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正确报告、调查、处理事故事件,尽量减少事故事件带来的损失,尽快抢救受伤人员,总结事故教训,预防事故再次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事件或事故等紧急情况的调查和处理。 引用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3号); 2、《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标准化基本规范》安监总管四(2011)128号); 3、《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 术语
1、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2、事件:是指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3、事故事件的类型
根据事故事件的性质、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事故事件分为以下类型:
(1)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根据事故事件的危险因素,事故事件分为以下类型: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火灾; (7)高处坠落;
(8)锅炉爆炸; (9)容器爆炸; (10)中毒和窒息; (11)其它伤害。 工作程序
1、事故事件报告
(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在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的同时,要立即报告本车间、科室值班领导,各单位立即上报厂办公室,厂办公室立即报公司领导。紧急情况下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直接报厂办公室或公司领导。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重伤以上事故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重伤以下事故报告给公司;
(2)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3)在组织抢救工作时,要认真仔细观察事故发生地点周围的状况,采取安全可靠的施救措施,避免事故扩大,要尽可能避免破坏事故现场,保护现场,以便于事故的调查工作;
(4)厂办公室及发生事故单位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报告公司领导,并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开展救援工作;
(5)发生事故后,发生事故的车间、科室要立即如实报告厂办公室和公司领导,不得以任何形式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凡违反以上规定的,视情节给予有关责任人扣款、降职、免职、留厂察看、开除厂籍等处分,触犯刑法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6)对发生事故后,不积极组织救援,救援措施不得力等导致事故扩大的,将给予车间主任、科长及有关责任人扣款、降职、免职、留厂察看、开除厂籍等处分,触犯刑法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7)事故报告可采用电话、电报、传真、当面汇报等方式; (8)下列事故事件应予报告: 1) 火灾; 2)安全标志缺失; 3)人身事故、事件; 4)职业病;
5)其他设备事故、事件; 6)其他设施事故、事件; 7)相关方的投诉; 8)未遂、违章。
事故、事件调查
1、事故调查组的设立
(1)事故救援结束后,应立即组成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事件调查工作。事故调查组的人员组成根据事故事件的类型、性质确定,并书面任命事故、事件调查员。员工及其代表要参与事故调查;
(2)重伤事故,由主管安全的副经理、厂办公室主任、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工代表组成事故调查组;
(3)一般事故,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4)较大事故,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组织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5)重大事故,由省人民政府组织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6)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或国务院组织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7)公司被任命的调查员要接受下列事故调查技巧和知识的培训: 1)访谈技巧; 2)证据收集和保留; 3)事故、事件原因分析技术。 2、事故调查组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的时间、过程和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 (2)查明事故的原因;
(3)确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者,并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4)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5)监督检查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是否得当和落实; (6)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3、事故调查的程序 (1)现场处理
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抢救受伤者需要移动现场的某些物体,必须做好现场标志;
(2)物证搜集
1)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 2)对现场搜集的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等; 3)物件不得冲洗要保持原样; (3)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 1)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 a、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
b、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工龄、本工种工龄、技术
等级等;
c、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
d、事故当日,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动作;
e、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 2)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
a、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的性能和质量状况;
b、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实验与分析;
c、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等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 d、有关工作环境方面的情况,包括照明、温度、湿度、通风、声响、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状况以及工作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取样分析记录;
e、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包括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 f、出事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 g、其他可能与事故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4)证人材料的搜集:
对证人的口述及书面材料,要认真考虑其真实程度; 1)现场摄影
a、显示残骸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 b、事故现场全貌;
c、可能被清除或被践踏的痕迹;
2)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单位及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和查看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故意破坏事故现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不得拒绝接受调查取证、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3)及时召开事故分析会,分析事故原因。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查明标准化系统暴露的问题,分析事故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制定防范措施确定负责部门、人员及其职责和完成时间,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并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根据事故的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填写事故调查报告书,上报安全委员会、上级主管部门、劳动、安监等部门;
4)在形成事故调查报告前将事故调查结果与相关的员工进行交流;
5)厂办公室负责下发事故通报,在年度或半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报告中披露有关的事故信息;
6)调查组根据事故性质和结案权限按时完成事故结案工作。与事故相关的文件资料要整理归档。
4、事故事件的处理
(1)根据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和提出的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及时做出处理决定;
(2)对事故责任者的处分,可根据事故大小,损失多少,情节轻重,以及影响程度等情况,令其赔偿经济损失或给予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降薪、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3)对发生事故后,不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的,将给予责任人罚款、通报、免职、留厂察看、开除厂籍等处分。触犯刑律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4)事故的调查处理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即: 1)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2)职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3)未落实防范措施不放过; 4)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罚不放过;
(5)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厂办公室要及时组织安全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制定事故预防措施,整改时间,并监督落实整改情况;
(6)厂办公室做好事故报告、原始资料、各种图纸、照片以及各种相关材料的存档工作。
5、事故、事件统计分析
(1)厂办公室严格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的统计规定》的内容、要求、程序进行统计分析,加强事故管理,总经理对本单位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告的准确性负责;
(2)事故统计必须正确,事故类别划分准确,可靠;
(3)事故统计报表必须按规定的时限及时上报。报表内各项数字清楚齐全,准确无误; 1)计算的指标及计算方法
a、计算的指标及计算方法工伤事故频率=计算期天数/计算期; b、事故起数百万工时死亡率=死亡人数/百万工时; c、未遂率=事件数/百万工时;
d、建立事故档案,规范各类事故统计台帐和统计资料; 2)事故、事件统计分析基本任务
a、对每件具体事故进行统计调查,说明事故发生的情况和原因; b、对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情况进行测定;
c、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等手段,对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情况、趋势以及事故参数的分布进行分析、归纳和推断。坚持按年度、季度、月度进行事故的分析。按事故类型、事故发生地点,伤亡人员的文化程度、事故原因等进行一次全面综合分析,研究事故规律趋势,提出控制事故的措施方法;
3)事故、事件统计分析种类
每年1月份将上一年的伤亡事故做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分析: a、按事故的类型分析; b、按照事故的发生地点分析; c、按伤亡人员的文化程度分析; e、按伤亡人员的工种分析;
e、按事故的原因分析:分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工程质量、安全措施、安全设施不全或失效等4种;
f、按伤亡人员的工龄分析:分5年以下、5年以上至i0年、10年以上至15年、15年以上至20年、20年以上等5种;
g、按伤亡人员的年龄分析:分20岁及以下、20岁以上至25岁、25岁以上至30岁、30岁以上至35岁、35岁以上至40岁、40岁以上至45岁、45岁以上等7种;
h、按发生事故的时间分析; i、致害物; j、伤害部位。
6、事故、事件回顾制度
(1)各单位制定的安全培训计划,要有事故事件的回顾,并要严格执行;
(2)利用黑板报、光碟、聘请外来专家举办讲座等形式,通过班前班后会、车间安全大会、全厂大会,通报近期发生的事故、事件,以进行安全事故案例教育培训;
(3)发生事故后,对照事故原因,全公司每个人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找出事故的原因、教训、预防措施,对照查找本岗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根源上让每个人受到教育,达到警示的作用;
(4)以班组为单位,班长带头,必要时车间主任、厂办公室等人员参与,针对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讨论,提出本班组的安全隐患,在现场的实际工作中,整改隐患,预防事故的再次发生;
(5)通过回顾要找出比较多发的事故事件类型、造成事故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降低事故事件发生率的主要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