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伐檀
【学习目标】
1、专业能力:了解诗经的一般知识,正确读出诗歌的节奏,理解重章叠唱的作用;
2、方法能力:掌握结合语境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的技能,掌握通过重要词语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技巧;
3、社会能力: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民生活形态,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学习重点】理解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一咏三叹的表达作用;
【学习难点】了解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体会他们对统治者的愤怒之情;
【教学时数】2学时
【课型】新课
【教学方法】拾珠引线法(通过重要词语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技巧)
【安全及绿色环保教育】校园安全规章制度解读
【教学流程】
课前2分钟:课前2分钟(品德、安全、文明等教育):
食物中毒后的应急措施
食物中毒发生后,千万不要恐慌,自乱阵脚,可以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饮水立即饮用大量干净的水,对毒素进行稀释。
2、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3、处理将引起中毒的饮食进行有效处理,避免更多的人受害。
一、导入新课
时光匆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面对遥远的过去,我们总有这样一种好奇心:想知道我们的祖先他们是如何生活,如何劳作,战争来临时他们是如何面对,和平安适时又是如何把酒言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首诗,穿越遥远的时空,走近他们的身边,聆听他们的心声。(板书课题)
二、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了解《诗经》
1、教学方法:资料查找法
2、教师活动:引导、总结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主要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各个诸侯国家的民间歌谣(15国风160篇)。
“雅”:指宫廷乐歌,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大雅多为贵族所作(31篇),小雅为个人抒怀(74篇);
“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40篇)。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事,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借物托情,也就是比喻的意思;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
3、学生活动:查阅资料,了解《诗经》
学习任务二:熟读诗歌,疏通字词,摸清句式特点
1、教学方法:诵读法
2、教师活动: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
①课文出处:《伐檀》出自“魏风”。“魏风”即魏国的诗。春秋时期的魏国,其地在今山西芮城东北一带。当时魏国是一个小国,土地贫瘠,加之君王昏庸,劳役很重,征税又多,奴隶们负担过重,难以为生。《淮南子·人间训》引魏文侯语:“民春以力耕,夏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无事,又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
②范读全诗,请学生注意字音及通假字。
投影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并且勾画出本诗中的通假字:
河之干涟猗不稼不穑三百廛不狩不猎县貆河之漘三百囷县鹑不素飧
通假字:
寘通“置”县通“悬”
提问:本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句式长短不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多种句式。这样的句式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
句式丰富
3、学生活动:学生自读,熟悉课文;齐读,读出节奏。
学习任务三:解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结构
1、教学方法:拾珠引线
2、教师活动:示范解读第一节,引导学生理清关系
(一)教师解读第一节
劳动过程——①伐檀;②置
休息过渡——①涟漪
揭露讽刺——①胡取、廛;②胡瞻、县貆;③彼、餐
(二)分析三节之间的关系
伐檀 干 涟 廛 貆 餐
伐辐 侧 直 亿 特 食 递进
伐轮 漘 沦 囷 鹑 飧
3、学生活动:模仿第一节解读第二、三节
学习任务四: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及情感
1、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2、教师活动:提问、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情感
明确:《代檀》是一首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在河边给奴隶主砍伐檀树造车,他们一边费力地砍啊砍,一边联想到奴隶主既不种地也不打猎,却占有大量的财富,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不由得非常气愤,于是唱出这支歌,对剥削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发泄了强烈的不满。(德育渗透)
3、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注解,两人一组将诗的意思译为现代汉语,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学习任务五: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
1、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2、教师活动:提问、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特点
提问:同学们在朗读中发现这首诗除了句式丰富外,还有什么特点?
明确:全诗三章,各节之间句数相同,句式一致,相同位置的句子中绝大多数的词语也相同,只更换了几个关键词语。
(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找出来)
“伐檀”“伐辐”“伐轮”
“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
“县貆”“县特”“县鹑”
提问:这样更换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
明确:“伐檀”“伐辐”“伐轮”的更换反映了伐木者劳动的繁重与艰辛。(假如只有第一章,没有二、三章,只有“伐檀”,没有“伐辐”“伐轮”,则不能更好地突出这种繁重与艰辛。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伐完檀还要伐辐,伐完辐还要伐轮;他们干完了这个干那个,干完了那个干这个;干啊,干啊,他们总有干不完的活,流不完的汗,吃不完的苦,受不完的罪,就这样含辛茹苦,日夜操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头来还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生活,怎能不叫人度日如年?)
“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的更换,有力地突出了统治者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数量之大。他们占有了三百廛,还不满足,又占有了三百亿;占有了三百亿,仍不满足,又占有了三百囷。什么叫贪得无厌?这就是。这样,诗歌就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统治者的贪婪的本性。(德育渗透)
“县貆”“县特”“县鹑”的更换十分形象地突出了统治者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品种之多。他们拼命攫取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简直无所不包。
这种各节之间在句数上、句式上、字数上以及大部分词语的运用上都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几个关键词的手法,就叫作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这种手法是《诗经》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种手法通过在反复中更换关键词语,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加大了诗歌的容量,从而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板书:
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此外,本诗还用了反问与反语来质问嘲讽剥削者。例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请一学生来翻译这个句子。体会一下,如果换作陈述句会不会有这样强烈的效果。
板书:
反问与反语的运用
明确:《代檀》是一首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在河边给奴隶主砍伐檀树造车,他们一边费力地砍啊砍,一边联想到奴隶主既不种地也不打猎,却占有大量的财富,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不由得非常气愤,于是唱出这支歌,对剥削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发泄了强烈的不满。
3、学生活动:诵读,抓关键词语,讨论
【课后小结】
《伐檀》是一首十分杰出的现实主义诗歌,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成为《诗经》的代表之作。《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辞尖锐、叙述直截了当的一篇。尽管他们还意识不到造成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的社会根源何在,但他们凭对现实的直接感观,已经清楚地看到: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这就是《伐檀》一诗的思想高度之所在。
【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练习册。
【教学记要】
1.目标达成反馈:达成
2.学生作业反馈:基本完成
3.教学反思
本堂课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板书设计:
伐檀 干 涟 廛 貆 餐
伐辐 侧 直 亿 特 食 递进
伐轮 漘 沦 囷 鹑 飧
工序 位移 换景 兴 量变形变质变
心理变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