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除杂............................................................ 2 二、脱色............................................................ 2
1.活性炭脱色 .................................................... 2 2.新生态碳酸钙法脱色 ............................................ 2 3.树脂脱色 ...................................................... 2
3.1 LSA-8吸附树脂 ........................................... 2 3.2 D318树脂 ................................................ 2 4.离子交换 ...................................................... 2 三、提纯............................................................ 3
1.分子量不同的糖的别离 ......................................... 3
1.1 纳滤别离................................................. 3 1.2 分级纳滤别离............................................. 3 1.3 柱层析凝胶别离........................................... 4 2.相同分子量的糖的别离 .......................................... 4
2.1 葡萄糖和果糖的别离....................................... 4
2.1.1化学试剂法.......................................... 4 2.1.2吸附别离............................................ 4 2.1.3 GOD-CAT双酶法氧化.................................. 5 2.1.4复盐法.............................................. 5 2.1.5连续色谱别离〔CSEP〕................................ 5
3.手性拆分 ...................................................... 6
3.1分子印迹聚合物别离手性分子 ............................... 6
3.1.1功能单体的选择...................................... 6 3.1.2 M I P s的制备...................................... 6 3.2手性膜拆分法 ............................................. 7 3.3优先结晶方法 ............................................. 7 3.4 化学拆分法............................................... 7
3.4.1生成非对应异构体拆分法.............................. 7 3.4.2生物化学拆分法...................................... 7
参考文献............................................................ 9
.
一、除杂
-正己烷除去油脂和脂类物质;
2.参加磷酸和氢氧化钙,絮凝沉淀出果胶; 3.用盐析法、等电点法、溶剂沉淀法〔sevage法〕除去蛋白质; 4.加淀粉酶除去淀粉;
5.用阳离子聚丙烯酞胺吸附溶液中带负电荷的局部如蛋白质、多糖、蹂质、树胶、淀粉和单宁等,最正确条件52℃,pH=6,CPAM添加量为0.08%,絮凝时间3h. 二、脱色
通过极差最优化分析,确定出最正确影响因素pH>脱色温度>脱色时间>活性炭用量,最优化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1.4%,脱色温度70℃,pH值3.8,脱色时间50min.【1】经试验验证的透光率为99.7%,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活性炭脱色后的低聚果糖溶液中低聚果糖含量,结果显示低聚果糖在脱色前后并无损失.
在低聚果糖液中参加Ca(OH)2混合均匀后,再缓慢通入CO2来反响生成碳酸钙,这时新生态碳酸钙便与低聚果糖液中的色素发生吸附作用,从而到达脱色的效果.在原样液锤度:190Bx透光率:92.31%,pH值:6.4电导率:26mV的条件下,测试结果不如活性炭. 【1】
3.1 LSA-8吸附树脂
在温度为70℃,pH为6的条件下用脱色2h,实验结果色素的吸附率高达92.35%;【14】
3.2 D318树脂
树脂用量为低聚果糖样品溶液的3.7%,pH=5.2,脱色时间3h,脱色温度为52℃.
钟振声等选择了D392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大豆低聚糖进行脱色,在与低聚糖比为1:11的条件下,常温脱色3-4小时,色素的吸附率达86%.【14】
.
三、提纯
低聚果糖溶液中非有效成分葡萄糖、果糖、蔗糖,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0,180,342;有效成分蔗果三糖、蔗果四糖、蔗果五糖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504,666,828.
1.分子量不同的糖的别离
1.1 纳滤别离
最正确条件:跨膜压差为1.1 MPa,料液浓度为10 g/100 g,温度40℃,循环流量6 L/min, pH=6. 【13】物料初始浓度30g/L、操作压力0.2Mpa、纯化15倍.【12】
1.2 分级纳滤别离
先将样品通过0.3微米的微滤膜,将其透过液作为分级纳滤的母液.【1】采用全回流方式,对样品共进行两级纳滤膜别离处理和一次反渗透膜回收处理.第一级纳滤膜别离,在0.3MPa,25℃,初始料液浓度为10倍稀释下,选用JN 1812-34纳滤膜,对原始料液进行别离,之后三倍洗脱,截留蔗果五糖;第二级纳滤膜别离,在0.4MPa,25℃下,选用DK1812C-47D纳滤膜,对一级纳滤的透过液进行别离,截留蔗果三糖与蔗果四糖;经过两级纳滤和反渗透别离,可以将低聚果糖溶液按其所含溶质的不同分为三局部,分别>800局部为蔗果五糖、200^800局部为低聚果糖和<200局部为葡萄糖、果糖及局部蔗糖混合物.最后对二级透过液进行反渗透膜过滤,回收其中的葡萄糖、果糖等成分和大量的水.工艺流程图如下:
为了防止因膜污染而造成的实验误差,每处理完一次样品后,均用蒸馏水对
.
纳滤装置和纳滤膜进行3次清洗,每次清洗时间约为8min.如果长时间(大于一周)应该先用浓度为2%的外表活性剂进行清洗,最后用蒸馏水冲洗至无泡沫为止.将清洗干净的膜管保存在0.5%的甲醛溶液或1%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中,以防止长霉长菌,损坏膜外表层.实验证明,冲洗时间和浸泡时间分别为60 min和90 min时二者都可使膜的纯水透过通量恢复系数到达100%左右.【13】 1.3 柱层析凝胶别离
吸取一定量低聚果糖(过0.45微米的膜)均匀滴加在层析柱聚丙烯酞胺凝胶外表,翻开底部阀门,待低聚果糖刚好渗入凝胶时关闭阀门,用少量的脱气超纯水洗下残留在柱壁上的糖液,翻开阀门让洗脱液刚好渗入凝胶外表后关闭.接上泵开始洗脱,同时将柱下端接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N2流速为2.5L/min,温度为100℃)上直接进行检测分析.【1】
在1.6cm*100cm的玻璃柱上最正确的层析条件:洗脱速度0 2 mL/min上样量0. 5 mI_(样液质量浓度0.4g/ml)、柱温40℃,以Megaz]aae公司的标准品为对照,经HPLC和MS分析,证明层析别离所得组分峰4峰、3和峰2分别是蔗果三糖、蔗果四糖和蔗果五糖。而且经HPLC面%、%、99.33%和97.%。【17】
2.1 葡萄糖和果糖的别离
2.1.1化学试剂法
取混合物少许于洁净的试管中,然后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不久有沉淀出现.化学反响式如下:
C6H12O6(葡萄糖) + Ca(OH)2 → C6H12O6•Ca(OH)2(葡萄糖化钙)
C6H12O6〔果糖) + Ca(OH)2+H20 → C6H12O6•Ca(OH)2•H20↓(果糖化钙) 把上述浊液进行过滤,取沉淀于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然后通入CO2,又有沉淀出现.
CO2 + C6H12O6•Ca(OH)2•H20 → CaC03↓+ C6H12O6 + 2H20
过滤后将滤液蒸发、结晶,即得果糖晶体.
在上面滤出的葡萄糖化钙溶液中通入CO2,同样有沉淀出现.
CO2 + C6H12O6•Ca(OH)2 → CaC03↓+ C6H12O6 + 2H20
过滤后将滤液蒸发、结晶,即得葡萄糖晶体.【3】 2.1.2吸附别离
2.1.2.1聚苯乙烯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2+
离子交换后的聚苯乙烯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先吸取一定量的糖液,从吸附柱上方以一定的速度滴入,待糖液加完后,继续用同样的速度加蒸馏水将
.
糖份洗脱,整个参加液体的速度控制在与吸附柱流出液的速度近乎相等为宜,以保持液面位置及柱内液体流速恒定.在加完糖样同时开始在吸附柱下端收集流出液.【15】温度控制为(34.8-35.2),洗脱液为去离子水最正确别离条件为:进样质量分数10.5%、进样体积5 m1,洗脱速率0. 282 mL/min,在别离时间到达100 min左右时,流出液中果糖含量可达90%(干基). 【5】 2.1.2.2 模拟移动床(SMB)技术
SMBSMB的别离操作后所得产物的果糖含量高达90%.【7】 2.1.3 GOD-CAT双酶法氧化
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氧化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形成的过氧化氢被过氧化氢酶作用放出1/2 O2,供反响体系的需要.反响过程中,参加氢氧化钙调整反响pH值,使产生的葡萄糖酸与钙离子结合生成葡萄糖酸钙,再结晶,经过别离纯化即可制得葡萄糖酸钙.这样就可将水解液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别离.反响方程式如下:
最正确工艺条件:反响温度35℃,pH5.5,酶用量GOD 85u/g葡萄糖,CAT 1235u/g葡萄糖,底物浓度20%〔w/v〕,反响20h.【9】 2.1.4复盐法
混合糖液与氯化钙作用,生成果糖一CaCl2的复盐,或与NaCl作用生成葡萄糖-NaCl的复盐,然后使其自母液中别离.【7】 2.1.5连续色谱别离〔CSEP〕
用泵向树脂柱进料,进料液浓度为50. g/100g,pH值4.0,体积68m1,
.
进料结束立即泵入去离子水,操作温度60 ℃,进料、洗脱流速为7m1/min.收集流出液.驻留时间为20min,在20min内进料340m1,洗脱水量735m1,洗脱回填量535m1,再吸附区回填量495m1.由检测结果知,洗脱液(果糖产品)的纯度为98.%,果糖浓度39.29%,葡萄糖产品中的葡萄糖纯度为98.58%,果糖提取收率98.35% .图中慢流出产品为果糖产品,快流出产品为葡萄糖产品,洗脱剂为去离子水,吸附剂为树脂.【7】
分子印迹技术主要在聚合过程中引入模板分子(包括原子、离子、分子、复合物或分子、离子、大分子的聚集体),通过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结合形成结合位点,交联后将模板分子固定在聚合物中,随后除去局部或者全部模板分子,形成孔穴,通过识别位点与分子印迹孔穴的共同作用来识别模板分子.采用该技术制备的聚合物通常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 .【8】
H NMR研究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后醇羟基质子化学位移的变化,确定分子上的醇羟基能够与功能单体发生氢键作用. 3.1.2 M I P s的制备
在5OmL的两口烧瓶中参加一定量的模板分子,再参加适量乙腈作为致孔剂.参加一定比例的功能单体,超声通氮排氧,于冰水浴中预聚合8h.再参加EDMA交联剂和引发剂.之后超声1-2min,通氮气10min除氧,置于60℃水浴中聚合12h.聚合反响后得到的白色固体经粉碎、研磨、过筛,取粒径为20一60微米之间的颗粒,用丙酮沉降三次,除去过小的颗粒,于60℃下真空枯燥后备用.
将真空枯燥后的MIPs以干法添加到HPLC色谱柱中.装入MIPs的总量约为0.8g.以MIPs作为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拆分果糖的外消旋体.
1
.
用于手性拆分的支撑液膜是将膜液(溶剂和手性选择剂)通过毛细管力吸附在多孔固体膜(液体的支撑膜)的孔道中,这种液膜也可称为浸渍式液膜。 在支撑液膜(SLM)中,具有手性选择能力的载体溶解于一定的液体溶剂之中,通过与某个对映异构体特异性的结合,将其从上相运输到下相,从而实现手性别离.别离果糖的D,L构型,可尝试酒石酸等手性选择剂。Hadik等用基于多孔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支撑液膜研究了D,L乳酸的拆分.作为手性选择剂的N-3,5一二硝基苯甲酰基-L-丙氨酸-辛酯溶解在疏水的液膜(甲苯)中,整个溶液固定在多孔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孔中,最终将D,L-乳酸分开.【11】
优先结晶方法
也叫接种结晶拆分法,在饱和或过饱和的外消旋体溶液中参加一个对映异构体的晶种,使该对映异构体稍稍过量因而造成不对称环境,这样旋光性与该晶种相同的异构体就会从溶液中结晶出来.【10】对于不生成外消旋混合物的化合物,将其转化成盐,接种结晶拆分法工艺简单,本钱较低目,效果较好;但通常只能间歇生产,一次收率较低。【18】
3.4 化学拆分法
该法利用手性试剂与外消旋体反响,生成两个非对映异构体,再利用它们物理性质(如溶解度、蒸汽压、吸收系统等)的不同,将其拆分,最后再把这两个非对映异构体分别复原为原来的对映体。通常拆分碱性物质用酸性拆分剂,拆分酸性物质用碱性拆分剂。【18】常用的拆分剂有嗅化樟脑磺酸、α-苯基乙胺、酒石酸等。Yamada S.等用嗅化樟脑磺酸作为拆分剂,对DL一P一HPG进行拆分,屡次循环D一HPG的最终收率可达92%。此法反响步骤长、收率低,通常拆分剂价格昂贵,关键是选择好拆分剂,使其到达使用周期长、回收容易的目的。
某些微生物和霉菌在外消旋体的稀溶液中生长时,破坏其中一种对映体的速度比另一种快。例如酵母在DL -氨基酸中,易与L一对映体反响而剩下D一对映体,从而到达拆分的目的。生物化学拆分法可用完整的微生物细胞或从微生物中提取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生物催化剂的区域立体选择性强、反响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本钱较低、公害少,且能够完成一些化学方法难以完成的反响。但是生物拆分法也有菌种筛选困难、酶制剂不易保存、产物后处理工作量大以及通常只能得到一种对映体等缺点。
Yokozeki等以醛为原料,经Bucherer:反响合成DL一5一对羟基苯乙内酞
.
脲,然后用恶臭假单胞菌的二氢嘧啶酶催化选择性水解为N一氨甲酞一D一HPG,再经化学或酶法脱氨甲酰基得D-HPC,收率达92 %。【18】
.
参考文献
【1】武金良. 高纯低聚果糖别离纯化技术的研究[D]. 广西大学, 2008. 【2】张涛,江波. 发酵法生成高纯度低聚糖[J].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2002, 21(3).
【3】孙洪登. 别离葡萄糖和果糖 混合物的实验[J]. 化学教学, 1995(4). 【4】李秀琴,杨星惠,安素欣. 低聚果糖的纯化方法[J].河北化工,2003(1)
【5】刘佐才,侯平然. 果糖与葡萄糖的别离 [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1, 21(6).
【6】袁文辉,关建郁,叶振华. 连续环状色谱别离果糖-葡萄糖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9,27(10)
【7】熊结青. 连续式色谱别离系统别离果糖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 【8】佟飞. 联蔡酚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手性别离[D].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9】郑喜群,王文侠,刘晓兰,鲁莉. 酶法别离葡萄糖和果糖的研究 [J]. 中国甜菜糖业, 2001,(2).
【10】黄蓓,杨立荣,吴坚平. 手性拆分技术的工业应用 [J]. 化工进展, 2002, 21(6).
【11】谢锐,褚良银,曲剑波. 手性拆分膜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J]. 现代化工, 2004, 24(4). 【12】任烨. 应用纳滤技术纯化雪莲果中低聚果糖的研究[D]. 北京中西药大学, 2009.
【13】翁桂华. 应用膜技术制备高纯度低聚糖[D]. 江南大学, 2009.
【14】游懿. 雪莲果低聚果糖提取别离及分析研究 [D]. 长沙理工大学, 2011. 【15】沈树宝. 吸附别离果糖和葡萄糖的根底研究[J]. 南京化工学院学报, 1990, 12(2).
【16】林纯,章伟光. 手性分子识别与别离研究进展 [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4, 46(3). 【17】王涛,黄广君. 聚丙烯酞胺凝胶柱别离制备低聚果糖单组分[J]. 广西大学学报, 2010, 35(3).
【18】任国宾,詹予忠. 手性拆分技术进展[J]. 河南化工, 2002,〔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