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三期《音乐创作》 她把美妙歌声留在了人间 ——作曲家瞿希贤音乐创作纵横谈 王宝龙 摘要:瞿希贤是新中国的第一代作曲家。她的音乐创作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在其音乐创作中,她始终以饱满的热情 与精湛的艺术创作手段,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情韵融会贯通,以鲜明的个性向人们展示她独特的音乐风格,抒发人民 的心声。本文紧紧围绕她的音乐创作特别是合唱创作展开,这里蕴含着这位女性作曲家音乐创作的精华与特有的神韵。 关键词:瞿希贤;音乐创作;合唱作品 引言 “月亮在自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暖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这首曾经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少儿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 的故事》已经传唱了50多年,而这首歌的曲作者,却在她走完89年的不平凡的人生后,把美妙歌声留在了人间,乘着“飞 来的花瓣”,唱着牧歌,飘然离去。她就是著名的作曲家瞿希贤。 瞿希贤是新中国的第一代著名作曲家。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作曲家,她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合唱事业的发展 做出了突出贡献。自20世纪4O年代初至90年代,瞿希贤度过了整整半个世纪的音乐创作生涯。这期间。她创作了百余首 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六部大型声乐套曲,一部舞剧音乐(与人合作),两部木偶剧音乐,为六部电影进行了配乐。 其中她创作的各种类型的声乐创作,特别是各种形式的群众歌曲、合唱曲以及少儿歌曲获得了最为突出的社会反响。她虽历 经多次人生坎坷的磨难,却一直以作曲家所特有的人性良知、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娴熟的创作技巧,谱写了大量与时代共进、 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说:“历史的沧桑、人 问的悲欢、人性与人情、多彩的生活……不知不觉地在我的乐谱上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 提到瞿希贤,人们就会自然地提到她的代表作《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米》这两首“全世界”的 歌。特别是《全世界人民心一条》,此曲于1951年在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二等奖,成为新中国在国际上最 早获奖的作品之一,堪称50年代初独领风骚的上乘之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她那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旋律中, 得到了前进的力量和信心。正如著名音乐学家汪毓和先生对瞿希贤创作的评价:“总的特点是真挚、淳朴,设想深邃,行音 亲切、自然,语句委婉流畅,结构严谨,较少旁枝杂叶。瞿希贤的音乐语言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处。她结合着近百年来 民族革命所孕育出来的新音响,加上自己从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人民大众的心声,加以升华而创造出来的新的音乐语言, 这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新的呼声,新的心情,新的喜悦,新的素质的歌声。” 一、不平凡的人生 在新中国第一代作曲家中,瞿希贤是为数不多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作曲家之一。受到家庭的影响,读初中时的她就开 始学钢琴。她早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女性学生领袖。1940年,她进入重庆国立音乐院钢琴系学习,1941 年回家乡就读于上海圣约瀚大学英国文学系,1944年毕业并获得了学士学位。在大学期间,她还同时跟随私人教师学钢琴、 和声、对位等作曲理论课程。1943年,她重入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师从德籍犹太人弗兰克尔教授和刚从美国归来的中国 作曲家谭小麟教授学习作曲。1948年毕业后,她来到北京,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讲师,教授和声与音乐史课程。 新中国建立后,瞿希贤调入当时在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从事音乐创作工作。1952年,随着中央歌舞团的 成立,她从“音工团”并入中央歌舞团。1956年中央歌舞团又改组为中央乐团,她仍然在创作组从事音乐创作,并一直在 这里工作到离休。在十年浩劫时期,瞿希贤同许多老一代作曲家一样遭受了不白之冤,被投入监狱长达六年之久,她的身心 受到极大的伤害,流失了最宝贵的创作年华。但是,瞿希贤没有就此倒下,改革开放后,她重新焕发出新的创作热情,进入 创作的高峰时期。她先后创作改编了近40首合唱作品,其中有的作品成为中国合唱的上乘佳作,经常在各大音乐会中演唱。 鉴于她对中国音乐发展的特殊贡献,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及儿童 音乐学会名誉主席等要职。 二、创作成就 瞿希贤的音乐创作始终与时代并行,唱出了不同年代亿万人民的心声,而合唱是她作品中的成就最高。在这些合唱艺术 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时代赋予她的使命感以及对社会真挚的情感表达。2O个世纪5O年代谱写的《全世界人民心 一条》在1954年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并在第三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歌曲比赛二等奖。6O年 代谱写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荣获1964年全国群众歌曲比赛一等奖。《在和平的大道上前进》《我们要和时间赛跑》 ・20・ 王宝龙《她把美妙歌声留在了人间》 《一条大道在眼前》等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优秀合唱作品,特别是1978年创作的《新的长征,新的战斗》,在1980年被评 为群众歌曲优秀奖。这些具有进行曲风格适合于大众演唱的合唱歌曲,有着刚毅、雄健、清新的音乐气质,具有鲜明的中国 式合唱个性特征。 瞿希贤还创作了许多抒情、委婉、细腻的合唱作品,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就是这位女作曲家怀着一颗童心创作 的合唱艺术作品,此曲荣获1980年全国少儿文艺创作评比一等奖。合唱曲《等你到天明》《在那遥远的地方》《云飞天不动》 《乌苏里船歌》《桑木扁担软溜溜》《小白菜》等是根据民歌改编的优美合唱作品,特别是东蒙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更广为流传,并于1993年入选《2O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中。颇有国际影响的合唱曲《把我的奶名JLDq》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亚洲文化中心选入《亚太歌曲》第三集,而《飞来的花瓣》《鲜花与友谊》等抒情性的合唱作品,更是从另一方面展示 了她创作的抒情风格。这些经久不衰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作曲家对各族人民生活的关注,也是她在人生进入晚年时纯真情感的 自然流露。 2003年3月,合唱曲集《飞来的花瓣——瞿希贤合唱作品选》得以出版,这是一部代表着当代中国合唱水平的合唱曲 集,收入了她从1951年到2001年问约半个世纪的重要合唱作品50余首。在瞿希贤的合唱作品中,无论是大型、中型或小 型的合唱作品,作曲家都紧紧把握住合唱本身的艺术规律,以“合唱思维”进行创作。所谓“合唱思维”是人类在音乐发展 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合唱的各声部结合时的规律性创作手段。其“最主要的表现在对声乐各声部(从男低音到女高音)的深入把 握和多层次的音乐思维。它首先是声乐艺术,以此区别于一切器乐艺术形式;它又是多声部、多线条的声乐艺术,需要丰富 的和声、复调表现技巧,以此区别于独唱、齐唱等音乐形式。” 瞿希贤正是一位有着极强合唱思维的作曲家。纵观这套合唱作品集,这里没有单纯技巧展示,更没有作曲技法的卖弄, 所有技巧的运用都是为了服务于音乐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她所运用的创作手段,是紧紧抓住音乐形象这条主线,在旋律展开、 复调设置、声部调配等方面,来平衡合唱各声部的音乐表现,使得不论高音旋律声部与另三个声部都可以发挥其演唱特长, 充分发挥全体合唱队的表现功能。正如音乐史学家梁茂春教授所说:“听着瞿希贤同志的合唱作品,我感到她的合唱思维还有 着她自己独特的方面,这表现在对于声部色彩的细微把握,对于和声浓淡的细心安排,对于感情表现的细腻处理。在人声的 无穷的变幻之中,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体验。” 三、音乐创作的特色 瞿希贤不同时期的创作,虽然有时代的印迹和时间的断裂带,但是她的创作始终坚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 建设热情,抒发了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情。她用精湛的创作技巧和满腔的热情谱写着一曲曲时代的赞歌,每一首作品都唱 出不同时代人们的心声,展现出不同时代人们的风采。 (一)群众性合唱歌曲的创作 瞿希贤的创作是随着年轻共和国的诞生而进入她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在和平的大道上前进》《我 们要和时间赛跑》《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有如绵亘起伏的山脉屹立于2O世纪50、6O年代。其中,创作于6O年代初 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一首气势磅礴的混声四部合唱,这是瞿希贤创作的众多合唱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进行曲 风格的、群众性的合唱歌曲。这首歌曲以鲜明的音乐主题、宏伟的气势、果敢坚定的节奏、富于号角般的音调、强烈而富于 戏剧性的和声运用,以及恰当而有效的复调式多声配置,体现出作曲家合唱写作的中娴熟作曲技巧运用。在整部合唱的结构 安排上,以歌词的段落为依据,运用间插过门,歌声则采用各种重复,穿插,以及不同声部的模仿交替等手段,发挥合唱艺 术的独特表现性能。音乐一开始,在强有力的前奏之后,唱出了豪迈、坚定的歌声,显示出全世界无产者大无畏的英雄气魄。 主调C大调,保正了全曲的统一。在第二段“红日出山临大海,照亮了人民解放的新时代”的开始处,旋律由C大调转至F 大调,这种主、下属调的转换非常具有东方民族音乐特征,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是非常精彩的一笔。中间有多变的节奏与 之对比,特别是主题节奏型贯穿。乐曲先由女高音唱出壮阔而宽广的主题,紧接着插入女中音的答题。这个“赋格段”,其 音乐具有深情、壮丽、辉煌的浪漫主义特征。随后男声加入,各声部逐步汇合转入“主调音乐”写法,音响逐步增强,以高 昂的歌声唱响那期盼日久的“穷苦人出头之日已经到来”的心声。接下来是一段既“蔑视”而又“威严”的音乐,由男声齐 唱庄严地推出,之后立即分为两个声部,并插入女声,以汹涌澎湃,在无比高涨的激情中结束。 这首作品的结构是一般进行曲所常用的A—B—A三部曲式。第一段的主题: I r1 k l k I r1 I 0山T- 孰 { ・ 量 着山。 海 一I j _一・ I 1 连着海。 0 -0 I叠 世莽无产者】-E 含起来l起 I门 j ‘ 一 I I‘ ’ _ 0 山 舢。 海 追着海。 套 世眷无产 者囊 奢起拳l ・21・ 2012年第三期《音乐创作》 第二段是一个单主题的单三曲式,展开式的中段结构(即将原有主题移向上方四度调的模进,形成调性的对比),运用了 模仿复调的写作手法: .’红 ^ a 0毒 儡■,。 太 海, 璺I 彘 了 危 ‘ 第三段是全曲的再现部,作者在保留第一段的整体的同时又有所发展,首先是将其结构予以扩大,并且还在高音区加入 一个十分壮丽、高昂的尾声,构成一个动力化再现部,使全曲在一个戏剧性的高潮中结束。下面的谱例为全曲的尾声部分: ’ ’ l 联^ 合趣籼 叁 . 世. 界 无 | 产 者 l ・ 袋 - 合。 起 泉I l ^ 联合起来i 全 ^ 誊 一 ■● 世莽 无 产者 ” 联 眈 合起 来l U 联合趣 叁 世界 无 产者 联 合起 来! ・ 联套起翱 # 金 世. I 一 一 l 0 联 合起 来l 暴 无 产者 (二)大型声乐套曲的创作 在瞿希贤创作的的众多不同形式的声乐作品中,有四部大型声乐套曲,即《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以及 《战鼓大合唱》和《富士山大合唱》(合作完成),其中以《红军根据地大合唱》较突出,社会影响也最大。整部套曲既气势 磅礴,又不缺少精细的刻画;既有鲜明的对比,又做到了完整的统一;丰富中存有简炼,简洁中有高超的技巧。这部声乐套 曲集成了颂歌、战歌、情歌、儿童歌曲等多样体裁,将音乐的史诗性、抒情性、戏剧性融会贯通,各乐章之间迥异的音乐色 调的个性转换得不露痕迹。每个乐章的音乐主题都形象地表现了特定的内容。该作品共分为七个乐章,即:1.混声合唱《革 命的风暴》2.女声独唱,重唱及合唱《送郎当红军》3.童声齐唱及合唱《儿童团放哨歌》4.男低音独唱,齐唱及男声 合唱《长征的队伍走了》5.男高音独唱及无伴奏合唱《怀念毛主席》6.混声合唱《红军回来了》7.混声合唱《亲爱的 党,光荣的党》。为了突出作品内容的地理与政治的环境,作曲家有意识地汲取了一些江西红军时期的民歌和历史歌曲(如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部分音调作为作品主题或主题音调,以此更加全面地去反映这一伟大的历史题材。另外,作曲家 在熟练地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表现,很好地破解了西方大型合唱体裁的“中国化”的难题,运用传统作曲 技法完美地表现了中国现实的内容。其中,赋格段的成功运用、多种合唱织体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自如转换,以及恰到好处 的和声处理都达到了同时代专业化的高水准。如在第一乐章中,就运用赋格段、二声部卡农、四声部卡农等西方的复调技术, 体现了瞿希贤专业创作技术的高深造诣。第二乐章的女声合唱、第三乐章的童声合唱、第五乐章、第六乐章后半部分(不包 括尾声)、第七乐章中段等,都有复调技法的精彩而娴熟的运用。此外,这部作品在结构上,作曲家也注意到套曲中各乐章 之间的对比和统一。例如末乐章的两个主题实际上是第一乐章两个主题的变形,这两个乐章的调性都统一建立在降A大调上, 使套曲在音乐上获得前后的统一。这些独具匠心的安排,体现出作曲家对西方作曲技术的全方位的把握。因此,在中国的近 现代合唱艺术发展过程中,这部合唱套曲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民歌改编合唱作品的创作 瞿希贤对合唱的创作倾注了的毕生心血。为了使合唱艺术这支花朵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她还利用优秀民歌改编创作了 许多优秀的合唱作品。如女声领唱加无伴奏合唱《小白菜》、男高音领唱及混声合唱《乌苏里江船歌》、无伴奏男声合唱《我 等你到天明》《在那遥远的地方》《乌苏里江船歌》等。这些作品被很多国内外合唱团体所采用,经常在各种音乐会上演唱。 瞿希贤是我国较早探索无伴奏合唱并取得重大成功的作曲家之一。根据东蒙民歌所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利 用现有民歌改编成合唱作品的成功代表。这首作品现已被公认为是我国合唱音乐文献的一个精品,代表着中国合唱音乐的成 就,受到国内外听众的普遍喜爱。在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无伴奏合唱由于缺少乐器的参与,所以需要更高超的技巧。这首 作品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对人声潜力的挖掘,使不同声种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地发挥。在灵活地运用丰富的复调技术的同时, ・22・ 王宝龙《她把美妙歌声留在了人间》 作曲家还充分发挥和声的色彩性调配,描绘出蓝天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以及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牧民的愉悦生活。 引子共有两句,全用哼鸣唱出,首旬女低音分成两个声部,第一声部唱旋律,第二声部唱低音mi长音。第二句,女低 音唱低音1a长音,男低音唱旋律,着重发挥合唱队的低音音色,把人引进深厚而辽阔的草原境界。 作曲家在《关于无伴奏合唱<牧歌>》一文中曾对此歌有下列叙述:“在无伴奏合唱的 调色板’上,由于排除一切乐器 纯粹用人声来表现,能运用的音色只有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各声部及其不同的组合。但又有开口闭口及不同母音不同发 声法带来的无穷变化。这首合唱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人’的特点。我在构思上偏重写意,偏重在整体上写大自然的美, 写人和大自然融合的和谐感。我在音色的运用上较为自由,但又有一定的安排,声部的进出、分合,都和乐思的呈示和展开 有联系”。。下面谱例是全曲开始哼鸣部分,这是全曲的引子: l-lm 第一段,上句是和声织体,女高音演唱旋律,女低音两个声部和男高音演唱和声。下旬是复调织体,四个声部(有时五 个声部)错落有致,连绵不断,用丰富而协和的旋律线条,描绘“羊群像珍珠洒在绿绒上”。下面谱例是全曲的主题部分: 第二段,上句女高音第一声部和男高音声部是卡农织体,女高音第二声部和女低音、男低音是和声织体,歌唱“无边的 草原是我们的故乡”。下旬,女低音、女高音复调织体,曲调的前半句基本上是原民歌曲调的倒影,以此构成微妙的变化。 磊 b。 u 一 一I E .. l荤 E考l一 ’ 一-I ・Ii。.算 i! l看 蓬 帐。—— l; 。I It 囊 。 。 。一 一.。。。.嘲.。 白 。 由 。 ;青 —一蕾 l l 。。一l 是 I一 i —一 的燕 。I 燕 。-一一 。一 一 帐。 .1 舞 。l 帐。 一 出 一 青 。~ -_.b一. F j I l 由 薷、 青 天 意 疆} 帐。 第三段,上句是和声织体,由女高音演唱主旋律,歌唱“早霞迎接我们自由地歌唱”。下句女低音、男低音是和声织体, 女高音、男高音是复调织体,歌唱“生活是这样幸福欢畅”。尾声,女高音用“啊”唱主旋律,其他声部哼鸣,先是轻轻飘 动的复调织体,而后是平稳、宁静的和声织体。简洁的复调式织体,富有逻辑层次人声加入,使听众一下子就会联想到辽阔 草原上美丽的景色。接着就是全曲的尾声部分,也是原民歌的主要旋律。这个由上下旬16小节构成的收拢性乐段,成为全 曲的主题。在创作手法上,用了固定旋律变奏手法。由引子、主题和三次变奏、尾声三部分组成,降G宫调式。 ・23・ 2012年第三期《音乐创作》 下面这个谱例是全曲的结尾 & I 氛 挂 这是一首经过缜密构思和精心安排的无伴奏合唱曲,采用了既细致又凝练的作曲手法。关于这首合唱曲在对原民歌的处 理方法上的特点,作曲家吴祖强曾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由于这是一首混声无伴奏合唱,曲调没有一直固定在最高声部(女 高音)。第一变奏即由男高音先唱出主要曲调,女高音与之形成卡农式模仿,在发展中曲调有时转入其他声部,它本身也有 所改变。第二变奏开始处与主体部分相同,后半有所丰富,由于歌词要求,音乐也出现新的气氛。引子为主题的进入做了很 好地准备,中间部分(即第一变奏)较丰富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后一部分(即第二变奏)开始的前半部分具有明显的主题再现意 味,使整个变奏曲具有三部曲式的特点,帮助了曲式的完整。” 这首作品具有清秀、委婉、柔美、深情,水乳交融,诗情 画意的特点。全曲以和声、复调做支撑,融合了多层旋律线的音乐主题,时而移位、时而穿插于各声部之间,旋律此起彼伏, 各个声部配合默契。和声的选择上追求简洁的功能性和声,支声式复调的对位声部的音调素材也多取自原有民歌母体,因而 使全曲保持了高度的统一,营造出富于诗意的美好的艺术境界,并深化了原有的民族音乐风格。 (四)抒情性合唱作品的创作 作为一名女性作曲家,瞿希贤的创作不失豪放、坚强、热血的阳刚,更有抒情、纤细、缠绵的似水柔情。她的抒情合 唱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受人民的喜爱。像《飞来的花瓣》(望安词)、《致意南极》(晓光词)、《把我的奶名叫》 (黄宗英词)等就属于这类作品。其中,《把我的奶名叫》(黄宗英词)是这类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首。1987年在北京举办“瞿希 贤合唱作品音乐会”上,这首作品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会议选入《亚太地区歌曲集》。 此曲创作于1981年。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华夏儿女,怀揣赤子之心,回来建设自己的祖国。这 些爱国情怀深深地感动了瞿希贤,她在与友人黄宗英的合作下,完成了这首作品。乐曲前奏的核心材料由一个核心动机发展 而来,由钢琴弹奏的短短两小节,也是这首歌的基本素材: 。 . 堪: 、li h — : 套 Ll} 、\l: - U 。 F . r-T_-l1 I。、、k ;==;===卜。 此主题的核心材料显然朴素无华,只有两小节,确包涵巨大发展潜力。自主和弦的五音降E,环绕着该音的分别是降E 的两个辅助音D和F,构成主要旋律音调。 这段旋律徐缓中略带激动,流畅的旋律中似含有异国情味。6/8、9/8节拍的变换形成荡漾的旋律,增加了一种摇曳 漂浮之感。这旋律停留在下属音,表现了迷惘、疑虑的情绪。接着是男声二部的重述,演唱力度升至mp。从音区上看,该 主题能够被混声合唱的四个声部用很好的音色演唱出来,且丝毫没有吃力的感觉,这是作曲家独具匠心的设计。紧接着混声 四部合唱。这里的男、女高音声部移高了八度,旋律清晰,加之和声的衬托及饱满的演唱力度,歌声婉转,感情奔放,充分 ・24・ 王宝龙《她把美妙歌声留在了人间》 表现出归侨对祖国母亲海一般的深情。在这里形成一个高潮后,男声又在pp力度上重复前面的旋律,为第二段的进入做了 情绪的铺垫。 节奏上采用的是逆分型的节奏,增添了细腻情感的表述。每句之末,多用长音收尾,表现了游子对祖固的缠绵情意。这 个优美曲调在不同音区变化、模仿、展开,更加充分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第二段的谱例: 囱 mpo l 这段采用混声四部,音乐己逐渐地进入了高潮,歌词仅有一句“母亲啊母亲,天涯海角我听得见,你把我的奶名儿叫。” 这句歌词分别以男女声领唱、混声伴唱或加衬腔等手段反复出现五次之多。最后,还运用了哼鸣把“你把我的奶名儿叫”的 主题哼出来,以此来表现游子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昕得到慈母的呼唤。 另外,在这一合唱曲中,作者采用的是同一乐段反复的二段体,第二段实际上是第一段的高八度移位的展开,也就是说 这两个乐段是建立在同一个主题基础上的。其结构图式: 引子一一A段一一间奏一一A1段一一尾声 在A段、A1段中,主要采用主调的织体写法,但是在尾声的lO小节运用了简单的模仿式对位手法。 ■ 出目‘ 一 蓉 一. 沁 ;。. I ・、。l ——= .啊 鑫 1. | 蠢睦 I l 圭 _ I ’ 啊 。 ! 二 ^I. V■_●__. 一・ ’ 是壤海角 我听褥兄。 我 听得见, 芰 jII 巍听耨 尾声开始四小节采用模进的手法,形成波浪起伏的小高潮,四个声部变成二个声部陈述,采用男、女声部先后进入,伴 奏声部基本上采用与主旋律同步的单声部陈述方式并与合唱声部相互呼应,表达了爱国侨胞听到祖国召唤时的激动心情。最 后6小节的伴奏,采用与前奏伴奏织体基本相同的乎法,再次深情咏唱“把我的奶名儿叫”,令人回味无穷。旋律从男低声 部移向男高音,然后第一男高音用假声唱出“我听得见”,好似游子远去仍听得到母亲的频频呼唤。 一切表现手段都服务于作品内容,是瞿希贤创作的艺术追求。从以上的简短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运用了娴熟的 (五)儿童合唱作品的创作 作曲技巧,将传统的调性思维与浪漫时期的和声语言以及对位化的织体达到完美统一。 少年儿童题材的合唱音乐创作也是瞿希贤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朗朗上口的歌曲,既表现了少年儿童的生活,又 ・25・ 2012年第三期《音乐创作》 给他们以知识的启迪。在创作这些歌曲时,作曲家以纯真的童心,来体会孩子们的感情,用歌声表达他们的心愿。从50、 60年代的《早操歌》《快乐的晚会》《换个秋天金灿灿》,到7O年代末期以后的《孤独的小羊羔》《我们和你们》,再到80、 90年代的《我们和你们》《长城放鸽》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其中,由单声部叙事歌曲改编的童声合唱《听 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上演次数最多的一首。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管桦词)原是一首单声部歌曲,最初常常采用表演唱形式。原曲创作于1957年,直至1987 年方改编为童声合唱。这是一首抒情风格浓郁的儿童叙事歌曲,抒情于叙事之中,曲调优美动听,感情深切真挚。全曲是一 个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改编后保留了原有的音乐结构。 第一部分,合唱的开始在笛子的助奏下,用童声的哼鸣烘托出一个背景式的音乐氛围:明月当空,孩子们围坐在丰收的 谷堆旁,倾听妈妈讲故事。全曲曲调优美、宁静,节奏较舒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幸福的农村夜景。这里的前三旬主要是对 景的描绘,后二个乐句是对人的描写。整个旋律有着吟诵调的特征。 瞥 麓 V。. 一 圈 ・ - - ' l。- ・ ~-一。 一 。 _ 。 一 一 l 一 _ . 一 __-,一 一 l 一 1 — ’’ ’’’’ _’ 一 . 一 麓 满 ● 一 。 一 。 ・- 一 一 -● ’ 一 l●一一l●_ l■ 一盎 白 燕撼艇.囊昙糸 一 O.一 l 一 岛ii葺_=: 譬 城m I一一 一l l 一 ・’,・} 、互 ■ 独唱的童声用甜美的音色,唱出优美而深沉的旋律。这里的前三句主要是对景的描绘。第三、第四乐句是对人的描写。 旋律有着吟诵的特征: 难 ■ 为了体现对这段唱词的重视,作曲家又设计一个三声部重复性的结构。至此,第一部分在孩子们的期盼与等待中结束。 第一部分舒缓精美的旋律宛如引人入胜的抒情诗、美丽的风景画,形象地体现出“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的动人情 景。第二部分在情绪上与第一部分有很大的转变,音区的转换使色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旋律在中、低音区的进行,表现 了母亲对过去痛苦生活的回忆。中段两句相同的曲调反复了四次,叙述了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曲调起伏较大,音程的大跳以 ・26・ 王宝龙及切分节奏的运用,表现了一种悲愤控诉的情绪。 《她把美妙歌声留在了人间》 ^ .r一’ ’ , 上。 _ =: 婚_ . 婚 _ 砷吃t 看 L ^ .—1 ’一 。 I一 一。 ,’ I ● ■一 啊 ^ 汗 水 I。l ●●■ 泣在卜’■地・主 。I—— R.JI ̄瓣R.1t。~ l d II I I HI吐.” l_ I l一 ● ●, 越 鼍 .一 一 ■F■ l I 矗 . . . - 穗 \! 吒 野蓑 和. 咎lit。 一* 姆 兰 I ’ 一 ’ 一 Hl .. ^ . L 啊 , ‘: 牟 是的± 凰 雪 - . . 稚 襻囔_^一。 ['h,ilt-・・ Ⅱ ■ 这里主要是对比段,唱出的是母亲对往事的回忆,讲述过去深受地主压迫的几段不同事情。这段音乐写的非常凝炼,作 曲家只用了六句高低起低的曲调,将对母亲真挚情感抒发出来。尤其是“妈妈”的大六度音程下行构成了亲切而心酸的音调, 给人的印象最深刻。下面是再现的第三部分的主题:第三部分是全曲的再现段,这里的音乐情绪又回到开始,甜美的歌声把 人们又带回到那恬静、幸福的现实之中,让人们又回到“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情景之中。 结语 综观瞿希贤先生不同时代的合唱艺术作品,她以生动清新的音乐语言,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题材新颖、风格多样、形 象生动、艺术独创、民族特色浓郁的优秀音乐作品,深刻地描绘时代的变迁,抒发着一位作曲家内心的真挚情怀。她用歌声 记录了共和国的风雨历程,记录了她与共和国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坎坷的人生使她更加坚强,她把美妙歌声留在了人间。 人们会永远的铭记这位深受到大众敬重的艺术家! 。秦西炫: 认识瞿希贤》,《人民音乐》2008年第6期,第1O页。 。汪毓和:《瞿希贤及其音乐创作》,《音乐研究》1994年第3期,第15页。 。梁茂春:《历经炼狱后的升华一一回忆瞿希贤同志的几件往事》,《人民音乐》1987年第5期,第5页。 。同上。 。瞿希贤:《关于无伴奏合唱<牧歌>》,《人民音乐》1984年第7期,第14页。 。吴祖强编著:Ⅸ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页。 参考文献: 1.中国合唱协会编《飞来的花瓣一一瞿希贤合唱作品选》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3年 2.杨士菊编《瞿希贤音乐创作浅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3.周畅著《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4.汪毓和《瞿希贤及其音乐创作》,《音乐研究》1 993年3期 5.何振京《瞿希贤的合唱艺术》,Ⅸ人民音乐》2006年3期 6.徐敬珉《试析蒙古族民歌<牧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期 7. 吴祖强编著《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王宝龙(1 962-)男,博士,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