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1期 2006年2月 平顶山学院学报 Joum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VO1.21 No.1 Feb.20o6 论西方历史哲学的早期发展 韩 炯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2) 摘 要:西方历史哲学的兴起与早期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人之外的思辨的历史哲学,现实的人的发展的 历史哲学、无视或漠视普通人的作用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回顾这一历程有助于当前重新认识唯物史观的科学价 值和捍卫历史学的科学地位。 关键词:历史哲学;早期发展;唯物史观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06}01—0021—03 中图分类号:1308 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合起来构成 了历史学的理论体系,也就是历史哲学。… 历史哲 学的主体部分是史学本体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 观,虽然关于社会历史观方面的思考早已有之,但 一语),如他的实践观点,历史发展的规律观点,人类 改造世界同时也在改造自身的观点等。 在历史哲学发展的早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 段: 一般较为零散。真正围绕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规 律模式的总体探讨,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还 是始于近代的西方。在后现代史学思潮泛滥的今 天,回顾一下历史哲学兴起和早期发展,对于重新 、人之外的思辩历史哲学——从孔多塞到黑格尔 在推动历史哲学的发展的早期思想家中,不能 不提到孑L多塞。他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 将法兰西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历史发展分为9个阶 认识唯物史观的科学价值和捍卫历史学的科学地 位不无裨益。 一段,尚未到来的人类第10个阶段将是空前繁荣和 幸福的时代,由此提出了人类理性不断进步的观 念,不过他对于每个阶段的本质特征未能给予解 般认为,历史哲学滥觞于l8世纪意大利的 维柯,其标志性事件为1725年他的五卷本《关于各 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则》面世。伏尔泰率先使用 “历史哲学”一词,是“把哲学的明灯带进了黑暗的 历史档案库中”的第一人,但他并没有刻意研讨历 史哲学,他强调对于历史研究不能仅靠堆积史实为 能事,还要达到一种哲学或理论的理解。到了18 释。1784年,康德完成了《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 的普遍历史观念》,从理论上典型地发挥了启蒙时 代的历史观念,大大推进了18世纪的历史哲学,并 成为后来许多更为周详的历史哲学的先导。康德 认为,人类历史具有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两重特 点。历史就是人类的理性观念的发展过程。历史 发展的动因在于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即人具有 世纪,维柯在西方最早提出系统历史理论,学术界 倾向于将他视为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l2j他认 为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三个时代: 听从“神谕”主宰的神祗时代——贵族统治的英雄 时代——西方资本主义下“人人平等”的人的时代。 维柯的研究旨在把历史学系统地改造为一门与中 古思想相异的“新科学”以确立“历史学”的科学地 位。虽然今天看来维柯的思想有许多不足之处:如 未能正确揭示出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未能指明 “人的时代”之后的发展趋势,但他在历史哲学方面 组成社会和促使社会解体的双重倾向。历史的最 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内部是立宪共和政体、外部是 国际永久和平、人人在和平竞争中充分发挥各自才 智的理想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使人类的禀赋得到 充分发展。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在康德的笔下带 上了虚幻的历史目的论和抽象的人性论色彩。在 纠正理性主义所宣扬的“永恒人性”方面,康德的学 生赫尔德功不可没。赫尔德指出,具体的人乃是不 同民族不同社会条件之下的历史产物,应该从不同 的时代背景和民族精神来考察各种历史文化的特 r的一大功绩在于努力探索并试图寻找世界历史发 展的规律,而且毕竟有“不少天才的闪光”(马克思 收稿日期:2005—11 11 作者简介:韩炯(1973一)男,河南省固始人,平呗山学院讲帅,史学硕士,主要从事唯物史观与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2・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年 性。历史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虽然赫尔德 未能从因果必然性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 思开始更多地关注和研究东方社会,尤其是晚年研 读大量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试图从多样 性中探寻一种能涵盖整个世界并能作出因果解释 的历史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1857—1858年草稿)》中的三阶段的论述似乎最 能代表唯物史观的历史规律观,即人类从生活在狭 窄的范围和孤立据点下人的依附关系的第一阶段, 发展到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的 观规律,但他的关于历史的特性需要具体考察该时 代与民族的具体背景的观点的无疑是一大进步。 接替康德真正以一种哲学思辨的眼光来考察世界 历史并把它从经验层面提升到普遍层面的,非黑格 尔莫属。“全部黑格尔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哲 学,是对人类社会史和人类意识史的一种哲学思 考[3] 。”黑格尔考察历史的方法就是“哲学的历 史法”:在史学本体论上,坚持历史是合理的,“世界 历史的进展是一种合理的进程”,是理性自身(精神 或世界精神)的发展过程。‘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 自由是精神的唯一真理。一部世界史就显示为精 神上自由意识的发展和实现。他将人类社会发展 区分为古代东方体现的一个人的自由——古希腊、 罗马体现的少数人的自由——“日耳曼精神”体现 的一切人的自由三个历史阶段。在黑格尔的关于 整个世界历史合乎理性和人类从不自由到自由到 绝对自由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最终目的就 是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从世界历史的个体现象中 寻找到普遍的精神发展道路。但这种以不能说明 其来源的“绝对精神”为动因的历史解释必然会将 人们引入到上帝的世界中去。“黑格尔本人在《历 史哲学》的结尾承认,他‘所考察的仅仅是一般概念 的前进运动’,他在历史方面描述了‘真正的神正 论’。’’[4] 截止到黑格尔时代,整个历史哲学主要特征表 现为,将人类发展的动力归因于抽象的“人性”、“理 性”或“自由精神”之类超验意志;基于对不同国家 和民族的历史事实的经验观察归纳出单线演进的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是一种实证主义的规律观; 把西方资本主义时代的“理性”或“自由精神”视为 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 这种历史哲学观因为 唯物史观的出现得以全面地清算。 二、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历史哲学——唯物史观 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的哲学观念的继承与批判基础以及对东西方历史 的综合全面研究基础上,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了历 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当代史学家巴勒克拉夫 曾明确把它视为一种历史哲学。 马克思早年在对西欧国家历史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五种生产方式说,但他强调这种归纳仅限于 西欧,并反对把它当成一般的历史哲学教条和所有 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19世纪60年代以后,马克 第二阶段,直至进入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 共同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基础上的 自由个性的第三阶段。这种归纳的最大特点是把 人们的生产能力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和社会关系的 变革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显示了两者之间的因果 必然性联系。在历史发展的动力上,唯物史观认 为,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能 力(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人们常 说的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做出这种判 断所依赖的“终极事实”在于:“人们首先必须吃、 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等”。全部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人们的生产 实践能力推动下人类自身不断从“未成熟的个人” 发展到“一切自发性的”、具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的“完全的个人”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自己推动社 会基本矛盾运动进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阶段向 高级阶段的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当时的资 本主义社会无情批判之后,预测社会未来的发展必 将进入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既 显示了对人类进步的坚定信心,又充分认识到当时 社会的各种弊端。因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 人,它所揭示的规律也就是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 践活动推动人自身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形态由低级 向高级阶段发展, J因此,可以认为唯物史观是关 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历史哲学。在史学本 体论上,唯物史观坚持人类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它是生产力发展史、劳动发展史、个人力量本身的 发展史的统一。在史学方法论上,强调要“从对每 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出 历史研究的前提,从不同的层次上去考察研究历 史,而不是把任何现成的模式作为前提。在史学认 识论上,坚持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去理解历史上人 们的实践活动,强调检验历史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性 的标准就是实践。[1]13这种基于现实的人的生产能 力之上而提出的具有因果必然性的历史规律观,明 显不同于以前的任何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过程的实 证归纳和主观臆测,由此树立了历史哲学的光辉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韩炯:论西方历史哲学的早期发展 ・23・ 范。 初对于超验意志的笃信,而代之以人类自身的文化 或文明。但他们未能充分汲取唯物史观提供的养 分,未能摆脱社会科学领域内的自然进化论思想的 三、无视或漠视普通人的作用的历史哲学 一文化形态学 影响,这种命定似的规律观自然缺少可信性。在对 待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上,他们或者放弃对历史发 史学家生活的时代和生活过程决定了他们的 展动力的探讨完全无视现实中芸芸众生的力量,或 史学观念。施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1918年)就 者仅仅强调少数超人的力量而漠视普通民众的力 是在世界联系日益加强和资本主义危机尽显的大 量。 背景下诞生的。施宾格勒认为,研究人类历史发展 总之,从维柯到汤因比,这一时期的历史哲学 进程就是研究世界上各个地区各种文化的历史,而 发展以史学本体论为主轴,最重要的成就莫过于唯 文化是一种有生长盛衰规律的有机体,如同自然界 物史观的诞生。当包括教条唯物主义在内,无论是 要经历“春夏秋冬”一样,文化要经历前文化阶段 历史哲学发轫之初的乐观结论还是后来的悲观结 ——文化早期——文化晚期——文明阶段,各自独 论都不能经受社会发展的实际过程的检验时,它们 立地走完其生命历程。他否定人类社会存在着终 的影响也就日渐式微,后来者把这种以探讨人类历 极因果必然性,完全拒绝从因果必然性上探讨任何 史发展的规律为核心的历史哲学贬之为“思辩的历 社会问题。历史的一切发展都是命定的无法挽回 史哲学”,_6j并试图以对历史的“解释”和“认识”取 的,无论是普通的民众还是社会的精英,都无能为 代对于历史终极原因的探讨。耐人寻味的是,历史 力。继施宾格勒之后,另一位从文化角度探索历史 哲学自身的发展历程恰恰印证了唯物史观的历史 发展规律的历史学家是英国的汤因比。他在代表 发展理论。 作《历史研究》中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做出 了整体性、综合性的考察。汤因比将历史研究的单 位定为“文明”,把世界总共分为26种文明,并从文 明的“自决能力”,即富有创造能力的少数人的“挑 参考文献: 战与应战”能力的增长与盛衰的角度论证了每一种 [1]庞卓恒,吴英.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历史哲学?[J]. 文明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必然周期,把它概括为大 北京:史学理论研究,2000(4). 一统帝国——间歇时期——大一统教会——民族 [2]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大迁移的固定模式。汤因比认为,并非全体普通群 139. 众的能力而是少数极具创造力的“超人”的行为构 [3]韩 震.历史哲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成文明生长的种子或酵母。文明的生长就是少数 1992:190. 人创造、多数人模仿,是应战不断地战胜挑战这样 [4]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01. 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汤因比对于历史发 [5]庞卓恒.唯物史观和历史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展的悲观态度似乎不亚于施宾格勒。大致说来,施 社,1999:62. 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历史观超越了历史哲学发展之 [6][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M]王炜,尚建新,译.北京: 三联书店,1988:2—3. The rise of historical philosophy and its early development HAN Jiong (PingdingsEan University,Pingdingshan,Henan 467002,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es the rise of historical philosophy and its early development,inc udia,g three stages:the contemplative historical philosophy beyond humanism,historical philosophy in relation to the people of the present day and their development,and historical philosophy without reference to humanism.In doing so,the author hopes thatit will be beneficial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scientifie position of the science of historv. Key words:histor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 early development historical materilis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