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古代史)知识整理
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述略: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为了维持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这种政治,是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从而使君主专制成为现实。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在中国封建时代,君权是朝着强化的趋势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中央集权成为必然要求,也呈现出强化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与天子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政治军事同盟,列国可以自任官吏,自置军队,自铸钱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军事上都有着高度的自主权。秦统一,实质上就是将原来分散在各诸侯国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领导;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在于保证封建财政、税收渠道的畅通;文字、政令的整齐划一,更使极权政治的推行成为可能。从此,中央集权成为强化君权的协奏曲。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即财源由中央垄断。为达到对全国财权的控制,历代封建王朝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上,
1
以保证农业税收的来源。如西汉编户制度:东汉及一些朝代核实全国田亩,隋唐在中央设户部,管理财政等事宜。另一方面加强对盐、铁、铜、钱币等重要资财的管理。如汉武帝时的盐铁专卖。(2)剥夺地方事权,官吏自帝出。(历代有哪些举措?)(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北宋、明清有哪些做法?)(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在一些朝代有哪些表现?)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是同步进行的,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封建国家的大权也日益集中于皇帝手中,从而使君主专制成为现实。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君权相对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纵观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秦汉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为首,百官隶属于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隋唐的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永乐朝创设内阁,至清朝又设军机处,这一变化反映皇权已达顶峰。从宰相制度的变化之中,我们看到: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专制君权具有绝对性和独断性,它不允许任何人超越自己的权力。君权与相权、皇帝与大臣,君主专制与辅政机构之间既有一致的方向,又有冲突之处,解决这一矛盾的趋向必然是: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方,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致使治国变成了治官,治官变成了集权,而集权则又导致了冗官冗吏,腐败丛生,国亦难治。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动的基本规律。
2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认识:该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对于每个朝代或不同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必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否定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宋代之际的邓牧曾著书大胆斥责皇帝是最大的掠夺者和剥削者,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邓牧的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家影响。明后期,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揭露道学的虚伪。他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激烈批判的要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 中国古代的改革、变法及其历史经验教训
3
1.历代改革变法
(1)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2)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内容、作用)。
(3)新——王莽改制(背景、中心内容、结果)。
(4)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作用)。
(5)后周——世宗改革(内容、作用)。
(6)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时间、背景、内容、作用、失败原因)。
(7)明朝——张居正改革(内容、作用)。
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活动。也正是由于改革的这种必然的、客观的趋势,使得它往往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显示出其巨大威力。
改革的积极意义:中国古代的改革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就显示出其对国家宏观管理、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巨大作用。至于封建时代的改革,无论它发生在王朝的什么时期(前期、中期、后期),都是对当代或前任弊政进行改革并有所创新的产
4
物。封建社会的阶段性繁荣与改革有关,一些王朝的中兴也与改革有关,如北宋中期的经济回升(王安石变法)等。至于王朝后期所出现的有作为的改革,也有北魏孝文帝改革、五代后周世宗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等数例。这些改革由于使经济由衰败转为繁荣,因此其改革的积极意义也充分显示出来。
对改革阻力的认识:改革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必然会碰到各种阻力并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往往道路艰难,险象环生。因而改革不仅需要坚定的信念,而且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勇气。历史上的每次改革几乎无一不触犯部分贵族或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因而总要受到他们的竭力反对、攻击甚至诽谤。商鞅变法遭到落后贵族的反对,孝文帝改革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杨炎的两税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都因遭到大地主的反对而最终失败。这些表明,在改革中,改革者尤其是最高当政者只有矢志不渝,坚定不移,才能保证改革的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同时,当政者对改革派的支持也是保证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齐桓公之于管仲、秦孝公之于商鞅等等,都是由最高当政者给改革派以坚定有力支持而使改革取得成功的。这些历史经验,是值得今天的最高当政者深以为鉴的。
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分类: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如下类型:(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如商鞅变法)。(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等)。
对改革的理性归纳:(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革新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3)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4)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干着急。
5
对王莽改革的反思:王莽改制是一场地主阶级为自救而进行的改革,改革针对的是当时土地兼并、奴婢泛滥的社会现实。从改革内容看,其中的王田制是井田制形式下的限田和均田,其实质是要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而不许买卖奴婢等含有关心民间疾苦、保护和扶植小农利益的要求,其方案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王莽改制的结果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却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王莽集团和少数民族的矛盾,最终政权也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灭亡了。
王莽改制为什么会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在这里王莽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这就注定了它的失败。再如币制改革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其次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会基础。如王莽将奴婢改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因为禁止奴婢买卖,既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第三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如币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所铸大泉,重不过12铢,只相当于五铢钱的2.4倍,却要当五铢钱50枚用,所铸重一铢的小泉,却要与五铢钱1枚相等。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难以禁止盗铸私钱。王莽只得实行诸如“以私铸钱死”、“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等严刑酷法来强行禁止。但是,政策强制对于经济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强制强化到何等程度,依旧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想当然的改革措施终究得不到贯彻。另外,王莽还多次挑起同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试图转移人民视线,结果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民族矛盾。
三、重大工程
6
1.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1)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2)秦:开通了灵渠。
(3)两汉: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隋: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6)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2.古代开挖的运河
(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7
(4)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5)元——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
3.古代对黄河的治理
(1)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
(2)西汉武帝、东汉明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3)元朝政府多次征发农民和兵士,治理黄河。
4.古代著名的建筑工程
(1)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注意:赵州桥的特点,与地理、物理等学科联系。)
(2)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3)隋唐长安城——13朝古都,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
(4)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
8
五、各王朝的统治政策
西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秦朝: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地方郡县制
经济上统一货币(秦半两)和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和隶书),焚书坑儒
民族上征服匈奴(修建长城)和越族(开凿灵渠)
西汉: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平七国之乱)
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出现文景之治)
文化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理论)
民族上对匈奴的战争(霍去病和卫青)与和亲(王昭君出塞)
外交上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唐朝:政治上建立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六部制(吏户礼兵刑工)和科举制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民族上与各族友好往来:与吐蕃赞普通婚(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尺带珠丹与金城公
9
主)
外交上加强对外交往:日本(鉴真东渡),印度(玄奘取经)
北宋:政治上加强皇权,消除分裂割据隐患,但造成“积贫积弱”现象
经济上发展生产,商业发达(最早纸币——交子)
民族上与少数民族战战和和(辽:澶渊之盟,金:靖康之变)
元朝: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中书省和行省,澎湖巡检司管琉球)
民族上采用民族分化政策(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明朝: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废丞相分权六部、设特务机构(东西厂、锦衣卫)、八股取士
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江南一带的机户与机工
民族上反击少数民族进攻{及民族间的交好}:蒙古(瓦剌首领也先,{鞑靼首领俺答汗}),女真(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金为清,改女真为满州)
外交上加强交往(郑和七次下西洋),反击侵略(戚继光抗倭)
清朝:政治上进一步加强封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10
民族上巩固边疆地区:平定三藩之乱,册封西藏达赖和班禅
外交上维护国家统一: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立台湾府;抗击沙俄入侵(雅克萨之战,订《尼布楚条约》)
2.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时代
A.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
B.三次大统一:秦朝、隋朝、元朝
3.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
西汉:文景之治
东汉:光武中兴
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春秋战国:私田大量出现 新朝:王莽改制,全国土地称王田
11
三国:曹操实行屯田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令 隋唐:均田制 明朝: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 5.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春秋战国:鲁国实行初税亩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租调役制
隋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土地税和人口税)
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
清朝:收取地丁银(雍正“摊丁入亩”)
6.中国古代货币
秦朝:秦半两(圆形方孔钱)
西汉:五铢钱
新莽:王莽改制发行大钱
12
北宋:交子(最早的纸币)
明朝:白银
7.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秦朝:抵御匈奴(修筑长城),征服越族(开凿灵渠)
西汉:与匈奴(和亲与战争),张骞出使西域,建立西域都护
魏晋南北朝: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唐:在突厥建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封回纥(维吾尔)首领为怀仁可汗,与吐蕃(藏族)赞普通婚(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封南诏(彝族、白族)首领为云南王,在黑水靺鞨(女真-满洲)设立黑水都督府,封粟末靺鞨首领渤海郡王
北宋:抗击契丹(辽,澶渊之盟),抗击女真(金,靖康之变)
南宋:抗击女真(岳飞抗金),抗击蒙古(文天祥抗元)
元朝:回族形成,民族分化政策(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明朝:抗击蒙古(瓦剌也先发动土木之变,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抗击女真(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设八旗制度,皇太极改金为清,改女真为满洲)
清朝:粉碎准噶尔噶尔丹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册
13
封西藏达赖和班禅,设置理藩院
8.中国古代外交关系
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唐朝:与日本往来(晃衡,鉴真),与印度往来(玄奘)
南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广州、泉州、明州对外贸易三大港口
元朝:大都是商业大城市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戚继光抗击倭寇,西方殖民者占沿海岛屿(葡萄牙侵占澳门,西班牙、荷兰侵占台湾)
清朝:开始闭关政策(海禁),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与西方列强首次交锋(1521年,汪鋐,葡萄牙)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