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来源:花图问答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

任务。

3

盘幽州合瞰

闻不闻看人后不见府声由卡他之离 怎独怛熟而避不

0淖等IMK

(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

A.曹操 B.王湾 0陆游 D.龚自珍

(2)网名为“路人丙〃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 遇。〃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之〃和\"而〃好。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 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 【答案】(1)B

登飞来峰,抒写 下联: ,诵之

(2)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 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 的怀才不遇。

(3)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 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4)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解析】【分析】(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A项,曹操 (东汉末年);B项,王湾(唐代诗人)C项,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 人);D项,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据此,陈子昂 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B。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 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由此可知,网友丙 的理解是正确的。

(3)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 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 /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 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 了他无可奈何、漫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 强了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在 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据此运用拟写对联的方法作答即可。答案不唯 一\"o

故答案为:⑴B;

⑵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正是 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 怀才不遇。

⑶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

气, 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⑷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

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⑶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衔接的判断能力,要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⑷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

相同。

2.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齐鲁青未了 ②造化钟神秀 ③阴阳割昏晓 ④荡胸生曾云 ⑤会当凌绝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 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1)不尽;聚集;分;同“层〃;终当,终要。

(2)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 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 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句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未 了:不尽;钟:聚集;割:分;曾:同“层〃;会当:终当,终要。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意思的理解。注意重点词语如:钟、割、会当等次的正确理解。示 例:

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 俯瞰群

山,豪情满怀。

⑶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要结合生活实

际进行阐述。示例: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 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 的雄心壮志。

故答案为:⑴不尽;聚集;分;同\"层〃;终当,终要。

⑵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 瞰

群山,豪情满怀。

⑶“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⑷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

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诗句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结合句子 的意思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

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 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 题,

要结合自的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1)柳条、藤蔓、黄莺。

(2)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 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 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 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 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 静。 (2)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系离情〃进行分析。这首 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黄莺 久住浑相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欲别频啼〃四个字表达出了 “惜别〃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柳条、藤蔓、黄莺。

⑵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

出依依惜 别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答题时应注意,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 别其性质,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柳条、藤蔓、黄莺。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

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 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 达的情感。

4.阅读诗歌, 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②百舌儿:鸟 名。

③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答案】(1)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

(2)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

【解析】【分析】(1)“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的意思是: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 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其中“无限〃一词修饰

“绿 阴〃,可见桃李长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由此抒发了关切与憧憬美好事

物的情 怀。

(2)“莫忘小桥流水〃的意思是: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生活。这是作者遥想当年 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的怀恋之情。 故答案为:⑴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

⑵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

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胎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 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 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 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

描写夜晚 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 辛。“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 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结合“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得出:漂泊异乡;结合“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得 出:景色凄凉;结合“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得出:孤独寂寞;结合“独夜忆秦关〃得 出:夜忆秦关。然后综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 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 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 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

相 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从以下角度赏析: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 传情达意的形象性。

⑵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 手,

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 义及作用去赏析。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者。

B.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

声。

C.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酒眷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 出

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四句诗的用字造语气势磅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2)下列诗句中,和本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一项是()

A.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D.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答案】(1) D (2)C

【解析】【分析】(1) D错误,此诗的用字造语并非气势磅礴。

(2) C错误,此句出自《木兰诗》,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

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故答案为:⑴D;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 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结合对 诗歌的理解进行判断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情

感。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芋芋。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苹苹:草木茂盛。③杨花:喻身世飘零。④④杜鹃:喻 故国之思。

(1) “杜鹃〃常被用作凄凉哀伤的象征,在古诗词中有多种称呼,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杜鹃〃被称为“〃。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做 简要分析。 【答案】(1)子规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 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 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一一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 松应对此种题型。根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知

\"杜鹃〃被称为“子规〃。

(2)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理解诗词内容,结合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 “寂寞亭基〃“一川晚照〃“听杜鹃〃中可看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孤独和惆怅,所以“闲〃字表现了 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这只是表面上的。并且结合诗人的“南宋遗民〃的身份,更可见诗人 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故答案为:(1)子规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 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 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一一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 积累。

(2)本题考查重点词句在诗歌中的作用和品味关键字词的能力。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词句。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 的画面。 (2)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答案】(1)凄冷、迷蒙

(2)“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 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解析】【分析】(1)这首诗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一幅朦胧而又 清亮凄冷的水乡月夜图画。“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笼〃“月笼沙〃是说迷蒙。“寒水〃是说凄 冷。

(2)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 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 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 浓。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这也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 故答案为:⑴凄冷、迷蒙;

⑵“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

传神 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中景物所展现的画面,作答时要理解诗意;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

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 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9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 “千寻塔〃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

(2)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高峻/高而陡

(2)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 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分析】(1) “千寻塔〃的意思很高很高的塔,这是夸张写法,作者借写峰上古

塔 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2)内容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那远眺的 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地方。情感上,这首诗歌是诗人他初涉宦海之作。当时 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想要变法革新,于是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 表达自己高瞻远瞩,想要进行变法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不畏〃还体现了诗人不畏奸邪 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 故答案为:⑴高峻/高而陡;

⑵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

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

合全诗内容分析如何体现的。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登飞来峰》作者是 (朝代)的。

(2)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案】(1)北宋;王安石

(2)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解析】【分析】(1)《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 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 取的人生态度。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 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 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 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北宋;王安石;

⑵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

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⑵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查重点。古诗

词的考查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 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11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 (2)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的具体表现。

【答案】(1)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 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2)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解析】【分析】(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 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 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 题一定要把道路依稀难辨时眼前豁然开朗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2)可分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 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这是说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再如“箫鼓追随春 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 依旧保留。这是说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传 统文化的深情。将以上内容整合起来就是答案。

故答案为:⑴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 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⑵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

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 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 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

12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④。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作者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②估客:商贾。③三湘:本指湘 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④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鼓鼙(pD;军用大鼓和小鼓, 后也指战事。

(1) “愁〃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三、四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具体说说三四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1)愁的原因: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②家业荡尽,功业落空;③战乱未 平,国事堪忧。答出关键词“思乡〃“战乱〃亮点即可。

(2)第三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 情。第四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解析】【分析】(1)第三联抒发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和彻骨的思乡之情。飘零于江湘之 间,国难家愁,已染成我两鬓星霜,刚巧又正值这肃杀的秋天,这一怀愁绪怎生了结!离家 万里,欲归不能,这一片乡情,只能托与天上的明月。第四联直陈诗人的感慨。战争已使 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这一句言外之意是:虽然战争已令 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倘若真的碰 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由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对家乡的思念,对国事的担忧,战 乱又使自己倾家荡产,漂泊他乡。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 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 更切!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 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 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 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四联写“晚次鄂州〃 的感慨,直抒胸臆,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后二句,把 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 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 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 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愁的原因: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②家业荡尽,功业落空;③战乱未 平,国事堪忧。答出关键词\"思乡〃\"战乱〃亮点即可。

⑵第三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情。

第四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结合 三、四联 内容作 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

情。结合三四两联的具体内容分析抒情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