发布了一条微博(见下图)。

这条微博一发布,就有许多网友不断点赞留言。

网友一:从身边小事做起,一点一滴都是文明。小朋友,好样的! 网友二:你用美丽行为展现美丽心灵,你是动车上最美的小孩! 请你参照网友的留言也为这个小朋友点赞留言。(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留言要讲明这个小朋友行为的意义和作用,并且表达自己的称赞之意。

答案:示例一:你用自己的行为体现文明,传递正能量,我为你喝彩。 示例二:他的文明行为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问题。(6分)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③些小:指官职卑微。④吾曹:我们。 9.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首句点明了作者的身份,引出下文。 答案: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10.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4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答案:“一枝一叶总关情”表面描写的是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实际上谢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寓了作者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5分)

刘善明,平原人。元嘉末,青州饥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积粟,躬食饘①粥,开仓以救乡里,多获全济。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骥闻名候之,辞不相见。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②。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转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善明以母在虏中,不愿西行,涕泣固请,见许。元徽初,遣北使,朝议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惠绍使虏,赎得母还。建元二年卒,诏曰:“善明勤绩昭著,不幸殒丧,痛悼于怀。谥烈伯。”善明家无遗储,唯有书八千卷。

(选自《二十四史·南齐书》,有删节)

【注】①饘:zhān稠粥。②持丧:守丧。③见:被。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多获全济 ___________ (2)甚异之 ___________ ..(3)见许 ___________ (4)朝议令善明举人 ___________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结合文意理解,注意文言文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答案:(1)救济帮助、救助 (2)以……为异

(3)允许 (4)推荐、推举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B.为之叹息 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C.善明以母在虏中 以俟夫观 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D.痛悼于怀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理解。D项都是“在”的意思;A项,代词他/表推测语气;B项代词,他/助词,不译;C项,因为/用来。 答案:D

1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答案:(1)善明穿布衣,吃素食,悲伤得如同守丧。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14.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刘善明的特征。(3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仅要概括出刘善明的特征,还要使用四字短语。

答案:①乐于助人 ②喜爱读书 ③孝顺母亲 ④节俭清贫 ⑤勤绩昭著 ⑥与众不同 ⑦不畏权贵

(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6分) 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 白雁

①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条古代中国腹地连接亚非欧商业贸易的通道。经

过这条通道,中西方互通有无。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就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了中国。 ②黄瓜名称的改变就具有传奇色彩。黄瓜最初叫“胡瓜”,公元6世纪前传入中国。“胡瓜”为什么改叫“黄瓜”呢?原来隋炀帝因为有鲜卑血统而“讳胡”,所以将涉“胡”的字眼一律更换。按照五行学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因此黄色属于中央之色。隋朝以鲜卑血统入主中原,为了宣示隋皇室统治的正统性,才无视“黄瓜”之绿色而改为黄色。

③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和北非地区的两河流域,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新疆小河墓地。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能证明小麦是外来植物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有“来”和“麦”这两个汉字,就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信息。“来”的繁体字是“来”,甲骨文字形之一,很明显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中间是直立的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甲骨文字形之二,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后来甲骨文被金文取代,“来”的金文字形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秆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据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引申为来去的“来”。“麦”的繁体字是“麥”,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夂”,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你看,这其中是不是充满了传奇性?

④其实,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还不止这些呢。大蒜的原产地是西亚和中亚,最迟在汉代传入中国。它的最初用途是和西方一样作为药用的,后来又变成了辟邪之物。原产于印度的甘蔗传入中国南方后,唐朝向印度学习熬糖法制作出了红糖。唐代宗年间四川一带人探索出了制作白糖的方法,然后再次传回到了印度。

⑤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还有很多。在这些植物传奇变化的背后,还有很多文化遗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⑥丝绸之路正以它博大的胸怀向世人述说着它的历史…… (选自2015年7月第8期《科学大众》,有删改) 15.结合全文,分析本文标题包含了哪些信息。(4分)

解析: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题目所包含信息。点名了说明对象:丝绸之路上的植物。穿行千年,表明有历史厚重感。

答案:指出说明对象,丝绸之路上的植物;突出植物的变迁;写出了不同地区的物种的交流,有历史厚重感。

16.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了这几种植物的“传奇色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解析:举例黄瓜:是名称的改变。举例小麦,是字体的转变;举例大蒜,是用途的改变。举例甘蔗,是方法的交流等。

答案:名称的改变,字形的演变,用途的转变,方法的交流。 17.请指出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作用。首先根据说明方法的知识积累,确定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小麦是外来物种,是丝绸之路上植物的传奇性增加了文化色彩。

18.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第⑥节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

材料:“申遗”是某国家或地区以某一特殊文化遗产价值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行为。申遗成功后,可使该遗产项目得到较好的保护。2014年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

解析:围绕“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写出具有正能量的意义。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丝绸之路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向世人展示了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申遗成功,使人们重新关注丝绸之路,进一步挖掘其中的价值,使她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8分) 孙子的麦收 王旭

乌云从南面的天空急急地飞过来,眼看就到头顶上了,大老刘急忙抱起塑料布往麦场里跑,今天收的麦子,不能被雨水冲了。

电话响了。谁的电话?真是添乱。哦,是儿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成了家,有了孩子。 “爷……”

“哎……是孙子哟。”大老刘心里灌了蜜,劳累顿时全散了。 “我今天收麦了!”孙子高兴地喊。

大老刘一听,恁小的孩子能收麦?上哪收麦?城里有麦子?收麦是很累人的活计,时间紧,天热,活计重,活计脏,一个麦收等于两个秋收,人们说“一麦两秋”就是说收麦活重。大太阳底下如火烤,麦秸上有一层厚厚的灰,手一动,灰便飞起来。还有小蠓虫子围着头飞来

飞去,直打脸,往鼻子嘴里钻。

“你——收麦?累不累?”“一点也不累。好玩着呢!”

好玩?收麦子好玩?割麦时要蹲在熟透的麦子边,蹲累了,跪地上,跪累了,坐地上,一点点地往前欠着身子,一把一镰才割四指远,一天也就割亩把地。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往床上一躺,像散了架子。

“今天我和爸妈一起去体验农家乐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身运动装,我穿上可好看了。带上饮料,我最爱喝的。” “这不是旅游吗?”

“差不多,你猜我割了多少麦子?”

这一问难住大老刘了,孙子一天能割多少麦子呢?半亩不能,有一间房子大的一片儿就不少了。他想着。

“猜不到吧。我割了二百六十棵麦子!”孙子很有成就感。 天哪,孙子能用棵来统计割麦的数量!

“割那么多,累吗?”大老刘算是明白了,孙子是玩,不是收麦子。

“不累!妈妈一边给我打着伞,一边给我拿饮料,一会儿喂我一口,一会儿给我擦擦汗;爸爸接我割的麦子,我割一棵,爸爸计一棵,一共二百六十棵!” 大老刘没有回话,只“噢”了一声。

“爷,唐诗错了!就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咋错了?”大老刘心里一疼,像是被谁狠狠地砸了一下,赶紧问。

“我觉得,收麦一点也不辛苦啊!我把麦棵交给加工人员,他给我打了二万零五十八粒麦子,可是哪有一点辛苦啊?所以‘粒粒皆辛苦’错了!” 乌云遮蔽了天空,远处传来了雷声。

大老刘愣了半天,才说:“明天你回来帮爷爷割麦子吧。”

第二天,艳阳高照,真是麦收的好天气!大老刘只带了孙子一个人下了田。只一会儿工夫,孙子就脸色潮红,汗珠直滴,动作也慢了下来,开始用求救的眼光看向爷爷。大老刘什么话也没说。孙子越割越慢,终于割不动了。大老刘指着孙子割下的麦子说:“你数一数,今天你割了多少粒麦子?”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

一进门,孙子就累得瘫倒在地上,苦着脸说:“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看着孩子疲劳的样子,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大老刘却高兴地笑了。 ...

(选自2016年第7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9.请用合适的词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大老刘”的心理状态。(4分) 接到孙子电话时_______→听说孙子参加割麦时_______→

听到孙子说劳动不辛苦时________→听到孙子说“真是‘粒粒皆辛苦’啊”时_______ 解析:根据提示,从文中选出合适的表达大老刘的心理情感的词语即可。 答案:欣喜;吃惊;沉重(伤心、郁闷);欣慰。 20.请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写作意图。(4分)

解析:画线句子描写了麦收时环境,属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景物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结合本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写出了麦收的辛苦;与下文孙子愉快的农家劳动形成对比;为下文写孙子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埋下伏笔。

21.阅读下列两句话,联系全文,回答问题。(5分)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 ...

这两句话中的加点词都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简要分析加点词的内涵。

解析:常见的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呆住了”“脸红了”很明显是神态描写。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答案:神态描写。

呆住了:写出了孙子的诧异,他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开始重新思考“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脸红了”:是爸妈感到了自己教育方式的不正确,使得孩子把劳动当娱乐而羞愧。为自己溺爱孩子而羞愧,为自己为帮助父亲收麦而羞愧。

22.《月迹》中的奶奶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月亮,发现美,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界。文中的“大老刘”也用这样的方式教育了“孙子”。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他们这种教育方式的认识。(80-100字,5分)

解析: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评价,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本题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他们用引导的方式启发孩子,我很赞成。这种方式鼓励孩子积极自主的探索,获得知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如,我想了解手表的结构,爸爸就让我拆开他的手表,教我组装,让我认识到手表的机械构造。

示例二:大老刘不用说教,而用实践让孙子明白道理纠正偏差,我很赞成。我父母也是这样。

我一直认为父母在、不在身边,我会生活的很快乐。那次父母出差两天,我的生活一团糟,我终于认识到我错了。 三、作文(60+3分)

23.香,有花草之香、书墨之香、品德之香……留住香气,留下香气,濡染自我,感染他人,有益社会。

请以“留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4)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解析:本题属于全命题作文的写作。结合提示语,“留香”是指从所接触的事物中汲取精华,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出自己的一段经历或是感悟。 答案:略。

考试高分秘诀是什么?试试这四个方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生

谁都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要掌握好相关的知识定理和方法技巧之外,更要学会一些考试技巧。因为一份试卷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题目的难易程度不等,再加上时间的限制,更需要考生运用考试技巧去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考试,这样才能获得一个优异的成绩。

在每次考试结束之后,我们总会发现这样有趣的情形:有的学生能超常发挥,考个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却出现粗心大意的状况,令人惋惜。有的学生会说这是“运气”的原因,其实更深次的角度来说,这是说明考试准备不足,如知识掌握不扎实或是考试技巧不熟练等,这些正是考前需要调整的重点。

读书学习终究离不开考试,像中考和高考更是重中之重,影响着很多人的一生,下面就推荐一些与考试有关的方法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考试成绩。 一是学会合理定位考试成绩

你能在一份卷子当中考几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知识定理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像最后一道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及最后两道大题,如果你没有很大把握一次性完成,就要先学会暂时“放一放”,把那些简单题和中等题先解决,再回过头去解决剩下的难题。

因此,在考试来临之前,每位考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面对考试内容,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知识水平,进而应采取什么样的考试方式,这样才能帮助自己顺利完成考试,获得理想的成绩。

像压轴题的最后一个小题总是比较难,目的是提高考试的区分度,但是一般只有4分左右,很多考生都可以把前面两小题都做对,特别是第一小题。 二是认真审题,理清题意

每次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都会发现很多明明自己会做的题目都解错了,非常可惜。做错的原因让人既气愤又无奈,如算错、看错、抄错等,其中审题不仔细是大部分的通病。

要想把题目做对,首先就要学会把题目看懂看明白,认真审题这是最基本的学习素养。像数学考试,就一定要看清楚,如“两圆相切”,就包括外切和内切,缺一不可;ABC是等腰三角形,就要搞清楚哪两条是腰;二次函数与坐标轴存在交点,就要分清楚x轴和y轴;或是在考试过程中遇到熟悉的题目,绝不可掉以轻心,因为熟悉并不代表一模一样。 三是要活用草稿纸

有时候真的很奇怪,有些学生一场考试下来,几乎可以不用草稿纸,但最终成绩也并不一定见得有多好。不过,我们查看这些学生试卷的时候,上面密密麻麻写了一堆,原来都把试卷当草稿纸,只不过没几个人能看得懂。

考试时间是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提高解题速度,这没错,但很多人的解题速度是靠牺牲解题步骤、审清题意等必要环节之上。就像草稿纸,很多学生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要么不用,要么在打草稿时太潦草,匆忙抄到试卷上时又看错了,这样的毛病难以在考试时发现。

在解题过程后果,我们应该在试卷上列出详细的步骤,不要跳步,需要用到草稿纸的地方一定要用草稿纸。只有认真踏实地完成每步运算,假以时日,就能提高解题速度。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点:只要你把每个会做的题目做对,分数自然就会高。 四是学会沉着应对考试

无论是谁,面对考试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这很正常,没什么好大惊小怪,偏偏有的学生会把这些情绪放大,出现焦躁不安,甚至是失眠的负面情况,非常可惜。

就像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难题这也很正常,此时的你更应不慌不躁,冷静应对在考试,有些题目难免一时会想不出解题思路,千万记住不要钻牛角尖,可以暂时先放一放,不妨先换一个题目做做,等一会儿往往就会豁然开朗了。

考试,特别像中考和高考这样大型的重要考试,一定要相信一点,那就是所有试题包含的知识定理、能力要求都在考纲范围内,不要有过多的思想负担。

考试遇到难题,容易让人心烦意乱,我们不要急于一时,别总想一口气吃掉整个题目,可以先做一个小题,后面的思路就慢慢理顺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