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光叶紫花苕鲜草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 对光叶紫花苕单位面积播种量、播种期和耕作制度三个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鲜草产量的影响,从而提出高海拔地区适宜的播种量、播种时间和轮作换茬方法,为光叶紫花苕的大面积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
关键词 光叶紫花苕;鲜草产量;栽培技术;高海拔地区
光叶紫花苕属于豆科植物,栽培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瘤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固定空气中的氮素而为土壤增添养分;二是根系及还土残体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可改善土壤结构性能和增加土壤肥力;三是鲜草属于优良饲草,经烘(风)干加工成草粉催壮育肥效果极显著。总之,光叶紫花苕的各种开发利用成果,与其所生产的鲜草产量成正相关,提高单产是增加总产量和发挥各器官功能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为提高单位面积的鲜草产量,我们于2004~2006年在贵州省威宁县的高海拔地区进行了相关试验,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小海镇松棵村,海拔为2 250m,气候冷凉,年平均气温为10.6℃,≥10℃的积温2 450℃,降雨量960mm,且多集中在5~9月份,冬春干旱较严重,无霜期195d。土种为小黄泥灰泡土,肥力中等,主产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是典型的一年一熟区。光叶紫花苕的鲜草生产是在冬春土壤闲置阶段进行。
1.2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是光叶紫花苕,该品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各种土壤类型都可栽培,一年四季均可播种,其中在威宁的高海拔地区以夏秋季节播种为主。本试验选用当地当年收获的种子作种。
1.3试验设计
1.3.1 用种量。用种量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①37.5kg/hm2;②45.0kg/hm2;③52.5kg/hm2;④60.0kg/hm2;⑤67.5kg/hm2;⑥75.0kg/hm2。设3次重复,田间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面积为30m2。播种时间是2004年8月6日。
1.3.2播种期。播种期设4个处理,分别为:①7月30日②8月15日;③8
月30日;④ 9月4日。设3次重复,田间随机区组,小区面积为30m2。用种量统一为67.5kg/hm2,2004~2005年度实施。
1.3.3耕作方式。耕作方式设2个处理,即连年种植和隔年种植。连年种植是指同一地块在头年春季种植玉米、秋季播种光叶紫花苕,次年春季也种植玉米、秋季继续播种光叶紫花苕;隔年种植是指头年春季种植玉米后秋冬季节土地冬闲,次年春季种植玉米、秋季播种光叶紫花苕。未设重复,用种量为67.5kg/hm2,试验面积为667m2,各处理为333m2,每年8月6日播种。
1.4测产方法
光叶紫花苕鲜草产量主要是在春季气温升高时才迅速形成,刈割时间是决定鲜草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早割产量低,晚割产量高,但晚割容易推迟农事活动。本试验统一于3月下旬一次性刈割、一次性测产。
2结果与分析
2.1播种量与鲜草产量的关系
试验结果表明,当播种量在52.5~60.0kg/hm2之间时,鲜草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明显提高,但超过67.5kg/hm2(基本苗120~135万株/hm2)时,在生长的时限内个体与群体的自然消长(即基本苗数)几乎不在增加,产量也在37.5t/hm2左右徘徊;而播种量低于52.5kg/hm2时,由于基本苗过少,在前作收获前的短时间内不能形成覆盖土壤的群体结构,土壤覆盖率低,水分蒸发过多,抑制了植株各器官的正常生长,因此产量下降(见表1)。
另外,在本试验设计的范围内,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单位面积鲜草产量、基本苗数、株高(蔓长)及茎粗等各产量结构因素都出现逐渐增加趋势,这可能与光叶紫花苕地上部各器官对土壤的覆盖率有关,即覆盖率高,土壤水分蒸发少,植株生长旺盛,反之则相反;而平均分枝数则随播种量的增加出现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光叶紫花苕枝蔓生长所需的光照因子有关,即密度过大,后期植株通风透光不良,隐芽萌发能力依次减弱,分枝数减少(见表2)。
2.2播种期试验
测产结果显示,早播的鲜草产量高,随着播种期的延迟,鲜草产量逐渐下降,说明早播可以充分利用夏秋交替季节的高温高湿条件,种子发芽率高,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快,能及时形成覆盖土壤的群体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土壤内有足够的水分满足植株生长的需要。因此,生长势强,鲜草产量高。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从种子萌芽、出土到抽蔓分枝都处于低温干旱条件下,生长缓慢,基本苗数
及分枝数减少,构成鲜草产量的各器官生长势都减弱,导致减产(见表3)。
2.3耕作方式
测产结果表明,在同一地块内连年种植光叶紫花苕其鲜草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处理1的当年产量比上一年减少4.6t/hm2,基本苗数少16.5万株/hm2,株高(蔓长)下降18.4cm,茎粗下降0.05cm;2004~2005年处理1与处理2相比,鲜草产量减少6.38t/hm2,基本苗数减少12万株/hm2,株高(蔓长)下降30.2cm,茎粗下降0.06cm(见表4)。
3小结
(1)在2 0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种植光叶紫花苕,对于改良土壤结构和培肥地力都有显著作用,具体表现在地下部根瘤菌的形成和地上部茎蔓生长势两个方面;地上部茎蔓的生长势即鲜草产量又与播种量、播种时期及耕作制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2)要获得较高的鲜草产量而又节约种子投入,应将播种量控制在60.0~67.5kg/hm2之间,这一播种量既能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数又有合理的个体生长空间。
(3)在不与正季的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争时抢地的前提下,应将播种时间提前到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有利于播种后能较快地形成覆盖土壤的群体结构,保持土壤水分含量,为提高鲜草产量奠定基础。
(4)光叶紫花苕应实行轮作制,轮作的间隔时间以2~3a为宜,轮作时可让地块冬闲,也可考虑种植其他非豆科作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