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竹11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ournal of Taivuan Urban Vocational Co 总第184期tH1 朋 成人依恋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林媛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1) 【摘要】本文通过对成人依恋的内涵、性质及其内部工作模式的认识,挖掘成人依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 影响,发现成人依恋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情绪调节、自尊、人际信任、人际关系、孤独感和抑郁,提 出大学生良好成人依恋的养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关键词】成人依恋;内部工作模式;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6)l1—0071—02 依恋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 变故、亲密关系破裂、父母离异亡故等重大生活事件时, 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成人依恋是指成 内部工作模式将发生重组。 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 (二)成人依恋 年依恋经验的评价。成人依恋是伴随个体成长而逐渐形 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同伴,即父母、朋友、恋人、特 成的,它受到童年依恋的影响,经由“内部工作模式”的 定团体或抽象形象(如上帝)等之间强烈而长久的情感 塑造而得以沉淀。依恋伴随着个体终生发展,对人们的 联系。它是以早期依恋为基础,伴随个人成长而形成的 心理健康的影响持久而深刻,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当前对个体依恋经验的感受和态度。大量研究证明,早 期依恋对成年以后的人格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Bowlby 成人依恋 认为,婴儿通过与父母沟通经历形成了与他人交往的内 (一)依恋 部工作模式,从而影响到自身个性结构,还影响个体对 1.依恋理论 个体与亲友、伴侣等亲密对象 依恋是贯穿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历程,弗洛伊德 孩子的教育行为。成年后,强调早期的亲子关系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将 的关系与早期的母婴依恋存有连结,接近维持、分离焦 亲子关系定位为日后的个体人际关系原形。心理学家J. 虑,寻求庇护、探索自由等依恋行为也会出现在成人的 Bowlby通过观察二战期间失去父母看护的儿童表现出 亲密关系中。(三)成人依恋的类型 来的心理障碍,首先提出了“母——婴依恋”的概念,他 Anisworth将婴儿置于陌生情境中,观察其不同反 认为婴儿对母亲具有寻求亲密和社交作用的天性需要, 由此将婴儿依恋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包括反抗型 从而建立对于特殊对象的强烈情感纽带,产生依附行为 应,和亲近的特点。婴儿会选择让其感到安全和需要满足的 和回避型两种)。安全型婴儿表现出易亲近、安全、不怕 被抛弃,乐于依赖和被依赖等特点。反抗型则表现出对 个体作为依恋对象,与之建立情感并影响一生。 2.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 他人的排斥和疏离,回避型婴儿对他人的亲近感到不 难以相信和依赖他人。 Bowlby将婴幼儿通过早期的依恋体验而形成并内 适,自我工作模式,亦称作焦虑维度,是指对他人的亲 化的对自己、他人的关系形态和互动模型称为内部工作 模式。内部工作模式持久稳定且贯穿个体终生发展。婴 近、信赖;而他人工作模式,即回避维度,是对他人亲近 幼儿早期形成的与重要他人的关系模式和心理表征将 的回避。Bartholomew&Horowitz根据自我工作模式和他 内化为无意识,形成自动化的行为,同时塑造了对于自 人工作模式,将成人依恋分为四种类型: 1.安全型。即积极的他人工作模式与自我工作模式 我、重要他人、人际交往的稳定认知。这种内化了的心理 状态对于儿童的人际关系(包含亲子、师生、同伴等)将 的集合。该类型愿意亲近他人,也对他人的依赖感到舒 认为自己和他人都是值得被爱与信任的。 产生影响,也会长期作用于成年的人际、婚恋关系与个 服,2.迷恋型。积极的他人工作模式和消极的自我工作 体发展。 该类型人群希望他人与自己关系融洽,却担心受到 值得一提的是,内化为无意识的内部工作模式一旦 模式,形成,将趋于永久。它成为人们行为方式、人际关系、亲 伤害,不被认可而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3.冷漠型。消极的他人工作模式和积极的自我工作 密关系、交往策略的参照系,决定着个体与他人的相互 信任、支持和关注程度。然而,内部工作模式并非一成不 模式,该类型个体总是努力寻求与他人的接近和亲密获 变,它对成人依恋行为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成长 得他人接纳,从而促进自我接纳,却对他人的依赖感到 过程中的对自我概念、他人、社会情境的认知和新同伴 不适。他们自卑、脆弱,自尊缺失,容易因强烈的亲密需 (依恋对象)的出现而不断改变和完善。当个体遭遇家庭 求不能得到满足而悲观失望。 一、・71・ 4.恐惧型。消极的他人工作模式和消极的自我工作 模式,对自己与他人都消极。不愿与人亲近也难以相信 他人,即使在情感上需要亲密的关系。他们认为自己不 值得亲密和爱,也怀疑别人能否给他们亲密和爱,因害 怕被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交往。 二、成人依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成人依恋与情绪调节 情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行为及主观需要之 间的反应。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绪调节水平直接影响 其生活质量、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表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情绪调节、情绪调节 策略、负性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个体的情绪状态和 情绪调节方式随不同依恋类型或维度产生区别。依恋焦 自信,导致对人际关系的疏离而产生。 冯传德等认为,大学生孤独感与高依恋焦虑、高依 恋回避密切相关,不安全依恋能够引发个体在运用消极 态度对待自我与他人,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引发强烈 的孤独感。因此,越能够自我肯定、信任他人的大学生, 越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冲突,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远离孤独。 (五)成人依恋与抑郁 抑郁一般指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境状 态。伴随悲观、忧郁,反应性降低、沮丧感等。随着当代大 学生压力的不断增强,大学生抑郁越发常见,消极且危 害性极大,容易引发自杀等极端行为,严重影响大学生 的身心健康。 虑者对现实情境过分敏感,而依恋回避者更倾向于抑制 自己的情感,与他人疏远。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都直接 作用于情绪稳定性,.且高依恋焦虑与高依恋回避与孤独 感这一消极情绪显著相关。 在压力情境下,高依恋焦虑群体(迷恋型和恐惧型) 倾向通过过激的行为和情绪来引发依恋对象关注,过度 激活并夸大心理问题,而高依恋回避群体(恐惧型和冷 漠型)则试图回避相关信息,抑制激活,转移注意,压抑 于潜意识以减轻痛苦,寻求支持。 (二)成人依恋与自尊、人际信任 从社会学角度将人际信任定义为社会生活和社会 交往过程中,主体对外部风险条件的内心估价。人们对 亲密和依赖的接纳度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他人的可利 用性和支持性的评价。对于他人的信任感会满足大学 生的情感需要,反之,会引发大学生的价值感和安全 感缺失。 李彩娜等认为,安全依恋启动能够显著提高人际信 任。成人依恋中的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人际信任存在 显著负相关。 人们对自己被拒绝和抛弃的担忧程度称作焦虑维 度,它反应了人们通过早期依恋形成和内化的自我价值 感。自我价值感高者,认为自己受珍视,有较高的自尊水 平,反之,则怀疑别人将对自己产生消极评价。安全型依 恋者自尊水平较高,处于依恋焦虑积极的一端;不安全 依恋者,如恐惧型则处于另一端,自尊水平较低。 (三)成人依恋与人际关系 何腾腾等认为,成人依恋对人际关系有显著的预测 作用,高依恋焦虑个体,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对于 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持信任感低,难以建立稳定健康的人 际关系,高回避个体则对他人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宁可 依赖和信任自己,从而疏离他人。这对塑造良好的人际 关系都具有阻碍作用。赵晶等认为,安全型依恋的大学 生具有更高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高依恋回避和高依恋焦 虑者的低人际交往效能感,导致了人际交往水平降低。 (四)成人依恋与孤独感 Fromm—Reichmam将孤独感定义为源于长期持续的 童年与母亲的亲密需求受阻而产生的不悦经验,通过长 期积淀至成人期形成。孤独感并非与生俱来,它源自母 婴互动中,婴儿缺乏温暖,形成人格上的自我否定,缺乏 ・72・ 诸多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促使抑郁的发生。不安 全依恋的成人不能整合评估过去经历的记忆和过去经 历的意义。恐惧型大学生容易在早期交往体验的基础上 产生社交焦虑,害怕被别人拒绝,信任感低,大学生在校 园中与同学的交往本身就容易产生焦虑,一旦受挫则更 易情绪低落,对生活失望,导致抑郁。而迷恋型的大学生 由于独立、自信、积极,能应对社交带来的部分负性情 绪,克服早期回避交往的障碍,远离焦虑和抑郁。 在大学生群体中,安全型成人依恋居多,这保障了 大学生群体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稳定。成人依恋 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与人格有很大的影响,据此提升大学 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则要求教育_T作者和社会环境运用 各种中介变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发生作用。心理工作者 和广大教育者应帮助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个体识别他 们自身的依恋模型,挖掘运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来应 对人际问题,以此满足自身心理需求,充分运用大学生 个性化的成人依恋特点和可塑性应对人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降娜.成人依恋、嫉妒和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D】.西北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杨青,杨博,邱慧卉,何娟娟.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情绪调 节策略的关系口l中国健康教育,2016,32(3):230—232. 【3]冯传德,詹启生.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成人依恋与孤独感间的 中介作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8):630—634. 【4]李彩娜,孙颖,拓瑞,刘佳.安全依恋对人际信任的影 响:依恋焦虑的调节效应IJ1.心理学报,2016,48(8): 989-1001. [5】顾思梦.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心理机制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6】何腾腾,巩文冰,缪艳君,张进辅.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 际交往的相关性分析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 782-784. [7】赵晶,郑林科,肖琼,董建红,魏晓言.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 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lJ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 6,24(1): 112—1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