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诸多时弊,怀化学院提出“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在人才培养的内容上融学生的“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发展迁移能力”为一体,在人才培养途径上融“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个培养平台为一体,藉此提升专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三大平台之一,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素质的最基础和最主要的平台。作为一个专业课老师,笔者把“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所任教的《财政学》中,教学围绕丰富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展开,取得明显成效。
1 结合专业传授课程知识
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三者中,知识是基础,缺乏知识这个基础,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就是空谈。如何传授知识,使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毕业后能学以致用,成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一直是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学工作者探索的问题。近些年来,通过在不同专业上同一门课程的经历,笔者认为结合专业背景传授课程知识非常重要,它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发展迁移能力的前提。
《财政学》是教育部确定的“经济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经济类所有专业均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使用的教材有一个弊病,就是我国还没有针对专业来出版不同的教材,目前所有经济类专业的《财政学》教材通用,教学内容不分专业千篇一律。针对不同专业,当前的《财政学》教学没有协调好通用性与专用性的关系,没有很好地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使教授的知识可以在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教材内容相同,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就应该根据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做相应处理,因“专业”施教。例如,对国际贸易专业,需突出介绍突出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业务操作和财政制度与政策:如进出口涉及的税收知识,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及改革;贸易收支与财政职能等,并将这些内容单独设章处理;对投资学专业,则着重介绍与金融投资、实物投资密切相关的财政知识:如我国的税制改革中涉及企业和个人投资成本和收益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上,因专业不同而有所突出,相应也要有所淡化。例如,对于有开设财务管理课程的专业,在介绍公共产品成本收益法时,
可以参照相应课程里私人产品的成本收益法,教學时间相应减少。总而言之,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和倾斜,各知识点的教学时间分配上亦有所区别,“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基础、强能力”,强调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一门课程的课时是有限的(以一学期17周、一周3课时计算),老师和学生的时间也是有限的,那么就一定不能不分专业在内容上一视同仁,实基础的时候就要以专业方向为导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奠定基础。《财政学》作为大学一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结合专业授课,这样就与不同专业的后续课程(如国际贸易专业的贸易实务课程、国际税收课程,投资学专业投资学课程)能顺利衔接上,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有兴趣。
2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除了传授知识以外,培养能力亦不可缺少。“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专业课教学是培养专业基础能力的关键平台。长期以来,我们都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制造出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改革应试教育,呼吁素质教育,需从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入手。
讲授法是教师教学中采用的传统教学法。这种方法偏重于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完全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之外,还要有引导学生探究、质疑、解答等“学”的过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搭配使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笔者在《财政学》教学中引进以下教学方法:首先,常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向学生提供了书本之外活生生的实际问题,使理论传授不再抽象,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财政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案例教学应成为常用的教学法。《财政学》课程可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内容几乎涉及所有章节,如税制改革、教育支出、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社会保险改革等。再比如,讲到公共产品成本收益法时,可以引用武广高铁、三峡水库建设等大型公共工程为例进行分析。其次,间歇使用研讨式教学法。老师确定一个研讨主题,让学生课外查阅文献、收集材料、归纳观点成文,再在课堂集中阐述观点。研论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他们主动关注当前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也促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归纳问题、思辨和写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老师可以以时下财政领域的热点问题为主题讨论,如2011年上海营业税转型为增值税试点对企业的影响,也可在案例教
学中加入讨论,一般一学期以开展3~4次研讨合适。再次,偶尔使用试验教学法。随着试验经济学的盛行,将它引入财政学教学,开设财政行为经济学试验课程不失为一种全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例如对某一项财政政策或措施进行分析时,就需要通过考察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对公共决策的评价和反应,从得出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而实地调查、搜集信息数据并据此分析就是一堂《财政学》的试验教学课。试验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长期以来学生的专业知识来源于书本的弊病。当然,试验教学活动需要花费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一般以一学期开展一次为宜。此外,试验教学的选题应紧扣专业,例如对国际贸易专业可就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两税合并等为主题进行试验教学,对投资学专业可就增值税转型对当地企业投资的影响为主题进行试验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素质。
在教学这个平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单纯通过一个环节就能实现。有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还要有考核评定方式的改革配合,二者结合,才能使以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这个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从实施过程和到最后评价的各个环节都得到贯彻。应试教育中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应摒弃。我们把《财政学》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与教学过程衔接,教学中运用了研讨法、实验法,学生在这些新教学法中参与的表现就要作为期末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理解、运用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具体说来,课程考核成绩可以由期末卷面成绩、讨论课和试验课成绩以及作业成绩按照4∶4∶2的比例构成。改变片面强调期末考试的做法,突出对学生日常学习和能力提升过程的考察和评价,才能使学生真正重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在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彻底改变过去过分重视期末突击、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的目标。
3 课内课外结合拓展学生素质
素质的界定范围很广,既包括知识、技能等基准性素质,还包括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等鉴别性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共生体,三个平台贯穿三种能力素质培养,课内要与课外结合,教学要与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素质拓展的使命。在《财政学》的教学中,根据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实践教学,具体为学生制定素质拓展计划,例如借助税务部门平台进行感性学习与观摩、让学生实地掌握和自行制定税收管理和筹划中的过程,联系企业作为见
习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更多的业务学习机会;此外,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职业资格鉴定、行业证书和岗前培训等,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税务师、经济师考试和培训,通过各类专项培训,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与岗位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实现专业能力素质和岗位能力素质之间的对接。在众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老师结合专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挑战杯,指导学生创业大赛、证券投资大赛,使学生知识、技能等基准性素质获得提升。
鉴别性素质的培养可以延伸到课外的辅导和答疑中。老师要把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成才、就业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并放在突出的位置。例如,针对当前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与所学专业存在不对口的问题,致使学生产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迷茫和困惑。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用優质的教学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并用校友洪战辉、陈思思等正面例子鼓舞学生,让学生端正专业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通过教学平台与其他两个平台的结合,实实在在提高他们的基准性素质,使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和人生之路更有信心。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利用教学这个平台,始终坚持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具体落实到专业基础课教学上,重点应在以专业为导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发展能力方面,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相互配合,课内课外结合,相互渗透,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拓能力。这样就把学生“公共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具有丰富的知识、较高能力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建,宋克慧,彭庆文.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与改革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0(3):34~38.
[2] 《财政学》教学改革和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第十九次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观点综述[J].山东经济,2008(6):103~1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