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呼伦贝尔草原基本草牧场保护恢复技术研究

呼伦贝尔草原基本草牧场保护恢复技术研究

来源:花图问答
呼伦贝尔草原基本草牧场保护恢复技术研究

作者:王丽娟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4期

王丽娟

(呼伦贝尔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

作者简介:王丽娟(1965—),女,大学学历,高级畜牧师,从事草原保护建设及草原技术推广工作。

摘要: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草场类型多样,草原面积993.3万hm2,是我国东北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保护相对完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的一块天然草地,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根据呼伦贝尔草原的退化现状,巩固完善草地治理成果,科学地归类总结。

关键词:基本草牧场;植被;保护恢复;技术研究

1 研究依据

自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全球性气候的旱化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草原退化沙化日益严重,草原鼠虫害频繁发生,草场得不到应有的恢复,致使生态环境恶性循环。据内蒙古自治区第4次草地资源调查显示,截止2002年底,草原退化沙化面积388.3万hm2,超过全市草地总面积的40%以上。植被盖度降低10.2%,草层高度下降7~15cm,牧草产量下降28%~48%,优质牧草比例明显降低[1],优良禾草比例下降10%~40%,杂草比例上升10%~45%。草原的退化趋势,逐步演化为制约草原畜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21世纪,草原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退牧还草、牧草种子基地和人工草地建设等重大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推动下,草原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退化的草场得到了局部改善,但是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遏制,草原灾害仍然频繁发生,生态功能十分脆弱,生产力科技含量不高。基本草牧场作为草原畜牧业的物资基础和生产资料,其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当务之急保护基本草牧场,提高天然草地生产力,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方法

以呼伦贝尔天然放牧场和打草场为研究对象,本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原则,根据天然草地类型、退化等级和利用方式的不同,利用天然植被,因势利导地融入相关的草原保护建设适用增产技术,巩固完善各项技术成果,集成配套,发挥整体功能,分析比对了技术实施前后植被的特征变化,并进行质效评估,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3 基本草牧场保护恢复技术

3.1 围栏封育+禁牧

对退化的放牧场进行围栏封育+禁牧,确定合理的休(禁)牧期,可以有效地促进天然草地的自我修复。一般采取季节休牧,休牧期为春季4月20日~5月20日,秋季8月20日~9月

30日,共计2个多月时间。实践证明,春季牧草生长敏感期休牧,有利于当年盖度和产草量的提高。秋季休牧有利于牧草越冬及营养的积累,同时利于牧草翌年的返青。

3.2 带状补播技术

重度退化的草甸草原围栏后进行带状补播,以羊草+贝加尔针茅+日阴菅为建群种的退化草甸草场为例,产干草低于50kg/667m2,土层厚度在15cm以上的地块,每个改良单元面积为33.33~66.67hm2为宜,每条补播带浅耕20m宽留隔离带40m,耕深15cm。补播行距15cm,播深1~2cm,播后及时。补播时间为7月中旬,草种以中长寿命牧草为主,如披碱草属的一些草种,最好采用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播或粮草混播技术,通常采取“油菜+披碱草”、“大麦+披碱草”、“公主岭苜蓿+冰草+披碱草”、“冰草+披碱草”四个组合,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对植被进行更新复壮。

3.3 切根改良退化的羊草草原

以根茎型禾草(羊草)为建群种的中轻度退化草地,羊草比例不低于草群20%,产青干草低于50kg/667m2,地表板结、地形起伏较小的地段。时间为早春4月下旬~5月中旬,晚秋8月中旬~9月中旬,切根程度以切碎或破碎草皮并稍加松动为宜,作业地面相对平整,不可翻动草皮。最佳切根深度8~10cm,行距30~60cm,利于羊草高度和密度的提高。

3.4 免耕补播技术

当年或上一年的弃耕地,天然草场植被盖度低于10%,种类单一,地形起伏不大的草地。补播最佳时间为6月下旬~7月雨季,草种选择适宜当地生境,能快速发芽,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杂草竞争性的优良牧草,多以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播为宜。用牧草免耕补播机,补播方式以条播为主,补播后须围封,利于出苗保苗。

4 效果与分析

4.1 生态效益

综合分析,草场得以休养生息,草群中优良牧草种类和比例明显增加,植被盖度平均提高20%~30%,草群平均高度增加10~15cm,既提高了草场的质量,也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量,使中、重度退化草场的土壤理化性能明显改善,提高了土壤肥力,草地退化初步得到遏制,促进了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2 经济效益

通过监测,草地的生产力和草场的载畜量都明显提高。中、重度退化区在围封+禁牧(休牧)的第一、二年,效益不显著,只有在围封后第三年,可作为打草和放牧利用,盖度提高45%,产干草增加15~50kg/667m2。经过补播、切根和免耕补播后,获得了产量和质量较高的半人工草地,实施当年即可受益,据测定,产干草增产25~30kg/667m2。

4.3 社会效益

目前农牧民思想观念落后,对草原保护的投入能力较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通过综合技术的实施,使牧区生态转好,牧民生产生活提高,由此激发了牧民群众保护草原的主动性和自觉意识,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集约化经营管理,为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结论

该技术的实施是从过去的“一般性建设”过渡到“建立丰产稳产的基本草牧场”。特点是集成了稳定、优质、高产的多种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实现了草原畜牧业的增产增收,同时也为北方牧区以及与呼伦贝尔草原相似特点的草地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马伟杰,高海滨,等.呼伦贝尔退化草地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草业,2009,21(4):22-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