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辨证纲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 消渴一一肝火炽盛,津液消耗 气上撞心(胸、胃脘部)一一肝气横逆 心中(胃脘部)疼热一一肝火循经扰胃 饥一一膈上有热,嘈杂似饥 不欲食一一土被木伐,脾运不健
食则吐蛔一一脾胃虚寒,强食不纳,蛔得食味而上窜 下之一一苦寒攻下(误认为实热积滞) 利不止一一更伤脾阳,泻利不止 厥阴病的提纲证不包括: A.气上撞心 B.饥而不欲食 C.厥逆 D.消渴 E.心中疼热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一)乌梅丸证(蛔厥、上热下寒证)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脏厥:脉微
厥、肤冷 阳气衰竭,阴寒极盛 躁无暂安时
补治疗:温复其阳一一四逆加人参汤 蛔厥:
吐蛔一一蛔虫扰动,胃气上逆
心烦、腹痛、呕吐一一蛔虫扰动,气机阻滞 脉微、肢冷一一蛔虫扰动,气血受阻 呈发作性一一蛔虫内伏,时动时静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扰动
治疗:乌梅丸一一寒温并用,安蛔止痛 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 【辨治要点】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主症:时静时烦,腹痛及胃脘疼痛时作时止,痛剧时手足厥冷,有呕吐蛔虫病史,发作与进食有关。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方用乌梅丸。 乌梅丸证的治法是:
第1页
A.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B.寒温并用,健脾止利 C.清上温下,安蛔止呕 D.寒温并用,和胃消痞 E.寒温并用,健脾除湿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乌梅丸证的治法是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下列哪一项是乌梅丸的主治证: A.脏厥 B.寒格 C.久利 D.邪热伤阴 E.热利下重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乌梅丸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 【提要】上热下寒相格拒证的证治。 寒格——寒格于下,拒热于上 【辨治要点】
病机:胃热脾寒,寒热相格。 主症:食入口即吐,下利便溏。 治法:苦寒泄降,辛温通阳。方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三)麻黄升麻汤证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
【提要】上热下寒,正虚阳郁的证治。 伤寒六七日——邪气传里
寸脉沉而迟,手足逆冷——邪陷于里,阳郁不伸 下部脉不至——阳气受损,寒盛于下 喉咽不利——热盛于上,肺热津伤 吐脓血——灼伤肺络
泄利不止——脾虚寒盛,清阳下陷
本证与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虽均为上热下寒证,但本证以邪陷阳郁为主,上热是肺热,下寒是脾寒;乌梅丸证的上热是肝胃有热,下寒是脾肠有寒;干姜黄岑黄连人参汤证的上热是胃热,下寒是脾寒。而且后两者都没有阳气内郁的病机。 【辨治要点】
病机:阳气内郁,肺热脾寒。
主症: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手足厥逆,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治法:发越郁阳,清肺温脾。方用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证的病机是: A.上热下寒,寒热格拒 B.阴阳胜复,寒热错杂
第2页
C.阳气内郁,肺热脾寒 D.正伤邪陷,寒热错杂 E.上热下寒,升降失调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麻黄升麻汤证的病机是阳气内郁,肺热脾寒。
二、厥阴寒证 (一)当归四逆汤证
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提要】论血虚寒凝致厥逆的证治。
【方义】当归四逆汤即桂枝汤去生姜,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血虚寒凝致厥的辨治
手足厥寒一一血虚寒凝,四肢失于温煦 脉细欲绝一一血虚寒凝,血脉运行受阻 内有久寒一一胃素寒,有积饮停痰 伴腹中冷痛,呕吐清涎 病机:血虚寒凝(经脉)
治疗:当归四逆汤一一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兼内有久寒者一一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一一养血温经,暖肝温胃 【辨治要点】
病机:血虚寒凝,血行不畅。 主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或见四肢关节疼痛,身痛腰痛,或见月经衍期,量少色暗,痛经等。 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 下列哪项为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 A.当归、附子、干姜、甘草 B.当归、附子、白芍、生姜、细辛
C.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甘草、大枣 D.当归、附子、白芍、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E.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甘草、生姜、大枣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当归四逆汤组成: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甘草、大枣。
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寒”,其病机是: A.血虚寒凝,气血不畅 B.气虚生寒,血脉不畅 C.血液不足,血脉不畅 D.气滞血瘀,血脉不畅 E.阳虚有寒,四肢不温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寒”,其病机:血虚寒凝,气血不畅。
(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提要】血虚寒凝厥证兼内有久寒的证治。
第3页
【辨治要点】
病机:血虚寒凝,兼肝胃沉寒。
主症:在当归四逆汤证的基础上,兼有脘腹冷痛、呕吐涎沫、寒疝囊缩等肝胃沉寒痼疾。 治法:养血温经,暖肝温胃。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 A.当归四逆加半夏生姜汤 B.当归四逆加干姜附子汤 C.当归四逆加干姜五味子汤 D.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E.当归四逆加生姜五味子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兼内有久寒者一一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一一养血温经,暖肝温胃。
(三)吴茱萸汤证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提要】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吴茱萸汤证378: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干呕一一肝寒犯胃,胃失和降 吐涎沫(清口水)一一浊阴上逆
头痛(巅顶痛)一一寒浊循厥阴经脉上冲 治疗:吴茱萸汤一一暖肝温胃,散寒降浊 【辨治要点】
病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主症:头痛,呕吐或干呕吐涎沫,或少腹冷痛,或腹满寒疝,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紧等。 治法:暖肝温胃,散寒降浊。方用吴茱萸汤。 《伤寒论》吴茱萸汤证凡三条,分载三篇: 一为阳明病“食谷欲呕”(243)
一为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 一为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378) 同点:病机均是寒邪犯胃,浊阴上逆 表现以呕吐为主(胃寒,寒浊不化) 异点:寒邪来路不同 243一一阳明胃寒 309一一脾肾阳虚 378一一肝寒犯胃
吴茱萸汤证的主要头痛部位在: A.前额 B.巅顶 C.枕部 D.头侧 E.整个头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吴茱萸汤证的主要头痛部位在巅顶。
第4页
三、厥阴热证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提要】厥阴热利的证治。 厥阴热利的证治 下利便脓血、里急后重
腹痛、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确诊:以有热故也一一肝热下迫,阴络受损 治疗:白头翁汤一一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辨治要点】
病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
主症:下利便脓血,血色鲜红,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伴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热象。 治法:清热燥湿,凉肝止利。方用白头翁汤。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白头翁汤的适应证: A.下利便脓血,血色鲜红 B.滑泄失禁 C.肛门灼热 D.渴欲饮水 E.舌红苔黄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滑泄失禁为桃花汤的主症。
第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