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新媒体的影响
作者:王君
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0期
摘 要:青年亚文化是在青年群体中非常常见的文化形态之一,高校新媒体作为青年聚居地,受该文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通过对青年亚文化内涵特征的解读以及其对高校新媒体影响的分析,为高校新媒体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高校新媒体;内容;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0-0-02
依托互联网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形式各异的青年亚文化蓬勃发展、层出不穷。网络青年亚文化以其强大的传播力与感染力,從线上到线下深刻影响着青年的生活学习。高校新媒体是以广大在校青年学生作为主要受众的校园媒介平台,其主要作用即为学生提供校园资讯服务,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因而其传播内容以学生传播内容和组织构造深受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特征,在校园媒体中独树一帜,深受好评。 一、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青年亚文化是独属于青年的,也是主流青年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成人文化相对立,代表着独特的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与行为表达,相较而言更加边缘化和占少数地位,通常会以一种颠覆和逆反的态度来面对主流文化。当代青少年成长于网络世界,从小被各种各样网络亚文化所浸染,其身心发展与日常生活受网络亚文化影响颇深,他们既是青年亚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其从属者与追随者。
首先,青年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偏离性。这是与青少年时期个人思想的叛逆、敏感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与后现代主义反主流、反权威、去中心化的特征不谋而合。在传统背景下这种与主流文化的对立是局限而隐秘的,但在消费社会,资本将青年亚文化包装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与消费品来传播推广,并通过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模仿的样本和形象,也就使得青年亚文化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在现代,青年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流行文化所收编,作为其某一分支在社会广为传播。但在表达形式上,青年亚文化还是显现出与传统符号表达的对立与反抗,他们通过这种反抗行为来强调和捍卫自身的价值和特色,并以此来作为对社会阶级矛盾的反应。
其次,情绪化和娱乐化。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群体的社会人生阅历相对浅薄与单一,在感知世界时更多地依赖于感性思维,因而更容易受他人或媒介的影响产生情绪化和群体性行为。这样的特征使得他们在面对消费主义社会对物质、享乐的鼓吹时抵抗力不足,轻易地就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资本所创造的物质世界所裹挟,内心充斥着享乐主义思想,与传统主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万物皆可娱乐,个人享受置于首位成了其人生信条。
最后,创新性。与西方传统的嬉皮士、朋克党、机车党相比,在当今社会,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形式更加丰富与多元,这得益于青少年群体强大的创造能力。他们随着成长所迸发出的对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以及网络社会广泛的互联互通为他们的创新创造提供了精神源泉和技术保障。青少年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一方面不断地对主流社会文化进行学习、模仿,另一方面不断对其发起挑衅与反叛从而彰显、创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这两者之间他们充满着矛盾与徘徊,但这种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也正是青年亚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网络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新媒体内容的影响 (一)称谓符号化
符号是指可以表达除自身以外的其他事物的意义的东西,而且这种意义是在一定范围内约定俗成被大家所认可的。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其外在都是通过符号来表现的,世界本身就是由符号来构成的。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青年群体间已经习惯于用更加形象、简洁、亲昵的称谓来作为彼此的表征形式。这些新的称谓中运用了大量的网络话语和形象。通过新的独特符号,青年们能够更快地拉近彼此的距离,也能更快地理解、交换、保存信息。比如,现在的学生习惯于用“老班”代称班主任,将有一定影响力的内容创作者称为“大大”等。
为了迎合学生在互联网中形成的该习惯,大部分的高校新媒体在其推文中无论是他称还是自称也频繁使用符号化的称谓。如某高校在其百年校庆中将学生志愿者分为服务者和引导者两类。服务志愿者因为身着白绿相间志愿服,给人以干净清新的感觉被称之为“小清新”,引导志愿者因佩戴红色引导袖标被称为“小队长”,在这种情形下,该校新媒体因势利导,在相关的宣传报道中运用这些符号化的称谓,从官方的角度为其正名,不仅摆脱了官方媒体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还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宣传力。 (二)内容的碎片化
青年亚文化强调去中心化,强调对意义的解构,因而其文化内涵的传递通常是碎片的,没有明显外在逻辑的。虽然社会主流文化诟病这种碎片化的表达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传递,缺乏精神内涵和高质量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高速运转、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满足了现代青年人的内心需求即“我只要一个结果,过程可以美妙,但不是我的目的”。 与此相对应,在高校新媒体所发布的内容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编辑用最精炼的内容直接给受众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个故事、可能是一组照片、可能是一段视频,甚至可能都有,但它们毫无关联。内容的碎片化给了受众更加自由的使用体验,方便他们随时进入和离开以适应现代社会应接不暇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网络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新媒体组织架构的影响 (一)交流方式的创新
在主流社会中对于信息的传达主要是通过正式官方的红头文件、通知等公文,用层级递进的方式面向群体进行传播。而现在的学生管理经验显示,青少年群体对正式公文带有一种天然的漠视和抵触情绪,他们不愿意阅读有规范格式、略显“冗长”的文字内容,更喜欢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和交流。为了顺应青年群体喜欢自我表达、灵活多变的特点,各高校的学生管理组织都设立了专门的微信、微博账号方便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在师生间构建一个短、平、快的信息发布、沟通交流平台。 (二)激励形式创新
大学生作为高校新媒体运营的主力军,是决定该组织是否高效、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如何调动其工作参与的积极性是所有高效新媒体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人格日渐成熟时期,自我知觉意识开始增强,相较于主流成人社会的物质利益激励,他们更在意他人和社会的肯定与认同,渴望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和存在感。基于此,很多优秀的高校新媒体团队非常重视团队文化的建设,通过定制统一的带有自己logo的工作服及相关周边产品为团队成员打造一个统一的形象,以加强归属感。同时,还定期举行团建活动和学习沙龙,增加团体的凝聚力、协调力。此外,指导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会经常为大家提供点心、饮料以此表达对同学们的关怀和安慰。 参考文献:
[1]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陈龙.媒介文化通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4]陈一.炫目与自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5]唐平秋,李勇图.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犬儒主义倾向及对策探究[J].教学与研究,2017(2).
[6]马中红,陈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7]The Commonwealth Secretariat,纪秋发.代的希望: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的年轻人[J].北京青年研究,2018(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