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水稻品种恶苗病抗性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水稻品种恶苗病抗性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来源:花图问答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彬江右 矸学 2008年第1期 囝 水稻品种恶苗病抗性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季芝娟,马良勇,李西明,杨长登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06) 摘 要:对2个籼稻(TN1,中组3号)和2个粳稻(春江06,浙粳27)品种用不同浓度的恶苗病菌室内接 种处理,根据秧苗徒长长度的变化来确定其抗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4个品种中,春江06抗性最强,而中组3 号最易感病,浙粳27和TN1抗性水平相当。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抗性鉴定 中图分类号:¥435.111.4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08)01—0089—03 水稻恶苗病是常见的水稻病害,对水稻生长威 法等;根据接种方法不同,有铺病节诱发法,自.然 胁很大。一般减产l0%~20%,发病严重的可减 诱发法,喷雾接种法等。众多研究方法处理方式上 产50%以上。近年来,随着旱育秧技术的推广, 各有不同,造成筛选抗恶苗病品种的标准无法一 恶苗病的发生Et趋严重。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恶苗 致;其中穗期接种法和自然诱发法周期长,不适合 病的发生,Et益受到育种家和农民的关注。 品种快速鉴定;另外有些接种方法如铺病节诱发法 一些遗传育种家致力于抗恶苗病水稻品种的筛 和喷雾接种法等易受环境条件影响,恶苗病菌孢子 选¨。j,同时也发展了许多恶苗病菌接种方法 。 在开放的空间易分散,影响孢子的最终浓度,从而 比如,根据接种时期不同,有芽期浸菌接种法,立 造成结果的偏差。 针期喷雾接种法,芽期加立针期接种法,穗期接种 在以上接种方法基础上,本研究探索一种不易 收稿日期:2007.06.04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Z304422);浙江省水稻育种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04C12020.4,2004C12020.5) 作者简介:季芝娟(1979一),女,浙江义乌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水稻分子育种工作。 注:杨长登系通讯作者。 ・+-+-+”+-+“+*+ 表l 99%绿颖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药效 注:表内数据为4次重复的平均数。 3 小结与讨论 使用 产上使用99%绿颖对草莓白粉病以200~ 99%绿颖对草莓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00倍稀释液为宜,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进行喷雾 稀释200倍液以上对草莓安全,可以在生产上推广 防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圆 澎江告 彳于学 2008年第1期 照达到极显著。粳稻浙粳27在随后的第5 d和第7 d,与TN1结果相似。而春江06则在随后2次的测 量分析结果中,除T1处理以外,平均苗高没有较 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接种鉴定方法,快速有效的鉴定 水稻品种的恶苗病抗性;并且利用分光光度计,配 制一定浓度梯度的孢子溶液,分析对水稻品种的感 病症状差异,探索恶苗病抗性的规律,为水稻抗恶 苗病研究奠定基础。 对照显著增高。其中春江06的若干个处理在第5 d 和第7 d出现较对照显著矮化的现象,可能与种子 1材料与方法 1.1恶苗病菌接种 1.1.1 恶苗病菌的采集和分离 从中国水稻研究所海南试验基地采集田问自然 发生恶苗病的病苗。将发病苗带回实验室,从病苗 基部节问分离获得恶苗病菌,以PDA培养基培养 和低温保存。 在人工接种恶苗病菌前5 d,用PDA培养基培 养恶苗病菌。使用时用蒸馏水洗下恶苗病菌孢子, 经无菌纱布过滤后,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为 560 nm,稀释配成不同透光率(T)的孢子溶液。 从T1到T4,浓度(透光率T)分别为:8.0; 65.5;88.9;91.2,以稀释10倍的梯度配制,备 用。 1、1.2供试品种、催芽和接种 选用4个品种:2个籼稻品种为TN1和中组3 号;2个粳稻品种为春江06和浙粳27。 将每个品种水稻种子放在玻璃瓶中,用一定浓 度的浸种灵30℃浸种48 h。洗去浸种灵,32℃催芽 约24 h,芽长达到1粒谷长。选择芽长整齐一致的 芽谷,分成5份,每份15粒。将芽谷分放5个玻 璃瓶中,分别倒人10 rnl的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恶 苗病孢子溶液:蒸馏水(CK)、8.0(T1)、65.5 (T2)、88.9(33)、91.2(T4),30 ̄C振荡培养24 h 后倒出恶苗病菌溶液和蒸馏水,保湿培养于30℃ 的培养箱中,分别于3 d、5 d和7 d后考察苗长。 1.2数据分析 每隔1 d测量所得的3组数据用DPS软件分析 其差异显著性。 2结果与分析 接种后3 d、5 d和7 d后所测量苗长的平均值 如表1所示。在接种后第3 d,5种处理浓度下籼 稻TN1和中组3号的平均苗高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而粳稻春江06和浙粳27则在T1浓度下与对照差 异达到极显著。但在随后的第5 d和第7 d,籼稻 TN1在T1和T2处理条件下,平均苗高与对照差异 显著;而中组3号甚至在1、3条件下平均苗高与对 受损伤有关。 表1 不同水稻品种不同浓度恶苗病菌接种后 不同时间徒长长度分析 注:*表示在5%水平差异显著;**表示在1%水平差异显 著。 3小结和讨论 水稻恶苗病菌的无性态为半知菌串珠廉孢 (Fusarium monilfiorlTl ̄e sheld);有性态为子囊菌藤仓 赤霉(Gibberellafujikuroi(saw.)Wollener)。在新陈 代谢过程中恶苗病菌产生赤霉素、镰刀菌酸、去氢 镰刀菌酸、赤霉酸和脉镰刀菌素等物质,主要是环 状醇类结构的赤霉素GA 。GA3是一种重要的植物 生长物质,它在植物生长的许多过程中具有不容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季芝娟,等:水稻品种恶苗病抗性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田 视的作用 ;但在恶苗病发病症状中,GA 以及其 它激素刺激了水稻的不正常生长,从而导致稻苗的 徒长甚至死亡。因为稻苗在赤霉菌分泌的赤霉素刺 激下,细胞快速伸长,细胞间隙增大,导致恶苗病 菌分泌的其他毒性物质如镰刀菌酸和去氢镰刀菌 酸 “ 乘虚而入并产生毒害,抑制秧苗生长,最终 导致秧苗移栽后死亡。 恶苗病菌在30~35℃繁殖最快,20~25℃虽能 繁殖,但繁殖速度缓慢,到40℃病菌显然受到抑 制。恶苗病菌侵害寄主以35℃最适宜,诱致徒长 以3l℃最为显著,在25℃下病苗大为减少。Je 的研究指出,低温阻止了病害的发生,而较高温度 则有利于病害症状e0出现。典型的症状一般发生在 移栽后的25~30 d内。因此,根据恶苗病菌的特 性,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恶苗病菌发病的接种方法, 便于品种抗病性的研究。 罗俊国 在关于水稻恶苗病病菌致病力的研 究中,采用恶苗病菌接种后平均株高与对照差异分 析,来衡量病菌致病力的强弱。我们则把与此相似 的方法应用到品种抗恶苗病程度的分析中,来筛选 抗恶苗病品种。 恶苗病抗性鉴定中,存在不同时期发病抗性级 别不同的情况。郑镐燮等 发现苗期表现中感的偏 多,而成株期表现感的偏多。吕彬 初步把恶苗病 抗性分为0~9级,其中高感(HS)级别苗期发病 率为30.1%以上,成株期发病率为50.1%以上。 而且苗期的抗性与成株期的抗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r=0.432 1一) ’ 。本实验室研究还发现,经病 菌接种株高增长显著的秧苗移栽后死亡率均在 50%以上。说明可以通过苗期接种恶苗病菌和苗期 苗高的显著性测验来分析恶苗病的抗性水平。 关于粳稻与籼稻对恶苗病抗性的比较已有一些 报道。吕彬 认为粳稻比籼稻易得恶苗病,而黎定 军等 通过鉴定411份不同的水稻材料认为,籼 稻比粳稻感病,杂交稻比常规稻感病,而李勇 等 则通过芽期和花期鉴定42份粳稻材料,发现 中抗以上的占50%,也说明了粳稻较抗恶苗病。 本研究结果则表明,籼稻和粳稻对恶苗病菌不 同浓度症状表现不同。在高浓度(T1)下,粳稻先 于籼稻表现徒长现象。而随着接种后时间的推移, 高浓度下籼稻和粳稻都表现为徒长现象。但在一定 低浓度(T2)下,籼稻TN1和中组3号以及粳稻浙 粳27都有徒长现象,和对照差异显著;而春江06 则没有徒长,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中中组3号在 更低浓度(T3)下,依然较对照有显著徒长现象, 为高感恶苗病。因此,本研究4个品种的抗性高低 分别为:春江06>浙粳27,TN1>中组3号,而浙 粳27和TN1抗性相当。 在本研究中,在接种后第5 d结果已经稳定, 在接种后第7 d结果没有发生变化,即在恶苗病菌 接种后第5 d可以得到相关数据,用于分析水稻品 种的抗性情况。整个实验历时17 d,全部在室内进 行,无需转入育秧盘,操作简便,成本低,不失为 一种较实用的水稻恶苗病抗性鉴定方法。 参考文献: [1] 黎定军水稻对恶苗病的抗性与病原菌致病性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1993,23(4):315—319. [2] 郑镐燮,吕 彬,吴润植.水稻恶苗病抗病性筛选方法的 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3,20(4):289—293. [3] 李 勇,林佩力,李 静,等.水稻品种抗恶苗病鉴定研 究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4,(1):29—31. [4] 吕 彬.水稻种质资源对水稻恶苗病的抗性鉴定初报[J]. 植物保护,1994,(3):20—21. [5] 吕 彬.水稻抗恶苗病的鉴定方法研究[J].作物学报, 1996,22(5):629—633. [6]Halil Siirek,Halim Gfimiistekin.Research activities on controlling rice bakanae and foot rot disease(Fusarium monilifornle)in Turkey [J].Cahiers Options M6diterran6ennes,1995,8:27—30. [7] Khokhar L K,Jaffrey A H Identification of sources of resistance a nst bakanae and fot rot disease in rice[J].Pakist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April—June,2002. [8] 张淑平,潘勋,张晓东.河北省稻恶苗病菌及品种抗病 性测定研究初报[J].河北农业科学,1994,(1):18—20. [9] 余叔文,汤章城.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二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10 J Jeff O.New fu“gaJ threat:Foolish seedling disease pops up in California[J]Rice Journal,2001,104(4):20—21. [11] 刘祖同,徐海楼,水稻恶苗病菌发酵赤霉素的研究[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32(3):60—65. [12] 罗俊国.水稻恶苗病致病镰孢种类及菌系研究[J].中国水 稻科学,1995,9(2):119—122. [13] 李勇,林佩力,李 静,等.水稻品种抗恶苗病鉴定研 究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4,(1):29—31. [14] 黎定军,罗宽,陈神.水稻对恶苗病的抗性与病原菌致病 性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3,23(4):315—3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