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寻访红色足迹

寻访红色足迹

来源:花图问答


寻访红色足迹

翻开历史的篇章,缕缕的历史墨香使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曾几何时,这里吹起了红军响亮的哨子声;曾几何时,这里流传着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的长征精神。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红色的足迹。长征精神,是一往无前,永不退缩的拼搏精神。二万五千里路,体现的是难以放弃的毅力,无数英雄用鲜血染就了中国通向新生的道路,那段过往的颜色因此被定义为:红色。又是一年天高云淡, 我和爸爸妈妈再次来到泸定桥旧址,寻访当年那场红军荡气回肠的绝地之战。

“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我们从安顺场出发,越靠近泸定县,地势越是险要。穿行在高山峡谷中,单边的羊肠小道蜿蜒起落,路左边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右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稍不留意就有跌落的危险。红军先锋部队就是沿着这条险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飞夺泸定桥的。

泸定桥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大渡河上。该桥始建于清朝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的桥台的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做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物,风貌独特,为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途经这里飞夺而使该桥闻名中外。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纪念地。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泸定桥头,滔滔江水依旧。距桥600米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大道两旁,屹立着22根花岗岩石柱,代表着22位夺桥勇士。纪念碑碑体为铁索抽象几何体造型,错落有致,与碑体紧紧相连

的前部平台上,屹立着两尊在铁索上攀援前进的红军战士铜像——一个举枪射击,一个挥臂投弹。仰头凝望,庄重巍峨的雕像仿佛再现了当年那次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战斗。

红军到达泸定桥西岸时,桥面上大部分木板已被拆空,敌人在东桥头构筑了工事,并用重机枪、迫击炮不断向西桥头射击。危急关头,红4团从二连挑选出廖大珠等22名勇士,组成夺桥突击队。16时,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向对岸冲击。三连连长王有才带领全连紧跟突击队,除携带武器外,他们每人夹着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突击队22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攀索前进,速度越来越快。接近桥头时,对岸工事中的敌人被红军勇士的无畏气概震慑,纷纷掉头逃命。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成功夺占泸定桥,为红军摆脱险境杀开了一条血路。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泸定县文物管理局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从小在泸定桥边长大的她是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小时候她不明白:长途奔袭、体力不支的红军到底是靠什么战胜以逸待劳的敌人,夺下泸定桥的?如今,已经为来寻访红色足迹的人们讲解了11年的她早已找到答案。她指着一块写有“铁的意志、血的牺牲”字样的展板说:红军能创造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正是源于飞夺泸定桥所体现出的一往无前、一无所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红色的足迹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坚忍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

泸定桥之行,收获颇丰。这是一次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红色旅游。祖国的山河,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处处印上红色的史。让我们重踏红色之路,寻找红色足迹,弘扬红军精神,努力拼搏,去寻找红色的理想,寻找火红的太阳,追寻明媚的春光。这些红色的革命纪念地,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记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发扬着灿烂的革命精神。而今,21世纪了,很少再有硝烟,很少再有战火,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已不需要这种精神了。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更应沿着红色的足迹,将这种精神发扬。我们应该有自己远大的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新的红色之旅!“少年兴,则国兴;

少年强,则国强。”今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明天将是祖国的栋梁,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