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研究 May,2012 总第314期 第5期 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 Serial No.314 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变迁 邵 蕾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f摘要1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或支配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的附 属性文化方式.体现了青年人特有的反抗、冲突、另类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 而言,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具有即时性、跨文化等特点,具有匿名交流、张扬个性等虚拟空间特征 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给青年亚文化带来了多元化变迁。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粉丝团”、“恶搞《新贵妃 醉酒》MV”、“火星文”等实例展现了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f关键词1新媒体;青年亚文化;粉丝团;恶搞短片;火星文 『中图分类号]G1 12 『文献标识码1A 【文章 ̄-]1006—1789(2012)05—0016—07 作为“9O后”的青年一代,他们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享受着其中的乐趣。不论是在家中、赖在宿舍,还 是在课堂上甚至在街上闲逛,只要想,他们就能随时创造或分享属于自己的文化。他们的交流用语是火星文, 如果你说看不懂,就说明你非我族类,不懂也罢;恶搞文化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富有乐趣,如果你连一两部恶搞 短片都没看过,那你就真的“OUT”了;微博体让他们有了充分展示文采、宣泄情绪的空间,“淘宝体”、“咆哮 体”、“蓝精灵体”、“Hold住体”、“校长撑腰体”总有一种你会喜欢;置身于“粉丝团”群体中的他们有着共同的 偶像、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期待,形成一个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的场域。这都是青年群体自创的文化,并充斥 于他们的生活,娱乐着他们的身心。今日青年亚文化的发展、繁荣和多元化变迁,还要依赖于日益更新、发展、 完善的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不论是电脑、上网本、ipad还是iphone、3G手机,只要有一样在手,便能在青年亚 文化的海洋里畅游。为了更好地支持研究,为其提供更多素材与例证,笔者从“粉丝团”、“恶搞短片”、“火星 文”、“微博体”这几个方面出发,选取案例参与者、相关者进行深度访谈,利用网络、电话等媒介,采取观察、参 与等多种方式。访谈内容和成果会在下文中依次呈现。 一、青年亚文化参与主体的群体化、族群化变迁 新媒体为青年亚文化参与主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亚文化传播通过各种虚拟平台即时交流、彰 显自我个性,使得青年亚文化的参与主体向“群体化”转变。大多数青年亚文化群体是通过网络的虚拟平台得 以创建和发展的,他们通过一系列新媒体形式,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为纽带,自发地形成 [收稿日期]2012-03-02 [作者简介】邵蕾,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 ・16・ 2012年第5期 邵蕾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变迁 了由青年这一特定人群组建的,信奉和推行群体间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的青年亚文化 群体。比如“粉丝团”、“考研族”、“快闪族”、“驴友俱乐部”、“CS俱乐部”、“魔兽团体”等青年亚文化群体利用 各个新媒体形式在不同媒介平台组建并扩展自己的族群。 “粉丝团”进入人们的视野应该追溯到2005年的“超级女声”选秀活动,超女们的“粉丝团”使人们感受到 青年粉丝群体的震撼气势。时隔7年,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创新,不知超女的“粉丝团”是否风采依旧, 又有哪些创新和惊喜带给人们。于是,以李宇春的“粉丝团”为代表,笔者登陆百度的“李宇春吧”。幸运的是 笔者联系到了吧主“天使ai宇春”并了解了一些关于“李宇春吧”的情况。她透露当初创建“李宇春吧”,主要 是为了把玉米聚集起来,方便玉米为春春加油鼓劲。她说:“玉米们集结在这里,能找到具有共同语言和兴趣 爱好的朋友,很多人在春吧中相识,并且在现实中成为知己。”作为吧主她很自豪和欣慰,这个群体没有因为 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逐渐扩大。她说:“从春春比赛、夺冠、出唱片、办演唱会、拍电影、做形象大使,春吧 记录了她成长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在玉米的成长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这些回忆的永恒见证正是春吧中的 帖子、回复、投票,等等,只要春吧在,我们美好的回忆就不会消失。”新媒体为那些有共同的偶像,乐于分享 偶像的喜怒哀乐的成千上万分布在五湖四海的个体,提供了一个相聚“粉丝团”并一起完成个人所不可能完 成的群体目标的契机。可见,新媒体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承载形式,借助新媒体相继发展和普及, 促成了青年亚文化实现了从相对封闭的“小众团体”向整体青年社会开放的“群体化”变迁。可以说新媒体已 经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寻找志同道合的文化族群和群落的文化场域。 以网络等新媒体为平台和依托,“粉丝团”把阵地扎根于贴吧、粉丝网、论坛、QQ群、MSN等新媒体之中, 也不断向后继新兴的人人网、微博等媒体上扩展。作为冠军李宇春的“粉丝团”,则分布范围更广,粉丝数更 多。单是在百度贴吧上,玉米(李宇春的粉丝)就建立了像“李宇春吧”、“别样春天吧”、“玉米义工吧”等等众 多“粉丝团”聚集地。其中,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李宇春吧”,自2005年创立截止到2012年2月29日晚 22:o0,该吧共有主题数2933100个,贴子数59172313篇,玉米数139490个。当晚,笔者在吧中随机寻选取5 位在线的玉米——“大爱春春”、“唯春独尊”、“沐宇春风”、“葱宝贝”、“与春共舞”,并和他们聊起了QQ群、微 博群、粉丝网等新兴平台上的春春粉丝团,他们表示:“虽然粉丝团体之间没有友谊,但只要都是春春的玉米, 不论是在什么样的平台形式上.彼此之间都是友好往来的。”玉米很多时候也会流转于各个春春的粉丝团而 不固定在一个群体,这5位都加入了不同平台上的春群。另外,他们表示,比起贴吧、论坛等早期的新媒体平 台,一些近期新兴的媒体平台功能更加强大,设置更具吸引力,更能满足青年群体的要求。但是他们并不担 心这些春群之间会相互冲突,在他们看来多加入一个不同平台上的春群,就多一个了解消息的渠道,多一个 展示的平台,多一个交流的空间,多一份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机会。“我们都是同时关注几个平台上的 春群,对各自的信息进行整合”;“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气氛,偶尔还会碰到熟人,群主之间也有交流的,我们 都会同时浏览几个春群的,随时把握春宝的动向,天下玉米一家亲”! 纵观“李宇春吧”几个投票的统计数据:(1)玉米们现在都是(参与投票人数:333)?开学了156(46.9%); 木开学93(27.9%);不是学生米84(25.2%)。(2)你是男玉米还是女玉米(参与投票人数:908)?男玉米216 (23.8%);女玉米692(76.2%)。(3)米米们都是什么年龄段的(参与投票人数:571)?10岁以下3(0.5%);1l 岁一18岁357(62.5%);19岁~25岁178(31.1%);26岁一35岁24(4.2%);35岁以上9(1.5%)。(4)米们都在 哪里呀(参与投票人数:796)?北京202(25.4%);上海290(36.4%);北方107(13.4%);南方113(14.2%);海外 58(7.3%);其他26(3-3%)。从中可以看出,李宇春“粉丝团”中的玉米以25岁以下的青年为主力,并且年龄分 布呈现多层次,女性玉米占多数,既有学生也有其他社会青年,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甚至也有海 外玉米。但是,不论玉米们在现实中的年龄、性别、身份是什么,不论差距多大,身在何处,只要是团体中的一 员,他们就能因共同的偶像找到群体语言和群体目标。玉米们通过发帖在第一时间发布并分享一切关于李 宇春的消息。包括演唱会、接机、新专辑宣传、歌迷签售会、各地演唱会、公益活动,等等。比如有些帖子讨论 李宇春2012深圳演唱会。有了新媒体平台,各地的玉米们甚至不用出家门,只要通过贴吧、QQ群来协调粉 丝团接机事宜、本地粉丝团人员召集以及活动设计、演唱会现场安排口号设计等就可以达到群策群力的效 果。可见,正是新媒体所特有的开放性、无边界、多元化和虚拟性等特征,模糊了现实社会中年龄、性别、身份、 ・17・ 当代青年研究 2012年第5期总第314期 学历、地域等因素所带来的多重差异,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年群体的加入,激发了社会不同阶层青年群体参与 文化创造的热情,从而让亚文化摆脱了传统的另类、小团体模式,成为青年群体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文化。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以及信息资费的低廉化,青年使用新媒体的经济壁垒被冲破,更为 青年亚文化共享的“群体化”提供了有效的媒介工具。 另一方面,“粉丝”(即亚文化迷)这种青年亚文化是来自青少年的认同危机。“‘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 的确认,代表‘青春期自我的最重要的成就’。在不能或不愿解决问题时,一部分青少年采取回避态度,集体性 地试图另创一套新的价值系统,如崇尚流行时尚和迷恋共同的偶像,以确认一种集体认同和争取文化空间。” 正如以下“李宇春吧”中投票数据所显示的:(1)这些事情,米们有木有(参与投票人数:181)?把来电铃声设 为我葱的天籁之音143(79%);把手机桌面设成我葱的一颦一笑122(67.4%);把电脑桌面设成我葱的美美照 片120(66。2%);把10086设为我葱的名字或者别名68(37.5%);把天气预报等等设为我葱的名字或者别名 37(20.4%);海报处处贴89(49.1%)。(2)米米们关于咱聪养成了哪些强迫症(参与投票人数:555)?听到有人 说葱头的坏话会渐渐讨厌那个人475(85.5%);进ktv必点葱头的歌313(56.3%);洗澡的时候会唱葱头的歌 242(43.6%);努力将自己身边最好的朋友漂黄363(65.4%)。(3)你和春宝贝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参与投票人 数:256)?短发38(14.8%);身高一样5(1.9%);皮肤好8(3.1%);爱吃辣20(7.8%);姓李l1(4.2%);近视24 (9.3%);爱音乐123(48%);穿25的裤裤3(1.1%);性格多变24(9.3%)。 玉米们通过一些行为,寻求一种集体认同,偶像是自我的理想化状态,他们通过从李宇春身上寻找相似 点,从而消除了明星与普通青年之间的距离感,在她身上,玉米们看到了一个内在的自己。另一方面,对于玉 米们来说。养成共同的习惯、找到相似的经历,让他们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和认同。新媒体为群体的形成提供 了机会和广阔的平台,这个群体使得青年人可以相互倾诉、宣泄情绪,它使青年人的言说和表演自由化、多元 化,赋予每个人鲜明的场所精神和主体意识。青年人在虚拟的人际网络中相互交往以达到对自我身份的确 认。 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就是“粉丝团”青年亚文化有着风格鲜明、意蕴丰富的符号系统。这种特有的符 号系统是青年群体自己的话语方式,是他们为自己编织的语言代码,以此证明他们自身有别于成人世界、父 辈社会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亚文化群体刻意建构的符号系统是群体成员之间的约定俗成或共同创造,符 号的使用和风格的形成,强化了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价值认同,特定群体也通过符号系统与其他亚文化群 体构成区隔。闭如:玉米的网名“街角爱上春”、“小玉米爱春春”、“爱葱的阳”;贴吧中的日历“葱影随行”、相册 “春色撩人”、视频册“葱声葱影”等版块的命名,询问吧主后,她告诉笔者:“其中的‘春’和‘葱’即李宇春,这些 贴吧板块的名称都是玉米们想出来的,表现出玉米对春宝的爱,也为玉米提供了自由展示的空间,每个人都 是贴吧的主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玉米们说:“葱就是葱,她从来不会装蒜”;“玉米”由“宇迷”而来、 “歪密”即李宇春经典歌曲(Why Me》的谐音,等等。这些典型性的语言代码,正是依靠新媒体广阔的交流平台 和即时、包容、创新、多元化等特性,使得这些“粉丝团”得以建立、发展并创造出灿烂的青年亚文化,新媒体也 使亚文化对青年一代的吸引力更加强烈,最终促成青年亚文化的参与主体向群体化变迁。 二、青年亚文化风格的个性化、多元化、主体化变迁 新媒体的多媒介、多兼容、多互动等特性,使青年亚文化突破了传统亚文化风格的表达惯例,获得了更个 性化、主体化、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实现了青年亚文化风格的转向。传统意义上的亚文化“符号”,如赫伯迪格 对朋克族的描绘:“额上的卷发和皮夹克、小羊皮软底男鞋和尖头皮鞋、橡胶底帆布鞋和帕卡雨衣、摩登族的 平头和光头仔的步伐、紧身瘦腿和色彩鲜艳的袜子、紧身短夹克和笨重的街斗钉靴……”回而当代青年亚文 化却摒弃了这些另类的打扮,转而使用新媒体带来的新技术手段。如对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多媒介手段 的融合,与新技术装置来表达亚文化的风格和意义。其中,以新媒体的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恶搞青年亚文化 尽显青年个性、呈现风格的多样化并带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恶搞即创作者通常会通过戏仿、拼贴、夸张等手法对经典、权威等人与事物进行解构、重组、,以达到 搞笑、滑稽等目的。 恶搞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表现形式中,以下笔者将举例来进一步探究新媒体与青年亚 文化的风格向“个性化、多元化、主体化”变迁之间的关系。由胡力、刘咚咚、W.K制作的“恶搞龙年央视春晚 .18. 2012年第5期 邵蕾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变迁 《新贵妃醉酒》MV”将恶搞进行到底。他们将央视春晚上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改头换面”,采用拼贴等 手法展开了对龙年春晚的节目“回顾”:“麻将舞台平地起高楼、山寨小品抄袭是与非、天后遇生理周期跑调、 《雀之恋》演绎同性礼赞、美女主持挺刘谦、闲人马大姐卖萌办案、再看容嬷嬷激情如插电、王珞丹挑战绵羊 音”,等等。不仅如此大胆地张扬个性、解构传统、讽刺经典和权威地进行“恶搞狂欢”.还放出了“狠话”: “改革‘汤’常换,原创没几单;央视导演大爷,可知观众眼界宽;你再耍大牌,我选择换台”。原本权威的、万众 瞩目的央视晚会在他们眼中却是一台滑稽的、可笑的、让人不屑一顾的闹剧。但是短片一经上传,便蹿红网 络,在土豆网、优酷网、百度视频、人人网、新浪微博等新媒体上都拥有很高的点击量。甚至有人专门为他们整 理了名为“咚哥唱谈”的恶搞短片集锦。这体现出青年亚文化主体对主导、强势媒体的排斥与不屑.也确实为 青年人提供了一次暂时拒绝主导文化的机会。可以说,通过新媒体提供的平台,他们在抵抗性解读的同时,也 在创制和传播属于自己的文化。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接触到了“恶搞《新贵妃醉酒》”这个短片,由此知道了主创刘咚咚和他的识丁工作 室。从2007年起,刘咚咚和他的团队就开始创作视频,而今已有90多部作品,他们的创作有着明确的主题: “唱谈热点事件,就是要你好看”。通过浏览,的确,他们的每部作品都是围绕着热点事件,例如楼市价格、“郭 美美”事件、“动车追尾”等。刘咚咚负责写词,然后由歌手翻唱。熟悉的曲调,辛辣的歌词,配以精心编辑的视 频,让人在看过视频之后,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最初,笔者认为刘咚咚的作品,与“恶搞”开山之作《一个 馒头引发的血案》相比,并不能算是最典型的恶搞,但最终选择刘咚咚的作品作为案例,也是源于和恶搞圈内 朋友的一次长谈。他们说其实最开始,并不看好刘咚咚,因为“恶搞”风潮的开始,源于胡戈的“馒头血案”。“馒 头血案”不仅仅是为了博人一笑,其作品有着深刻的内涵,用调侃的语气,解构、抨击了权威,表达了青年一代 的反抗思想。胡戈的作品里,也有着对于、春运、选秀等事件的调侃。而后,恶搞成为了青年表达自己的一 种方式。大潮过后,虽然“恶搞”还在,可是其深度已经淡化,所以难得佳作。然而刘咚咚的出现,给“恶搞”带来 了新的活力。他并没有刻意板着脸嘲笑谁,没有带着一脸坏笑搞群魔乱舞,他是严肃而认真的,他的作品是青 年的一个发声筒,将青年对世界的看法,对权威的挑战,溶于了一句句辛辣的歌词当中。但是配以歌曲和精心 的编辑剪辑之后,整体作品却又是风趣的,搞笑的,这种方式就变得柔和了很多,而不是激烈的愤青风格。他 抓住了“恶搞”的精髓,将青年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及时地表达着青年的想法。 青年一代追求的是自由和个性的彰显,需要表达自我,争取话语权。而新媒体就提供了机会。他们从新媒 体上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寻找更多的支持者和认可。他们渴望超越他人的引导,完全尊崇自我意识。恶搞短 片为这样的渴望提供了通道,恶搞短片的传播成为个体自我实现的方式,就像土豆网所标榜的:“每个人都是 生活的导演。”当新媒体所提供的广阔平台、数字化软件技术以及丰富的素材资源被青年一代所熟练运用.他 们利用新媒体平台下载素材,利用Photoshop、moviemaker、绘声绘影等软件编辑素材,用DV、手机拍摄,用网 线、蓝牙上传,最终他们的作品通过新媒体得以广泛流传,进而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到创作恶搞短片的队伍之 中,这不仅丰富了青年亚文化的形式,也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和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来对父辈文化和精英文化 进行抵抗。正所谓“野百合也有春天,一个草根也要发言,也想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出来,把内心的感受发泄出 来”0圈 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在促使青年亚文化的文化类型突出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同时,也向多元化变迁。 基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青年亚文化类型层出不穷,此起彼伏,当下网络媒体上盛行的“恶搞文化”、“火星文文 化”、“御宅族文化”、“同人女文化”、“COSPLAY文化”等等,无不依托于网络,活跃于网络,而掌握了新媒体技 术的一代青年人甚至以网络技术为“武器”,在自我与成人世界之间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高墙”。这种通过技 术壁垒逃避或隔绝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成人世界的文化钳制,在虚拟“高墙”之内演绎别样人生的文化态势,只 有在网络技术时代才能成为现实。[61 下面笔者首先以一些堪称经典的“火星文”为例来具体阐述。如:“曾经u1分金诚di摆在挖d面前,但4 挖迷u珍c,斗到失7d4候后悔莫g,尘4间最痛苦d4莫过于此,如果t天口以给挖咕g费在乃1次d话,挖 费对叽咕女孩说挖ie,如果非要在叽份i T+1咕期限,挖c望4,1万年。”乍一看,这段由汉字、英文字母、数 字和符号融合而成的语言令人蹙眉,其实,这是《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对白:“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摆在我的面 .19・ 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5期 总第314期 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个机会再来 一次的话,我会对这个女孩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还有经典“火星 文”如:oC口 )O(表示窘迫尴尬)、T_T(表示流泪);Loli(萝莉,源自《洛丽塔》,指单纯少女);“囵”、“酱紫” (这样子)、“打酱油”、“河蟹”(和谐);94(就是)、7456(气死我了);sf(沙发)、BT(变态)、OMG(Oh My God)、RP (人品),等等。 关于“火星文”的材料搜集,着实让人头疼。因为笔者对其也只是初懂皮毛。不过,幸而有人相助。一位“96 年”的小姑娘,是“火星文”的资深使用者,其QQ名字是“侈繁煜”,简称M。另外一位25岁,与“侈繁煜”不同, 她接触使用“火星文”不足1年,简称为E。通过QQ,笔者对她俩分别作了访谈。起初,对于M的采访.笔者还 有一些担心,怕有代沟,她直接用“火星文”与笔者对话。但是通过接触,笔者渐渐打消了疑虑。她开始接触 “火星文”是源于一场“个人隐私”保卫战。为了不让父母看懂自己的日记和聊天记录,她才开始了“火星文” 之旅。当时年纪小,她就是单纯地不想让父母看自己的东西,后来班里很流行“火星文”,觉得很酷。父母看不 懂“火星文”,就觉得特痛快,好像出了口气,因为自己胜利了!后来,“火星文”成为一种潮流,身边的朋友都 用“火星文”,自然而然就成了习惯。现在“火星文”的发展虽快,但只要通过“火星文”转换器就很方便。你的 “火星文”越难懂,越新奇,就越能吸引别人的眼球。被别人关注的感觉很棒,非常帅气!你用的东西别人不 懂,心里就会有一种战胜别人,比别人厉害的优越感。所以就努力“钻研”,要时刻保持在流行前列。E不同于 M的资深,她接触“火星文”的时间不长。她将“火星文”看作是一种生活中的小趣味。她说自己基本也就是使 用表情符号,在和笔者的QQ聊天中,也确实体现了出来。她非常爱用、( 3 )厂,一 等等的表情。她说 她觉得这些表情都很可爱,比文字更加形象,因为许多感觉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微妙,而这些表情 就更能体现自己的心情。她也提到,自己不算是“火星文”的忠实粉丝,因为很多的“火星文”她自己也不能接 受。她说:“我现在工作,身边接触的都是年长的人,他们不懂‘火星文’,我也没什么机会用。”她认为“火星 文”就是生活中的细小点缀,给人带来乐趣,但是绝不能成为日常常态。 青年人在新媒体平台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可以说“火星文”是青年人青春期的反抗仪式,他们处于 心理叛逆期,渴望标新立异、不愿循规蹈矩,而新媒体给他们提供了空间。在这里他们不用烦恼自己的言行 受到社会的排斥,亦可避过父辈的呵责。于是“火星文”的这种随意、风趣和别出心裁,迎合了他们的心理,成 了他们最有力的武器,尤其是当成年人也看不懂他们的文字、听不懂他们的话语时.文字便给了这些青年真 正的“自由”.“火星文”也是他们在新媒体中畅行的通行证。可以说,“火星文”是青年一代面对成年人话语权 威和自我认同危机时的集体解决方式,成年人与青年的沟通不畅、不和谐是“火星文”出现的主要原因。而以 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将青年的媒体话语权从主导文化手中部分地交还给青年人自己。新媒体所提供的虚拟、 自由、宽广的空间为青年张扬个性开创了广阔的天地,并使他们的主体价值获得实现,主体意识获得满足。 三、青年亚文化“即时性”的凸显 随着新媒体产品的产生,青年亚文化的“即时性”得以凸显。“新新媒介的软件和硬件都在飞速发展,一 日千里。目前,最大的飞速发展是传递新新媒介的载体硬件的发展。黑莓手机、ipad平板电脑、iphone手机以 及各种各样的智能手机不仅能用于会话和收发短信,不仅能收发视频、照片和博客,而且能够用来阅读电子 书和新闻,实际上,这些硬件设备能把一切新新媒介的内容送达每个人的手掌、眼睛和耳朵。”[71其中,最能凸 显“即时性”特点的就是微博。140个字,简练、快速、可配发图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以最快的速度向世界表 达此时此刻的自我,使事件与我趋于同步。在微博上流行着很多“微博体”,它们都充满了青年的风趣幽默和 对当下社会事件的调侃,给青年提供了一种相对柔和的方式去抵抗主导文化。如“TVB体”:“发生这种事,大 家都不想的。感情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做人最要紧的就是开心。饿不饿,我给你煮碗 面……”因为大量套用 ⅣB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所以被称为“TVB体”。青年根据不同背景,套用这样的句 式编写状态进行发布与转发。如“@小凡”的国足版“TVB体”:“呐,做球迷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国足赢球 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呐,积极地助威呐喊却仍然输球呢,那是他们不懂得珍惜。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 想的。听不懂主教练的话,我给你找个翻译?”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调侃了中国足球的尴尬境地,讽刺意味十 足,却并不激烈。拥有新媒体的技术支持。青年人可以随时随地即兴创造新的“微博体”,同时紧跟时事步伐, .20. 2012年第5期 邵蕾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变迁 更新速度快。当“TVB体”在微博上出现时,先前的“淘宝体”、“咆哮体”、“蓝精灵体”、“Hold住体”、“校长撑腰 体”早已成为浮云。每种“微博体”在发布之初的转发量加上网友自创状态的发布量可以瞬间过万。就像微博 这样的新媒体形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形式的人际关系边界、虚拟空间边界摆脱了时间的约束。它使青年一代 可以随时随地即时获取并创造出最新的青年亚文化,它充分促使了青年亚文化“即时性”的凸显。 “微博体”本身就是青年人创造出来的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微博团队经过总结归纳后系统称之为微博 体。他们抓住了青年人猎奇、彰显自我个性、跟风、极富创造性等特点,使青少年群体通过转发和自创,来满 足自身提高人气和关注度的要求,同时也为微博打响知名度,因为青年群体随时随地关注微博,并且捕捉信 息的灵敏度很高,所以更多的微博体应运而生,就像滚雪球一样,每个人在发布自己创作的同时也转发别人 的状态.只要上微博的人几乎都能看到并转发几条微博体,于是就形成了庞大的青年亚文化信息网。 在调查访谈当中.许多人表达了他们对于微博的看法。“提子饼干哞口味一深入浅出”很直接地说:“微 博体很好玩,而且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谁在第一时间抢先发布新样式的微博体,谁就能得到关注和认可,我曾 经有几个原创转发量过了600,那种感觉超赞!诀窍就是要快!要新颖!”“扫雷333”说:“大家都在转发,有时 候都被刷屏了,各式各样的、转发的原创的微博体完全充斥着你的页面,让你不去关注都不可能。”“等着被 的小萌”表示:“身边有的朋友很上瘾,时时刻刻关注着。不论是在学校、出去逛街吃饭,还是任何地方, 只要电脑有网络、手机有信号或者有WIFI,就会浏览和发布微博,微博是一种病。” 除了“微博体”,在校内网上流行的“校内体”也已成为青年一代及时发表自己见解的有效方式。网友小 魏拿“划重点系列”为笔者系统地说明校内体:“每个划考试重点的老师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划考试重点 的老师你伤害不起;这样划重点的老师,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一个老师的最高品味,就是他选 择划重点的时机;每个姑娘都会遇见一个不划重点的老师,然后你就挂过了,无奈了,成熟了,懂事儿了;各大 高校自爆外教老师考试拒划重点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要顶起来!”以上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所有校内体的形 式,基本形式不变,内容和话题会随着热点的出现被不断替换。例如反恐系列、门将系列、嗡嗡祖啦系列、三 国杀系列、发黄牌系列,等等。不同的主题,一样的形式,但都与时事紧密相连。找到原帖的最初发布时间,可 以看到校内体的发布几乎与热点事件的报道时间同步。这不禁让人惊讶青年们的速度和对热点信息的敏感 度。正如网友赵丽所说:“教学楼和宿舍有无线网络,出门有手机可以上网,购物中心和餐厅有WIFI,作为年 轻人生活已经离不开屏幕、浏览、发布、转发、评论这些词汇,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你就能成为焦点,那 种感觉令人上瘾,久而久之你就会养成时时关注的习惯。”毋庸置疑,当代青年亚文化主体想要在信息洪流 中提高自己的关注度,就必须实时发布、实时互动、快速揭露事实、宣泄情绪、号召行动,使信息具有强烈的现 场报道感和现场参与感。换言之,利用新媒体形式,青年第一时间发布或转发自己创造的以文本、图像、音频、 视频为载体的青年亚文化,在吸引关注,提升人气的同时,他们创造自己的文化,并得到即时广泛的传播。 综上所述,可看出新媒体促进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化变迁。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以其自身开放、 自由、多领域、全方位等特性对传统媒体构成挑战和对抗。新媒体把青年群体的关注从传统媒体上吸引过来, 形成新鲜的文化刺激,从而在新媒体所提供的平台上激发与催生了青年亚文化的变迁,使青年群体在对新媒 体的强烈兴趣中,更新已有亚文化形式并创造出以新媒体为依托的新青年亚文化;另一方面,每一种新媒体 形式的产生,其最初的实践者和最热烈的追捧者总是那些处于非主导地位,迫切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 同的青年群体,恰巧新媒体技术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极为丰富的材料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可以说,青年 群体对新媒体技术的分享和使用过程,是向主导文化争夺话语权。形成表达自身价值的途径、方式与空间,并 更新、创造属于自身的文化方式的过程。 同样,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化变迁也促进了新媒体的更新与发展。为了更好地迎合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要 求,新媒体形式不论在软件还是硬件方面都在不断推陈出新。在软件方面,群落里的青年群体虽然在虚拟空 间上交流,但他们需要更加真实的环境和表达去缩小距离感,所以新媒体社交平台从最初单单提供文字和图 片等简单服务,慢慢升级到可以提供颜文字、图片、表情符号、音频、视频、flash等项目的综合性服务,使得群 体成员感觉彼此就在身边,并非身处异地;青年们也需要使自己引起关注、凸显个性、寻找自我认同,所以绘 声绘影、PS、moviemaker、ACDSee、iebook等众多软件分布在新媒体平台上成为青年创造自己文化的工具。在 .21・ 当代青年研究 2012年第5期 总第314期 硬件方面,随着青年亚文化群体对信息发布及反馈的即时性需求日益强烈,从厚重的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 再到现在ipad平板电脑;从普通手机到智能手机再到iphone手机和3G手机;从一线一机的拨号上网升级 为局域网再到WiFi无线覆盖和3G网络覆盖。手机和电脑如此便携 上网不再有地域和时间的,而且方 便快捷,真正满足了青年亚文化主体对属于自己的文化时时关注、时时更新、时时创造的需求。 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中.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开始进一步对话与交融。新媒体对青年亚文化构成 要素的技术重组和创建。催生了新型的表达方式,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多元化的青年亚文化不但丰富 了新媒体自身的信息内容,也促使传统媒体和主导文化无法忽视新媒体上众多的亚文化实践及其文化符号 和意义。事实上,在新媒体上产生的青年亚文化实践活动已经开始引发主流媒体的关注。“亚文化事件的传 播,拓宽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途径,从而促使主导文化吸纳民主和宽容的理念。”嘞新媒体环境中的青年亚 文化以青年群体特有的方式,与主导文化进行沟通对话,从而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创造和变迁提供了多元的、 开放的可能 参考文献: [11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23. 【21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l(4):166. 【3】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6 【4】【51胡疆锋.恶搞与青年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8(6):25,20. f61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m.文艺研究,2010(12):32. 【7】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序001. [8】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12):46. Ne'r lIediI and the I柚固啊afYouth S.1bc岫Shao Le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Ahattact ̄Youth subculture is the additional culture form established by stylization and other symbols by challenging dominant cuhure.It reflects the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oungsters rebellion,conflict, difference as well as their confusion on identity.New media,which embodies the features of instantaneity and cross-culture,is relatively defined on the opposite of traditional media.Moreover,new media possesses the media modality of being in the state of vitrual space,in particular,featured as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individual character.New media has brought about changes in cultural pluralism.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anguage context of new media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media and the changes in youth subculture exempliifed with abundant examples as”fanbase”.”mischievous distortion of New Drunken Concubine”.”textspeak”etc. 1 wot ̄t New Media;Youth Subculture;Fanbase;KUSO;Textspeak 责任编辑 姚胥正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