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7 石油观察
文|穆龙新 等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一、全球油气资源潜力及发展趋势
1、全球油气资源潜力
根据多家评估机构(如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等)的系统评价,全球油气资源依然丰富,且随着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总量还会增加。
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的预测,截至2010年底,全球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5010×108t,已累计采出1407×108t,剩余探明可采资源量2219×108t,待发现可采资源量仍有1384×108t,分别占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的28.1%、44.3%和27.6%;全球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456 X 1012m3,已累计采出76×1012m3,剩余探明可采资源量196 X 1012m3,待发现可采资源量184 x 1012m3,分别占16.7%、43.0%和43.3%。待发现常规油气可采资源量在海、陆上的分布比例基本相当。
常规剩余油气(尤其是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主要分布于传统的几个油气产区,以中东和俄罗斯为主。而全球待发现常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深海、超深海、北极海域和陆上难进入的沙漠、高寒等地区,尤其是巴西近海、墨西哥湾、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和西非海域。全球海域待发现油气资源占常规油气待发现资源量的60%以上。近年全球大油气田的发现多集中于海域。如2010年全球新增油气探明储量约59%来自深水海域。2011年全球发现新油气田537个,其中海上143个,陆上394个,虽然陆上发现的油气田数量大于海上,但海上油气可采储量增长39.6×108t油当量,是陆上新发现储量的3.2倍,说明海域是全球大型常规油气田发现的主要潜力区。
全球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正处于早期快速发展阶段。据统计,2000年以来天然气年产量和可采储量增速分别为2.84%和3.05%,均高于同期石油产量和可采储量增长速度。2011年天然气产量达到3.28×1012m3,同比增长3.1%,天然气储采比约为60,采出程度仅为15.2%。而全球常规待发现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中东地区,其待发现资源量分别为49×1012m3和32×1012m3,分别占全球常规天然气待发现资源量的26.6%和17.4%。
近年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方兴未艾,增长势头强劲,在油气资源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总量巨大,其可采资源量与常规油气可采资源量相当,其中非常规油资源4578×108t,非常规气资源922×1012m3。非常规油主要分布于委内瑞拉(稠油和超稠油)、加拿大(油砂)和俄罗斯(油砂),非常规气主要分布于美国(页岩气)、加拿大(煤层气)和澳大利亚(煤层气)。2000年以来,借助新技术的推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增长迅猛,如美国页岩气产量从1980年的18.2×108m3上升至2011年的1720×108m3,占天然气总产量的比例从不足1%上升为26.4%,预计到2030年该比例将达到50%以上。由于页岩气的开采,美国在2010年已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天然气生产国。
全球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常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俄罗斯地区,形成了以中东——俄罗斯为核心的石油供应格局,并主宰了以往全球油气供应的主体市场。非常规油气主要集中在北美和南美,随着近年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迅猛增长,使北美和南美逐步成为世界石油供应格局的另一个核心。
2、全球油气工业上游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对全球油气资源潜力及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未来全球油气工业上游的发展具有以下趋势:
(1)传统油气领域(包括陆上和浅海)勘探新发现储量增长日趋减缓,剩余探明储量动用难度越来越大,储量增长主要靠老油区精细挖潜;而难进入的深水、超深水和高寒地区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活动将日趋活跃,成为未来常规油气资源的主要储量增长区。
(2)非常规油气将迎来高速发展,在油气资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开采技术水平的提高,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油页岩、稠油/超稠油和油砂将在未来油气资源利用中扮演重要角色。
(3)常规油气资源更多的被资源国国有公司所占有,国际石油公司获取难度越来越大;但随着深水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快速发展,国际石油公司将在新的油气资源领域占据先机,形成新的油气资源分布格局。
(4)传统的以中东一俄罗斯为核心的全球油气供应格局将逐步转为以中东一俄罗斯和美洲为核心的新格局。
二、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资源类型及分布
中国石油公司自1993年走出国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海外油气资产分布于全球五大油气合作区,包括47个国家99个盆地116个项目,总面积约为130×104km2(图1)。截至2012年底,中国石油公司共拥有剩余可采储量109×108t油当量,作业产量达1.81×108t油当量,权益产量达0.85×108t油当量。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油气生产获历史性突破,作业当量首次突破1×108t,权益当量超过0.5×108t,高质量、高水平建成了“海外大庆”。经过18年发展,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业务走出了一条已知油田并购开发与自主勘探相结合的道路,超过2/3的海外油气产量靠购买已有油田开发获得,低于1/3的海外油气产量来自于自主勘探开发。
图1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海外五大合作区
1、海外油气资源类型
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资源类型以常规油气资源为主,且油远大于气,近几年非常规油气逐渐得到重视,增长迅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中国石油公司拥有的海外常规和非常规剩余可采储量共计约109×108t油当量,其中石油87×108t,天然气2.4×1012m3。在总剩余可采储量中,陆上占67%,海域占33%。陆上油气资源重点分布于中东、中亚和非洲等地区;海上油气资源多分布于西非、澳大利亚和巴西等海域,且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非常规油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1×108t油当量,占总储量的10%,主要分布在委内瑞拉、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以重油、油砂和煤层气为主,也开始涉足页岩气领域(图1)。
中国石油公司拥有的海外油气资源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油)三大油公司为主,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占海外总储量的44.1%、35.3%和18.2%,其他公司仅占2.4%。其中,中国石油以陆上常规资源为主,常规和非常规储量分别占其总储量的95.7%和4.3%;中国石化以海上为主,海上储量占其总储量的72.8%;中国海油海陆兼顾,陆上储量占其总储量的59.3%,海上占储量40.7%。总体上,中国石油海外油气资产规模最大,但资产类型不均;中国石化资产规模其次,以海域为主,海陆权益资产较为均衡;中国海油虽然规模较小,但海陆并重,非常规所占比例也在逐步攀升。
2、海外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已经形成了五大油气合作区,各区油气资源类型各具特色。中亚地区为油气并举,油占62.7%,气占37.3%,油气比例总体较为均衡;中东地区以大油田开发为主,油占96.2%,如鲁迈拉、哈法亚等大型油气田项目;非洲地区以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为主,且海陆兼顾,陆上占56%,海上占44%,海陆基本平衡;美洲地区以非常规油气为主,上升势头较快,所占比重已达13.7%;亚太地区以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天然气占.4%。
尽管海外项目分布广泛,但多分布于高风险国家。在总共116个项目中,有70个项目(占总项目数的60.3%)分布于如伊拉克、苏丹等高风险或极高风
险国家,分别占总储量、总产量的56.4%和74.8%;有18个项目分布于中等风险国家,分别占总储量、总产量的28.1%和3.9%;而只有28个项目分布于低风险国家,且也仅占总储量和总产量的15.5%和21.3%。虽然项目多、分布广,但油气主产区相对集中。以中国石油为例,油气主产区仅分布于少数几个重点项目,如哈萨克斯坦和南北苏丹项目石油作业产量占中国石油总产量57%,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项目天然气产量占其总产量的60%以上。 三、国际大石油公司全球油气资源战略
随着全球油气资源格局的变化,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调整战略部署,以资源战略为重,抢占先机,以便在未来油气资源格局中占有更多资源,引领未来。
1、突出上游业务,强化资源占有。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民族主义和国有化浪潮的日益加剧,油气资源国不断加大对本国油气资源的控制力度,国际石油公司对油气资源的占有比重越来越小,在全球油气工业中的作用日渐削弱。为了争夺适当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调整战略部署,削减下游,加强上游,力图在本已激烈的资源竞争中占有一定份额。
2007—2011年,国际大石油公司逐年增加上游业务资本支出,特别是2011年增加幅度明显提高(图2)。以埃克森美孚公司为例,该公司2007年全年资本支出208.53×108美元,其中,上游资本支出达157.24×108美元,占资本支出的75.4%;此后全年资本支出、上游资本支出及其所占比例均逐年增加,至2011年全年资本支出367.66×108美元,上游资本支出330.91×108美元,所占比例达90%(图3)。
储量替换率是反映油公司储量接替能力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自1995年以来,通过扩大上游投资规模和强化资源占有率,国际大石油公司储量替换率均大于100%。如埃克森美孚公司,自1994年以来已连续18年储量替换率保持在100%以上(图4),截至2011年底,其探明储量达35×108t油当量,按目前开采速度可以连续开采15年。
图2 2007—2011年国际石油公司资本支出对比
图3 2007--2011年埃克森美孚公司资本支出对比
图4 2005--2011年国际油公司储量替换率
2、注重新领域,谋求新发展,优化资源结构,抢占未来先机。 随着获取常规油气领域资源难度的不断加大,国际石油公司近年来纷纷将重点转向了海上和非常规资源领域,同时不断剥离下游业务和非核心资产,并收购在海上或非常规领域拥有优质资源或专有技术的公司,以加强在上游业务新领域中的竞争和领先力度。如英国石油公司(BP)尽管受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影响,但并未挫败其加强获取海上油气资源的信心,2012年在获得巴西
Barreirinhas盆地和Ceara盆地4个深水区块40%的股份之后,又获得了纳米比亚Luderitz盆地4个深水区块30%的股份,并参与这些区块的勘探作业,以强化其在海上领域的竞争优势。
2011年,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道达尔和康菲等国际石油公司海上领域油气产量所占比例分别为58%、45%、51%、50%、%和34%,气产量所占比例分别为49%、37%、47%、31%、45%和47%。同时,国际石油公司积极加大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投入。如BP在2008年分别以17.5×108美元和19 x 108美元收购了美国Chesapeake公司两项页岩气资产,为其增加了10 x108桶油当量资源,完成了在北美三大页岩气勘探区域的战略布局。2009年,埃克森美孚公司以410 X 108美元收购XTO能源公司,以此增强了在页岩气、油砂和深海三大领域的技术储备。2011年,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和道达尔等国际石油公司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占其公司总储量的比例分别为%、23%、45%、15%和21%。
在剥离下游业务和非核心资产方面,国际石油公司也毫不犹豫,如康菲公司2012年以12.9×108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其在越南的资产,这是其价值(150~200)×108美元非核心资产剥离计划的一部分。
3、加强与国家石油公司合作,以期分得一定常规资源份额,降低投资风险。 尽管越来越多的常规油气资源被国家石油公司所控制,但国际石油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雄厚的财务实力和高效的管理经验,继续加强与国家石油公司的合作,以此获取一定的常规油气储量份额,在互利双赢的原则下获得投资回报。
2008年,埃克森美孚公司与墨西哥国家能源公司Pemex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旨在降低深海勘探作业风险。2011年,壳牌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
120×108美元的合作协议,利用壳牌的采油技术高效开发马来西亚境内油田。2012年,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积极开展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试图联合开发其海上最大的赫维特气田和新发现的哈维斯油田。
总之,国际大石油公司在海陆兼顾、油气并重的资源战略指导下,不断加大海上和非常规领域的投资,已初步完成业务重组和资源结构调整,今后海上和非常规领域将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四、全球油气合作形势分析与基本判断
1、世界形势动荡不安,海外投资环境复杂多变。
中东、北非地区近年政局动荡,严重影响了世界油气格局和石油生产。利比亚政权更迭、南北苏丹领土纠纷、叙利亚政局不稳等事件都对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2011年利比亚战乱导致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全面停止,中国石油公司的油气业务至今尚未恢复;2012年南北苏丹利益纠纷导致南苏丹石油项目全面停产,北苏丹油田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管线运行几乎停滞,中国石油(CNPC)油气作业产量受到极大影响;叙利亚政局持续动荡,外国石油公司全部撤离,油田生产受到极大冲击。国际政治形势的持续动荡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致使海外投资环境愈加复杂,难以研判,极大地加剧了海外油气投资的政治风险。
2、全球油气合作模式趋于多样化,合作条款愈加苛刻。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利益,大多数资源国纷纷修改对外油气合作模式,传统的产品分成和矿税制协议越来越少,且增加了对资源国有利的条款。如产品分成协议提高了投资者进入门槛,降低了分成比例;矿税制协议提高了矿税,甚至有些国家如委内瑞拉增加了暴利税,提高了参股比例,哈萨克斯坦提高了红利税。越来越多的资源国采用服务合同和回购合同,其中服务合同逐渐成为油气合作的主流,通过固定回报率的办法投资者收益。
3、资源国在全球油气资源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国际石油公司地位受到冲击。 随着资源国有化浪潮的进一步发展,资源国纷纷加大对本国油气资源的控制力度,国家石油公司在本国的对外油气合作中纷纷控股,使得油气资源大多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据2007年的统计,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2%,产量占全球总产量52%,国际石油公司所占比例越来越小,生存空间受到挑战,被迫开拓新的油气合作领域,将目光转向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不具勘探开发实力的领域,如深海和非常规等。 五、对中国石油公司全球油气资源战略的思考
1、中国石油公司的比较优势
中国石油公司在政治、经济、市场以及上、下游一体化等方面有优势,使其能够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继续加快实施其全球油气开发战略。
中国的能源外交和与许多资源国的传统友谊是中国石油公司获取海外油气资源的重要保障。中国长期以来与中亚、拉美、非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传统友谊,为中国石油公司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油气投资打下了良好基础。18年来,中国石油公司通过合作,在海外获取了一批重要的勘探开发项目,如苏丹六区就是通过贷款偿还方式获取的一个重要勘探开发一体化项目,又如中国石油2005年利用上合组织峰会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契机,成功收购PK公司。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巨大的能源消费市场是推动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的巨大动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中国石油公司开辟了多种融资渠道。中国巨
大的能源消费市场为中国石油公司获取海外油气资源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运营空间。中国国有石油公司自身掌握的国内巨大市场资源优势可以与资源国或国际石油公司换取一定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权益。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既是油公司又是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其一体化运作模式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激烈竞争的独特优势。
2、对中国石油公司全球资源战略和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中国石油公司尽管在国际化经营中具有以上优势,但仍有较多劣势,如中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海外油气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小,海外资产结构总体不平衡。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石油公司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劣势,在日益激烈的海外油气资源竞争中苦练内功,增强竞争实力,坚持资源战略为先导,优化资源结构,力争在未来全球油气格局中抢占先机,步入领先行列。
(1)充分重视与资源国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常规油气资源占有规模。 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在全球油气储量已居主导地位,其所拥有的油气储量大多为常规油气资源,多数为已开发和待开发油田。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近年来,资源国在油气勘探领域投入较少,留下一些具有一定潜力的领域。中国石油公司应充分加强与资源国和国家油公司的合作,不仅要利用自身在油田开发挖潜方面的技术优势,力争获取更多的油田开发项目,而且还要争取适当的勘探领域,以自主勘探方式低成本获取更多的油气资源。
(2)加大与国际石油公司在非常规油气、深水、LNG等方面合作,逐步扩大新领域的资源占有率。
国际石油公司在非常规油气、深水和LNG等新领域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而且也已抢占了先机。中国石油公司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不仅可以学习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积累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而且可以借此获得进入新领域的机遇,为未来在非常规油气和深海等领域获取更大资源份额,形成可持续发展资源结构做好铺垫,并逐步成为国际领先水平的国际大石油公司。
(3)通过公司并购等途径,逐步进入北美等低风险地区,平衡海外资产安全风险。
目前中国石油公司海外资产大多数位于中东、非洲等极高风险和高风险国家和地区。为平衡海外资产安全风险,中国石油公司应加强低风险国家和地区油气资产的投入。北美油气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该地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资源多掌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和石油公司手中,参股国际大油公司和并购石油公司是获取该地区油气资源的有效途径。2012年7月,中国海油以151 x108美元成功收购了加拿大尼克松能源公司,该公司在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墨西哥湾和尼日利亚海上等全球最主要油气产区均拥有资产,大大地拓展了中国海油在海外的业务范畴。
(4)突出一体化优势,积极发展上、下游一体化项目。
中国石油公司具有明显的上、下游一体化优势,在海外项目运行中,发挥这一优势是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中国石油苏丹11214项目是一典型上、下游一体化实例。该项目在2002年上游勘探开发全部收回投资之前,管线和炼油厂已经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收益。另外,上、下游一体化也为中国石油公司与合作方在各自利益和优势方面提供了互补性,如2012年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八次会晤上,中方提出加强石油领域上、下游一体化合作,中方参与俄方上游项目开发,俄方参与中方下游炼油厂合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也大大加快了双方合作谈判进程。这种上、下游一体化合作模式体现了互利共赢的原则。
(5)中国石油公司协同发展,共同利用海外资源。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自1993年以来,都在积极开拓海外业务,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在过去十几年中,出于各自公司的利益,也时有恶性竞争现象发生。与西方石油公司不同的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均属国有公司,除公司利益以外,三大公司还具有共同的国家利益。为使国家利益最大化,各公司在海外经营中应相互协同,如在同一资源国投标同一区块,或与同一合作方谈判时,应根据各自的优势相互协同,以优势最大一方参与竞争,防止因相互竞争造成损失。
(6)继续发挥五大油气合作区各自的资源特色,建立多元化油气供应基地。 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已经形成了中亚、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区油气合作区,并各具资源特色。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中国石油公司必须从国家利益出发,共同确定资源发展战略,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突出中亚,建立“中国——中亚——俄罗斯”油气资源的自供体系。 中亚和俄罗斯是中国的近邻,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中国石油公司已在中亚地区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油气生产基地,且已建成中亚、中俄多条油气输送管线,是中国油气供应的最现实地区。从地缘政治和油气资源丰度考虑,中国石油公司应把中亚一俄罗斯地区放在资源发展战略的首位,油气兼顾,力争占有更多油气资源,努力建成“中国——中亚——俄罗斯”油气资源自供体系。
2)做大中东,努力提高海外油气产量规模。
中东地区是全球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和待发现常规资源量最多的地区,大多数已开发油田仍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且有相当数量的油田待开发,是中国石油公司快速提高海外油气产量、实现规模发展的首选。中国石油公司应当利用当前美国正在实施能源、逐步减弱对中东依赖的契机,择机进入,获取更多油田开发权益。另外,适当参与中东地区的油气勘探,以较低成本获取资源,优化地区资源结构。
3)加强非洲,形成海陆共赢油气生产基地。
非洲地区已成为中国石油公司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目前以陆上为主,西非海上也已建成一定产能,东非陆上和海上勘探程度低、潜力大。西非海域待发现资源量巨大,而且非洲国家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关系相对成熟,因此中国石油公司应在现有基础之上继续努力,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将非洲建成海陆共赢的油气生产基地。
4)积极介入美洲,扩大非常规油气生产规模。 根据目前多家资源评估机构的评价报告,目前美洲地区是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且技术领先。中国石油公司应立足委内瑞拉稠油项目,不断扩大资源规模,同时继续向北美油砂、页岩气和致密油等领域发展,不仅注重资源占有率,而且还应加强技术积累,积蓄力量,力图更大发展。
5)推动亚太,力争建成重要的天然气供应基地。 亚太地区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且与中国邻近,中国石油公司应不断推动亚太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争取形成中国重要的天然气供应基地。(其他作者为潘校华、田作基、计智锋、胡广成、袁圣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