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般来说鲁班精神就是注重细节

一般来说鲁班精神就是注重细节

来源:花图问答
 一般来说鲁班精神就是注重细节、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学习、立足实践、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编辑本段关于鲁班其人

鲁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中国民间口碑相传的鲁班一直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他不仅技艺精湛而且集所有劳动者的美德于一身;可是《公输》记载的鲁班却似乎是一个只懂技术不懂政治,道德观念贫乏的莽夫,甚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恶棍。造成这种混乱认识的主要还是《公输》,所以,我们还是从《公输》入手讨论这个问题。纵观《公输》全文,招致对公输恶评的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他助纣为虐,支持发动侵略战争,为楚国制造了侵宋的工具----云梯;其二是当他与墨子在楚王面前沙盘推演攻守失利之后,竟然想到要通过杀死墨子来赢得战争的胜利。

以今人的观点看来,鲁班为侵略者制造武器这件事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污点,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认真细致地研读原文并参考其它相关的文献,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匠人属“下作”之行,鲁班作为一个工匠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对于国家大事根本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到楚国后,他作为一个外国的工匠更是如此。对他来说,当时只是应楚王之请,埋头钻研技术,解决攻城的技术难题,至于是否发动战争,何时发动战争,对谁发动战争本来与他无关。难能可贵的是当墨子提出“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时,他坚决地宣示:“吾义固不杀人”。说明他做人是有原则的,绝不会乱杀无辜。

而墨子有备而来,利用策略说服公输,是因为早知公输的为人,通过语言的技巧必然可以逼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春秋无义战”,以楚王为代表的统治者是不可能把“义”放在其行为取舍的首位的,最终折服他的还得靠实力。所以,坚守“吾义固不杀人”的鲁班与宣称“不然,公输班为我为云梯,必取宋”的楚王之间,其道德水平的高下是有明显区别的。事实上,听完墨子一番义正词严的劝诫之后,鲁班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之所以没有立刻答应墨子“胡不已乎”的请求,是因为他面临道德上的难题:继续制造云梯是为不义,停止制造却是失信于人(即楚王或称为荆王)。这样看来,他并不是一个是非不分、首鼠两端的小人,

而是一个审慎周密、知错能改的忠厚长者。这一点我们还可以通过《鲁问》中的记载来进一步印证。

公输子谓子墨子曰:“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子墨子曰:“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下。”

以上这段对话显然发生在“止楚攻宋”之后,鲁班虚心向墨子请教对“义”与“得”(即“利”)的看法,推心置腹地交流对“止楚攻宋”一事的心得,隐含忏悔。鲁班比墨子年长至少20岁(一说是40岁以上),却能向墨子认错,可见他确实是一个知错能改、宽厚诚实的长者。同时,也使我们对《公输》中关于墨子推测公输欲杀人取胜的情节产生怀疑。事实上,在《公输》中,当墨子提出“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的推断以后,并没有记述公输的反应。表面看来,这样是把公输阴谋杀害墨子一事做成了铁案,可以更进一步反衬墨子的英明果敢。其实不然,既然记述者故意剥夺了当事人公输在文中申诉的权利,那么,这件事情(公输阴谋杀害墨子)就是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我们看到,在《公输》中称“墨子”为“子墨子”,显然是墨家弟子所述、所记,虚构一些情节以进一步烘托墨子的高大形象也在情理之中。参看《吕氏春秋》、《战国策》、《尸子》等书对这件事情记载,我们发现:《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都提到了演示攻守的情节,但未提公输欲杀人一事;《战国策》和《尸子》则连班墨演示攻守的情节也未提到,墨子成功全靠的是三寸不乱之舌,是语言和逻辑的魅力,是“义”胜而非“力”胜。至此,我们基本可以推定,在墨子“止楚攻宋”一役中所谓“公输欲杀人取胜”一节是墨家弟子的臆测或者杜撰,目的是提高墨子的威望,以宣扬墨家的学说。 编辑本段如何客观地看待鲁班

鲁班和墨子一样都是春秋战国之交颇负盛名的能工巧匠,如果单纯从技术来看,鲁班胜过墨子。这不仅符合中国丰富多彩的鲁班传说,即使依据墨家弟子在《鲁问》中的记述也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上文我们提到《鲁问》中的两次班墨“比巧”,表面上结果都是墨子胜过了鲁班,实际上,从技术的角度看,公输根据战争实践的需要发明“舟战钩强”以及“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与墨子在须臾之间削成“三寸之木”的“车辖”在创新性和技巧性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墨子每一次的取胜都是胜在义理,而非技术。由于二人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所以,他们的价值取向也有较大的差别。墨子虽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但实际上处于地位较高的士阶层,鲁班则只是一个技术高超社会地位低下的工匠。这就决定了二人对技术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墨子偏重从功利论伦理的立场

评价技艺,强调技术的社会道德价值,鲁班则似更看重技术的提高并认为技巧本身就有价值。

在人格特征上,鲁班是一个刻苦钻研技术,有创新精神的实干家兼发明家,政治上比较幼稚,但并非不辨是非,助纣为虐,而是心地善良,坚守道义原则,决不乱杀无辜;它善于根据实践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思路,找到应对的策略,但并不是一个不择手段,习惯于搞阴谋诡计的人。按照著名墨学专家孙中原的观点:“鲁班和墨子同辈同时,也基本上同专业,两人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鲁班以手工操作为职业,钻研技巧,精益求精,集工匠、大匠师、技术家、发明家于一身,把工匠技巧发挥到了极致。而墨子崇尚科学,以人为本,兼通工匠技巧,是著名的哲学理论家。班墨二人,一个善于实践,一个善于总结,才使得当时的许多发明创造流传于后世。”

综此,本文对鲁班作出正面的综合评价:鲁班是个敬业爱岗、技艺精湛的巧匠;极具智慧、创造发明的能手;为人正直、坚守道义的长者;知错能改、从善如流的君子。 编辑本段鲁班研究的现实价值 第一,对诸子思想研究有益

中国的学术研究历来有重视经典文献和知识分子的传统,对于民间资料和体力劳动者的重视则明显不足。鲁班和墨子都是有技艺的工匠,在对技术进步和民间的影响力上,鲁班甚至超过墨子。但是,由于墨子同时又是一个知识分子,学术界对他的关注就多一些,研究成果也较多。鲁班只是个工匠,属于典型的体力劳动者,所以,对他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少。 事实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历来将社会人群进行简单的两分,即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在他们的眼中,前者为高尚而雅者,后者属低贱而俗者。这样,中国的文化史就应该是两部,一部是属于“劳心者”的,另一部则是属于“劳力者”的。目前的文化研究明显畸重前者,所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得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开展对以鲁班为代表的劳动者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对往的偏颇起到补偏纠弊的作用,扩展学术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完善学术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鲁班研究与墨子研究联系起来,可以起到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的作用。上文我们根据《墨子》的公输、鲁问二篇对鲁班的生平所进行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际上,通过鲁班研究也可以为墨子研究提供丰富的旁证。虽然鲁班及其弟子都没能用文字记载自己的光辉思想和卓越成就,但是作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其非凡的社会影响和广泛的民众基础大多以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的形式保存下来。其史料价值肯定不如经典文献,但是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进行

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可以分离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利用班墨之间的特殊关系就可以为墨子研究提供一些有力佐证。 第二,鲁班精神的现实价值

鲁班精神的本质是科学精神,其核心内容包括尊重科学的态度、敢于创新的勇气、自我反省的魄力和乐于奉献的胸怀。学习鲁班精神有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社会风气,通过增强科技实力从而提高中国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从明清之际开始在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疲态尽显,时至今日仍然未能挽回其劣势。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由汉以降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采取的基本是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以儒家为代表极端推崇“形而上”的“道”,对“形而下”的“器”则采取蔑视的态度。科学技术成为君子不屑为之、等而下之的“奇技淫巧”。在这种氛围下,一代又一代的知识精英都埋头故纸堆中,研究圣贤的微言大义,甚而空谈“心性”,终于导致中华民族在西方科技的落后并险些堕入亡国灭种的绝境。研究 鲁班可以提醒国人要尊重科学并且重拾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鼓足勇气赶超科技领先的美欧。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创新是鲁班精神的灵魂。鲁班善于观察和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极具首创精神。鲁班以他的创造发明,聪明才智,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树起了一座丰碑。鲁班精神为各个时代不断地补充、丰富、弘扬和传承,成为 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只有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我们才能赢回我们失去的辉煌。

此外,批判和反思精神也是鲁班精神的重要内容。鲁班之为鲁班不仅在于他在技术上的成就,而且在于他人格上的魅力。鲁班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可贵的是他知错能改,有自我批判和反思的能力。在“止楚攻宋”一役,他在墨子的开导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然后,不顾及自己作为年长者的体面,虚心地向墨子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正是在这种理性反思的基础上,鲁班后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民生技术的开发上,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通过学习和研究鲁班有助于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自我批评意识,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

《列子·新论·知人篇》中记载了鲁班雕刻凤凰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鲁班刻苦钻研、勇往直前的精神。传说有一次,鲁班雕刻一只凤凰,当他还没有雕成时,就有人看了讥笑道,你刻的凤凰一点都不象,脑袋不象脑袋,身体不象身体。鲁班听了非常生气,但并没有灰心丧气和停止工作,他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他人的讽刺。因此他更加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后终于将凤凰刻成。他刻出的凤凰栩翎如生、非常逼真,赢得了众人的赞誉,那些曾经讥笑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鲁班的高超技艺和刻苦精神。同样,我们应该抱

着工作无止境,创新促提升的理念。对工作尽心尽力,对质量尽善尽美,策划严谨,注重过程,严格验收。做每一件事情,完成每一项工作都应该高标准,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做到持续改进,精益求精,减少直至杜绝那种事后整改的马后后炮行为!

大力弘扬鲁班精神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鲁班,姓公输,名班或盘,与墨子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即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因其是鲁国人,故称其为鲁班。《墨子·公输》中有“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之攻宋”,“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的述说;汉代人赵岐在给《孟子·离娄》中的“公输子”作注时,明确写道“公输子,鲁班,鲁之巧人也”;后来还有人在给《战国策·宋策》中的“公输班”作注时也指明“公输班,鲁班之号也”。但在中国民间大多只知鲁班其名,不太知道有公输班、公输盘的大名。

一、鲁班的发明、创新

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发明、创新很多。据一些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鲁班尺)、墨斗、刨子、凿子、铲子等。据说,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或麦磨成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磨。而在这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而磨的发明把杵的上下运动改变为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在兵器方面,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

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又名“钩拒”),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鲁班也有很多贡献。有一本叫《述异记》上说,鲁班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

鲁班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下的经验,从事艰辛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成为技艺高超的匠人。人们赞颂他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寄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鲁班的形象是经过长期集中、丰富的典型化过程而逐渐定型的。在定型和流传演变的过程中,人们常把历史上与鲁班乃至鲁班所从事的行业相关的事件附会在鲁班身上,以至成为人民所喜爱、崇拜的行业神。虽说鲁班的发明、创新精神在流传的过程中增加了幻想成分和传奇色彩,但这并不会影响它的价值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二、鲁班发明、创新精神巨大的积极作用

鲁班的发明、创新精神,首先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前已部分提及,鲁班的发明、创新涉及到诸多行业。其中,在木工和民用方面的有锯子、曲尺(鲁班尺)、刨子、石磨等;在建筑及雕刻方面的有各种桥梁、楼阁亭台的设计;在机械方面的有鲁班锁等;在飞行器方面的有三日不下的飞鸟等;在军事方面有云梯等。他的很多发明、创新如锯子、鲁班尺、石磨等至今还在为人们服务。他的发明、创新在当时使人们从原始的、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是对之后的科技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传说中,鲁班制造了飞行器,往返于工地和老家之间。据东汉人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刻木为鸢,以像鸢形”和“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这类传说并非完全虚构。人们知道,现

在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架真正的飞机,是192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在莱特兄弟关于飞机的自述中,有他们怎样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这与鲁班造木鸢这一类木鸟飞行的传说的工艺思想是一致的,另外,两兄弟在幼年时即对风筝很感兴趣,研制飞机时曾经做过风筝式模型,多次把飞机当作风筝来飞,通过风筝飞行来测量有关数据。而现代社会一般人都认为,“纸鸢”(风筝)的发明,源于鲁班造木鸢的传说。如此看来,我们虽不能说鲁班造木鸢的传说,对莱特兄弟造飞机曾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个传说对现代人研制飞机没有产生过积极积极作用。

还有是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由于鲁班具有的发明、创新精神,因此有关鲁班的传说是在我国流传时间最长、流传地域最广的工匠传说,以至鲁班本人成为历代以木工为首的工匠们的偶像。直至今日,人们还把一些出色的能工巧匠称之为“活鲁班”、“小鲁班”。就连毛泽东当年教育红军战士要干一行爱一行,也用鲁班来作比喻,要求红军战士争做革命的鲁班石。

鲁班的传说不仅在祖国大陆各地、各民族中流传,而且在香港、台湾甚至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也有类似传说在流传。香港的泥水、木工、搭棚等三个行业的工人把农历6月16日定为鲁班节,在这日放假一天,工人们到鲁班古庙进香、参拜,举行祭祀仪式;台湾的台中、高雄有专门的以“巧圣先师”为主神祭祀的庙宇,每年的6月13日举行祭祀活动,俗称鲁班诞辰纪念日。据说,在马来西亚至今仍有专门的鲁班纪念堂。

三、鲁班发明、创新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鲁班成了一个跨越历史时代、跨越行业、能发明、会创

新、集古代能工巧匠之大成的典型,成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美德的化身和象征。今非昔比。当代,人们对科学技术发明、创新巨大作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对此最言简意赅的表述。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06年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部署和要求。

我们在研讨鲁班时,应该大力弘扬先贤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认识。

其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连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这当然是十分可喜的。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靠大量投入和消耗资源取得的。这种粗放式高增长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已逐步显现,持续下去将难以为继。据有关系统的研究分析,如果按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工业化,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目前全球的消耗总量,而这是不现实、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说,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尽快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其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重要途径。从总量上说,我

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从人均数来看,则是地小物稀,资源短缺。以维持人们基本生存的水和耕地来说,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可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百分之十一、百分之四点五、百分之五十五、百分之四十二、百分之十八、百分之七。面对“人口从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基本国情,我们必须通过自主创新,转变传统的外延式、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

从环境的角度讲,问题更为突出。在几十年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现在,我国的环境污染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水域,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已经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态势。据有关资料介绍,全国近百分之七十的河流受到污染,百分之四十的湖泊及东南沿海富营养化。在区域和流域范围已出现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相互作用的格局,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决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努力通过自主创新,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路子。

其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够突破发展过程中的“科技约束”。我们国家尚未穿越科技关隘的全面制约。为什么这么多年产业结构调整不过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过来?为什么中国目前只是“世界加工厂”,未能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为什么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么多年而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科技进步不足,核心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少企业“生产靠订单,销售靠外商,

技术靠引进”,处于国际市场价值链的低端。据相关资料,我们生产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就要交给外商专利费18美元,而制造成本是13美元,企业自身只能赚取1美元利润。一只中国产鼠标,在北美市场上的价格是24美元,其中品牌商能赚到10美元,渠道商能赚到8美元,我制造商只能得到0.3美元的利润。上述这类现象,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难以避免的。但长此以往,既不可能取得高额利润,也会形成强烈的对外技术依赖。问题还在于:发达国家在“夕阳技术” 输出方面或许会表现得大方,而对“朝阳技术”必定会看管得很紧。这就有可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受制于人,甚至有可能被长期锁定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因此,我们只有努力弘扬、持续增强自主创新精神,包括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集成创新,力争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消化创新,在引进国际上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