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中)高一物理上册第一学期11月月考考试题

江苏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中)高一物理上册第一学期11月月考考试题

来源:花图问答


江苏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中)高一物理上册第一学期11月月考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两位同学合作,用刻度尺可测得人的反应时间。如图甲所示,A握住尺的上端,B在尺的下部做握尺的准备(但不与尺接触),当看到A放开手时,B立即握住尺。若B做握尺准备时,手指位置如图乙所示,而握住尺时的位置如图丙所示,由此测得B同学的反应时间约为

A.20s B.0.30s C.0.10s D.0.04s

2.如图是在购物商场里常见的电梯,左图为阶梯电梯,右图为斜面电梯,设两电梯中各站一个质量相同的乘客随电梯匀速上行,则两乘客受到电梯的

A.摩擦力的方向相同 C.支持力的方向相同

B.支持力的大小相同 D.作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均相同

3.未来“胶囊高铁”有望成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胶囊高铁”利用磁悬浮技术将列车“漂浮”在真空管道中,由于没有摩擦,其运行速度最高可达到5000km/h.工程人员对“胶囊高铁”在A城到B城的一个直线路段进行了测试,行驶了121.7公里,用时6分13秒.则(

)

A.5000 km/h 是平均速度 B.6分13秒是时刻

C.“胶囊高铁”列车在真空管道中受重力作用

D.计算“胶囊高铁”列车从A城到B城的平均速度时,不能将它看成质点

4.“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为使小车运动时所受的拉力近似等于盘和重物的总重力,则盘和重物的总质量m与小车的质量M应满足的关系是( )

A.m远大于M

B.m远小于M

C.m略大于M

D.m略小于M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等边三棱柱静止在水平放置的斜面上.已知三棱柱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的倾角为30°,则斜面对三棱柱的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 )

A.C.

33mg mg和22B.D.13mg和mg 2213mg 和mg2211mg和mg 226.如图甲所示,小孩用80 N的水平力推木箱不动,木箱此时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F1;如图乙所示,小孩用100 N的水平力恰能推动木箱,此时木箱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2;如图丙所示,小孩把木箱推动了,此时木箱与水平地面间摩擦力大小为F3,若木箱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大小为200 N,木箱与水平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0.45,则F1、F2、F3的大小分别为( )

A.80 N、80 N、90 N C.80 N、100 N、90 N

A.观察飞机通过一个标志杆所需时间 C.调整飞机旋转机翼

B.80 N、80 N、45 N D.80 N、100 N、45 N B.调整飞机的飞行姿态 D.调整飞机与被摄物体的高度差

7.利用无人小飞机进行航拍,地面操控者进行以下操作时,能把无人机看成质点的是

8.近几年,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我国房价上涨出现减缓趋势。若将房价的“上涨”类比成“加速”,将房价的“下跌”类比成“减速”,据此,你认为“房价上涨出现减缓趋势”可类比成( ) A.速度增加,加速度减小 B.速度增加,加速度增大 C.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

D.速度减小,加速度减小

9.如图所示,一个重200N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物体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同时物体还受到大小为10N、方向向左的水平力作用,则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大小是10N,方向向左 B.大小是20N,方向向左 C.大小是20N,方向向右 D.大小是10N,方向向右

10.在水平面上有a、b两点,相距20 cm,一质点在一恒定的合外力作用下沿a向b做直线运动,经过0.2 s的时间先后通过a、b两点,则该质点通过a、b中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

A.若力的方向由a向b,则大于1 m/s,若力的方向由b向a,则小于1 m/s B.若力的方向由a向b,则小于1 m/s;若力的方向由b向a,则大于1 m/s C.无论力的方向如何,均大于1 m/s D.无论力的方向如何,均小于1 m/s

11.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加速运动,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在前6s内的平均速度为22m/s,则该汽车的加速度为( ) A.6m/s2

B.4m/s2

C.3m/s2

D.12m/s2

12.如图所示,将棱长分别为a、2a、3a的同一个长方体木块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放置在桌面上,长方体木块的各个表面粗糙程度相同.若用弹簧测力计牵引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示数分别为F1、F2、F3,则F1、F2、F3之比为

A.1∶1∶1

B.2∶3∶6

C.6∶3∶2

D.以上都不对

13.大雪天车轮打滑,车辆难以前进,交警帮忙向前推车,如图所示,在推车的过程中,关于人和车之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是()

A.车对人有向后的力 B.车对人没有作用力 C.人对车的力大于车对人的力 D.人对车的力小于车对人的力

14.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石块重10N,使地面受到10N的压力,则( ) A.该压力就是重力,施力者是地球 B.该压力就是重力,施力者是石块

C.该压力是弹力,是由于地面发生形变产生的 D.该压力是弹力,是由于石块发生形变产生的

15.如图所示,一个大人(甲)跟一个小孩(乙)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B.只有在大人把小孩拉动的过程中,大人的力才比小孩的力大,在可能出现的短暂相持过程中,两人的拉力一样大

C.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大是一对平衡力 D.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大小一定相等

16.小明从某砖墙前的高处由静止释放一个石子,让其自由落下,拍摄到石子下落过程中的一张照片如图所示,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已知每层砖的平均厚度为6.0cm,照相机本次拍照曝光时间为1.5102s,由此估算出位置A距石子下落起始位置的距离为( )

A.1.6m 质点的是( )

B.2.5m C.3.2m D.4.5m

17.2016年第31届夏季奥运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下列比赛中可把研究对象看成A.研究苏炳添在百米跑比赛时的起跑技术 B.研究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马龙的发球动作 C.研究女子3米板冠军施廷懋的跳水动作

D.研究女子50米步枪三姿比赛中杜丽射出的子弹轨迹

18.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2,则自驾驶员急踩刹车开始,2 s与6 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 ) A.1∶3

B.2∶3

C.16∶25

D.4∶5

19.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在第1s内的位移恰为它在最后1s内位移的三分之一,则高度为(10m/s2)( ) A.15m

B.20m

C.11.25m

D.31.25m

20.拿一个长约1.5m的玻璃筒,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把金属片和小羽毛放到玻璃筒里.把玻璃筒倒立过来,观察它们下落的情况,然后把玻璃筒里的空气抽出,再把玻璃

筒倒立过来,再次观察它们下落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筒充满空气时,金属片和小羽毛下落一样快 B.玻璃筒充满空气时,金属片和小羽毛均做自由落体运动 C.玻璃筒抽出空气后,金属片和小羽毛下落一样快 D.玻璃筒抽出空气后,金属片比小羽毛下落快

二、多选题

21.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物块A和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左边缘对齐。A与B、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先水平敲击A,A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A,在B上滑动距离L后停下。接着水平敲击B,B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B,A、B都向右运动,左边缘再次对齐时恰好相对静止,相对静止前B的加速度大小为a1,相对静止后B的加速度大小为a2,此后两者一起运动至停下。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13a2 B.vA=2gL C.vB22gL D.从左边缘再次对齐到A、B停止运动的过程中,A和B之间没有摩擦力

22.如图所示,质量为3kg的物体A静止在竖直的轻弹簧上面质量为2kg的物体B用细线悬挂A、B间相互接触但无压力.取g=10m/s2.某时刻将细线剪断,则细线剪断瞬间

A.弹簧弹力大小为20N

B.B对A的压力大小为12N C.A的加速度为零 D.B的加速度大小为4m/s2

23.如图所示,重力为G的圆柱体A被平板B夹在板与墙壁之间,平板B与底座C右端的铰链相连,左端由液压器调节高度,以改变平板B与水平底座C间的夹角θ,B、C及D总重力也为G,底座C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μ<1),平板B的上表面及墙壁是光滑的。底座C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总等于2μG不变

B.θ角增大时,地面对C的摩擦力可能先增大后不变 C.要保持底座C静止不动,应满足tanθ≥2μ

D.若保持θ=45°不变,圆柱体重力增大ΔG,仍要保持底座C静止,则ΔG 的最大值ΔGm=

21G 124.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某时刻因受到水平向右的恒力而匀加速运动起来,加速度大小为a1.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速度为v1,改为反向的另一恒力,作用二倍的时间,发现物体恰好回到出发点,此刻速度为v2,第二个恒力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a1:a2=4:3 C.v1:v2=2:3

B.a1:a2=4:5 D.v1:v2=2:1

25.如图所示是我国长征火箭把载人神舟飞船送上太空的情景.宇航员在火箭发射与飞船回收的过程中均要经受超重与失重的考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箭加速上升时,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

B.火箭加速上升时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时,宇航员失重状态 C.飞船加速下落时,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 D.飞船落地前减速下落时,宇航员超重状态

26.小球从靠近竖直砖墙的某位置由静止释放,用频闪方法拍摄的小球位置如图中1、2、3、4所示.已知连续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为d.由此可知小球( )

A.在位置“1”是小球的初始位置 B.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约为

d 2T29d 2T3d TC.经过位置4时瞬时速度大小约为

D.从位置1到位置4的过程中平均速度大小约为

27.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固定有两块木板AB、BC,两块木板紧挨在一起,木板AB的长度是BC的3倍.一颗子弹以初速度v0从A端水平射入木板,并恰能从C端射出,经历的时间为t,子弹在木板中的运动可以看成是匀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v0 4vB.子弹到B点的速度为0

2tC.子弹从A到B的时间为

4tD.子弹从A到B的时间为

2A.子弹到B点的速度为

28.如图,光滑斜面 AE 被分为四个相等的部分,一物体从 A 点由静止释放,它沿斜面向下 做匀加速运动。依次通过 B、C、D 点,最后到达底端 E 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 vB− vA = vC − vB= vD − vC = vE − vD B.物体通过各点的瞬时速度之比为 vB :vC :vD :vE = 1:2:3:2 C.物体由 A 点到各点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 tB :tC :tD :tE = 1:2:3::2

D.下滑全程的平均速度 v = vB

三、实验题

29.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

(1)某同学通过实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a-F图象,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平衡摩擦力时木板与水平桌面间的倾角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该同学在平衡摩擦力后进行实验,实际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拉力________砝码和盘的总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为了便于探究、减小误差,应使小车质量M与砝码和盘的总质量m满足________的条件.

(3)某同学得到如图所示的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A、B、C、D、E、F、G是纸带上7个连续的点.Δs=sDG-sAD=________ cm.由此可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0.在学生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中,都使用了电火花计时器,并打出纸带进行有关数据处理,已知所用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

(1)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__ (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正确选项)

A.实验中需用秒表记下运动的时间

B.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电火花计时器 C.先接通电火花计时器电源,然后放开小车

(2)有一次实验中某小组得到如图甲所示的纸带,并按照打点时间先后,依次选定了OABCDEF七个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经过测量后计算得到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请根据实验数据,判断这个纸带做的是 ______ (填“加速”、“匀速”或“减速”).电火花计时器打下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是 ______ s.根据纸带上可以计算得到加速度大小为 ______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31.某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 A、B、C、D、E、F、G 共 7 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的测量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10s。(本题计算结果均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1)在实验中,使用打点计时器操作步骤应先_________再_______。(选填“释放纸带”或“接通电源”)

(2)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出打下 B、C、D 三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将各个速度值填入表格中____、___、______.

(3)将B、C、D、E、F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标在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并画出小车 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____。

32.某同学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

(1)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让刻度尺零刻度与弹簧上端平齐,在弹簧下端挂1个钩码,静止时弹簧长度为l1,可读出其示数l1=_____cm.

(2)在弹簧下端分别挂2个、3个、4个、5个相同钩码,静止时弹簧长度分别是l2、l3、l4、l5.已知每个钩码质量是50g,挂2个钩码时,弹簧弹力F2=___N(当地重力加速度g=9.8m/s2). (3)某同学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和b,得到在弹性限度内弹力与弹簧总长度的F-l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a的原长比b的短 B.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C.a的劲度系数比b的大

D.测量同样的力,a的精确度比b的高

四、解答题

33.一汽车以10 m/s的速度在匀速运动,前方遇到红灯将刹车,刹车的加速度是2.5 m/s2,求:

(1)刹车2 s后的速度? (2)刹车后6 s内的位移? (3)刹车后第3 s内的平均速度?

34.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斜面倾角为37°,斜面BC与水平面AB圆滑连接质量m=2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面上的M点,M点距B点之间的距离L=16m,物体与水平面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均为μ=0.5现使物体受到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14N作用,运动至B点时撤去该力(sin3700.6,cos3700.8,取g10m/s2)求: (1)物体在恒力作用下运动时的加速度是多大;

(2)物体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小vB;

(3)物体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远距离x。

35.甲、乙两辆汽车,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分别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汽车甲水平向右运动,速度大小为2m/s,而汽车乙水平向左运动,速度大小为4m/s,试在同一坐标系中定量的画出两辆汽车的位移--时间图象并解释说明.

36.某日,一辆藏毒汽车高速驶进某检查站,警方示意停止,毒贩见势不妙,高速闯卡.闯卡后,此车在平直公路上可视为做匀速直线运动,其位移可由公式X1=40t来描述.藏毒车闯卡同时,原来停在卡口边的警车立即启动追赶,警车从启动到追上毒贩的运动可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可由公式X2=2t2来描述.

求:(1)藏毒车逃跑时的速度是多大?警车追赶藏毒车时的加速度为多大? (2)在追赶过程中,经多长时间警车与藏毒车的距离最远,最远距离为多少? (3)警车经过多长时间追上藏毒车,追上时已距离检查站多远?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由图可知,开始时的位置在20cm处,握住尺时的位置在60cm处,所以在反应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40cm=0.40m,由运动学可得:

h解得:

12gt 2tA. 20s与分析不符,故A错误; B. 0.30s与分析相符,故B正确; C. 0.10s与分析不符,故C错误; D. 0.04s与分析不符,故D错误。

2h20.40s0.3s g10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对甲为阶梯电梯,进行受力分析,则为:重力与支持力,两者相平衡,不受摩擦力作用;而对于图乙为斜面电梯,受到重力、垂直于斜面的支持力与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根据力的合成法则可知,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与重力相平衡,因此它们的支持力与摩擦力不同,只有电梯对人的作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均相同,都等于重力; A.摩擦力的方向相同,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 B.支持力的大小相同,与结论不相符,选项B错误; C.支持力的方向相同,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错误; D.作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均相同,与结论相符,选项D正确;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1平均速度为物体通过一段时间的速度,瞬时速度为某一时刻的速度;

2时刻为时间轴上的一点,时间间隔为时间轴上的一段时间; 3路程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4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

【详解】

A、运行速度最高可达到5000km/h,为某一时刻的速度,为瞬时速度,故A错误; B、用时6分13秒对应一段过程,为时间间隔,故B错误; C、”胶囊高铁”列车在真空管道中依然受到受重力作用,故C正确;

D、研究“胶囊高铁”列车从 A 城到 B 城的平均速度时,列车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可将它看

成质点,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关键是知道物体能看成质点时的条件,看物体的大小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产生影响,物体的大小体积能否忽略.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mMa,解得:amg,以M

mM为研究对象,得绳子的拉力为: 有MFMamgm,显然要有F=mg,必有M1Mm,即只

m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和盘中砝码的重力.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的直接应用,注意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对物体受力分析:重力、支持力及摩擦力,作出受力图如图所示。

将重力沿斜面方向及垂直斜面的方向进行分解,则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得: 摩擦力

Ffmgsin30支持力

1mg 23mg 2FNmgcos30故选D。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小孩用80N的水平力推木箱,木箱不动,由二力平衡得F180N;用至少100N的水平力推木箱,木箱才能被推动,则有最大静摩擦力F2100N;由滑动摩擦力的表达式得

F3FN90N.故选C

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观察飞机经过一个标识杆的时间时,飞机的大小不能忽略,所以不可以看成质点,故A错误;

B. 调整飞机的飞行姿态时,飞机的大小不能忽略,所以不可以看成质点,故B错误; C. 调整飞机旋转机翼时,不能看成质点,否则没有旋转了,故C错误;

D. 调整飞机离被摄物高度时,飞机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能看作质点,故D正确。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房价上涨出现减缓趋势”中“上涨”类比为速度增大,“减缓”类比为加速度减小,所以“房价上涨出现减缓趋势”可以类比为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即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物体相对于地面向右运动,则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大小

f=μFN=0.1×200N=20N。

A.大小是10N,方向向左,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 B.大小是20N,方向向左,与结论相符,选项B正确; C.大小是20N,方向向右,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错误; D.大小是10N,方向向右,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该质点通过a、b两点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0.2m 1m/s,若力的方向由a向b,物体做加速0.2s运动,由推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知,当0.1s时物体运动不到中间位移,所以中间位移的速度大于平均速度1m/s;

若力的方向由b向a,物体做减速运动,由推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知,当0.1s时物体运动到超过中间位移,所以中间位移的速度大于平均速度1m/s;综上知无论力的方向如何均大于1m/s。

A.若力的方向由a向b,则大于1 m/s,若力的方向由b向a,则小于1 m/s,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

B.若力的方向由a向b,则小于1 m/s;若力的方向由b向a,则大于1 m/s,与结论不相符,选项B错误;

C.无论力的方向如何,均大于1 m/s,与结论相符,选项C正确; D.无论力的方向如何,均小于1 m/s,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1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知1s末的速度为10m/s,在前6s内的平均速度为22m/s,知在3s末的速度为22m/s,则

v2v12210m/s26m/s2. t2A. 6m/s2,与结论相符,选项A正确; B. 4m/s2,与结论不相符,选项B错误;

aC. 3m/s2,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错误; D. 12m/s2,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1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匀速运动时受力平衡,根据拉力和摩擦力相等可得:

F=f

根据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可得:

f=μFN=μmg

同一个物体的重力相等,则三种情况下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则F相等,故F1、F2、F3之比为1:1:1,故A正确。

1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人向前推车对车有向前的力,同时车对人向后的反作用力,故A正确,B错误; C.人与车之间的力为作用力与反做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D错误.

1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地面受到10N的压力,受力物体是地面,施力物体是石块,由于压力是由施力物体石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这个力是弹力,选项D正确,ABC错误。

1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B.一方对另一方有拉力作用,同时另一方也受到这一方对他的拉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大小相等,无论是在哪个过程中都是相等的,故AB错误。

CD.大人与小孩间的拉力是两人间相互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大小一定相等,故C错误,D正确。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在曝光的时间内,物体下降了大约有两层砖的厚度,即12cm(0.12m),曝光时间为1.5×10−2s,设经过A点的速度为v,根据位移时间关系,有:

hvt代入数据解得:

12gt 2v=8.0m/s

由v22gh可得下降的高度大约为h,则:

v28.02hm3.2m

2g210A. 1.6m.故A项错误; B. 2.5m.故B项错误; C. 3.2m.故C项正确; D. 4.5m.故D项错误.

1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研究苏炳添在百米跑比赛时的起跑技术,运动员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故A错误;研究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马龙的发球动作,运动员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故B错误;研究运动员的跳水动作,运动员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故C错误;研究子弹轨迹,子弹的大小和形状能忽略,可以看成质点,故D正确.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为:

t2s时的位移为:

v0205s a411x1v0tat220242232m

226s的位移就是5s的位移,此时车已停,有:

202x250m

2a242s与6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16:25,故选C。

2v0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物体在第1s内的位移

h=

12

gt=5m 2物体在最后1s内的位移为15m,由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公式可知

121gt总-g(t总-1)2=15m

22解得

t总=2s

则物体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

H=

12gt=20m 2总

故选B。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抽出空气前.金属片和口小羽毛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不是自由落体运动,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大,所以加速度小,则下落的慢,故AB错误.抽出空气后金属片和小羽毛都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只受重力作用运动,都做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自由落体运动,下落一样快.故C正确.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C

二、多选题 21.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设A、B的质量均为m。A、B相对静止前,A相对于B向左运动,A对B的滑动摩擦力向左,地面对B的滑动摩擦力也向左,则B所受的合外力大小: FB=μ•2mg+μ

解析: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设A、B的质量均为m。A、B相对静止前,A相对于B向左运动,A对B的滑动摩擦力向左,地面对B的滑动摩擦力也向左,则B所受的合外力大小:

FB=μ•2mg+μmg=3μmg。

对B,由牛顿第二定律:

FB=ma1

解得:

a1=3μg

相对静止后,对A、B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2μmg=2ma2

解得:

a2=μg

a1=3a2

故A正确。

B.敲击A后,A获得速度后,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对B来说,地面与B间的最大静摩擦

力为

fm=μ•2mg=2μmg.

A对B的滑动摩擦力为f=μmg,则f<fm,故B静止不动。对A,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aA由运动学公式有:

mgmg

2aAL=vA2

解得:

vA2gL

故B正确。

C.敲击B后,设经过时间t,A、B达到共同速度v,位移分别为xA,xB,A加速度的大小等于aA,则:

v=aAt v=vB-a1t xA=

1aAt2 21aBt2 2xB=vBt-且

xB-xA=L

联立解得:

vB22gL 故C正确。

D.从左边缘再次对齐到A、B停止运动的过程中,A、B一起做匀减速运动,A有向左的加速度,说明B对A有摩擦力,故D错误。 故选ABC。

22.B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剪断细线前,A和B间无压力,则弹簧的弹力F=mAg=30N,剪断细线的瞬间,弹簧的弹力不会突变,则弹力还是30N,A项错误. CD.剪断细线的瞬间两物体即将一

解析:B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剪断细线前,A和B间无压力,则弹簧的弹力F=mAg=30N,剪断细线的瞬间,弹簧的弹

力不会突变,则弹力还是30N,A项错误.

CD.剪断细线的瞬间两物体即将一起加速向下运动,对整体分析整体加速度

a则C项错误,D项正确. B.隔离对B分析,

(mAmB)F5030m/s24m/s2

mAmB5mBg-N=mBa

解得

N=mBg-mBa=20-2×4N=12N

故B正确。 故选BD。

23.BD 【解析】 【分析】

用整体法和隔离体法对圆柱体和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力的正交分解可求得各力。 【详解】

AB.对A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则

对B、C、D做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如图所

解析:BD 【解析】 【分析】

用整体法和隔离体法对圆柱体和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力的正交分解可求得各力。 【详解】

AB.对A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N1cosG

N1sinN2

对B、C、D做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则地面摩擦力为

fN2

联立得

fGtan

可知,随角增大,地面对C的摩擦力增大,当摩擦力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后,变为滑动摩擦力,此时f滑2G,保持不变,故A错误,B正确; C.最大静摩擦力

fm2G

因此,要保持底座C静止不动,应满足

ffm

整理可得

tan2

故C错误;

D.若保持θ=45°不变,圆柱体重力增大ΔG,仍要保持底座C静止,则

f(GG)tanfm(2GG)

代入数据,整理得

ΔGD正确。 故选BD。

21G 124.BC 【解析】 【详解】

整个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为零,则有: 又:

解得:

所以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4:5

根据速度公式有:

所以速度大小之比为:

故选BC。

解析:BC 【解析】 【详解】

整个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为零,则有:

1212a1tv12ta22t0 22又:

v1a1t

解得:

a2所以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5a1 4a1:a2 4:5

根据速度公式有:

v2v1a22t所以速度大小之比为:

3a1t3v1 22v1:v22:3

故选BC。

25.A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火箭加速上升时,加速度方向向上,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故A对

B、火箭上升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时,加速度方向向上,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故B错;

C、飞船加速下落时

解析:A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火箭加速上升时,加速度方向向上,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故A对

B、火箭上升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时,加速度方向向上,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故B错; C、飞船加速下落时,加速度方向向下,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故C错误 D、飞船在落地前减速,加速度方向向上,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故D对; 故选AD

26.CD 【解析】 【详解】

根据△x=d=aT2得,加速度a=,故B错误.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知,位置3的瞬时速度,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得,位置1的速度,可知位置1不是小球的初始

解析:CD 【解析】 【详解】

d,故B错误.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T27d瞬时速度知,位置3的瞬时速度v3,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得,位置1的速度

2T7dd3dv1v3a2T22T,可知位置1不是小球的初始位置,故A错误.根据

2TT2T7dd9d2T速度时间公式得,位置4的速度v4v3aT,故C正确.从位置12TT2T9d3d到位置4的过程中平均速度大小v,故D正确.故选CD. 3TT27.BD

根据△x=d=aT2得,加速度a=

【解析】 【分析】 【详解】

AB.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有:,,又xAB=3xBC,联立解得子弹到B点的速度为;故A错误,B正确.

CD.采用逆向思维,子弹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

解析:BD 【解析】

【分析】 【详解】

222AB.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有:vBv02axAB,0vB2axBC,又xAB=3xBC,联立解得子弹

到B点的速度为

v0;故A错误,B正确. 2CD.采用逆向思维,子弹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xBC12at1,2xAC错误.

12tat,AC=4BC,可知t2t1,则通过AB的时间为:t2tt1;故D正确,C2228.B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v2=2ax得,所以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之比 同时 vB-vA=vB vC-vB=(-1)vB vD-vC=(-vB

解析:B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v2=2ax得v率之比

x,所以物体到达各点的速vB:vC:vD:vE1:2:3:2

同时

vB-vA=vB vC-vB=(2-1)vB vD-vC=(3-2vB vE-vD=(2-3)vB

故A错误,B正确; C.又由v=at知

tB:tC:tD:tE=vB:vC:vD:vE=1:2:3:2

故C正确;

D.因tB:tE=1:2,即tAB=tBE,vB为AE段的中间时刻的速度,故vB=v,故D正确。 故选BCD。

三、实验题

m 1.80 5.0 29.偏大 小于 M≫【解析】 【分析】 【详解】

(1)[1] 当拉力F等于0时,小车已经产生力加速度,故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平衡摩擦力过大,在平衡摩擦力时木板与水平桌面间的倾角偏大.

(2)[2] 小车运动过程中,砝码和盘向下做加速运动处于失重状态,砝码和盘对细线的拉力小于其重力,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拉力小于砝码和盘的总重力; [3] 对整体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gMma

解得

a则绳子的拉力

mg MmFMa当MMmgmgMm1m

Mm,即砝码和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和小车上砝码的总质量时,砝码和盘的总重

m的条件

力在数值上近似等于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拉力,所以为了便于探究、减小误差,应使小车质量M与砝码和盘的总质量m满足M(3)[4] 刻度尺上读出A、D、E三点的位置,算出

s6.502.60cm2.600.50cm1.80cm

[5] 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2可知,加速度:

s1.810222 a2m/s5.0m/s2T0.0630.BC 加速 0.02s 2.01m/s2 【解析】 【分析】 【详解】

(1) [1]A项:打点计时器本身是计时仪器,不需要再使用表,故A错误;

B项:为了更有效利用纸带,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电火花计时器,故B正确; C项:为了使打点时计时器稳定工作,先接通电火花计时器电源,然后放开小车,故C正确。

(2) [2][3][4]由图知相临时间间隔位移越越大故体做加速运动;打计器使用变电流,电源频

率为50H,时间间隔0.02s,由公式

a代入数据得:a2.01m/s2。

(x6x5x4)(x3x2x1) 29T31.接通电源 释放纸带 0.400 0.479 0.560 图见解析 【解析】 【详解】

(1)[1] [2]在实验中使用打点计时器操作步骤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 (2)[3][4][5]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知:

sABsBC(3.624.38)102vB0.400m/s

2T20.10sBCsCD(4.385.20)102vC0.479m/s

2T20.10sCDsDE(5.205.99)102vD0.560m/s

2T20.10(3) [6]速度时间图线如图所示:

32.(1)25.85(2)0.98N(3)AC 【解析】 【详解】

(1)由图可知,指针在刻度线25.8和25.9之间,估读一位,得到结果25.85cm; (2)弹簧的弹力与挂钩的重力平衡,两个挂钩的重力是2mg,所以弹簧的读数为:

(3)根据弹簧弹力的大小计算公式:

可知图像与横坐标的交点表示弹簧的原

长,所以a的原长小于b的原长,故A对;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大小成正比,而不是弹簧的长度,故B错;图像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所以a的劲度系数大于b的劲度系数,故C对;测量同样的力,劲度系数小的形变量就大,所以精确度就高,即b的精确度高,故D错;故选AC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1)25.85 (2)0.98N (3)AC

四、解答题

33.(1)5?m/s (2)20?m (3)3.75?m/s

【解析】

(1)由速度公式vv0at可知 则刹车2s后速度为v(102.52)m(2)汽车刹车所要时间为t,则有

s5m;

s0102.5t 解得t4s

12根据xv0tat

2解得:x20m;

(3)第3s初速度v3(102.52)5m

s第3s内位移x3(51由v12.512)m3.75m 2x3.75m3.75m.

sst134.(1)a2m/s2;(2)8m/s;(3)x3.2m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水平面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Fmgma

解得

a2m/s2

(2)有M到B,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可知

2vB2aL

解得

vB8m/s

(3)在斜面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mgsinmgcosma1

解得

a110m/s2

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可知

20vB2a1x

解得

x3.2m

35.

若取向右为正方向,则甲的位移正向逐渐增大,且图像斜率为2m/s;同理,乙的位移负向逐渐增大,且图像斜率为4m/s。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位移时间图像的含义,斜率代表速度。 【详解】

若取向右为正方向,则甲的位移正向逐渐增大,且图像斜率为2m/s;同理,乙的位移负向逐渐增大,且图像斜率为4m/s。

36.(1)40m/s;4m/s2(2)10s;200m(3)20s;800m 【解析】 【详解】

(1)根据x1v1t40t知,毒贩逃跑的速度v140m/s, 根据s212at2t2得,警车的加速度a4m/s2. 2v140s10s, a4(2)当警车和毒贩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有v1at,解得t则相距的最远距离xv1t121at40104100m200m. 22(3)警车追上毒贩车时,位移相等,有40t2t2,解得t20s. 此时警车离检查站的距离x2t22400m800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