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来源:花图问答
2018年5月DOI:10.16681/j.cnki.wcqe.201809117职业教育“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体系改革探讨王玲玲(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重庆,402247)摘要:针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的教学现状,文章提出了该课程体系改革的举措,认为高校应当对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改革,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改革,加强对教学效果的分析,并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项目汇报法、现场教学法创新教学方法。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教学效果;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8)09-0187-02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企业对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建设的不断完善,对站务人员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对其自身的职业素养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教师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教学时,需要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着重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环境,成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一、“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的教学现状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的课程设立,都是以高职院校自行开发为主。这不仅会造成课程体系的落后,也在缺少企业参与的情况下与时代的发展相背离。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得不到好的发展,落后的课程体系也无法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要求。另外,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学生的精神面貌与求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落后的课程体系不仅对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体系改革的举措“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车站客流的服务与组织能力,并根据不同车站的布局和客流特点制定组织方案,帮助学生树立起为乘客服务的理念。(一)对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改革“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怎样合理地对车站客流进行组织、对车站客运设施设备正确使用的教学内容。车站的布局和客流的特点与组织是影响组织效果的关键,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要围绕这三方面内容进行展开。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课程设计需要选择不同特点的车站作为设计内容,从而作为设计任务书的编写依据。1.准备资料的完成。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前,需要将所学的知识理论设计成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课前通过实践来完成对学习资料的准备。例如,教师在讲授车站客流特点时,学生可以通过对乘客的采访,来整理车站的客流情况。在学习服务设施时,学生可以通过对车站服务设施的事件调查,对准备资料进行完善与补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跟车或站点调查的多种途径,对车站的服务情况及客流的特点进行调查。这种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二)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改革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2.分析客流组织现状。教师带领学生对车站客运服务设备与车站客流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二者匹配程度,以及车站进行客流组织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制定改进方案。通过对车站终端设备数量的统计与车站布局特点,对客运服务系统的终端设备提出改进措施,以便进行合理的组织方案编写。3.考核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实践活动的表现情况,进行对量化分数的评估,通过演练及实践结果与量化成绩综合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进行学生最终成绩的确定。(三)加强对教学效果的分析教师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设计时,需要将教学条件、实施过程及设计效果作为评价设计优劣的指标,通过分析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环节重新进行设计。例如,学生在对旅客购票、乘降作业组织的演练过程中,对各工种的职责、关键卡控点或在客运组织中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非常清晰,各岗位之间的联系关键点不明确等,是由于学生没有现场经验,不能身临其境,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带领学生实地观摩、写剧本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2]。(四)教学方法的创新“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的设立,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培养为辅的学科。课程主要是针对旅客乘车流程设置票务组织、车站客流组织、乘客乘降组织及应急处置四个方面,以票务、站务、应急的实践来设计学习任务。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多种授课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其进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真实的案例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学生一起进行对案例的分析与解决。教师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进行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因此,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案例,并结合教学实际设置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进行对问题的思索,通过课上讨论的环节进行对问题的归纳与总结。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下转第189页)作者简介:王玲玲(1984—),女,汉族,重庆人,讲师。研究方向:交通运输。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委2016年“高职院校专业能力建设(骨干专业)”(编号:渝教高发〔2016〕46号)。

2018年5月表1两组学生期末综合考评成绩比较成绩(x依s)軃

分组实验组对照组tP人数5454综合考评总成绩83.54依5.6776.46依6.46约0.014.42理论考试79.31依6.6875.21依8.42约0.053.16实训技能考试85.67依7.3178.72依8.53约0.012.75的知识传授改为综合的多感官的积极接受,内容设计由浅至深,情景由单一到复杂,缩小了理论与临床的差距,从而弥补现在教学的缺陷。虽然两组学生在实训时均采取分组教学,在授课学时一样的情况下,实验组投入更多的准备,以及面对ECS各种复杂问题,并且学生在遇到综合案例时,在情景模拟下更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课堂中,以参与者的身份相互配合,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则较对照组更好(P约0.01)。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组在通过实训后的合作意识、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四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约0.01),说明学生能接受ECS设置的直观、生动的方式,能在教学中就克服面对病人的慌乱心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5]。综上所述,理论实训同步的ECS教学法,在高职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好的优势,在实训中将真实情景案例的仿真体现,有效拉近了临床与教学的关系,提升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参考文献:[1]费素定,王小丽,徐金梅.ECS情景教学在急救综合技能培训中的应[3]张颖钒,许小明,王欢,等.SimMan综合模拟人在急危重症护理实验[4]常萱,董丽.情境体验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

表2学生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比较调查项目实验组对照组4.78依0.424.13依0.523.17依0.633.36依0.54t0.0516.1468.4357.257P跃0.05约0.01约0.01约0.01对教师教学态度满意度4.72依0.16通过实训后的合作意识4.68依0.42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4.52依0.584.69依0.12四、讨论学生在校进行的理论学习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多数学生对于独立疾病的护理能通过重复练习而达到效果,然而在临床实际或紧急救援中,学生往往因缺乏实践而造成理论和操作脱节[3]。在医护联合抢救过程中,如何进行人员之间的配合,履行医生、护士的相应职责,满足急危重症救援医护相一致则至关重要。急危重症护理学对学生的能力需求是在临床中密切观察、冷静有序、迅速地做出判断,而在急危重症的一些操作中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等均为独立章节,让学生在单独面临病例时迅速结合心电监护仪等各种参数及时做出操作较为困难。而ECS模拟人为临床教学提供了逼真环境,使枯燥重复的实训变得具体和形象,在动态变化的病情中,学生能完成完整的抢救[4]。由单纯用[J].护理研究,2010,24(11):1017-1018.

[2]孙永显.急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5):55-59.护理教育,2015,12(8):630-634.

[5]胡蓉芳,姜小鹰,郑诚英,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模式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38-41.

(上接第187页)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工作现场情境,并应用到课堂活动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对问题进行处理与解决,在实践中对知识进行学习与积累。教师按照本节课的课堂内容,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现实情况,才能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具有代表性的情境。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时,可以了解工作时出现的问题,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对问题的处理。通过对选定角色的演绎,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其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创新与拓展,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并为其制定新的解决方案[3]。3.项目汇报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客流组织、运输服务、事故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通过相声表演、课件制作及录制微电影等多种汇报形式,来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听众对小组成员的知识运用、小组合作及创新能力进行总结评价。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熟练的运用,也能在实践中培养其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4.现场教学法。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铁)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生可以获得参加轨道(地铁)公司春暑运的志愿者活动的机会,通过到地铁车站现场实习,帮助学生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好地体会我国的交通运输企业文化[4]。三、结语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体系的改革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对专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交通运营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师需要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为教学效果提供保证。另外,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拥有较高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未来良好的就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周云娣.项目教学法在“城轨客运组织”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下旬刊),2017(11):86-88.

[2]张翊华.任务驱动法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工作》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243-244.

[3]王宇阳.角色扮演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6(6):36-37,41.

[4]张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探索:以《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为例[J].高教探索,2016(S1):81-82,91.

场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半的教学课时,带领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学习,通过对客运设备的了解,以及对客流组织流程的掌握,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学校也可以与轨道(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