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时间:2010-09-06 浏览次数:4672 次
摘 要: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回顾了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公平性的研究成果,评述了其相关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评测因子等,最后指出了当前国内在这些方面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尚待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公共设施,可达性,公平性 一 引言
城市公共设施是指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其内涵甚至涵盖了山林水系、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等各种绿色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存质量与生活品质。因此,关于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越来越多,其研究视角既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也有工程技术领域的,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可达性与公平性状况的探讨。
二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国外对公共设施的关注与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在西欧各国出现的公共环境改良实践。此后,随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和市民民主意识的加强,包括城市、市民、学者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对城市公共设施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有关其理论探讨的学术研究日益丰富,研究领域涉及到制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公共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学者们大多以城市地理学和规划学作为基本的研究视角,从空间上对公共设施的配套布局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国外开展公共设施空间研究的时间较长,研究成果也颇丰,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在于
探讨公共设施配置的空间合理性,而评价公共设施分布的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的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的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动。在此过程中,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与公众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状况愈加突出;与此同时,西方运动和城市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使得全社会对于城市弱势群体的关注不断加强,而城市公共设施作为重要的社会福利资源,自然成了学者研究的热点。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日益成为公共设施空间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1.公共设施的可达性研究
城市公共设施可达性研究由来以久,在古典区位理论中即蕴含了丰富的可达性的含义。1959年,美国学者汉森(Hansen)在用重力方法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交通网络中各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此后,可达性研究便受到了来自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交通地理等众多学科的关注,并被引入到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中。
所谓公共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主要是指拥有相应需求的人群通过某种交通方式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目标设施的便捷程度。换言之,即当人们在到达设施供应地进行对自己比较重要的活动时,其所需花费的成本大小。可见,它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的群体对特定社会服务的接近度是否公平,由此确定那些缺乏相应设施而应该加以关注的区域。
目前,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国外学者已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其研究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公共设施门类,甚至包括一些门类重要的亚类,如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消防设施、体育设施与运动场、药店、投票箱、公共开敞空间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埃克(Eck)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
可达性面来确定商店的市场影响范围,并以药店为例探讨了商店的区位选择问题;吉姆佩尔(Gimpel)等则研究了投票箱的可达性水平与居民参政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缺乏合适的空间分析工具,因此,早期的公共设施可达性研究大多只能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使用群体的可达性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其研究范围一般比较大(多为大都市区、区域或城市尺度)。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普及和众多数理方法的引入,以及相关空间数据与人口统计数据的获取日渐方便,可达性研究的测度与评价工具愈加精确、有效。在此背景下,对公共设施的可达性研究开始更多地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平台,研究尺度则转向更小的范围,如城市的分区、街区和邻里等。
就目前而言,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的公共设施可达性评价方法有很多,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最小邻近距离法、等值线法、引力模型法、平衡系数法、时空法、效用法、缓冲区法和行进成本法等。针对不同的评价方法,其所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和测度指标各有差异,其中,影响可达性分析结果的因子主要有:
——设施属性因子,包括性质、区位、规模等;
——土地使用因子,包括用地性质、空间位置、面积、开发强度等;
——交通因子,包括交通出行方式(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私家车)、道路等级、道路长度、道路设计速度等;
——距离因子,包括直线距离、网络距离等;
——住区或人口因子,包括住区位置、住区规模、住区中心、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
——个体特征因子,包括个人的收入、年龄、性别、种族和民族差异等。
可达性评价的测度指标也有很多,其中经常使用的主要有空间直线距离、实际距离(网络距离)、平均出行时耗、平均出行速度、单位时间内的出行距离、公交线路密度以及道路网络的阻塞程度等。
2.公共设施的公平性研究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关于公共资源分布的公平性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讲,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以平等性衡量的分布公平性;基于公众需求、带有补偿性质的分布公平性;基于使用者要求的分布公平性;基于市场准则的分布公平性。其中,后两者又称“伪公平性”,而为学界所关注的主要是第二类,也就是基于公众不同需求考虑的设施布局的合理性程度,其根本着眼点是要减小因阶级(或阶层)分异所导致的设施供给的不平等程度,使公共设施的空间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考虑到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让不同阶层的人们得以平等地享受各种相关服务。
关于公共设施空间公平性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外的理论成果已比较丰富,其研究对象同样涵盖了教育、医疗、商业、文化、体育、休闲等各种类型的公共设施。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宾奇(Pinch)基于地理学视角对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的探讨,以及金哲雄(Chul-Woung Kim)等对韩国济州岛工薪阶层在癌症住院设施使用中的公平程度所做的分析研究等。
而作为一类特殊类型的公共设施,城市公园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正日益成为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大量的实证研究已在欧美和亚洲各国的城市中层开,比较典型的如泰伦(Talen)利用科罗拉多州普韦布洛市(Pueblo)和乔治亚州梅肯市(Macon)的数据,将公园可达性评价的空间分布与所选择的人口社会经济因子的空间分布进行比较,综合分析了两市公园分布的公平性差异,探讨了一种评价公园分布公平性的新方法;埃尔基
普(Erkip)通过问卷调查,以公园数量、人口分布、行进时间和可达性等为指标综合评价了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市(Ankara)公园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状况,认为公园分布的公平性应视乎其与不同居民群体需求的空间适应情况;尼克尔斯(Nicholls)以得克萨斯州布赖恩市(Bryan)的公园系统为例,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平台,在可达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曼一惠特尼U检验分析了相应区域人口的社会经济属性,对布赖恩市公园系统所提供的可达性级别和空间公平性进行了综合测量。
纵观国外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问卷调查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法是公共设施空间公平性研究中最常使用的评价方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平台,目前已经成为很多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虽然在具体研究中,由于研究目的和侧重点不同,研究者所选取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等可能有所差异,但是,从整体来看,其研究的核心思路是一致的,即首先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可达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将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居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分析的结果进行整合,得到有关公共设施空间公平性的综合分析结论。可见,影响公共设施公平性评价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分布特征;二是不同需求人群的空间分异情况。其中,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可达性评价是所有研究的核心基础,而测度公平性的人口特征变量则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性别、民族、经济收入水平等。
三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各类城市普遍面临公共设施供给短缺的问题,致使与公共设施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发展建设的速度大大加快,其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不断调整,公共设施的供给状况亦有所改善。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生态宜居等
理念的提出,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更是受到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关于公共设施尤其是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方面的理论探讨正逐渐成为国内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与国外大体相同,研究的焦点基本上也都集中在公共设施的布局与选址以及公共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等方面,其核心目标也都在于探讨各类公共资源在空间配置中的合理程度。不过,与国外相比,国内开展公共设施空间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其思想体系尚不成熟,无论是可达性还是公平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都还处在探索阶段。
1.公共设施的可达性研究
国内理论界开展公共设施可达性研究的历史并不长。1995年,陆大道院士首次在城市地理学领域引入了可达性的概念,此后国内学者陆续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索。但就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关于可达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高速公路网、铁路网等)的演变、公交最短路径的计算、城市路网结构的评价、居民出行可达性的计算机辅助评价等方面,而对于国外学者比较关注的可达性与公共设施布局方面的研究则缺乏关注。
综合国内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多是近几年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逐渐开展起来的,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医疗卫生、城市绿地等公共设施领域,如俞孔坚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加权距离分析方法对中山市的绿地可达性进行了分析,并以景观可达性作为指标,评价了绿地系统规划方案的有效性;隗剑秋和邹进责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引力模型和平均出行时间评价模型对城市中各主要商业设施的可达性进行了分析比较;胡志斌、马林兵、曹小曙、尹海伟、孔繁花等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可达性的原理,通过行进成本分析方法分别对沈阳、广州、济南三市绿地系统的可达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王远飞以欧式距离作为地理可达性的测度指标,在
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下利用泰森多边形法研究了上海浦东新区医院的可达性情况;陶海燕等以第五次人口普查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潜能模型,分析了广州市海珠区各街道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达性水平;王松涛等基于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采用最短距离指标定量分析了商品房与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商业、绿地公园六大类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空间可达性,并通过特征价格模型定量分析了可达性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公共设施可达性研究中重要的技术支撑手段,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引力模型法、最小邻近距离法、行进成本法等都是研究者经常使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其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包括空间直线距离(欧式距离)、设施吸引力、平均出行时间、交通成本阻力等。
2.公共设施的公平性研究
国内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公平性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探讨公共设施公平性的影响因素为主,多从国家、社会保障、社会经济状况等宏观角度进行论述;另一类则以公共设施公平性的应用性测量和评估为主,采用的评价方法有极差法、集中曲线法、劳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等,其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所反映的仅是医生、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以及病床等医疗设施在省域、市域各地区或者城市各片区分布的相对公平状况,研究尺度较大,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有限。
与国外相比,国内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手段将可达性与公平性结合起来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成果极少,相关的理论研究还存在较大空白。
四 结论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重要的社会公益资源正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空间布局的可
达性与公平性目前已成为公共设施空间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国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其研究的主体对象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设施类型,甚至包括一些主要类型的亚类,其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方法都已相当成熟、完善,并形成了一种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范式。而国内由于长期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此方面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晚,理论成果较少,且缺乏相关学科的交互论证和必要的社会调查分析,研究方法有待改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综观国内外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其关于公共设施分布的空间合理性,多数是从设施供给的数量和区位上加以考虑、分析的,即通过现有设施供给条件下不同地区或人群在设施使用上的便捷性差异,来综合反映研究区域内设施供给不足的地段。而事实上,公共设施的空间合理性不仅与其数量和位置有关,更与其所提供的各项结构要素在空间上能否满足周边服务人群的使用需求有关。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是从使用者的角度,通过设施的结构要素去评价其空间分布的合理性的,而从设施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综合分析公共设施空间合理性的研究更是少见,因此,这应该是学界今后深入探讨的一个研究方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