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常重要的,2022年是虎年春节,为此,⼩伙伴们想要了解⼿抄报有哪些?下⾯是⼩编为⼤家带来的有关2022最新虎年春节⼿抄报边框内容⽂字,希望⼤家喜欢。
2022最新虎年春节⼿抄报边框内容⽂字春节⼗⼤习俗有哪些①春联和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桃⼈,画神荼、郁垒驱⿁。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宋代⽊版年画开始流⾏,年画的内容也扩⼤了,⾄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宋代写春联更加流⾏。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们的⼼愿,⼜增添了节⽇喜庆⽓氛。
②⽣旺⽕
新年来到时,在院⼦⾥点燃⽕把、⽕堆、或炭⽕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旺⽕”或“点发宝柴”。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旺⽕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宁画了⼀幅《弘历雪景⾏乐图》,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起过年的情景。乾隆帝⾯前就放着⼀个⽕盆,⼀个⼩皇⼦正在向⽕盆中放松柏类的⼩枝当时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旺⽕常常是点燃柴堆或炭堆,⽕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也有⽤⽕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合家跨⽕⽽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象。
③爆⽵
爆⽵的原始⽬的是驱逐⿁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关于爆⽵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是三元之⽇也,谓之端⽉。鸡鸣⽽起,先于庭前爆⽵,以避⼭臊恶⿁。”当时的爆⽵是把⽵⼦放在⽕⾥烧,产⽣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件事就是爆⽵。
宋代出现了⽕药爆⽵,即现代的爆⽵、炮仗、鞭炮。有了⽕药爆⽵,没有⽵⼦的地区也可以放爆⽵了。爆⽵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本⾝的喜庆⾊彩使得⼈们对于爆⽵的象征意义有了进⼀步的认识:⽤喜庆的爆⽵迎神。爆⽵本⾝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④年糕和饺⼦
年糕,⼜名粘粘糕,谐⾳“年年⾼”,包含着⼈们对未来幸福⽣活的希望。年糕⼀般⽤黏性⾕物制作。北⽅有黄⽶年糕、江南有⽔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粑粑。
北⽅最流⾏的新年⾷品是饺⼦,⼜名⽔饺、⾓⼦、扁⾷。5世纪的时候,“形如弯⽉”的饺⼦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品。宋朝以前把饺⼦称为“⾓⼦”,或“⽔⾓⼉”。元代开始有“扁⾷”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饺⼦”⼀词。
对于饺⼦的⽂化象征意义,⼀般的解释是:“⾓⼦”“饺⼦”谐⾳“交⼦”,即交⼦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时⼀过⼈们⽴刻开始煮⽔饺,使之成为新年第⼀顿饭。更深⼀层的解释,饺⼦也包含了美⾷的意思。古代缺乏⾁⾷,包了⾁馅的饺⼦⾃然是上好⾷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春节时吃上饺⼦,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物。
⑤朝正和拜年
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在新年向皇帝拜贺。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朝正”,即朝贺新年。古代⼠⼤夫也有⽤名帖代替亲⾃上门拜年的习俗,⼀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遍及各个阶层。
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先向长辈叩头,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拜年者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如果亲戚朋友多,则拜年活动⼀直持续很多天。
春节的各项活动是从家庭内部,逐步扩⼤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的。除⼣守岁,初⼀向⽗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再次,向朋友拜年。再后,⼈们开始逛庙会。到了正⽉⼗五元宵节,则男⼥⽼少⼀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所以,春节是⼀个渗透到社会每⼀个⽅⾯、每⼀个层次的民族节⽇。
⑥压岁钱:这“钱”不是钱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阖家要⼀起“辞年”,⼩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福、⼤顺,长辈要给⼩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是在市⾯流通的钱币,⽽是⼀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压祟钱原为以红绒绳编起四枚⽅孔制钱成“⽅胜”(⼋宝吉祥图案之⼀),下垂流苏。那时的⼀些压岁钱上,正⾯多铸有“长命百岁”、“去秧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其背⾯多是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
压岁钱是过⼤年时的风俗,是⼀种美好的祝愿,如今虽然货币更迭,但长辈给⼩辈压岁钱之民俗依旧在过年之时传承着,其寄予了长辈对少⼉们成长的美好祝福,祝福孩⼦们健康成长。
⑦祭祖: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的内容之⼀。《尚书?舜典》记载:“⽉正元⽇,舜格于⽂祖。”意为:舜帝在正⽉初⼀到祖庙⾥祭祀祖先。
祭祖⼀般在年三⼗,⼀般百姓⼈家在扫房⼦、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烛,让后辈祭拜。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致⼀样。
⑧拜年:抱拳要“左抱右”
“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 “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之禧。⽆论是“拜年”还是“贺年”,所表达的均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从传统拜年的礼仪上说,有⼏种固定“程式”。
⼀是叩拜,即晚辈给长辈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给辈分较⾼的长辈拜年时,都要⾏叩⾸⼤礼。
⼆是躬⾝作揖,先双⼿抱拳前举,然后⽤左⼿握右⼿,俗称“吉拜”。⾏礼时,不分尊卑,拱⼿齐眉,上下加重摇动⼏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
三是抱拳拱⼿,以左⼿抱右⼿,⾃然抱合,松紧适度,拱⼿,⾃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这种礼仪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⑨鞭打春⽜:打的是泥⽜
“⼀打风调⾬顺,⼆打国泰民安,三打五⾕丰登……”鞭⽜过后,⼩⽜童还将泥⽜肚⼦⾥的五⾕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是春耕的主⼒,民俗专家介绍,⽴春为⼆⼗四节⽓之⾸,每到这时,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是为了“提醒”⽜,春天来了,该开始耕⽥了。⽜和⼈类是朋友,⼈们舍不得鞭打真⽜,就⽤泥或纸造个假⽜,⽤柳条鞭打,把真⽜牵过来看。
在过去,泥⽜肚⼦⾥会放着五⾕杂粮,鞭⽜过后,居民就捡拾地上的五⾕,泥⽜则被居民“⽠分”,拿回家埋在⼟地⾥,象征五⾕丰登。
⑩除⼣守岁:惜易逝年华
“亲知邀酌团年酒,⼉⼥同争压岁钱。爆⽵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清末《燕京岁时杂咏》的这⾸诗描绘了⽼北京除⼣夜晚时百姓家中及街巷⾥欢庆⼤年夜的情景。
除⼣,古代称“除傩”、“⼤除”、“⼤尽”。⽼北京⼈称为“岁除”、“除岁”、“⼤年夜”,俗称“年三⼗⼉”。“除”字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以新易旧⽈除,即交替之意;“⼣”字的本义是“⽇暮”,引申为“夜晚”。“除⼣”即含有旧岁到此⼣⽽除,明⽇即另换新岁之意。
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易逝之感,有珍惜岁⽉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奋进之意。守岁是⼈⽣的⼀个驿站,也是对新的⼀年的憧憬和向往。守岁也体现了家⼈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
除⼣守岁⾃古传承着祭祀神祖、压岁钱、团年饭、包饺⼦、踩岁、放鞭炮、围炉聊天、游乐、猜谜语、打牌、玩升官图等众多习俗。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春节放鞭炮的由来1
鞭炮与桃符、春联⼀样,最早是⽤来驱除邪魔⿁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们过年时候燃放爆⽵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是三元之⽇也。谓之端⽉,鸡鸣⽽起,先于庭前爆⽵、燃草,以辟⼭魈恶⿁。
”这也是后来⼈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
由此可见,“爆⽵”⼀词的本意是焚⽵⽽爆。
⽕药发明之后,⼈们不再燃烧⽵⼦了,⽽是将硝⽯、硫磺、⽊炭等填充在⽵筒⾥燃烧,产⽣“爆仗”。不过,这时⼈们仍然⼀直沿⽤“爆⽵”的叫法,直到今天。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2
到了宋代,⼈们⽤纸做的筒⼦代替了⽵筒,⾥⾯灌上⽕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这个⽅法,只不过在⼯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茎把纸制爆⽵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放起来声⾳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甩鞭⼦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更为流⾏,花⾊品种也不断增加。除了⼤年初⼀清晨要放爆⽵之外,除⼣之夜也兴放炮,到⼦夜零时达到⾼潮,爆⽵声震⽿欲聋,响彻天宇。过年,⽆论贫穷富贵,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以⽰除旧布新。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3
民间的⼀种说法:古时候,有⼀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三⼗,便挨门窜户,觅⾷⼈⾁,残害⽣灵。有⼀年腊⽉三⼗晚上,“年”到了⼀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赛⽜鞭⼦。“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逃。它窜到另⼀个村庄,⼜迎头望到了⼀家门⼝晒着件⼤红⾐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来到了⼀个村庄,朝⼀户⼈家门⾥⼀瞧,只见⾥⾯灯⽕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夹着尾巴溜了。⼈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怪的⾏为的,但是今天⼈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怪被赶跑了,晦⽓也被赶跑了。春节放鞭炮的由来4
爆⽵的品种相当丰富,最为普遍的是“单响”、“双响”和“鞭”三⼤类。⼤个的单响爆⽵也叫“⿇雷⼦”,双响也叫“⼆踢脚”。双响爆⽵的纸筒内分两层安放⽕药,下层⽕药的作⽤是将爆⽵送上天空,上层⽕药凌空爆响。在双响的基础上,⼜研制成多响爆⽵,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花炮棚⼦制造各⾊烟⽕,竞巧争奇,有盒⼦花盆,飞天⼗响。”飞天⼗响今已演变为“闪光雷”——⼀长纸筒,内装若⼲药弹,点燃后依次射出药弹,凌空爆炸,并伴有银⽩闪光,故名闪光雷。因其⽕⼒强硬,易伤⼈。故⾃1987年春节始在全国各⼤、中城市均禁⽌燃放闪光雷。
鞭炮的名⽬也很多。钢鞭——⽤⽜⽪纸密裹⽕药,爆响时声⾳清脆响亮如钢铁。钢鞭⼀响为⼀头,“霸王鞭”可多⾄万头。在⼀挂鞭中定点加⼊特殊爆⽵则称“节鞭”,通常是⼗响夹带⼀个⿇雷⼦。燃放时即可出现响声节奏。南⽅城镇流⾏⽤彩纸裹药的“花鞭”,燃放时被⽕药崩碎的彩纸纷纷飘落,⼗分好看。如⽤粉红⾊纸裹药即名“遍地桃花”,⽤淡黄⾊纸则称“落英缤纷”,⽤⾦黄⾊则名“洒⾦鞭”。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5
春节放鞭炮寄托了汉族劳动⼈民⼀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放爆⽵是⼀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地上空,爆⽵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还在庭院⾥垒“旺⽕”,以⽰旺⽓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周围,孩⼦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庭前是灿烂的⽕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的热闹⽓氛推向了最⾼潮。这声声爆⽵寄托了汉族劳动⼈民⼀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