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贵州省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
为𝐶𝑢(𝑂𝐻)2⋅𝐶𝑢𝐶𝑂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𝐶𝑢(𝑂𝐻)2⋅2𝐶𝑢𝐶𝑂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𝐶𝑢(𝑂𝐻)2⋅𝐶𝑢𝐶𝑂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𝐶𝑢(𝑂𝐻)2⋅2𝐶𝑢𝐶𝑂3
2. 金丝桃苷是从中药材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式如图:下列关于金丝桃苷的叙述,错误的是( )
𝐵. 𝐻𝐶𝑙 稀氨水 𝐶. 𝑁𝑂 稀𝐻2𝑆𝑂4 𝐷. 𝐶𝑂2 饱和𝑁𝑎𝐻𝐶𝑂3溶液
A.𝐴
5. 对于下列实验,能正确描述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2−
A.用𝑁𝑎2𝑆𝑂3溶液吸收少量𝐶𝑙2:3𝑆𝑂3+𝐶𝑙2+𝐻2𝑂=2𝐻𝑆𝑂3+2𝐶𝑙−+𝑆𝑂4
B.𝐵 C.𝐶 D.𝐷
B.向𝐶𝑎𝐶𝑙2溶液中通入𝐶𝑂2:𝐶𝑎2++𝐻2𝑂+𝐶𝑂2=𝐶𝑎𝐶𝑂3↓+2𝐻+ C.向𝐻2𝑂2溶液中滴加少量𝐹𝑒𝐶𝑙3:2𝐹𝑒3++𝐻2𝑂2=𝑂2↑+2𝐻++2𝐹𝑒2+
A.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C.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3. 𝑁𝐴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2.4𝐿(标准状况)氮气中含有7𝑁𝐴个中子 B.1𝑚𝑜𝑙重水比1𝑚𝑜𝑙水多𝑁𝐴个质子
C.12𝑔石墨烯和12𝑔金刚石均含有𝑁𝐴个碳原子 D.1𝐿 1𝑚𝑜𝑙⋅𝐿−1 𝑁𝑎𝐶𝑙溶液含有28𝑁𝐴个电子
4. 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
A.负载通过0.04𝑚𝑜𝑙电子时,有0.224𝐿 (标准状况)𝑂2参与反应 B.正极区溶液的𝑝𝐻降低、负极区溶液的𝑝𝐻升高
3−
C.电池总反应为4𝑉𝐵2+1102+200𝐻−+6𝐻2𝑂=8𝐵(𝑂𝐻)−4+4𝑉𝑂4 +D.同浓度同体积𝑁𝐻4𝐻𝑆𝑂4溶液与𝑁𝑎𝑂𝐻溶液混合:𝑁𝐻4+𝑂𝐻−=𝑁𝐻3⋅𝐻2𝑂
B.分子含21个碳原子
D.不能与金属钠反应
6. 一种高性能的碱性硼化钒(𝑉𝐵2 )−−空气电池如图所示,其中在𝑉𝐵2电极发生反应:𝑉𝐵2+160𝐻−−
3−
11𝑒−=𝑉𝑂4+2𝐵(𝑂𝐻)−4+4𝐻2𝑂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气体 溶液 𝐴. 𝐻2𝑆 稀盐酸 D.电流由复合碳电极经负载、𝑉𝐵2电极、𝐾𝑂𝐻溶液回到复合碳电极
第1页 共20页 ◎ 第2页 共20页
7. 𝑊、𝑋、𝑌、𝑍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四种元素的核外电子总数满足𝑋+𝑌=𝑊+𝑍;化合物𝑋𝑊3
与𝑊𝑍相遇会产生白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非金属性:𝑊>𝑋>𝑌>𝑍 C.元素𝑋的含氧酸均为强酸
B.原子半径:𝑍>𝑌>𝑋>𝑊 D.𝑌的氧化物水化物为强碱
溶液中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𝑝𝐻如下表所示:
二、非选择题:共58分。第8~1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1~12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3分。
氯可形成多种含氧酸盐,广泛应用于杀菌、消毒及化工领域。实验室中利用如图装置(部分装置省略)制备 𝐾𝐶𝑙𝑂3和𝑁𝑎𝐶𝑙𝑂,探究其氧化还原性质。
金属离子 开始沉淀时(𝑐=0.01 𝑚𝑜𝑙⋅𝐿−1)的𝑝𝐻 沉淀完全时(𝑐=1.0×10−5𝑚𝑜𝑙⋅𝐿−1)的𝑝𝐻 回答下列问题:
𝑁𝑖2+ 7.2 8.7 𝐴𝑙3+ 3.7 4.7 𝐹𝑒3+ 2.2 3.2 𝐹𝑒2+ 7.5 9.0 (1)“碱浸”中𝑁𝑎𝑂𝐻的两个作用分别是________。为回收金属,用稀硫酸将“滤液①”调为中性,生成沉淀。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2)“滤液②”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________。
(3)“转化”中可替代𝐻2𝑂2的物质是________。若工艺流程改为先“调𝑝𝐻”后“转化”,即
回答下列问题:
(1)盛放𝑀𝑛𝑂2粉末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𝑎中的试剂为________。
(2)𝑏中采用的加热方式是________。𝑐中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采用冰水浴冷却的目的是________。
(3)𝑑的作用是( ),可选用试剂( ) (填标号)。 A.𝑁𝑎2𝑆
(4)反应结束后,取出𝑏中试管,经冷却结晶,________,________,干燥,得到𝐾𝐶𝑙𝑂3晶体。
(5)取少量𝐾𝐶𝑙𝑂3和𝑁𝑎𝐶𝑙𝑂溶液分别置于1号和2号试管中,滴加中性𝐾𝐼溶液。1号试管溶液颜色不变。2号试管溶液变为棕色,加入𝐶𝐶𝑙4振荡,静置后𝐶𝐶𝑙4层显________色。可知该条件下𝐾𝐶𝑙𝑂3的氧化能力________𝑁𝑎𝐶𝑙𝑂(填“大于”或“小于”)。
某油脂厂废弃的油脂加氢镍催化剂主要含金属𝑁𝑖、𝐴𝑙、𝐹𝑒及其氧化物,还有少量其他不溶性物质。采用如图工艺流程回收其中的镍制备硫酸镍晶体(𝑁𝑖𝑆𝑂4⋅7𝐻2𝑂 ):
第3页 共20页 ◎ 第4页 共20页
,“滤液③”中可能含有的杂质离子为________。
(4)利用上述表格数据,计算𝑁𝑖(𝑂𝐻)2的𝐾𝑠𝑝=________(列出计算式)。如果“转化”后的溶液中𝑁𝑖2+浓度为1.0𝑚𝑜𝑙⋅𝐿−1,则“调𝑝𝐻”应控制的𝑝𝐻范围是________。
D.𝐻2𝑆𝑂4
(5)硫酸镍在强碱溶液中用𝑁𝑎𝐶𝑙𝑂氧化,可沉淀出能用作镍镉电池正极材料的𝑁𝑖𝑂𝑂𝐻.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6)将分离出硫酸镍晶体后的母液收集、循环使用,其意义是________。
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乙烯是综合利用𝐶𝑂2的热点研究领域。回答下列问题:
B.𝑁𝑎𝐶𝑙
C.𝐶𝑎(𝑂𝐻)2
解释放氢气:
+3−
3𝑁𝐻3𝐵𝐻3+6𝐻2𝑂=3𝑁𝐻4+𝐵3𝑂6+9𝐻2
3−𝐵3𝑂6的结构为
.在该反应中,𝐵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
(3)𝑁𝐻3𝐵𝐻3分子中,与𝑁原子相连的𝐻呈正电性(𝐻𝛿+),与𝐵原子相连的𝐻呈负电性(𝐻𝛿−),电负性大小顺序是________。与𝑁𝐻3𝐵𝐻3原子总数相等的等电子体是________(写分子式),其熔点比𝑁𝐻3𝐵𝐻3__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在𝑁𝐻3𝐵𝐻3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作用,也称“双氢键”。
(4)研究发现,氨硼烷在低温高压条件下为正交晶系结构,晶胞参数分别为𝑎𝑝𝑚、𝑏𝑝𝑚、𝑐𝑝𝑚,𝛼=𝛽=𝛾=90∘.氨硼烷的2×2×2超晶胞结构如图所示。氨硼烷晶体的密度𝜌=________𝑔⋅𝑐𝑚−3(列出计算式,设𝑁𝐴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1)𝐶𝑂2催化加氢生成乙烯和水的反应中,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𝑛(𝐶2𝐻4):𝑛(𝐻2𝑂)=________。当反应达到
平衡时,若增大压强,则𝑛(𝐶2𝐻4)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理论计算表明。原料初始组成𝑛(𝐶𝑂2):𝑛(𝐻2)=1:3,在体系压强为0.1𝑀𝑃𝑎,反应达到平衡时,四种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𝑥随温度𝑇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表示𝐶2𝐻4、𝐶𝑂2变化的曲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𝐶𝑂2催化加氢合成𝐶2𝐻4反应的△𝐻________0 (填“大于”或“小于”)。
(3)根据图中点𝐴(440𝐾, 0.39),计算该温度时反应的平衡常数𝐾𝑝=________(𝑀𝑃𝑎)−3(列出计算式。以分压表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4)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乙烯反应往往伴随副反应,生成𝐶3𝐻6、𝐶3𝐻8、𝐶4𝐻8等低碳烃。一定温度和压强条件下,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和乙烯选择性,应当________。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化学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氨硼烷(𝑁𝐻3𝐵𝐻3)含氢量高、热稳定性好,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固体储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苯基环丁烯酮(𝑃𝐶𝐵𝑂)是一种十分活泼的反应物,可利用它的开环反应合成一系列多官能
团化合物。近期我国科学家报道用𝑃𝐶𝐵𝑂与醛或酮发生[4+2]环加成反应,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多官能团化合物(𝐸),部分合成路线如图:
已知如下信息:
(1)𝐻、𝐵、𝑁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__。根据对角线规则,𝐵的一些化学性质与元素________的相似。
(2)𝑁𝐻3𝐵𝐻3分子中,𝑁−𝐵化学键称为________键,其电子对由________提供。氨硼烷在催化剂作用下水
回答下列问题:
(1)𝐴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
第5页 共20页 ◎ 第6页 共20页
(2)𝐵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3)由𝐶生成𝐷所用的试剂和反应条件为________;该步反应中,若反应温度过高,𝐶易发生脱羧反应,生成分子式为𝐶8𝐻8𝑂2的副产物,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4)写出化合物𝐸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𝐸中手性碳(注: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的个数为________。
(5)𝑀为𝐶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已知:1𝑚𝑜𝑙 𝑀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充分反应能放出2𝑚𝑜𝑙二氧化碳;𝑀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对苯二甲酸。𝑀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6)对于
,选用不同的取代基𝑅′,在催化剂作用下与𝑃𝐶𝐵𝑂发生的[4+2]反应进行深入研究,
𝑅′对产率的影响见下表:
𝑅′ −𝐶𝐻3 −𝐶2𝐻5 −𝐶𝐻2𝐶𝐻2𝐶6𝐻5 产率/% 91 80 63 请找出规律,并解释原因________。
第7页 共20页 ◎第8页 共20页
参与试题解析
2020年贵州省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答案】 C
【考点】
古诗文中的化学 硅和二氧化硅 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解析】
𝐴.𝐶𝑢(𝑂𝐻)2⋅𝐶𝑢𝐶𝑂3和𝐶𝑢(𝑂𝐻)2⋅2𝐶𝑢𝐶𝑂3均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纤维素或蛋白质均能水解; 𝐵.𝐶𝑢(𝑂𝐻)2⋅𝐶𝑢𝐶𝑂3和𝐶𝑢(𝑂𝐻)2⋅2𝐶𝑢𝐶𝑂3中除𝑂元素外,𝐶、𝐻、𝐶𝑢均为最高价; 𝐶.𝐶𝑢(𝑂𝐻)2⋅𝐶𝑢𝐶𝑂3和𝐶𝑢(𝑂𝐻)2⋅2𝐶𝑢𝐶𝑂3均能与酸反应,不与碱反应; 𝐷.通过计算判断比较铜的质量分数大小。 【解答】
𝐴.𝐶𝑢(𝑂𝐻)2⋅𝐶𝑢𝐶𝑂3和𝐶𝑢(𝑂𝐻)2⋅2𝐶𝑢𝐶𝑂3均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纤维素或蛋白质均能水解,长期在潮湿环境中易腐烂变质,则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故𝐴正确;
𝐵.𝐶𝑢(𝑂𝐻)2⋅𝐶𝑢𝐶𝑂3和𝐶𝑢(𝑂𝐻)2⋅2𝐶𝑢𝐶𝑂3中除𝑂元素外,𝐶、𝐻、𝐶𝑢均为最高价,无还原性,不能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则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故𝐵正确;
𝐶.𝐶𝑢(𝑂𝐻)2⋅𝐶𝑢𝐶𝑂3和𝐶𝑢(𝑂𝐻)2⋅2𝐶𝑢𝐶𝑂3均能与酸反应,不与碱反应,则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碱不耐酸,故𝐶错误;
𝐷.𝐶𝑢(𝑂𝐻2)⋅𝐶𝑢𝐶𝑂3中铜的质量分数为222×100%,𝐶𝑢(𝑂𝐻2)⋅2𝐶𝑢𝐶𝑂3中铜的质量分数为346×100%,则𝐶𝑢(𝑂𝐻2)⋅𝐶𝑢𝐶𝑂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𝐶𝑢(𝑂𝐻2)⋅2𝐶𝑢𝐶𝑂3,故𝐷正确; 【点评】
本题以《千里江山图》为载体,考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涉及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和盐的通性,基础考查,难度中等。 2. 【答案】 D
【考点】
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解析】
𝐴、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碳氧双键和苯环; 𝐵、由图可知金丝桃苷的分子式𝐶21𝐻20𝑂12; 𝐶、分子中含有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 𝐷、分子结构可知结构中含有羟基; 【解答】
𝐴、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碳氧双键和苯环,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故𝐴正确; 𝐵、由图可知金丝桃苷的分子式𝐶21𝐻20𝑂12,则分子含21个碳原子,故𝐵正确;
128
192
𝐶、分子中含有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即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故𝐶正确; 𝐷、分子结构可知结构中含有羟基,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故𝐷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侧重考查酚、烯烃、醇、醚和酮的性质,明确官能团及其性质关系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3. 【答案】 C
【考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 【解析】
𝐴.一个氮气分子有14个中子; 𝐵.重水和水的质子数相等;
𝐶.根据𝑛=𝑀计算物质的量,再比较微粒数;
𝐷.溶剂也要考虑。 【解答】
𝐴.氮气是双原子分子,一个氮气分子有14个中子,22.4𝐿 (标准状况)氮气中含有14𝑁𝐴个中子,故𝐴错误; 𝐵.重水(𝐷2𝑂)和水(𝐻2𝑂)的质子数都是10,1𝑚𝑜𝑙重水比1𝑚𝑜𝑙水都是10𝑁𝐴个质子,故𝐵错误;
𝐶.12𝑔石墨烯𝑛=𝑀=12𝑔/𝑚𝑜𝑙=1𝑚𝑜𝑙,含有𝑁𝐴个碳原子,12𝑔金刚石(𝐶)的物质的量𝑛=𝑀=12𝑔/𝑚𝑜𝑙=1𝑚𝑜𝑙,含有𝑁𝐴个碳原子,故𝐶正确;
𝐷.1𝐿 1𝑚𝑜𝑙⋅𝐿−1 𝑁𝑎𝐶𝑙溶质含有28𝑁𝐴个电子,溶剂水也要考虑,故𝐷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是高频考点,要熟练掌握计算公式,和公式的使用条件,𝐷选项容易思维定式出现错误。 4.
【答案】 B
【考点】 氨的化学性质 【解析】
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而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若形成喷泉,则气体极易溶于液体或气体极易与液体反应,以此来解答。 【解答】
𝐴、𝐻2𝑆在稀盐酸中溶解度小,且与稀盐酸不反应,不能出现喷泉,故𝐴错误;
𝐵.𝐻𝐶𝑙气体极易溶于稀氨水,且氯化氢气体与氨水反应生成氯化铵,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故𝐵正确; 𝐶、一氧化氮不溶于稀𝐻2𝑆𝑂4,也不与稀𝐻2𝑆𝑂4反应,不能出现喷泉,故𝐶错误;
𝐷、二氧化碳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也不与饱和碳酸氢钠反应,不能出现喷泉,故𝐷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实验装置综合,为高频考点,把握喷泉实验的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物质性质及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气体极易溶于液体或气体极易与液体反应可形成喷泉,题目难度不大。 5. 【答案】
𝑚
12𝑔
𝑚
12𝑔
𝑚
第9页 共20页 ◎ 第10页 共20页
A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解析】
𝐴.符合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强制弱规律, 𝐵.向𝐶𝑎𝐶𝑙2溶液中通入𝐶𝑂2不反应;
𝐶.不符合客观事实,氧气氧化二价铁离子;
𝐷.不符合客观事实,氢氧根优先与氢离子反应。 【解答】
2−−2−
𝐴.用𝑁𝑎2𝑆𝑂3溶液吸收少量𝐶𝑙2:3𝑆𝑂3+𝐶𝑙2+𝐻2𝑂=2𝐻𝑆𝑂3+2𝐶𝑙−+𝑆𝑂4,符合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强制弱规律,故𝐴正确;
𝐵.弱酸不能制强酸,向𝐶𝑎𝐶𝑙2溶液中通入𝐶𝑂2不反应,故𝐵错误;
𝐶.向𝐻2𝑂2溶液中滴加少量𝐹𝑒𝐶𝑙3,𝐹𝑒𝐶𝑙3做催化剂,促进双氧水的分解,氧气的氧化性大于三价铁离子,弱氧化剂不能制强氧化剂,故𝐶错误;
𝐷.不符合客观事实,氢氧根优先与酸性更强的氢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𝐻++𝑂𝐻−=𝐻2𝑂,故𝐷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原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重点考查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掌握强制弱的原理,难度中等。 6. 【答案】 B
【考点】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
𝐴、正极氧气得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
3−−
𝐵、根据负极𝑉𝐵2+160𝐻−−11𝑒−=𝑉𝑂4+2𝐵(𝑂𝐻)−4+4𝐻2𝑂消耗氢氧根离子,正极𝑂2+4𝑒+2𝐻2𝑂=40𝐻−分析解答;
3−−−
𝐶、负极:𝑉𝐵2+160𝐻−−11𝑒−=𝑉𝑂4+2𝐵(𝑂𝐻)−4+4𝐻2𝑂,正极:𝑂2+4𝑒+2𝐻2𝑂=40𝐻,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求总的电极反应式;
𝐷、原电池中电流由正极经过外电路向负极,由此分析解答。 【解答】
𝐴、正极氧气得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𝑂2+4𝑒−+2𝐻2𝑂=40𝐻−,由电极反应式可知,消耗1𝑚𝑜𝑙氧气转移4𝑚𝑜𝑙电子,则负载通过0.04𝑚𝑜𝑙电子时,有0.224𝐿 (标准状况)𝑂2参与反应,故𝐴正确;
3−−
𝐵、根据负极𝑉𝐵2+160𝐻−−11𝑒−=𝑉𝑂4+2𝐵(𝑂𝐻)−4+4𝐻2𝑂消耗氢氧根离子,正极𝑂2+4𝑒+2𝐻2𝑂=40𝐻−,则正极区溶液的𝑝𝐻升高、负极区溶液的𝑝𝐻降低,故𝐵错误;
3−−−
𝐶、负极:𝑉𝐵2+160𝐻−−11𝑒−=𝑉𝑂4+2𝐵(𝑂𝐻)−4+4𝐻2𝑂…①,正极:𝑂2+4𝑒+2𝐻2𝑂=40𝐻…②,
3−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即4①+11②得:4𝑉𝐵2+1102+200𝐻−+6𝐻2𝑂=8𝐵(𝑂𝐻)−4+4𝑉𝑂4,故𝐶正确; 𝐷、原电池中电流由正极经过外电路向负极,则电流由复合碳电极经负载、𝑉𝐵2电极、𝐾𝑂𝐻溶液回到复合碳电极,故𝐷正确; 【点评】
本题考查原电池及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注意把握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利用电子守恒计算。 7. 【答案】
D
【考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解析】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化合物𝑋𝑊3与𝑊𝑍相遇会产生白烟,先假设是氨气和氯化氢,再结合四种元素的核外电子总数满足𝑋+𝑌=𝑊+𝑍,推导出𝑊、𝑋、𝑌、𝑍分别是𝐻、𝑁、𝑁𝑎、𝐶𝑙,据此答题。 【解答】
𝐴.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非金属性𝐶𝑙>𝑁>𝐻>𝑁𝑎,故𝐴错误;
𝐵.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原子半径:𝑁𝑎>𝐶𝑙>𝑁>𝐻,故𝐵错误;
𝐶.元素𝑋的含氧酸有和亚,亚是弱酸,故𝐶错误; 𝐷.𝑌的氧化物水化物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强碱,故𝐷正确; 【点评】
本题以推断的形式考查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高频考点,要熟练掌握周期表的结构,要熟悉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正确推断出元素后才能做题。
二、非选择题:共58分。第8~1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1~12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3分。 【答案】
圆底烧瓶,饱和食盐水
水浴加热,𝐶𝑙2+20𝐻−𝐶𝑙𝑂−+𝐶𝑙−+𝐻2𝑂,避免生成𝑁𝑎𝐶𝑙𝑂3 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AC 过滤,少量的冷水洗涤 紫,小于
【考点】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
实验目的制备𝐾𝐶𝑙𝑂3和𝑁𝑎𝐶𝑙𝑂,并探究其氧化还原性质;
实验原理:3𝐶𝑙2+6𝐾𝑂𝐻𝐾𝐶𝑙𝑂3+5𝐾𝐶𝑙+3𝐻2𝑂,𝐶𝑙2+2𝑁𝑎𝑂𝐻𝑁𝑎𝐶𝑙𝑂+𝑁𝑎𝐶𝑙+3𝐻2𝑂;
实验装置:最左侧为制取氯气装置,𝑎为除杂装置,杂质为挥发的氯化氢和水,后面还要通入溶液,没有必要除水,所以𝑎中用饱和食盐水除氯化氢,
装置𝑏 用来制取𝐾𝐶𝑙𝑂3,装置𝑐 用来制取𝑁𝑎𝐶𝑙𝑂,装置𝑑用来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
(1)根据形状和用途判断,盛放𝑀𝑛𝑂2粉末的仪器名称是圆底烧瓶,𝑎为除杂装置,杂质为挥发的氯化氢和水,所以𝑎中用饱和食盐水除氯化氢;
(2)根据装置图看出𝑏中采用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𝑐中化学反应:𝐶𝑙2+2𝑁𝑎𝑂𝐻𝑁𝑎𝐶𝑙𝑂+𝑁𝑎𝐶𝑙+𝐻2𝑂改离子方程式,氢氧化钠与氯气反应有多种情况,温度高时生成𝑁𝑎𝐶𝑙𝑂3采用冰水浴冷却的目的是提高产品的纯度;
(3)𝑑为尾气处理装置,作用是装置𝑑用来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可选用试剂可以和氯气反应的物质𝑁𝑎2𝑆和𝐶𝑎(𝑂𝐻)2;
(4)𝑏试管中的溶质主要是𝐾𝐶𝑙𝑂3,𝐾𝐶𝑙,𝐾𝐶𝑙𝑂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冷却结晶,析出𝐾𝐶𝑙𝑂3晶体,经过过滤得到𝐾𝐶𝑙𝑂3晶体,表面还有𝐾𝐶𝑙杂质,通过冷水洗涤减少𝐾𝐶𝑙𝑂3的损失;
△
第11页 共20页 ◎ 第12页 共20页
(5)取少量𝐾𝐶𝑙𝑂3和𝑁𝑎𝐶𝑙𝑂溶液分别置于1号和2号试管中,滴加中性𝐾𝐼溶液,1号试管溶液颜色不变,说明𝐾𝐶𝑙𝑂3没有和𝐾𝐼溶液反应,2号试管溶液变为棕色,说明𝑁𝑎𝐶𝑙𝑂和𝐾𝐼溶液反应生成了碘单质,加入𝐶𝐶𝑙4振荡,碘单质易溶解于𝐶𝐶𝑙4中,静置后𝐶𝐶𝑙4层显紫色。可知该条件下𝐾𝐶𝑙𝑂3的氧化能力比𝑁𝑎𝐶𝑙𝑂差。 【解答】
根据形状和用途判断,盛放𝑀𝑛𝑂2粉末的仪器名称是圆底烧瓶,𝑎为除杂装置,杂质为挥发的氯化氢和水,后面还要通入溶液,没有必要除水,所以𝑎中用饱和食盐水除氯化氢,𝑎中的试剂为饱和食盐水; 故答案为:圆底烧瓶;饱和食盐水;
根据装置图看出𝑏中采用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𝑐中化学反应:𝐶𝑙2+2𝑁𝑎𝑂𝐻𝑁𝑎𝐶𝑙𝑂+𝑁𝑎𝐶𝑙+𝐻2𝑂,改离子方程式:𝐶𝑙2+20𝐻−𝐶𝑙𝑂−+𝐶𝑙−+𝐻2𝑂,氢氧化钠与氯气反应有多种情况,温度高时生成𝑁𝑎𝐶𝑙𝑂3.采用冰水浴冷却的目的是提高产品的纯度;
故答案为:水浴加热;𝐶𝑙2+20𝐻−𝐶𝑙𝑂−+𝐶𝑙−+𝐻2𝑂;避免生成𝑁𝑎𝐶𝑙𝑂3;
𝑑为尾气处理装置,作用是装置𝑑用来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可选用试剂为可以和氯气反应的物质𝑁𝑎2𝑆和𝐶𝑎(𝑂𝐻)2;
故答案为: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𝐴𝐶;
𝑏试管中的溶质主要是𝐾𝐶𝑙𝑂3,𝐾𝐶𝑙,𝐾𝐶𝑙𝑂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冷却结晶,析出𝐾𝐶𝑙𝑂3晶体,经过过滤得到𝐾𝐶𝑙𝑂3晶体,表面还有𝐾𝐶𝑙杂质,通过冷水洗涤减少𝐾𝐶𝑙𝑂3的损失; 故答案为:过滤;少量的冷水洗涤;
取少量𝐾𝐶𝑙𝑂3和𝑁𝑎𝐶𝑙𝑂溶液分别置于1号和2号试管中,滴加中性𝐾𝐼溶液,1号试管溶液颜色不变,说明𝐾𝐶𝑙𝑂3没有和𝐾𝐼溶液反应,2号试管溶液变为棕色,说明𝑁𝑎𝐶𝑙𝑂和𝐾𝐼溶液反应生成了碘单质,加入𝐶𝐶𝑙4振荡,碘单质易溶解于𝐶𝐶𝑙4中,静置后𝐶𝐶𝑙4层显紫色。可知该条件下𝐾𝐶𝑙𝑂3的氧化能力比𝑁𝑎𝐶𝑙𝑂差; 故答案为:紫;小于。
【点评】
本题是制备实验,以制备𝐾𝐶𝑙𝑂3和𝑁𝑎𝐶𝑙𝑂,探究其氧化还原性质,考查学生实验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要有扎实的实验功底和化学学科素养。 【答案】
−
除去油脂、溶解铝及其氧化物,𝐴𝑙𝑂2+𝐻++𝐻2𝑂=𝐴𝑙(𝑂𝐻)3↓或[𝐴𝑙(𝑂𝐻)4]−+𝐻+=𝐴𝑙(𝑂𝐻)3↓+𝐻2𝑂 𝑁𝑖2+、𝐹𝑒2+、𝐹𝑒3+ 𝑂2或空气,𝐹𝑒3+
𝑐(𝑁𝑖2+)𝑐2(𝑂𝐻−)=1.0×10−5𝑚𝑜𝑙⋅𝐿−1×1×10−5.3𝑚𝑜𝑙/𝐿×1×10−5.3𝑚𝑜𝑙/𝐿=1×10−15.6(𝑚𝑜𝑙⋅𝐿−1)3,3.2∼6.2
2𝑁𝑖2++𝐶𝑙𝑂ˉ+40𝐻ˉ=2𝑁𝑖𝑂𝑂𝐻↓+𝐶𝑙ˉ+𝐻2𝑂 提高镍的回收率
【考点】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除杂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解析】
由工艺流程分析可得,向废镍催化剂中加入𝑁𝑎𝑂𝐻溶液进行碱浸,可除去油脂,并发生反应2𝐴𝑙+2𝑁𝑎𝑂𝐻+2𝐻2𝑂=2𝑁𝑎𝐴𝑙𝑂2+3𝐻2↑、𝐴𝑙2𝑂3+2𝑁𝑎𝑂𝐻=2𝑁𝑎𝐴𝑙𝑂2+𝐻2𝑂将𝐴𝑙及其氧化物溶解,得到的滤液①含有𝑁𝑎𝐴𝑙𝑂2,滤饼①为𝑁𝑖、𝐹𝑒及其氧化物和少量其他不溶性杂质,加稀𝐻2𝑆𝑂4酸浸后得到含有𝑁𝑖2+、𝐹𝑒2+、𝐹𝑒3+的滤液②,𝐹𝑒2+经𝐻2𝑂2氧化为𝐹𝑒3+后,加入𝑁𝑎𝑂𝐻调节𝑝𝐻使𝐹𝑒3+转化为𝐹𝑒(𝑂𝐻)3沉淀除去,再控制
𝑝𝐻浓缩结晶得到硫酸镍的晶体,据此分析解答问题。 【解答】
根据分析可知,向废镍催化剂中加入𝑁𝑎𝑂𝐻溶液进行碱浸,可除去油脂,并将𝐴𝑙及其氧化物溶解,滤液①中
−
含有𝑁𝑎𝐴𝑙𝑂2(或𝑁𝑎[𝐴𝑙(𝑂𝐻)4]),加入稀硫酸可发生反应𝐴𝑙𝑂2+𝐻++𝐻2𝑂=𝐴𝑙(𝑂𝐻)3↓或[𝐴𝑙(𝑂𝐻)4]−+𝐻+=𝐴𝑙(𝑂𝐻)3↓+𝐻2𝑂;
−
故答案为:除去油脂、溶解铝及其氧化物;𝐴𝑙𝑂2+𝐻++𝐻2𝑂=𝐴𝑙(𝑂𝐻)3↓或[𝐴𝑙(𝑂𝐻)4]−+𝐻+=𝐴𝑙(𝑂𝐻)3↓+𝐻2𝑂;
加入稀硫酸酸浸,𝑁𝑖、𝐹𝑒及其氧化物溶解,所以“滤液②”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𝑁𝑖2+、𝐹𝑒2+、𝐹𝑒3+, 故答案为:𝑁𝑖2+、𝐹𝑒2+、𝐹𝑒3+;
“转化”中𝐻2𝑂2的作用是将𝐹𝑒2+氧化为𝐹𝑒3+,不能引入杂质,可用𝑂2或空气替代;若将工艺流程改为先“调𝑝𝐻”后“转化”,会使调𝑝𝐻过滤后的溶液中含有𝐹𝑒2+、则滤液③中可能含有转化生成的𝐹𝑒3+; 故答案为:𝑂2或空气;𝐹𝑒3+;
由上述表格可知,𝑁𝑖2+完全沉淀时的𝑝𝐻=8.7,此时𝑐(𝑁𝑖2+)=1.0×10−5𝑚𝑜𝑙⋅𝐿−1,𝑐(𝐻+)=1.0×10
−8.7
1×10−14
𝑚𝑜𝑙⋅𝐿,则𝑐(𝑂𝐻)=𝑐(𝐻+)=1×10−8.7=1×10−5.3𝑚𝑜𝑙/𝐿,则𝑁𝑖(𝑂𝐻)2的𝐾𝑠𝑝=𝑐(𝑁𝑖2+)𝑐2(𝑂𝐻−)=
𝐾𝑠𝑝𝑐(𝑁𝑖2+)
−1−
𝐾𝑊
1.0×10−5𝑚𝑜𝑙⋅𝐿−1×1×10−5.3𝑚𝑜𝑙/𝐿×1×10−5.3𝑚𝑜𝑙/𝐿=1×10−15.6(𝑚𝑜𝑙⋅𝐿−1)3.如果“转化”后的溶液中𝑁𝑖2+浓度为1.0𝑚𝑜𝑙⋅𝐿−1,为避免镍离子沉淀,𝐾𝑠𝑝=𝑐(𝑁𝑖2+)𝑐2(𝑂𝐻−),𝑐2(𝑂𝐻−)=
=1×
10−15.6(𝑚𝑜𝑙⋅𝐿−1)2,此时𝑐(𝑂𝐻−)=1×10−7.8𝑚𝑜𝑙⋅𝐿−1,则𝑐(𝐻+)=1.0×10−6.2𝑚𝑜𝑙⋅𝐿−1,即𝑝𝐻=6.2;𝐹𝑒3+完全沉淀的𝑝𝐻为3.2,因此“调节𝑝𝐻”应控制的𝑝𝐻范围是3.2∼6.2;
故答案为:𝑐(𝑁𝑖2+)𝑐2(𝑂𝐻−)=1.0×10−5𝑚𝑜𝑙⋅𝐿−1×1×10−5.3𝑚𝑜𝑙/𝐿×1×10−5.3𝑚𝑜𝑙/𝐿=1×10−15.6(𝑚𝑜𝑙⋅𝐿−1)3;3.2∼6.2;
由题干信息,硫酸镍在强碱中被𝑁𝑎𝐶𝑙𝑂氧化得到𝑁𝑖𝑂𝑂𝐻沉淀,即反应中𝑁𝑖2+被氧化为𝑁𝑖𝑂𝑂𝐻沉淀,𝐶𝑙𝑂ˉ被还原为𝐶𝑙ˉ,则根据氧化还原得失电子守恒可得离子方程式为2𝑁𝑖2++𝐶𝑙𝑂ˉ+40𝐻ˉ=2𝑁𝑖𝑂𝑂𝐻↓+𝐶𝑙ˉ+𝐻2𝑂; 故答案为:2𝑁𝑖2++𝐶𝑙𝑂ˉ+40𝐻ˉ=2𝑁𝑖𝑂𝑂𝐻↓+𝐶𝑙ˉ+𝐻2𝑂;
分离出硫酸镍晶体后的母液中还含有𝑁𝑖2+,可将其收集、循环使用,从而提高镍的回收率; 故答案为:提高镍的回收率。
【点评】
本题以化学工艺流程为背景,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平衡常数的计算等知识点,是近年高考的热点题型,属于学科内综合题,考查分析问题能力、提取利用题目信息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等,难度中等,注意(4)中𝑁𝑖2+开始沉淀的𝑝𝐻不能直接利用表中数据,要通过计算获得。 【答案】 1:4,变大 𝑑,𝑐,小于 91× 4(0.039)3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考点】
化学平衡的计算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方程式,可以确定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根据可逆反应的特点分析增大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13页 共20页 ◎ 第14页 共20页
(2)原料初始组成𝑛(𝐶𝑂2):𝑛(𝐻2)=1:3,根据方程式,生成物乙烯与水物质的量之比为1:4,从图中找到关键数据确定代表各组分的曲线;
根据图中代表各组分的曲线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确定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3)原料初始组成𝑛(𝐶𝑂2):𝑛(𝐻2)=1:3,在体系压强为0.1𝑀𝑝𝑎建立平衡,由𝐴点坐标可知,该温度下,氢气和水的物质的量分数均为0.39,生成物乙烯与水物质的量之比为1:4,求出乙烯、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分数,结合化学平衡常数公式计算;
(4)根据催化剂对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和对主反应的选择性,工业上通常要选择合适的催化剂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解答】
𝐶𝑂2催化加氢生成乙烯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𝐶𝑂2+6𝐻2⇌𝐶𝐻2=𝐶𝐻2+4𝐻2𝑂, 则该反应中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𝑛(𝐶2𝐻4):𝑛(𝐻2𝑂)=1:4;
由于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若增大压强,则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𝑛(𝐶2𝐻4)变大,
故答案为:1:4;变大;
由题中信息可知,两反应物初始投料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由图中曲线的起点坐标可知,𝑐和𝑎所表示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之比为1:3、𝑑和𝑏表示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之比为1:4,则结合化学计量数之比可以判断,表示乙烯变化的曲线是𝑑,表示二氧化碳变化曲线的是𝑐;
由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升高温度,乙烯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𝐻小于0, 故答案为:𝑑;𝑐;小于;
原料初始组成𝑛(𝐶𝑂2):𝑛(𝐻2)=1:3,在体系压强为0.1𝑀𝑝𝑎建立平衡,由𝐴点坐标可知,该温度下,氢气和水的物质的量分数均为0.39,则乙烯的物质的量分数为水的四分之一,即乙烯的物质的量分数为的物质的量分数为氢气的三分之一,即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分数为𝐾𝑝=
𝑝(𝐶2𝐻4)⋅𝑝4(𝐻2𝑂)𝑝2(𝐶𝑂2)⋅𝑝6(𝐻2)
9
1
0.393
0.394
【考点】
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及杂化类型判断 晶胞的计算
【解析】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比较和判断元素的相关性质;根据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确定其杂化轨道的类型;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寻找等电子体;根据电负性对化合价的影响比较不同元素的电负性;根据晶胞的质量和体积求晶体的密度。 【解答】
在所有元素中,𝐻原子的半径是最小的,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所以,𝐻、𝐵、𝑁中原子半径最大是𝐵.𝐵与𝑆𝑖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对角线的位置,根据对角线规则,𝐵的一些化学性质与𝑆𝑖元素相似。 故答案为:𝐵;𝑆𝑖。
𝐵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其与3个𝐻原子形成共价键后,其价层电子对只有3对,还有一个空轨道;在𝑁𝐻3中,𝑁原子有一对孤对电子,故在𝑁𝐻3𝐵𝐻3分子中,𝑁−𝐵键为配位键,其电子对由𝑁原子提供。𝑁𝐻3𝐵𝐻3分子中,
3−
𝐵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故其杂化方式为𝑠𝑝3.𝑁𝐻3𝐵𝐻3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水解生成氢气和𝐵3𝑂6,由图中
3−
信息可知,𝐵3𝑂6中每个𝐵原子只形成3个𝜎键,其中的𝐵原子的杂化方式为𝑠𝑝2,因此,𝐵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由𝑠𝑝3变为𝑠𝑝2。
故答案为:配位、𝑁、𝑠𝑝3、𝑠𝑝2。
𝑁𝐻3𝐵𝐻3分子中,与𝑁原子相连的𝐻呈正电性,说明𝑁的电负性大于𝐻;与𝐵原子相连的𝐻呈负电性,说明𝐻的电负性大于𝐵,因此3种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𝑁>𝐻>𝐵.𝑁𝐻3𝐵𝐻3分子中有8个原子,其价电子总数为14,𝑁和𝐵的价电子数的平均值为4,依据等量代换的原则,可以找到其等电子体为𝐶𝐻3𝐶𝐻3.由于𝑁𝐻3𝐵𝐻3分子属于极性分子,而𝐶𝐻3𝐶𝐻3属于非极性分子,两者相对分子质量接近,但是极性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较大,故𝐶𝐻3𝐶𝐻3熔点比𝑁𝐻3𝐵𝐻3低。𝑁𝐻3𝐵𝐻3分子间存在“双氢键”,类比氢键的形成原理,说明其分子间存在𝐻𝛿+与𝐻𝛿−的静电引力。
故答案为:𝑁>𝐻>𝐵、𝐶𝐻3𝐶𝐻3、低、𝐻𝛿+与𝐻𝛿−的静电引力。
在氨硼烷的2×2×2的超晶胞结构中,共有16个氨硼烷分子,晶胞的长、宽、高分别为2𝑎𝑝𝑚、2𝑏𝑝𝑚、2𝑐𝑝𝑚,若将其平均分为8份可以得到8个小长方体,则平均每个小长方体中占有2个氨硼烷分子,小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𝑎𝑝𝑚、𝑏𝑝𝑚、𝑐𝑝𝑚,则小长方体的质量为此,氨硼烷晶体的密度为故答案为:𝑁
62
−30
𝐴𝑎𝑏𝑐×10
31×2𝑔𝑁𝐴𝑎𝑏𝑐×10−30
,二氧化碳
,
=
0.39
×0.1𝑀𝑃𝑎)⋅(0.39×0.1𝑀𝑃𝑎)440.39(×0.1𝑀𝑃𝑎)2⋅(0.39×0.1𝑀𝑃𝑎)63(
=×
4
91(0.039)3(𝑀𝑃𝑎),
−3
故答案为:×
4
(0.039)
3;
31×2𝑔𝑁𝐴
,小长方体的体积为𝑎𝑏𝑐×10−30𝑐𝑚−3,因
工业上通常通过选择合适催化剂,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同时还可以提高目标产品的选择性,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因此,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和乙烯的选择性,应当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故答案为: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能力、识图能力和计算能力,确定图中曲线所代表的化学物质是难点,其关键在于明确物质的量的分数之比等于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在初始投料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前提下,否则不成立),此题难度较大。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化学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答案】 𝐵,𝑆𝑖
配位,𝑁,𝑠𝑝3,𝑠𝑝2
𝑁>𝐻>𝐵,𝐶𝐻3𝐶𝐻3,低,𝐻𝛿+与𝐻𝛿−的静电引力 62
𝑁𝐴𝑎𝑏𝑐×10−30=𝑁
62𝑎𝑏𝑐×10−30
𝐴
𝑔⋅𝑐𝑚−3。
。
【点评】
本题最后有关晶体密度的计算是难点,要求考生能读懂题意,通过观察晶胞结构,确定超晶胞结构中的分子数,并能合理分成8份,从而简化计算。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答案】
2−羟基苯甲醛
第15页 共20页 ◎ 第16页 共20页
乙醇、浓硫酸/加热,
羟基、酯基,2
随着𝑅′体积增大,产率降低;原因是𝑅′体积增大,位阻增大 【考点】
有机物的合成 【解析】
根据合成路线分析可知,𝐴(
)与𝐶𝐻3𝐶𝐻𝑂在𝑁𝑎𝑂𝐻的水溶液中发生题给的已知反应
,生成𝐵(
),𝐵与𝐾𝑀𝑛𝑂4反应,被氧化后
再酸化得到𝐶(
),𝐶再与𝐶𝐻3𝐶𝐻2𝑂𝐻在浓𝐻2𝑆𝑂4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得𝐷
(),𝐷再与苯基环丁烯酮(𝑃𝐶𝐵𝑂)反应得到𝐸
(),据此分析。
【解答】
第17页 共20页 𝐴的结构简式为:,醛基所连的碳为“1”号碳,羟基相连的碳为“2”号碳,所以名称为2−羟基苯甲醛(或水杨醛),
故答案为:2−羟基苯甲醛(或水杨醛);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𝐵的结构简式为:
,
故答案为:;
𝐶(
)与𝐶𝐻3𝐶𝐻2𝑂𝐻在浓𝐻2𝑆𝑂4加热的条件下,发生酸脱羟基醇脱氢的酯化反应得
到𝐷(),即所用试剂为乙醇、浓硫酸,反应条件为加热;在该步反应中,若反
应温度过高,根据副产物的分子式𝐶8𝐻8𝑂2可知,𝐶(
)发生脱羧反应生成
,
故答案为:乙醇、浓硫酸/加热;
化合物𝐸的结构简式为:
,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为:羟基和酯基,𝐸中手性碳
第18页 共20页
◎
原子共有位置为的2个手性碳,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羟基、酯基;2;
𝑀为𝐶()的一种同分异构体,1𝑚𝑜𝑙𝑀与饱和𝑁𝑎𝐻𝐶𝑂3溶液反应能放出2𝑚𝑜𝑙𝐶𝑂2,则𝑀中含有两个羧基(−𝐶𝑂𝑂𝐻),𝑀又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生成对二苯甲酸,所以𝑀分子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
基且处于对位,则𝑀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由表格数据分析可得到规律,随着取代基𝑅′体积的增大,产物的产率降低,出现此规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𝑅′体积增大,从而位阻增大,导致产率降低,
故答案为:随着𝑅′体积增大,产率降低;原因是𝑅′体积增大,位阻增大。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的理解和掌握,题目难度中等,掌握有机的命名、反应条件、官能团名称、手性碳、同分异构等,明确由手性碳及同分异构的书写是解题关键。同时考查了阅读题目获取新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与综合运用知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第19页 共20页 第20页 共2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