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探析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探析

来源:花图问答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探析

山东省枣庄学院 副教授 杨传奇

摘要: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松散性的特点,因此它的脆弱性和隐患性不容忽视,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应把传统德育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结合起来,规范网站建设,建立起良性运转的网络体系。

关键词:网络 文化素质教育 公民意识教育 监督机制

信息时代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学术界和教育界也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除了利用网络收发电子邮件,主要是利用网络了解信息、交际、娱乐。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邱泽奇说:“网络延展了交友时空。……这中间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是从延时性的沟通转向即时性的沟通,实际上是在试图用新的电子媒体来替代人们面对面的沟通。所以说网上沟通或者说网上交朋友是很正常的现象,不是一个值得大惊小怪的现象。”但从另一个方面看,网络是完全开放的、无序的体系,网络安全缺乏保障,网络安全既包括网络社会的物理安全(即它的物质基础的安全),也包括网络社会的信息安全;既包括网络社会的整体安全又包括网络社会中某些局部的安全。如网络“黑客”编写的病毒程序破坏了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而一些政治极端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种族主义、黑社会组织也登上网络,大肆宣扬和贩卖自己的极端主张。此外,网络垃圾泛滥成灾,随着网络社会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网民人数的急剧增加,一些企业或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纷纷上网登台亮相,导致网络色情、网上暴力等网络垃圾的泛滥。所有这些,都将破坏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使网络社会陷入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在此状态下频繁参与网上活动的大学生是否具有分辨、抵制这些“病毒”、排除其负面影响的能力?而且调查显示大学生从网上获得的各种信息中,学术信息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上网毕竟要消耗时间、精力和费用,大学生不同于一般社会青年,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要更多地用在学习上,而不能在消遣、娱乐方面过多投入。 此外随着市场社会的发展,一些应变能力差的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十分敏感,对目前改革开放的环境缺乏承受力,感情脆弱,情绪波动,无法应对失败与挫折,常常由于浮躁冲动而导致心理失衡,形成人格障碍。他们往往从网上寻求精神寄托,沉迷于网络空间不能自拔。试想,如果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失去了精神追求,不具备完善的人格,没有起码的社会良知,那么,他即使拥有再高的智商,再强的创新能力,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也不过是个人私利的猎取者和畸形消费的热衷者,甚至可能沦为国家和人民的危害者,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完全背离的。因此,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机遇,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高度调整方向,确定德育教育新内容,与时俱进,开拓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广阔空间是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 维持传统德育教育的良性循环

高校在实施传统德育教育中,要把握好显性教育与隱性教育相結合的问题,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所谓显性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一些理论灌输,强化说服教育;所谓隐性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一种向上的氛围中,在健康而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教育者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社会主义信念和坚持党的领导、共产主义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在理论上解决学生中存在的“社会主义行不行,党的领导要不要,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等大是大非问题。在抓紧显性教育的同时,要十分注意隐性教育的作用,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引导学生敞开思想,展开争论;鼓励学生说心里话,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争论,倡导正确舆论。创设“道德品质奖”,激励学生蓬勃向上。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诸如“祖国在我心中演讲赛”、“党在我心中歌咏比赛”、“革命传统歌曲演唱赛”、“情系中华诗歌朗诵会”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学生对党和祖国的感情,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和团结,从而获得新的学习动力。 二、建立文化素质教育的常规体系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为核心的文化素质

教育,是个值得探讨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向学生传授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包括向学生提供有关文化学习方面的资料和引导学生在接受上的融会贯通,甚至还包括改善学习条件,优化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努力。

文化素质教育具有比较宽泛的范围,一般地,这个较为宽泛的范围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方面的哲学、历史、文学、美学、经济、法律、社会学、心理学、音乐、美术、书法、影视、戏曲。舞蹈、摄影等等。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熏陶以及教师言传身教等等。其中“课堂教学”效率最高,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引导学生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必须手段。“课外活动”的效率也是较高的,最能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要充分利用的教育渠道。“社会实践”很受学生欢迎,且教育效果较佳,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自我提高,是应该利用的重要方式。“校园文化熏陶”和“教师言传身教”都是最能够打动学生心灵,潜移默化产生良好效果的教育途径,是不可忽视的辅助手段。

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应当包涵更广泛的科学教育,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网络优势,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多访问学术网站,开拓学术视野,开设网上信息检索课程,把网上学术信息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之中,向学生传授学术网站的基本信息,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得学术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又要教育大学生自觉培养良好的网络素质,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这样将更有益于社会网络体系的良性发展。

实践将证明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增强社会分辨力、提高审美趣味、抵制各种不良倾向的有力手段,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开展公民意识教育

在大学乃至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公民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宽容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的教育,应侧重于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宽容精神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责任感只存在于人们的口头和文章中。“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大学是学术研究的圣地,是学术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脊梁,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在网络时代,他们更应该承担起维护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环境,扶持正义、抵制各种网上破坏、犯罪行为的责任。因此在网络迅速崛起的时代环境下,高校应及时把握这一主要传媒阵地,运用这一现代化传播手段,在网上开辟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法制教育的新课堂和新阵地,弘扬公民道德、人文精神,倡导社会正义、诚信风范,培养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能力。为此学校应当加强校园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鼓励学生在校园网上的参与和互动;利用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和广泛性特点,抓住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掀起公民意识教育和推进学术发展的高潮。

四、完善校园网络监督体系

在信息社会,网络是信息传输的主要通道和信息社会的神经脉络,网络社会是真实社会的虚拟而不是真实社会本身,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虚拟的、松散的组织形式,没有统一的机构和法规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使网络社会具有了一定的脆弱性和潜伏隐患,许多网民沉醉其中,厌恶、害怕现实社会,导致网络综合症。因而从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学校应对网络建设高度重视。一方面要通过日常教育加强引导,教育大学生学会自控,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现实人生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建立常规的、可操作的管理体系,甚至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从机制上加强对网站的管理监督,及时更新网页内容,突出网页的思想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学术特色,倡导社会正义,反映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和水平,引导大学生更多地利用网络来促进学习和研究,使网络成为先进文化、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从而真正建立起一个既高度开放自由、有健全规范的校园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彭光武.高校要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2]课题组.高职高专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改革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4). [3]欧仕金.网络社会的哲学解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