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围 对图书馆专业毕业的新馆员可采取单向换岗方式,即新馆员独自到各部 门去工作,各部门没有人员被替换出来,这种轮换时间可短一些;对有一定 学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非图书馆新馆员在进行轮换时,也采 取单向轮岗的方式,只是时间稍长一些,主要由熟练程度来决定。这种单向 换岗方式目的在于让新馆员全面了解图书馆的工作流程,熟悉各部门的业务, 同时也考察新馆员的工作能力及适应能力,以确定新馆员的正式工作岗位。 对一般的馆员则可按照双向轮换的方式来进行,即两个岗位人员交换彼此岗 位。这种双向换岗方式目的也是让馆员全面接触各种业务岗位,了解本馆各 部门具体的业务工作,亲身体验其他部门工作艰辛,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 待问题,消除各部门之间的隔阂。这种双向轮换,时间则按所规定的时间进 特另U策戈 行。 !生 旦篁 塑(工2 :J1里 : . ( 堕 2)、领导层之间的岗位轮换 领导层之间的岗位轮换主要是指各部门领导之间的岗位轮换、各库(室) 负责人之间的岗位轮换等。这种轮换主要是培养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使领导 者更全面了解各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以提高对问题处理的分析能力和判断 能力。然而,培养领导能力,仅仅靠在一个部门是不行的,必须到各部门中 获取更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总结出更好的管理方法。由于不同部门有 着不同的管理模式,通过岗位轮换不仅可以使领导者学到更多的管理经验, 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还可以使管理者在实践中与下属建立良好的合作基 础,利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李翠萍胡平河北省永年县农牧局 整合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结合农业科研单位和教育机构,辅之以必要的涉农组织,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成必然趋势。 淄 一多元化农业 广项目,鼓励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参与竞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申报转化推 广项目必须有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作技术支撑;实现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 机构的有效对接。 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技推广主体相互分离。 目前,我省各农技推广主体衔接不够。农业科研机构创造知识,出科技 成果;农业院校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农技推广部门应用科研成果,提高农 业效益,三者应该是紧密联系的。但由于目前我省的农技推广体系是以政府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来组织协调实施各项推广工作的,农技推广、农业教育和 农业科研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三者各自独立,各成系统,缺乏有效的联 结机制。致使政府农技推广机部门乏技术源头,大学、科研院所研发的技术 又缺少推广平台。 2、多元化农技推广合力尚未完全发挥。 政府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分工过细,缺少整合功能。大学、科研院所从事 农业项目研究,对农民和市场需求缺乏深入了解。龙头企业技术推广主要考 虑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目的是获得稳定优质的加工原料;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技术服务能力较弱,与其他农技推广主体紧密联系度不够。合作社、龙头 企业、农技协、农业科研、教育、农技推广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使得 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很难适应农户的多样化 技术需求。从事农技推广各类主体之间缺少协同机制,难以形成农技推广合 、力。 3、农技推广效率不高。 目前,我省农技推广部门执行政府的农技推广职能,农业科研机构设置 仍呈行政条块分割,寻找能够切实有效解决农民需求的科研项目主动性较差。 由于缺乏主动了解农民及市场对技术需求的积极性,推广活动通常是带任务、 带指标进行,常以技术为中心,而不是以农民为中心,因此农技推广与农民 技术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农业技术供给和需求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尚未 形成良好的供需信息及服务质量信息反馈机制。这阻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应用,影响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效率。 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我省城乡居民在科学素养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技推广的主要对 象是农民,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对农技推广的认知和接 受。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中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将加快转 移到非农产业,农村留下来的劳动力素质更低,即使有水平的专家、教授, 面对文盲半文盲的弱势群体,向他们推广农业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 想,显得十分困难。 5、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目前,我省乡镇农技推广骨干大多毕业时间早、年龄偏大、知识陈旧老 化,难以适应农民技术需求和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不 少专业技术岗位被非专业技术人员挤占,严重影响农业技术服务效果。 二、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策略 1、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要瞄准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每年制定一定数目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 2、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条件建设。 制定高层次农技人员培养计划,采取定向委培方式,支持基层农技推广 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等专业学位。对于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就业的高校毕 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积极探索由高校联合县(市、 区)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免除学费等方式培养农技推广人才的模式。 建立规范的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制度。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不同 层次农技人员的服务能力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多形式培训, 使基层农技人员普遍得到培训。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实现有办 公场所、有服务手段、有下乡交通工具的建设目标。建立健全严格的公益性 服务岗位农技推广责任制、考核评价制度,量化考核内容,实行动态管理。 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实现在岗人员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 衔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聘用人员的工资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挂钩,按岗 定酬、以绩付酬。 3、要从改革创新出发,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新体系。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并从产中向 产前、产后延伸。为满足农民的需求,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为科 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服 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多元化发展 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是要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直接参与农技推广。近年来,一些地方创造 的“科技特派员”和“农业专家大院”等模式,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鼓 励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尤其是专业大户、龙 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既调动了科技人员 的积极性,同时也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对于这些经验,我们应该好 好加以总结推广,从而激励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技术、管 理、营销等综合服务。二是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鼓励 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或与其他农业科研单位联合,提高科技含量, 并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农民的技术问题。三是要大 力发展和扶持民间农技推广机构。如在农技推广中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种养 大户的作用,开展农技推广活动。 4、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等联合建立农业科 技示范园(基地)。通过有效运作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使农业科研、教育单位 的科研成果进一步熟化;二是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集成创新;三是辐射带 动周边地区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四是形成规模优势,进一步争取国家财政 一的支持。 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 李伟河南省正阳县袁寨乡文化服务中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 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指明着力加强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灞 农村文化作用 困境途径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