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玛纳斯县312国道4279km-4282km处废弃采砂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招标文件》要求,地质工程公司于2007年7月14日编制了项目投标方案,参与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公开招标活动,通过评标委员会和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研究决定,确定我公司为该项目中标单位, 据此,我公司编制完成了《玛纳斯县312国道4279km—4282 km处废弃采砂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治理设计书》,作为本次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工作依据。 第二节 目的任务 1、目的
通过对玛纳斯县312国道4279km-4282km处废弃1号采砂场及2号采砂场部分地段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电力线路安全,恢复采砂场地质环境,防止污染,使治理区与周围地质环境相协调,恢复土地资源。 2、任务
(1)按照审批通过的治理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组织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施工。 (3)对1号采砂坑进行分层回填碾压、对周边受采砂活动影响区域的土地进行平整,上部0.5米厚覆盖黄土;对2号采砂坑进行部分回填、整平治理,实现治理面积的最大化; (4)确保取料场和取土场取料之后不再引发新的地质环境问题;
(6)治理工程完成后,制作永久性的治理工程说明牌(规格不小于3500×2500×240㎜)。 第三节 治理区交通位置及社会经济 1、治理区位置
治理区1号采砂坑位于玛纳斯县包家店镇东8km、312国道4282km北侧,面积34438m2,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86°24'31\"、北纬44°12'53\";2号采砂坑位于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以西2km、312国道4279km南侧,面积52271 m2,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86°25'\"、北纬44°12'18\"。1号采砂坑和2号采砂坑相距2km,西距玛纳斯县城约18-20km。
取砂石料场位于塔西河北疆铁路桥以南塔西河河道500m-6km处,面积:0.44km2,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86°19'37\"、北纬44°10'52\",河道隶属玛纳斯县水利局和塔西河流域管理处管辖。 取砂石料场拐点坐标
拐点编号 经 度 纬 度 J1 86°19′27″ 44°12′13″ J2 86°19′42″ 44°12′15″ J3 86°20′29″ 44°10′08″ J4 86°20′21″ 44°10′06″
原取土场位于包家店镇赵家庄村北,面积:0.17km2,中心地理坐标:东经86°25'04\"、北纬44°16'12\",土地类型为荒草地,属玛纳斯县包家店镇管辖。
由于原取土场地下水位较高,取土场经重车碾压后,已形成翻浆路面。影响运料。经玛纳斯国土局与塔西河乡红河湾村协商并上报国土资源厅批复后,原设计中土料场有所变更,确定在塔西河乡红河湾村北取土场取土。 2、交通条件
工作区距玛纳斯县县城18KM,距乌鲁木齐市119km,是乌鲁木齐向西通往石河子、奎屯、乌苏、精河等县(市)的必经之地,312国道、乌-奎高等级公路以及北疆铁路穿境而过。县境内各乡(镇)、村及团场各连队均有公路相通,交通条件较为便利(详见图1—交通位置图)。
3、社会经济概况
玛纳斯县辖7镇4乡,总面积9597.27km2,2005年总人口16.97万人,由汉、哈、维、回等民族构成。2005年耕地面积80.55万亩,年末牲畜存栏数49.4万头(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218元,居全疆首位,县国民生产总值42.32亿元。
1号废弃采砂场所在的包家店镇位于县城东部10km处。包家店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
总人口14539人,其中农业人口82人,约占全镇总人口的62%,土地面积228km2,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有棉花、小麦、番茄、酿酒葡萄等。
2号废弃采砂场所在的乐土驿镇位于县城东部22km处。乐土驿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面积14217公顷,其中农用地占82.3%。总人口11606人,农业人口10941人,约占全镇总人口的94%。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等。2005年完成工农业总收入3.69亿元,农牧民年均纯收入8186元。
第三节 工作概况、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1、工作概况
本次治理工程所含的1号采砂坑位于玛纳斯县包家店镇东8Km、312国道北侧,2号采沙坑位于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以西2Km、312国道南侧。两处采砂坑相距2Km,分别位于312国道4279Km、4282Km里程碑南北两侧,西距玛纳斯县城约10Km。交通便利。
治理工程严格按照《玛纳斯县312国道4279—4282KM处废弃采砂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施工设计》进行施工。该工程于2007年9月11日正式开展施工工作,截至到2007年11月7日所有治理工作均已按设计书的要求完成。 2、完成工作量
本次治理区回填砂石料总方量为256000m3(坑体积),土料场挖运土料松方量40000 m3,平整可利用土地面积94434 m2。
治理工程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1 序 号 治理项目 单位
设计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完成量占设计量的百分比(%) 1 利用回填 m3 16500 16500 100% 2 挖运砂石料 m3 312375 361746 115% 3 挖运土料 m3 623 80770 128% 4 平整治理区 m3 94434 96975.6 103% 5 推土机压实 m3 375081 375081 100% 6 现场监测容重 点 102 151 148% 7 测量控制标高 点 102 195 191% 8 平整面积 m2 100% 9 警示标志 个 5 5 100% 10 影像资料 套 2 3 150% 11 治理说明碑 个 1 1 100%
注:场地平整面积包括治理及料场,因料场变更平整面积未能达到设计要求。
土料方量增大主要原因是采砂坑南北侧高差较大,在表层覆土时,按设计要求实行坡度控制,最终土方增加18127 m3。 3、质量评述
(1)施工中用的回填料均按设计要求拉运,表层覆土均选用较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层。 (2)质检员、施工员在施工现场对所使用的材料与质检报告进行对比,禁止与质检报告不符的材料进场,在施工过程中未出现违规现象。 (3)自检情况
施工期间建立全面目标管理,在工地配备有较高素质、专业技术熟练的管理人员,配各性能良好的、先进的施工机械和检测设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和工作目标,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
项目部的质检员直接在项目经理与技术负责领导下工作,负责本工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实
行一票否决权,对违章作业及不合格的项目有权勒令停工、返工以及追究负责人的责任。坚持开工前技术交底制度,同全体操作人员讲解技术要求、操作方法、质量标准等,提高工程质量。
(4)资料的管理
资料的管理包括施工中的各种文件和影像资料的管理。
施工中各种资料按工程进度情况及时编制各种施工资料并找相应的工程负责人和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放存。
影像资料的拍摄,我单位按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的顺序进行拍摄并进行编辑处理。能反映治理工程前后的差异和治理后的效果。
资料的最终整理严格按《2007年度国家、自治区两权使用费和价款出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工程资料目录(拟订稿)》进行。
总之,施工资料真实可靠,能详细反映施工过程和施工的各种问题;影像资料清晰美观,能充分反映治理前后的差异和效果。 工程质量控制自我评定结果为优秀。
第一章 治理区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 地形地貌
废弃采砂场位于山前砾质平原,总体地势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地形坡度2%;1号砂坑周边地面标高为514m-519m,2号砂坑周边地面标高为510m-517m,治理区地形起伏大,人工形成的微地貌发育,有采砂坑、采坑边缘土坝,废渣堆等。取土场位于北部细土平原,为一块未开发利用的荒草地,地形平坦,地面高程512-514m;取砂石料场位于塔西河河道,地形略有起伏,微地貌有洪水形成的凹槽、岸边的陡坎,地面高程522-535m 第二节 气象水文 一、气象
勘查区地处欧亚腹地,远离海洋,具典型的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特点:夏季干燥炎热、
冬季漫长寒冷、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温变化剧烈,日温差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霜冻、干旱、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其中:年均气温6.8℃,七月的平均气温在24-28℃,一月的平均气温为-10-20℃。年均降水量167.2mm,年均蒸发量约1088.2mm,年内以春末和夏季蒸发最强烈,七月份蒸发量最大。全年以西北风为主以4-9月份风速较大,冬季最小,年风速在2-3m/s。 二、水文
玛纳斯县境内分布着玛纳斯河、塔西河两大水系,其中塔西河距废弃采砂场西侧约7km。塔西河发源于天山中段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向北流经塔西河乡、乐土驿镇、包家店镇,最终注入塔西河水库,全长120km,流域面积2010km2,多年平均径流量2.35×108m3,最大年径流量2.94×108 m3(1966年),最小年径流量1.93×108 m3(1978年)。
勘查区内无大的地表水系,仅有“前进渠”等农田灌溉引水渠从1号采砂坑东南部通过。 第三节 地质构造 一、新构造运动
治理区新构造运动以缓慢沉降为主,区内新构造活动较弱,区内断裂、褶皱不发育。 二、地震
根据地震局资料,本区位于天山北麓沙湾-玛纳斯-呼图壁地震带上,近百年来曾发生中、强震10余次,震级一般4.7-6.0级地震,最大地震发生于1906年12月23日,为沙湾县西南牛圈子8级大地震(史称玛纳斯大地震)。
根据维吾尔自治区《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a=0.20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区划Ⅷ度(见图2)。
治理区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区内潜水含水层主要由卵砾石、砂砾石组成,结构松散,孔隙发育,透水性好,水量丰富,单位涌水量4601.9m3/d·m,渗透系数-135m/d。以向下游侧向径流、人工开采排泄为主,潜水埋深在30—50m之间,矿化度小于1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或HCO3·SO4-Ca型水;
区内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上游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同时还接受塔西河河水的渗漏,其次
为大气降水入渗、灌溉期渠水入渗及田间灌溉水渗漏的补给。
图2 地震动峰加速度区划图 第四节 水文地质
地下水径流以平缓的坡度向扇缘运移,总体流向与地形坡降基本一致,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径流,随着扇结构的改变,岩石由粗粒变细粒,导水性由强变弱,水力坡度相应增大。 第五节 工程地质
治理区内分布的工程地质岩组为砾类土单层结构土体,表层覆盖有薄层较松散土黄色-褐色的耕作层,下部为上更新统卵砾石层,松散-密实,厚度大于100m,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可做为各种建筑物的良好地基。 第六节 人类工程活动
治理区位于玛纳斯河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地形平坦,为人类主要居住地。经济活动主要有修建公路、渠道及农田耕种等,对地形地貌的破坏相对较弱,地质灾害不发育。但312国道和乌-奎高速公路两侧遗留的采砂坑大小、深浅不一,一般长100-300m,宽50-150m,深8-40m不等,坑壁较陡,有的近似直立,给农业生产、过往行人造成严重威胁。
第二章 治理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第一节 治理区地质环境状况
治理区位于塔西河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地形平坦,为人类主要居住地。经济活动主要有修建公路、渠道及农田耕种等,对地形地貌的破坏相对较弱,原生地质灾害不发育。但312国道和乌-奎高速公路两侧遗留的采砂坑大小、深浅不一,一般长100-300m,宽50-200m,深8-40m不等,坑壁较陡,有的近似直立,给农业生产、过往行人造成严重威胁。 第二节 治理区地质灾害的危害
一、采砂坑对环境形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两处采砂坑对环境形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1号采砂坑坑壁陡立,受自然风化作用及附近地表水、农田灌溉水流入采砂坑的作用和影响,造成坑壁坍塌,塌落物堆积于采坑的坡脚。采砂坑的存在及坑壁的不断坍塌,威胁破坏着附近的耕地,造成大片的耕地资源不能利用。 照片1 1号采砂坑坍踏的坑壁
治理前期,1号采砂坑区仍未停采,大批车辆在治理区范围内仍进行采料(见照片2)。 照片2 1号采坑内开采现状
两个砂坑周边均没有设安全防护措施,威胁周边活动人群及车辆的安全(见照片3、4)。 照片3 1号采砂坑全貌 照片4 2号采砂坑全貌
两个采砂坑临近312国道,目前1号采坑及周边地带堆放的废渣(道渣石)及建筑垃圾(主要为废弃房屋和水泥废料)方量为2800m3, 两个采坑周围都零星分布有少量生活垃圾。若不及时对采砂坑及周边地带的环境加以治理,恢复其原有的生态环境,那么随着建筑及生活垃圾堆积数量的不断增加,将会造成采砂坑及周边地带地质环境的恶化(照片5、6)。 照片5 1号采砂坑西侧的一处废弃房屋及道渣石堆 照片6 2号采砂坑堆积的生活垃圾
二、采砂坑对通讯、电力设施造成破坏和存在潜在威胁
1号采砂坑的北、东、南三侧均有输电线路通过,2号采砂坑临近312国道一侧有输电线路和欧亚光缆通过,西侧有高压输变线路通过。受采砂坑威胁较严重的是1号采砂坑北侧的输电线路(照片7)、2号采砂坑临近312国道一侧的输电线路和欧亚光缆。采砂活动造成临近采坑边缘的输电线路的电杆埋入地下部分(基础)深度的减少,杆体发生轻度的歪斜;造成2号采坑边缘北侧通过的欧亚光缆线有25m裸露于地表,面临着被盗或受到其它人为及自然的破坏,受威胁长度达100m。(见照片8)
照片7 1号采砂坑对周边输电线路造成威胁
照片8 2号采坑边缘北侧通过的欧亚光缆线裸露于地表 三、对地下水存在潜在污染威胁
1号、2号采砂坑的最大开采深度分别为19m和32m,坑底受到采砂活动扰动的卵砾石层,其渗透性较好。该地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采砂坑位于区域地下水的上游区,水位埋深在30-40m之间,采砂活动已造成采坑范围内地下水水位距离地面过近,地下水埋藏深度严重不足,地下水缺乏有效的保护土层。1号、2号采砂坑临近312国道一侧堆积的生活垃圾及动物的粪便在雨水及雪融水的作用下流入采砂坑内并进一步向地下入渗,极易污染地下水。另外,周围农田灌溉水流入采砂坑,既浪费了地表水资源,其在流经途中聚集和溶解的有害物质也极易入渗污染地下水。
通过前期勘察成果可知,采坑区地下水矿化度为0.79g/L,根据地下水质量评价综合分析:
综合评分值F=3.2,介于2.5-4.25之间,质量评价为Ⅲ级——较好。可见,目前采砂坑还没有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但是若不进行治理,今后将会对地下水构成潜在威胁。 4、对乌奎高速公路和国道312线存在威胁
近年来由于铁路、公路的修建和历次维修,在铁路、公路沿线及其附近遗留下大量的采砂坑,这些采砂坑距离铁路、公路仅20m。这些采石坑的存在,严重威胁到铁路及公路的安全。 1号采砂坑夹于国道312线与乌奎高速公路中间,已严重威胁到公路的安全(见图3)。 2号采砂坑位于国道312线南约10m左右,已严重威胁到公路的安全(见图4)。 图3 治理区1号采砂坑遥感图片 图4 治理区2号采砂坑遥感图片 第三章 治理方法
本次治理主要针对1号采砂坑及周边地段进行清运、回填、碾压、进行整平治理,对2号采砂坑北侧靠近国道的部分地段进行治理。 第一节 治理思路
1、对1号采砂坑周边废渣进行清运→整平→覆土,1号采砂坑回填→整平→碾压→覆土 2、对2号采砂坑北侧靠近国道的部分地段垃圾、废渣进行清运→整平→覆土,2号采砂坑由北向南部分回填 第二节 施工方法
依据施工设计方案,采用的施工方法为: 1、重要工序、关键部位质量控制措施 (1)1号采砂坑治理区 ①采砂坑周边影响区的平整治理
首先对1号采砂坑西侧和北侧的建筑废料、废弃砂石、废弃房屋建筑清除回填1号采砂坑内。 ②1号采砂坑的回填治理
优先铺垫出进出坑运输道路,以保证运料自卸车进出场道路畅通、快捷和回填土石方的速度。其余主要回填料直接从料场拉运,1号采砂坑的回填采用分层回填,每层回填厚度控制在1
米。 ③覆土
回填至离设计标高差0.5米时,进行平整压实,然后再覆盖0.5米厚的土,并按照与周边地段地形坡降一致的要求,进行整平和压实,最后进行地形校核检验。 (2)2号采砂坑
本次治理工程仅对2号采砂坑综合治理区北侧靠近国道地段的废石土堆进行清运、平整治理,剩余的土石方直接堆填于2 号采砂坑北侧坑边。控制宽度在电缆线以南20米范围内,并进行回填平整,与国道南侧原始地形基本一致,达到林地及电力、光缆设施用地。 2、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措施
1、对1号采砂坑回填治理采用的施工方法主要为分层回填、碾压密实,容重测试,标高测量。对采砂坑周边影响区整平治理采用的施工方法主要为清运回填、平整,地形测量。 2、对2号采砂坑回填治理采用的施工方法主要为坑边堆填、碾压平整。对2号采砂坑影响区整平治理采用的施工方法主要为清运、整平治理,地形测量。
3、1、2号采砂坑及回填治理区表层覆土,采用的施工方法为均匀堆土、分层碾压、平整。 4、料场取料采用的施工方法为:砂石料场取料采用挖掘机挖方装运的施工方法;土料场取料直接采用铲车铲土装车、平整集料的施工方法。 5、回填料的运输采用自卸载重汽车运载。 第三节 施工步骤
测量地表标高及坡度→报请监理→开工申请→挖掘机、自卸汽车进场→回填1米→报请监理→推土机碾压→容重、标高测量→报请监理→下层回填→依此类推达原始地表0.5米时→报请监理→表层覆土→制作治理牌→地形测量→竣工验收。
第四章 质量、进度、安全控制 第一节 质量保证措施 1、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优良工程。 2、项目组织管理措施
(1)现场成立由项目负责任组长,其他人员参与的全员管理体系。明确各岗责任目标。由各部门小组人员组成管理小组,负责项目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按设计图纸施工保证本工程治理目标和任务、质量、施工工期的完成。
(2)建立工程档案。认真制定资料管理制度,把质量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操作人员。 (3)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包括图纸审核、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编制及审定等,确保施工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4)对于本工程的施工重点,按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我们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了认真研究,每个单项工程施工前都向操作人员进行了技术交底。
(5)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对所有进场机械设备的性能度进行了认真鉴定、并按工序进行验收。对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控制,保证了工程施工和质量控制。
(6)在工程施工中,加强施工的过程监督、检查,严格实行“三检制”,每个工序交接都经质量检查员的检验合格后由有关人员的签字方可进行。 3、施工队伍管理措施
加强施工队伍的管理,确保施工工程质量。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施工队伍进场严格执行入场教育制度,由安质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对他们分别进行安全管理制度教育、质量意识教育和操作技能的教育。
(2)进行了岗前培训。各岗指定专人管理,随施工,随检查,随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队伍相对稳定,从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工程质量的提高。
4、施工过程管理措施
(1)工程施工全过程始终贯穿质量管理,严格按《过程控制程序》实行监控,尤其是每层回填碾压和测试工序都由监理现场检验、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跟踪检查。所有机械设备性能的力检定、工序验收等各个环节予以全过程控制,并报监理审批后方可进场。保证了工程质量。 (2)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和有关标准、规程、规范进行作业,为了提高工序质量,避免返工,项目组各个小组实行工序交接制度,保证了项目施工个环节的衔接。同时也提高料施工进度和质量;
(3)建立了质量预控及检测程序。质量预控及检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项目部从施工图纸到工程开始,始终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测量及容重测试工作,对分项分部工程质量进行评定,对单位工程质量进行评定。
(4)工程的施工以人为主体,员工的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提高员工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项目开工前对员工进行了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了员工的素质,保证了施工质量。
(5)进场的原材料及各种设备都严格执行了报验审批程序和各种质量控制程序。 (6)对文件、资料的接受、发放、回收、收集与整理执行文件都有专职资料员管理,对资料接收发放进行全方位控制,确保本工程文件、资料的准确性、有效性、可控制性;所有文件、资料收发均进行登记,借阅资料都有记录,防止资料缺失和泄密。 5、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推行全面先进的质量管理,一要抓好质量教育,强化全员质量意识,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二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针对该工程特点,成立了以项目负责为核心,由各专业技术人员所组成的质量领导小组,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6、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有专职质量员进行全方位跟踪施工,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控制,每一道工序和每层测试都有监理在现场进行监督。质量把关严格按照公司质量管理文件执行。项目部成员都附有质量监督责任,并进行不定期质量检查。保证了施工质量。
项目部的质检员直接在项目经理(项目负责)领导下工作,负责本工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实行一票否决权,对违章作业及不合格的项目有权勒令停工、返工以及追究负责人的责任。所有施工人员都经过技术业务培训,提高了业务素质,加强了质量意识,关键技术人员都是持证上岗。
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整个工程的质量控制及技术指导。公司领导和部门领导曾多次亲临现场进行检查和指导工作。监理单位领导也多次查工地建立了文件和资料档案,使质量管理自始至终都有章可循。
第二节 完成工作量和施工进度控制 1、完成工作量情况
本次治理工程严格按照《玛纳斯县312国道4279km-4282km处废弃采砂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该工程于2007年9月11日开工,2007年11月10日竣工。各项工作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1号采坑治理后恢复耕地面积120亩,2号采坑治理后恢复林地面积20亩。 2、施工进度
首先编制了施工进度总计划、月计划、旬计划,施工按照计划进行,项目于2007年8月5日正式进入施工现场,9月11日正式开工, 施工进度如下:
(1)2007年9月14日完成1号采坑第一层回填,拉运砂石料115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497.5米;
(2)2007年9月16日完成1号采坑第二层回填, 拉运砂石料124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498.53;
(3) 2007年9月20日完成1号采坑第三层回填,拉运砂石料148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499.56米;
(4) 2007年9月23日完成1号采坑第四层回填,拉运砂石料151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500.59米;
(5)2007年9月25日完成1号采坑第五层回填,拉运砂石料171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501.58米;
(6)2007年9月27日完成1号采坑第六层回填。拉运砂石料177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502.58米;
(7) 2007年9月29日完成1号采坑第七层回填,拉运砂石料174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503.57米;
(8)2007年10月1日完成1号采坑第八层回填,拉运砂石料180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504.55米;
(9)2007年10月3日完成1号采坑第九层回填,拉运砂石料225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505.56米;
(10)2007年10月5日完成1号采坑第十层回填,拉运砂石料230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506.61米;
(11)2007年10月7日完成1号采坑第十一层回填,拉运砂石料235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507.57米;
(12)2007年10月9日完成1号采坑第十二层回填,拉运砂石料250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508.63米;
(13)2007年10月13日完成1号采坑第十三层回填,拉运砂石料341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509.63米;
(14)2007年10月16日完成1号采坑第十四层回填,拉运砂石料356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510.73米;
(15)2007年10月19日完成1号采坑第十五层回填,拉运砂石料360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511.79米;
(16)2007年10月22日完成1号采坑第十六层回填,拉运砂石料2203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512.91米;
(17)2007年10月25日完成1号采坑第十七层回填,拉运砂石料1500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
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514.01米;
(18)2007年10月23—24日完成2号采坑回填,拉运砂石料38040立方米;完成本层容重测试和标高测量。回填标高512米; 3、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1)加强项目组领导,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管理,抓组织、抓落实,实行全员管理。 (2)工程开工后,首先编制了旬计划、月计划、施工总进度图和进度表,是施工进度到到有效控制,按照施工进度调整施工计划。从而保证施工进度的合理性。
(3)为了准确有效的控制施工进度和回填量,在回填工作开始前,对1号采坑进行了复测。给工程计划编制提供了依据。
(4)采坑底部高低不平,为不影响施工进度,修建采坑进出车道,确保进出车辆畅通。 (5)每周按时召开例会,通报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及时调整工作计划,保证工程按计划进行。
(6)严格控制进场机械设备的手续、操作人员上岗证等。对机械和拉运车辆严格把关,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转。
(7)加强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
(8)对施工资料虽工程进度完成,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三节 安全保障措施 1、安全管理机构
在本工程施工中,成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以项目负责、质检员、施工员、兼职安全员为骨干的安全检查小组,明确项目经理为安全的第一负责人。在本工程施工中,都将各部分施工内容的安全目标进行了分解,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形成了人人讲安全、各个抓安全的良好作风。
2、安全管理制度
(1)建立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包括项目经理、技术管理人员、施工员、班组长、专职安全员等。明确了其应承担的安全责任和应做的工作。
(2)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对所有进场的员工、民工进行一次入场安全教育,针对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安排安全教育内容。对施工人员进场规定持证上岗。每天上班前,由班组长做班前安全施工教育并进行检查。
(3)坚持安全检查制度。每月由项目安全质量管理员牵头对工地进行两次安全检查,安质部门不定期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专职安全员天天巡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隐患都随时进行处理,做到了层层抓落实,期限整改。对每项要整改的问题整改完毕后都有安全员进行验证。在单位组织每月一次的安全、消防、文明施工大检查中,从未出现不安全因素。同时驻地监理对工地安全状况也进行安全监督。
(4)坚持安全交底制度。在编制项目施工方案、技术措施时,也编制料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并向操作人员进行了书面交底。
(5)安全事故处理制度,现场未发生的安全事故现场都本着“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检查,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把不安全因素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3、安全施工措施
将安全检查、防触电、防止落石、坍塌作为安全防护的重点。
(1)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不准穿拖鞋、高跟鞋、裙子、不得赤膊作业,不准吸烟。作业时必须穿登山鞋,施工时不得嘻戏、打闹。由于施工场地近临国道312线及乌奎高速公路,在施工期间严禁擅自穿越公路。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2)施工用电安全:
所有电力线和用电设备,必须由持证电工安装,并负责日常检查和维修保养,其他人员不得私自乱接、拉电线。
现场使用的用电线路,一律彩绝缘导线。照明电线、架空设置。
室外的配电箱安装料配电房及防雨罩,并上锁,钥匙由值班电工统一管理。总配电箱和分配电箱均设漏电开关,开关箱内的漏电开关工作电流不大于30mA,所有用电设备均采用“一机一闸一漏电”。
(3)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和保养
现场的机械设备使用都按机械设备操作规程操作,并由持有操作证的人员操作,实行定机定人。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经常检查机械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和是否按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对检出的问题及时提请操作人员进行维修和保养,更换损坏的零部件。各种机械设备操作人员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不得带病或洒后作业。 (4)土方工程防护
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规定;
装料时要注意土坡的稳定性,发现有裂缝及坍塌现象时,作业人员要立即离开并及时处理。 人工清理土(石)方时,要远离有裂缝的地段,防止坍塌。 作业人员不得随意接近采砂坑边,防止砂坑坍塌,避免意外发生。 (5)雨天施工时,应注意当天天气预报,及时通报全体施工人员。
(6)采坑回填料在北疆铁路南侧塔西河河床内取料,由于塔西河上游水库压力大,所以,河内水流较大,在拉运石料时,遭到河水的影响,原取料部位被淹没,后来在上游地段拦坝,再次取料。
整个项目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我公司通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控制。 4、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1)文明施工措施
文明施工目标:标准化施工,施工现场整洁,争做文明施工模范集体。
现场文明施工,是实施安全防范的一种最好方法,可消除许多不安全因素。施工现场按管理程序进行施工可可杜绝违章施工,从而达到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制作了五牌一图摆放在施工现场彩门两侧,门头插有标有本公司标志的红旗,庄严大方。现场的布置井井有条,美化了工程形象,同时又体现料种企业精神,也是企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闻名施工管理小组,项目部全体成员及施工作业小组组长为成员,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指导工作。
项目部管理人员都配备了安全帽、工作服,对进入施工现场的热人员都要检查着装仪表,要
求文明用语,挂牌上岗。
生活区管理,对宿舍进行统一管理,实行轮流打扫卫生,食堂灶具摆放整齐,设立了垃圾坑,厕所。
(2) 环境保护措施 1、组织管理机构
项目部将本工程的文明施工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制定严格的措施确保文明施工符合玛纳斯县有关规定的要求。
项目部成立专门成立环保文明施工领导小组,负责本工程的文明施工;其人员由项目部的主要管理人员组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2、各项管理制度
整个项目的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管理措施,严格按照我公司通过的“三标一体”管理体系中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管理体系控制。 3、主要管理措施
(1)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有毒、有害和有恶臭气味的物质。 (2)严禁向建筑物外抛掷垃圾,所有垃圾装袋运走。
(3)现场设洗车台位,运输车辆必须冲洗干净后方能离场上路行驶;在装运建筑材料、土石方、建筑垃圾及工程渣土的车辆派专人负责清扫道路及冲洗,保证行驶途中不污染道路和环境。
第五章 治理经费使用 第一节 投入工作量
1、填方量:256000立方米;覆土量40000立方米; 2、平整区换填土层厚度0.5米;
3、复测、回填、碾压、做容重,竣工测量; 4、1号采砂坑西侧混凝土石板处理; 5、1号采砂坑周边废渣处理; 6、治理工程说明碑。 第二节 费用使用情况 1、监理费用:
本工程监理费用为总治理费用的3.25%,即:9.749万元。 2、设计费用:
本工程设计费用为总治理费用的1.5%,即:4.5万元。 3、施工费用:
本工程治理费用经最终决算为285.751万元。 4、总费用:
本工程设计、监理、施工等总费用为300万元。
备注:本工程采砂坑回填平整方量均超额完成设计工作量,但施工总费用仍控制在300万元。
第六章 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经济效益分析
1、恢复了312国道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的使用功能,扩大农用地面积120余亩。若按照种植棉花计算:1亩地年产棉花250-300kg、每公斤棉花市场价9元,按此推算120余亩余地每年将增加收入 27-32.4万元。
2、该采坑威胁312国道(一级公路)30m左右,威胁亚欧光缆100m,威胁输电线路50m左右。一级公路修建概算按800万元/公里计算,则可减少直接经济损失24万元;光缆设施投资按100元/m计,则可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输电线路投资按100元/m计,则可减少直接经济损失0.5万元。
3、为塔西河河道清淤节省了费用。 第二节 社会效益分析
1、项目实施后可恢复国道312线及乌奎高速公路周边的生态环境。扩大农用地面积120余亩。 2、对下游地下水水源地起到保护作用,预防对玛纳斯县地下水水质污染。治理区位于玛纳斯县地下水源上游,该项目的实施可以保证玛纳斯县各城镇生活用水及农业用水的安全性。 3、对塔西河河道的取砂,既可以疏通河道,又可以达到河道清淤的作用,减少由于河道偏移而造成的河岸侵蚀和水土流失。
通过本次治理工作,还原原有地貌特征,恢复土地的使用功能,消除采砂坑对交通干线、电力设施及当地人民生命财产构成的安全隐患,恢复采砂场地质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治理区与周围地质环境相协调。 第三节 环境效益分析
通过本次环境治理,可恢复地表植被,减少空气污染,还原原有地貌特征,逐步改善地质环境,让绿色重新回到这里,让农民再次耕作于这片土地上,构建人与环境的和谐画面。
第七章 结论建议 第一节 结论
1、治理区采砂场地质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国道两侧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受到破坏;威胁周边活动人群;建筑及生活垃圾的堆放污染环境;对通讯、电力设施和国道造成破坏和存在潜在威胁;对地下水的潜在污染。通过本治理改善了周边环境,美化了环境,解决了对通讯、电力设施和国道造成破坏和存在潜在威胁,同时恢复可利用土地120亩。可增加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
2、通过本次治理工作,还原原有地貌特征,恢复土地的使用功能,消除采砂坑对交通干线、电力设施及当地人民生命财产构成的安全隐患,恢复采砂场地质环境,提高了当地土地利用
率,使治理区与周围地质环境相协调。
3、逐步改善地质环境,让绿色重新回到这里,让农民再次耕作于这片土地上,构建人与环境的和谐画面。 第二节 建议
1、1号废弃采砂场回填治理后,可作为耕地,但由于本次治理覆土为生土,需要进行改良才可以种植。
2、2号废弃采砂场北侧部分回填平整后,沿公路可作为林带区。
3、本次治理的2号采砂坑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对通讯、电力设施和国道造成破坏和存在潜在威胁,但并没有根本消除对通讯、电力设施和国道造成破坏和存在潜在威胁,建议对2号采砂坑进行全部治理,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恢复2采砂场地质环境,提高当地土地利用率,使治理区与周围地质环境相协调。
玛纳斯县312国道4279km—4282 km处 废弃采砂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竣 工 报 告
项目编号:XJKSZL2007-01 地质工程公司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节 任务来源 1 第二节 目的任务 1
第三节 治理区交通位置及社会经济 2
第三节 工作概况、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4 第一章 治理区地质环境条件 7 第一节 地形地貌 7 第二节 气象水文 7 第三节 地质构造 8 第四节 水文地质 9 第五节 工程地质 9 第六节 人类工程活动 10
第二章 治理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11 第一节 治理区地质环境状况 11 第二节 治理区地质灾害的危害 11 第三章 治理方法 18 第一节 治理思路 18 第二节 施工方法 18 第三节 施工步骤 19
第四章 质量、进度、安全控制 20 第一节 质量保证措施 20
第二节 完成工作量和施工进度控制 23 第三节 安全保障措施 25 第五章 治理经费使用 30 第一节 投入工作量 30 第二节 费用使用情况 30 第六章 实施效果评价 31 第一节 经济效益分析 31 第二节 社会效益分析 31
第三节 环境效益分析 32 第七章 结论建议 33 第一节 结论 33 第二节 建议 33 附件:治理前后对比图集
玛纳斯县312国道4279km—4282 km处 废弃采砂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治理前后对比图集 地质工程公司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 1号采砂坑治理前地貌景观
1号采砂坑治理后地貌景观
2号采砂坑治理前地貌景观 2号采砂坑治理后地貌景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