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
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
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诗
简述
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
第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
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格式
五绝:仄起 平起
五律:仄起 平起
七绝:仄起 平起
七律:仄起 平起
词
简述
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大调亦称长调(91字以上)。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诗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特点
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由于这种文体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词必须有词调,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有的词牌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内容是回忆江南风物生活。但后人依据《忆江南》这个词牌填词时,仅取其曲调,而内容不
必与江南有关。这样一来,词牌仅仅表示一种曲调而已,于是有的词人就在词牌之下另注明题目。
诗词的风格
1、本色 原是指词的可唱性是否合乎音律。后来则指清雅不俗的风格。
2、平淡 用朴素浅近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历来著各的评论家都非常推祟并倡导这种风格。
3、尖新险丽 尖新,原是指写文章尖巧新颖;险丽,意为奇险俏丽。这种风格往往追求摆脱平庸,用尖巧之笔,写险丽之境,但处理不好则易出现险怪空虚之弊。
4、本色当行 本色和当行同义,都指内行。以此评论词时是指该词具有鲜明的词的风格体性。
5、自然 指不造作。先是评诗的,后成为词学批评中经常运用的一个标准。自然是针对雕琢而言,追求浑然天成、清新脱俗的天然之美。
6、阳刚阴柔 这是词审美风格的两个基本类型。阳刚之词,多气象恢宏、境界阔大,笔力遒劲;阴柔之词,多意境幽微,情思细密,运笔细腻曲折,风调谐婉。苏轼、柳永是这两种审美风格最著名的代表。但这二者并非是对立的,有时是相互影响的,甚至在一个词人身上都有体现。
7、旷达 这本来是魏晋文人所推崇的自由自适、任性所为的一种风度。常用来评诗,其后也用以评词。词中这类风格的杰出代表是苏轼。苏词的旷达,影响着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词人,形成了重要的风格和流派。
9、闲谈 原指超凡脱俗的性格。评词则是指一种闲适淡泊的艺术风格。
10、沉郁 含蓄深沉。原以此评论文章和诗歌。杜甫的风格就是“沉郁”。以此论词,则指意在笔先神余言外,造境含蓄深沉,有思想内涵。但过分强调比兴寄托,不免穿凿附会。
11、质实 指凝涩晦昧,往往与“清空”相对,过多地使用丽字、代字、僻典,给人以雕琢和晦涩难读之感。
12、浑成 即浑然天成。指结构完整,形式内容完美统一。
13、浑厚 指浑朴厚重的艺术境界。原是用于品评文章的。词人通过细致绵密的叙事和写景,自然而然营造出一种含蓄深沉的抒情境界,给人以浑厚深邃之感,宋代词人周邦彦是其代表。
14、艳丽 原形容南朝宫体诗的风格。用于词则多指以华美的词藻描写女性的容貌和男女柔情。
15、清雅 清新雅放,苏轼的词即以清雅独标一格。
17、雅正 和雅平正。但过于追求此类风格会导致过度重视写作技巧和音律声韵,忽视词的社会意义。
18、飘逸 先用于评诗。诗的飘逸公认是李白,就像杜甫之沉郁一样。南宋隐逸题材的词往往多有此种风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