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农”网络舆情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探析

“三农”网络舆情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探析

来源:花图问答


“三农”网络舆情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探析

作者:韩卫民 杨柳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21期

河南省农业信息中心 韩卫民 杨柳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开发信息资源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三农”网络舆情能产生什么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呢?本文对这一问题简单分析如下。

一、什么是“三农”网络舆情

互联网作为舆论表达的工具和载体,改变了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方式,激发了人们讨论公共事务的热情,也推进了政府舆情应对理念的革新,互联网时代的舆情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三农”网络舆情就是反映相关农业、农民、农村的网络舆情信息。

二、“三农”网络舆情的特点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有关“三农”问题涉及面广,其重要性、复杂性不言而喻。而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和活跃的网络社交已形成了虚拟社会。“三农”问题在虚拟社会的舆情传播特点,一是“三农”问题相关利益诉求,是现实社会人的民意抒发,是公民高度参与社会活动的表现,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事关弱势群体的一些事件,常带有局部性、区域性的社会矛盾,它们彼此交织和聚集,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常会引发社会情感性围观的公共话题。三是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多元互动性使得虚拟交互空间容易放大社会问题或歪曲事实,给社会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四是“三农”问题事关民生,容易引发民众的负面情绪或社会恐慌,从而导致暴发式传播。

三、“三农”网络舆情的社会效益

(一)“三农”网络舆情对领导的决策与管理工作起到参谋作用

一个决策的出台,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际调研,网络舆情所反映的社情民意会大大节省领导者的信息收集过程,舆情信息体现出了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关注网络舆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换一句话说,网络舆情的监测贯穿于任何一个决策形成的全部过程。

(二)“三农”网络舆情促进社会和谐

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广大网民政治参与、表达诉求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实现下情上达,能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让众多网民的疑虑和不满得到释放、宣泄,可以起到“社会减压阀”的作用。网络舆情已成为各级领导掌握下情和大趋势的“温度计”“晴雨表”,管理者通过各种可用的网络舆情,可以对辖区域实际情况有一个更加全

面的了解,从而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做到更客观实际,接地气,促进了社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释放和化解了社会矛盾。

(三)“三农”网络舆情是检验工作是否到位的监督台

舆情信息是由个人以及各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关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关注网络舆情就能对政策落实和工作部署情况有最直观的了解,对具体工作的落实有监督作用。网络舆情也是领导者掌握情况、指导工作、控制局势的有效手段。

(四)网络舆情的前瞻性

网络舆情可以了解社情民意,对网络民意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并根据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历史发展和中国国情进行研判,对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有超前预测作用,可以说,舆情信息是领导处理问题的“预警器”。

四、“三农”网络舆情的经济效益

(一)“三农”网络舆情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许多商品供过于求,一件普通的产品如何引起众人的关注,是销售的重要一步,营销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情况。去年冬天,河南郑州的萝卜哥利用网络舆情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营销课。萝卜哥在黄河滩承包了4hm2地,2.67hm2种萝卜,1.33hm2种红薯。去年冬天萝卜滞销,便通过微博等宣传

工具宣布:萝卜免费,自己来刨。该消息迅速在网上传播,热情的市民在一个周末把萝卜地刨完了,为了报答这位朴实的农民,市民们帮他卖起了红薯,免费送萝卜后他的红薯热卖。“萝卜哥”出名后,上海农产品交易博览会邀请他参会,给他提供免费摊位不说,还管住宿、负责参会蔬菜的运费。“酒香也怕巷子深”,高品质的产品也需要让更多的人认可。

(二)透过“三农”网络舆情分析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

影响农产品经济效益有很多因素,“三农”网络舆情就是其中之一。前几年,“豆你玩”“蒜你狠”都是因舆情信息因人而异不同的分析结果而产生农产品价格的跌宕起伏,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去年春天因网络流传生姜在生长过程中使用违规农药,当地姜农不敢吃自己种的姜。消息一经传播,无人敢吃姜,生姜供过于求,价格大幅跳水,更有甚者把即将收获的生姜铲掉,改种其他农作物,几个月过去后市场因供不应求价格飙升,价格直逼肉价,真是“姜你军”。马克思早已指出“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通过分析不难找出价格变动规律,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