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19分)
1. 为下面这段文字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2. 正确使用汉字,彰显城市品位。请你修改下面广告牌上的错别字。
3. 古诗文积累。
(1)积累古诗文可以用联想的方法。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借鱼写水的澄澈,“皆若空游无所依,①________,②________”;苏轼借水写月光的澄澈,“③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东晋田园诗人④________(人名)自称“五柳先生”,他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让人联想到王籍的“⑤________,⑥________”(《人若耶溪》)。
(2)中国人取名常从古诗中汲取灵感,下列名字出自什么诗句?选一个回答。 A.邱胜春(人名) B.渡远(桥名) C.锦江(宾馆名) D.日暮(亭子名)
4. 用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称呼如图中的礼仪,正确的一项是( )
试卷第1页,总19页
A.我要向你稽首(《雷电颂》)
B.(翠莲)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水浒》) C.范进向他作揖(《范进中举》) D.(秦王)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5. 为下列句中画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_______ A.yǔ B.yù
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顾之 B.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 C.陶后鲜有闻 鲜妍明媚
D.邹忌修八尺有余 讲信修睦
二、阅读(51)名著阅读(从下列题目中选一个作答)
7. 《童年》是外国长篇小说,《傅雷家书》是多篇书信汇编,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分别采用哪些方法阅读?
8. 请以《朝花夕拾》和《名人传》为例,探究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不同特点。(可以从选材、人称、写作目的、 表达方式等角度思考)
9. 文学作品阅读 小偷车夫和老头 萧红 木柈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直像在牛背上拔了一颗毛,我好像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晴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试卷第2页,总19页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
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锯)?”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木柈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 “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像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
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末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
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
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吧?”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去走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
【注释】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1)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方法提示 形象分析 ① 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 ② 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 ③ 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
(3)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试卷第3页,总19页
(4)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
【附】杨绛《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
10. 非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提示:
1.本文不需要全文精读,建议先浏览全文(约2分钟),再读文后题目,根据答题需要,选择重点内容阅读。
2.配图中的字影不需要阅读。
《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竞然是这些 三只眼传媒 2018﹣05﹣10
《人民日报》每两个月评选一次好标题,每次10个左右,分为一二三等奖,2017年一共评选了好标题个。
作为全国媒体人业务标杆的《人民日报》,其好标题有很多“会说话”,而且说得有味、说得有理,让人耳目一新,连连点赞。
《人民日报》好标题到底好在哪
试卷第4页,总19页
________
新闻说事实,标题是开场。开场说得好,才能吸引受众往下看。口语化标题,使用群众的生活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讲出的话有生活气息,更能体现人情味儿,这样会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A
这个标题构思巧妙、新颖别致,以全票当选一等奖。叙述式的引题写实,点出种植转型这一关键词;拟人化的主题简明直白,表明种植转型内容;口语化的表达活泼亲切、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了解种植结构调整这一重大农业。 B
春节过后,人们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返回工作岗位,里面装的不仅仅是一样样的具体实物,更是一份份浓浓的亲情。象征着离家远行的行李箱空间再大,都装不下远行人对家的思念与依恋,标题准确地击中了读者内心的柔软之处,有力地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这个标题也是全票当选一等奖。 ________
标题的口语化,并不是把群众口头语言原封不动进行呈现,而是要对这些原生态语言进行加工、提炼,在
准确、简练的前提下,让标题更加形象、生动,突显文化品位。
一是语感强,对称美。中文表达讲究修辞,体现博大精深文化。新闻标题中运用对仗,能够使标题呈现平衡感与对称美,不仅利于传統文化弘扬,还能有效提升报道的文化气质。
该文是“补民生短板,咱们加油干”系列报道的首篇,刊发于2017年11月3日17版,文章将采访对象的原话提炼并制成标题,道出了劳动者们坚忍不拔、希望靠双手奋斗出幸福生活的决心和信心,也揭示出目前有些地方由于社会管理不当,人为阻滞百姓劳动致富的现实,口语化的表达,朴实无华、简洁平实,直戳问题实质,一针见血,很有力度;为相关部门防“堵”疏“堵”提供了启示。
二是语意丰,有理趣。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有强大的文化魅力。看似平常的话语,放在不同的标题语境下,能产生不同的解读,蕴藏的辩证、双关、悬疑等哲理也能让人拍案叫绝。
这组标题准确生动地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工作内容和贡献,引题交待了主人公的姓名和82岁的高龄,以及工作单位和工作日上午仍时常去办公室上班的忙碌安排,有情节、有故事;主题采用拟人化手法,将对风云变化的研究比喻成“琢磨云的脾气”,增强了画面感,既有文采,又显情怀。“琢磨”一词尤其用得妙,耐人寻味。
试卷第5页,总19页
________
时代的特点也会在标题中留下印记,短标题的流行和网络化标题在广泛使用,体现的就是当今时代的特点。
读题时代,标题短而精,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易读易懂易传播。
网络流行语用在题中,也能跟上时尚节拍。2010年11月10日,当“给力”首登《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时,曾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如今,网言网语在报纸上的使用已非常普遍。用得准确,会让读者感觉亲近、自然。
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解读税费红利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意义,生动鲜活,而且有时代气息。两个贴切的比喻既增加了标题的感染力,又提升了内容的思想性,同时这种押韵结构也进一步强化了标题的韵律感。
来源:长江微信公众号(综合研究事儿、金台新声、新闻与写作) (运城备案号I20011)
选自微信公众号“三只眼传媒”,有删改
新闻阅读•参与讨论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人民日报》评选年度好标题的意义。
【链接材料】有人在朋友圈里晒了一组文章标题的变迁;原文刊在《人民日报》上,标题是《给勇于担当的纪检干部“撑腰”》,到了一些网站那里,变成《纪检干部遭威胁:别把事办绝了 你家住址我知道》;到了另一些网站那里,变成《人民日报:有纪检干部遭威胁 对方称“别把事办绝”》;还有诸如《人民日报:有纪检干部坚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民日报刊文:有纪检监察干部宁愿送人情也不愿做黑脸包公》。
新闻阅读•反思文本文章在阐述“口语化要体现人情味儿”这一观点时,用了两个例子(见文中A、B),哪个更切合这一观点?你认为本文的标题“《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好不好?为什么?
新闻阅读•关注来源编者在文中配图,在文末标注信息来源,有什么作用? 新闻阅读•评析观点文中画线处的三个小标题关键词是“口语化”。《人民日报》好标题是否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请阐述理 由。
试卷第6页,总19页
11. 古诗阅读
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三衢道中马上口占》。 示例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实景赏析]前三联写眼前的景,行人的足迹、板桥上的白霜、山路上的落叶和明灭的枳花,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虚景赏析]尾联想象故乡的景,池塘里满是自在戏水的禽鸟,一派生机,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无限往之情。 三衢道中马上口占
试卷第7页,总19页
[宋]程宿
短亭疏柳映秋千,马上人家谷雨前。 几树旗茶霍靡,一溪鳞甲水潺湲。 莺期别后闻余弄,蚕候归来见小眠。 可惜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
【注释】①程宿,衢州开化人,宋朝状元。②霍:疾速的样子。③弄:小曲。 [实景賞析](1)________ [虚景赏析](2)________
12. 文言文阅读
【甲】朱买臣(节选) [东汉]班固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今葬。 节选自《汉书•朱买臣》 【乙】越妇言 [唐]罗隐
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用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
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而向 所言者,蔑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 食!”乃闭气而死。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减
【注释】①毋:wú,不要。②经:上吊。③乞:qì,给。④蔑:消失。⑤矜:夸耀。
(1)用原文填空。
甲文省略号处,略去了朱买臣的境遇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乙文中“①________”一词来概括;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的原因,乙文中有一种说法是“②________”,而朱妻认为是“③________”
(2)乙文是对甲文中哪一内容的具体解释?( ) A.好读书 B.不治产业 C.求去 D.妻自经死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妻的人生经历。
与买臣过苦日子→①________→改嫁他人→②________→上吊自杀
(4)甲乙两文或显或隐地写了朱妻之羞,请分别写出她因何而羞。 三、写作(50分)
13. 仔细读图,理解图意。如果只给图中的某一处着色,你选哪一处?用什么颜色?请阐述理由。150字左右。
试卷第8页,总19页
14. 按要求写作。
校园橱窗里张贴着《未来作家报》征文大赛的启事:“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默默见证着你的故事,每天背的书包,陪你迈出每一步的鞋子,记录你所有光阴的手表……让它们成为故事的讲述者,它们会说一个关于你的
怎样的故事呢?也许,那辆自行车会讲你这个少年追风的足迹,一枚硬币会讲你买早餐时不经心的善意之举,留着你牙印的笔会讲你轻轻写下却又重重涂掉的心事……用你生活中某一物品的口吻,以独白的形式讲述关于你的故事,让我们发现你的生活除了作业和考试,还有更多精彩!”
请你自拟题目,以物品的口吻、独白的形式,讲述真实的故事,刻画你自己,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参赛文章。为保证评选的公正,请不要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第9页,总19页
参与试题解析
2018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19分) 1.
【答案】
心旷神怡,B,斑驳 【考点】 注音
根据拼音写字词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 【解答】
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根据平时的积累与语境, (1)这里的“xīnkuàngshényí”应写作“心旷神怡”, (2)“儒学”中的“儒”应读作“rú”,故选:B。 (3)“bānbó”应写作“斑驳”。 答案:
(1)心旷神怡。 (2)B。 (3)斑驳。 2.
【答案】
“已”改为“以”,“骋”改为“聘”。 【考点】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与正确书写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一个是同音错别字“已”,一个是形近错别字“骋”。 【解答】
“已”改为“以”,“骋”改为“聘”。 3.
【答案】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庭下如积水空明,陶渊明,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A,B,C,D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 【解答】
①日光下澈(重点字:澈) ②影布石上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陶渊明(陶潜)
试卷第10页,总19页
⑤此地动归念
⑥长年悲倦游(重点字:倦)
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重点字:寥) B.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重点字:荆)
C.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重点字:垒)
D.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
【答案】 C
【考点】 文化常识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解答】
A.有误,稽首(qǐ shǒu),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B.有误,古代妇女行的敬礼,两手轻轻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做鞠躬的姿势;
C.正确,作揖,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相对于庶民打招呼的万能性礼节“拱手“,“作揖礼“是士相见或感谢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磬折(30、45度不等),表示向人敬礼,根据图中的礼仪应是“作揖”
D.有误,古代的一种礼节,指直身而跪,其礼节较轻。直身而跪,也叫“跽“。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 5.
【答案】 B A
【考点】 多音字 【解析】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准确书写。 【解答】
B、A 6.
【答案】 A
【考点】 一词多义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解答】 A.拜访;
B.通“无”,没有/逃跑; C.少/鲜艳; D.身高/培养。
试卷第11页,总19页
二、阅读(51)名著阅读(从下列题目中选一个作答) 7.
【答案】 (1)《童年》是长篇小说,为了解内容与写法,适宜通篇阅读;《傅雷家书》是书信汇编,成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阅读。 (2)《童年》是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阅读时要调动联想与想象,运用体验式的阅读方法;《傅雷家书》是非文学作品,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父亲给孩子的人生指导,阅读这本书,感受父子深情的同时还可以丰富文化、艺术、历史等各领域的知识,适合采用摘记、批注的方法阅读。 (3)《童年》是翻译作品,有条件的可以与多种译文以及原著比较阅读,它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一部,可以拓展阅读其它两部作品;《傅雷家书》)的作者是翻译家,在家书中多次提到他自己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可以拓展阅读这本书。 (4))《童年》是小说,对于一些次要情节我可以略读或大体浏览;《傅雷家书》相当于散文,静心精读,方能解读出拳拳爱子之心。 【考点】 名著综合 【解析】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在人间》《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专横残暴的外祖父,善良乐观的外祖母,勇敢正直的阿廖沙,以及快乐的“小茨冈”。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解答】
此题是对读名著方法的探究,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此题,学生可根据这两部名著的不同特点,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谈。是通读还是选择阅读?)《童年》是长篇小说,要全面了解内容,适宜通读;《傅雷家书》是书信汇编,成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阅读。是精读还是浏览?比如《童年》是小说,对于一些次要情节我可以略读;《傅雷家书》属散文,要静心精读。还可进行拓展阅读,比如《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一部,可以拓展阅读其它两部作品;《傅雷家书》)的作者是翻译家,在家书中多次提到他自己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可以拓展阅读这本书。 8.
【答案】
。从选材角度,《朝花夕拾》属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名人传》是人物传记,必须围绕人物选材。从人称角度来看,散文是表达作者的经历和感受,要用第一人称,他人传记可用第三人称。写作目的方面,散文是表达自己的情思,传记是表现传记人物的精神风貌。从表达方式来看,散文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传记以叙述为主,其他表达方式运用较少。 答案示例:
(1)选材不同:回忆性散文选材自由,如《藤野先生》不仅写了藤野先生的事迹,也写了中国留学生看樱花学跳舞等事件,传记必须围绕传记人物选材;散文的材料是经过作者过滤的事实,带有主观色彩,传记材料基于日记、书信等,比较客观。
(2)人称不同:回忆性散文用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有双重叙述视角,如《五猖会》
试卷第12页,总19页
既有童年的“我”对五猖会的热切期盼,也有成年的“我”对封建教育的理性批判;传记有自传和他传,自传用第一人称,他传用第三人称叙述。
(3)写作目的不同: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目的是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思,如通过对藤野先生的回忆,鲁迅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思念以及对祖国的忧思;传记的目的是表現传主的精神品质,如《名人传》彰显的是三个传主的精神品貭,而不是罗曼•罗兰的态度或思考。
(4)表达方式不同:回忆性散文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自由选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传记主要是用事实本身表现传主形象,所用描写有限,很少抒抒情或议论,如对贝多芬最后一次演奏的描写只用了寥寥数笔。
(5)想象的空间不同:回忆性散文想象自由,传记中也有想象。但传记中的想象只用チ填补事实的空缺,如贝多芬的一生主要事件源自书信、对话录等原始材料,想象只局限于一些小细节。 【考点】 名著综合 【解析】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7年所作的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共10篇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时总题目为“旧事重提”,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是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全书收录了《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十篇文章。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不少文章包含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名人传》小说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托尔斯泰,要面对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解答】
本题考查对名著特点的探究能力。学生要了解这两部名著的内容,根据题干中已经提示的探究角度作 9.
【答案】 A
时,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结合自己的阅读体悟具体分析。“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这两句话中的一个“就“字和一个“又“字,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车夫的狡猾和贪婪。“最末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表现了两位老人干活的认真负责,“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这句话表现了他们的淳朴善良。 。
(1)A(2)示例:“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从句中的副词“就”和“又“可以看出,车夫盘算时机开口讨要木桦的奸猾,以及得寸进尺的贪婪。
(3)示例;前文的叙述描写非常简洁,这几句的描写却很细腻,使文章节奏繁缓有别。这段话还为下文事情的继续发展蓄势,让文章起伏有致。火光冲破黑暗与寒冷,让人安心,炉火爆炸的声音欢快喜悦,窗上的蒸汽朦胧而温馨,“我”的脸被火光映红,是全文唯一的亮色。寥寥数语描绘的画面,表现了“我“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片刻的安宁
试卷第13页,总19页
与满足,显得格外珍贵,令人感动。(3)示例1;杨绛的“愧”打动了我。杨绵在和老王相当长时间的交往中并没有将这个普良不幸的老人当作
自己的朋友,这和老王对她的态度并不对等。当杨绛終于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她深深地自责,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在散文中毫不掩饰地写出自己的真实表现,她的愧作、反思令人敬佩。
示例2:萧红的“愧”打动了我。萧红虽然自己处境艰难,但始却竭力帮助其他穷苦人。当善良的老人为一口食物向她感恩时,她羞愧难当,觉得不该领受如此沉重的感恩,为自己无力帮助他们自责羞恨。当萧红对老无所养发出反问时,我感受到了她伟大的悲悯情怀。
采例3;两人的“愧”都打动了我。杨绛对老王施与善意但保持距离,一朝惊醒,深刻自省,是知识分子坦诚的表现。萧红面对弱者,伸出援手却不自诩,受到感恩反而更警醒自责,表现出最朴素真挚的道义相当。她们两人的“愧”都表现了最为珍贵的良知。 【考点】 散文阅读综合 【解析】
本文主要勾画出了三种人物:小偷、车夫和老头。每一种人物都代表了国民性格的某一个方面,都是我们国民性格的典型表现。小偷是盗窃者,所依据的是不劳而获,窃取他人财产而得到自己的满足;车夫是求乞者,却穿上了老实忠厚的外衣,求乞的手段也并不高明,把车上的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乞求中有点无赖,作者对此心中一丝不快,但更多的是宽容与理解。两个拉锯老人,干活中吃了“我”的面包,在算工钱的时候,因为“我”没有扣除工钱而深感不安,久久不离开,两个拉锯老人的诚实与善良深深的感动了我,在两个拉锯老人的身上,作者看到了人性之美。 【解答】
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掌握。作答时,需结合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具体分析。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文中的两位老人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无安身之所,所以最适合做本文批注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故选:A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作答时,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结合自己的阅读体悟具体分析。“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这两句话中的一个“就“字和一个“又“字,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车夫的狡猾和贪婪。“最末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表现了两位老人干活的认真负责,“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这句话表现了他们的淳朴善良。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赏析的方向,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文本中的描写非常的简洁,几乎不加修饰,而这句话却写得细腻而深刻。从色调上来看,我的脸被火光映红,这是全文唯一的亮色,“例外的安宁“表现我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是因为我看到人性中不仅有车夫的狡猾和贪婪,还有这两位老人的善良与淳朴,让我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所以心里是安宁的。据此分析可作答。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无论认为是谁的愧感动了自己都可以,只需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杨绛的愧表现了她的自省精神,这是她坦诚的表现。而萧红的愧则表现了她的道义担当,她认为给予苦难者以帮助,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他们反而来感谢自己,这让她良心有愧。据此分析可作答。 答案:(1)A(2)示例:“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从句中的副词“就”和“又“可以看出,车夫盘算时机开口讨要木桦的奸猾,以及得寸进尺的贪婪。
(3)示例;前文的叙述描写非常简洁,这几句的描写却很细腻,使文章节奏繁缓有别。
试卷第14页,总19页
这段话还为下文事情的继续发展蓄势,让文章起伏有致。火光冲破黑暗与寒冷,让人安心,炉火爆炸的声音欢快喜悦,窗上的蒸汽朦胧而温馨,“我”的脸被火光映红,是全文唯一的亮色。寥寥数语描绘的画面,表现了“我“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片刻的安宁与满足,显得格外珍贵,令人感动。(3)示例1;杨绛的“愧”打动了我。杨绵在和老王相当长时间的交往中并没有将这个普良不幸的老人当作
自己的朋友,这和老王对她的态度并不对等。当杨绛終于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她深深地自责,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在散文中毫不掩饰地写出自己的真实表现,她的愧作、反思令人敬佩。
示例2:萧红的“愧”打动了我。萧红虽然自己处境艰难,但始却竭力帮助其他穷苦人。当善良的老人为一口食物向她感恩时,她羞愧难当,觉得不该领受如此沉重的感恩,为自己无力帮助他们自责羞恨。当萧红对老无所养发出反问时,我感受到了她伟大的悲悯情怀。
采例3;两人的“愧”都打动了我。杨绛对老王施与善意但保持距离,一朝惊醒,深刻自省,是知识分子坦诚的表现。萧红面对弱者,伸出援手却不自诩,受到感恩反而更警醒自责,表现出最朴素真挚的道义相当。她们两人的“愧”都表现了最为珍贵的良知。 10.
【答案】
一、口语化要体现人情味儿,二、口语化不是普通大白话,三、口语化要有时代感 【考点】 材料阅读 【解析】
本题共给出了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介绍了《人民日报》评出的若干个年度好标题。材料二则论述了标题口语化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解答】
本题考查材料探究。细读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可知,本来是一个很正面的标题,结果多次转载后,却变得面目全非,被人断章取义,究其原因,不过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点击率,但是这些标题有时会给读者带来误导,成为了标题党。《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级报纸,进行评选年度好标题的活动就非常有必要,既有对从业者的约束,又有对读者的提醒,提醒读者不要做标题党,不要被标题所误导。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叙述式的引题写实,点出种植转型这一关键词;拟人化的主题简明直白,表明种植转型内容;口语化的表达活波亲切、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了解种植结构调整这一重大农业。“可知A并没有点出人情味。根据“象征着离家远行的行李箱空间再大,都装不下远行人对家的思念与依恋,标题准确地击中了读者内心的柔软之处,有力地激发起读者的共鸣。“可知B体现了口语化要体现人性味儿的观点。
故选:B本题考查赏析文本的题目,这个题目中的“竟然“一词是没有想到的意思,暗含否定的意味,这与本文的正面导向是相悖的,之所以用“竟然“一词,是为了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并不能反映材料的主要内容。反而有一种哗众取宠,误导读者的嫌疑。本题考查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是新闻的基础,文中的图片和信息来源的标注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同时也便于读者去查证,另外,在新闻中出现图片,也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本题考查材料探究。细读材料可知,《人民日报》评选出的年度好标题并不都是口语化的,比如一到二月份的第六个好标题,三到四月份的第七个好标题等等。任选其一分析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答案:(1)示例:从链接材料中可以看出,有些新闻标题常常断章取义。即吸引眼球,误导读者。所以,《人民日报)作为媒体人业务的标杆,进行年度好标题评选活动非常有意义,能纠正不良风气,引导新闻发布者遵守职业操守,也提醒读者要注意甄别新闻标题,不要被误导。(2)B(3)示例:不好。这个标题尽管具有口语化特点,但不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且“竟然”一词,表示意外,暗含否定,以此激起读者的好奇,有晔众取宠、误导读者之嫌。(4)示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文中的图片以及文本的
试卷第15页,总19页
信息来源都证明本文内容的真实性,体现负责任的传播态度。给读者提供信息来源,便于读者深入阅读时查证资料。新闻中的图片还可以丰富文本的呈现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5)示例不是。有些标题的特点不能用“口语化”来概括。 如“三更风雨行,英雄扶摇去”,言简意赅,具有对称美,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和哀思,语言是典雅的。 11.
【答案】
前三联写眼前景,段亭与疏柳、茶树与溪水、莺韵与蚕眠,这些景象充满亲切闲适的生活气息。,尾联想象西湖夜景。湖水空寂、月圆人缺,寄托着诗人对西湖的眷念之情。 【考点】 诗歌阅读综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情感把握,要理解诗意,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前三联的“短亭与疏柳、茶树与溪水、莺韵与蚕眠”景象突显生活气息,尾联“可惜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通过湖水、月圆表达对西湖的眷念。 12.
【答案】
通达,仁者之用心,矜于一妇人 D
离朱而去,被朱收留
(1)①通达②仁者之用心③矜于一妇人(2)D(3)①离朱而去②被朱收留(4)羞于买臣歌讴道中,且阻止后买臣愈益疾歌。 羞于自己在买臣饥寒勤苦,胸怀大志时离开了他。 羞于被买臣收留。 【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 译文: 甲
朱买臣,字翁子,是吴地人,家里贫困,喜爱读书;不善于置办财产家业,常常割草砍柴卖了来购取粮食。担着一捆柴,边走边高声诵读文章;他的妻子也背着柴跟随着他,多次阻止朱买臣,让他不要在路上高声唱诵,朱买臣唱诵声更大,妻子对此感到羞愧,要求离开他,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命该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了,你辛苦了很久了,等我富贵了,我要报答你的恩德。”妻子气愤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最终就是饿死在沟里罢了,怎么能够得到富贵呢!”朱买臣没办法留住她,就听任她离开了。朱买臣做了太守,进入吴县境内,朱买臣见到他原来的老婆,夫妻二人正在打扫道路;朱买臣停下车,叫后面的车辆载上他们夫妻一起到太守府,把他们安置在园里,供应他们饮食。住了一个月,那女人就上吊死了,朱买臣给她丈夫钱,让把她安葬了。 乙
朱买臣地位变高的时候,没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让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让她生存,这也是仁爱之人的心意啊!
一天,前妻对朱买臣的身边侍从说:“我在朱买臣的跟前做这做那,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饥挨冻勤勉苦读的时候,看见买臣的志向,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心愿。而我不幸离开买臣也好多年了,买臣果然官运亨通了。天子赐给爵位,任用他,让他衣锦还乡,这也达
试卷第16页,总19页
到顶点了。但他从前所说的话,了无声息再也听不到了。难道是天下没有处理的事情使他这样吗?亦或是急于求富贵而没有时间考虑呢?依我看来,他只是在一个妇人面前夸耀就满足了,其他的没有发现能做什么。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于是自缢而死。 【解答】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细读甲乙两文,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甲文中“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合“可知此时买臣已经做了太守,这一点从乙文中的“通达“可以得到印证。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这一点与乙文中的“亦仁者之用心也“相同。根据乙文中的“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可完成第三空。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细读甲乙两文,正确翻译后可知,乙文是对甲文中朱的妻子为什么会自缢而死的原因的解释。 故选:D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细读甲文可知,朱的妻子因为嫌弃朱讴歌于道中,而与他离婚,当朱富贵后看到她窘迫的现状收留了她,她觉得羞愧,就自杀了。据此分析可作答。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乙文中朱的前妻对朱的近侍说的话可知,她羞愧的原因有三个,一个是自己没有看出朱有远大的志向,自己有眼无珠。二是因为自己有眼无珠,离开了朱。三是因为在自己落难时,朱不计前嫌收留了她。 答案:(1)①通达②仁者之用心③矜于一妇人(2)D(3)①离朱而去②被朱收留(4)羞于买臣歌讴道中,且阻止后买臣愈益疾歌。 羞于自己在买臣饥寒勤苦,胸怀大志时离开了他。 羞于被买臣收留。 三、写作(50分) 13.
【答案】
我们可以将石头上的“2018字样”涂成红色。因为,“2018”这个数字,醒目的体现了那场灾难来临的时间,它在告诉我们,灾难虽然已经过去整整十年,然而只要站在它的面前,就会让人唤起一种深深的回忆,这个数字同时也告诫生者,不妨忘记这个时间,好好的活下去,更好的活下去,从这个时间开始,我们再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考点】 图表文转换 【解析】
此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题目要求审清图意,要结合题干要求,找到思路,然后用通顺的文字表述出来,解答要注意具体要求。 【解答】
从图中下面的文字可以看出图意是有关汶川大地震的,图中右上方文字显然是一句励志的话,也反映了图意的主题,小孩子仰望着前方的旗帜,我们可以设想,旗帜在人们的心中是精神的支柱,是不屈精神的象征,更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如果涂成红色,还可以理解为对祖国大家庭及时救援的感恩。 14.
【答案】 【范文】 我的自述
我是一本语文书,有一个长方形的外壳,长得一般般。我的小主人天天看我,我喜欢他,他也喜欢我。我很愿意把知识传给他。他看见我脏了就帮我擦干净;看见我卷角了就帮我搞好……
试卷第17页,总19页
有一次,我的小主人和同学打架。他拿起我做飞镖,把我搞得很疼,小主人马上拿起我,好像说:“对不起,我把你当作三角尺了,我不应该这样做。”我说:“没关系。” 还有一次,主人的爸爸督促小主人学习,当他考小主人听写生字的时候,可是小主人很多字不会写,他的爸爸很生气,就赌气地把我狠狠地扔到地上,我大喊大叫:“好疼!好疼!”我快死了。听到这里,小主人赶紧把我捡了起来,抱着我大哭……
这天晚上,小主人躲在被子里哭了,而我也很伤心,心想:小主人啊小主人,你平时为什么不多看我几眼呢?现在就不会这样了啊!这时,小主人好像听见我说的话,不睡了,从床上爬起来,拿起我很认真地看了起来,一点儿也没注意身旁的一切事情。 过了几天,小主人的爸爸又听写小主人的生字,不出所料,这些生字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啊!结果小主人把我高高举到头顶,欢呼着,跳跃着,甭提多高兴了。我在心里也默默的为小主人高兴。
期末考试快来了,小主人更是每天把我紧紧攥在手里,舍不得放下。期末考完了,小主人考了一百分,我很高兴,小主人也很高兴。他的爸爸、妈妈和老师呢,更是别说有多高兴了!我想:小主人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名大文学家的!
小主人也告诉他的爸爸,今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主人。听了这些话,我的内心乐开了花,心里不自觉的发出了:小主人,加油!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设置了一个校园文章征稿活动,贴近学生的写作情境。写作前要明晰写作者的身份是你的成长见证物,写作方式是要采取独白的形式,写作目的是讲述你除了作业和考试之外的故事。写作时要注意这个物不仅可以见证,还可以有寄托,甚至是可以象征,借用物品的自思、自语来表现自己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本文应使用第一人称来写。有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记叙散文等文体。 【构思选材】可以以自行车的口吻,叙述“我”与自行车有关的故事。如:崎岖的山路上,我驮着我的主人迎着寒风艰难的走在上学的路上,忽然前面遇到一个深坑,我和我的主人一头栽倒里面。这时,有一个过路的老人,把我和我的主人拉上来,并且帮助我们修好了损坏的自行车。由于老人的无私帮助,我的小主人因而没有迟到。我们都非常感谢那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感受到他临危就困的高尚精神。
【写法指导】写作技巧的运用需要处理好:“我”的视角,“独白”的技巧,写实和写虚巧妙融合。尤其是灵活巧妙的运用记叙的顺序(可顺叙,可倒叙,可插叙。如果是倒叙的文章,要注意由眼前到回忆的过渡,还要注意回忆后又回到现实的过渡语)。
【误区点拨】写作本文,切忌叙事笼统,导致文章的表现力不够,读者读起来不过瘾。切忌缺少细节的描绘;切忌空发议论、抒情;切忌孤立事件,缺少真情实感。 【解答】 【范文】 我的自述
我是一本语文书,有一个长方形的外壳,长得一般般。我的小主人天天看我,我喜欢他,他也喜欢我。我很愿意把知识传给他。他看见我脏了就帮我擦干净;看见我卷角了就帮我搞好……
有一次,我的小主人和同学打架。他拿起我做飞镖,把我搞得很疼,小主人马上拿起我,好像说:“对不起,我把你当作三角尺了,我不应该这样做。”我说:“没关系。” 还有一次,主人的爸爸督促小主人学习,当他考小主人听写生字的时候,可是小主人很多字不会写,他的爸爸很生气,就赌气地把我狠狠地扔到地上,我大喊大叫:“好疼!好疼!”我快死了。听到这里,小主人赶紧把我捡了起来,抱着我大哭……
这天晚上,小主人躲在被子里哭了,而我也很伤心,心想:小主人啊小主人,你平时为什么不多看我几眼呢?现在就不会这样了啊!这时,小主人好像听见我说的话,不睡了,从床上爬起来,拿起我很认真地看了起来,一点儿也没注意身旁的一切事情。
试卷第18页,总19页
过了几天,小主人的爸爸又听写小主人的生字,不出所料,这些生字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啊!结果小主人把我高高举到头顶,欢呼着,跳跃着,甭提多高兴了。我在心里也默默的为小主人高兴。
期末考试快来了,小主人更是每天把我紧紧攥在手里,舍不得放下。期末考完了,小主人考了一百分,我很高兴,小主人也很高兴。他的爸爸、妈妈和老师呢,更是别说有多高兴了!我想:小主人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名大文学家的!
小主人也告诉他的爸爸,今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主人。听了这些话,我的内心乐开了花,心里不自觉的发出了:小主人,加油!
试卷第19页,总1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