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2. 重点字词 一、 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1
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③今之众人
古:普通人 今:表示大众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⑦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三、 一词多义
(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
队)
(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
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道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6、道相似也(名
词,道德学问)
(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
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
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
道先乎吾”的人)
2
(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
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
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四、词类活用
①惑而不从师(名作动,有疑难问题) .
②吾师道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名作动,学习) ..③或师焉,或不焉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 ...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 在……之下,低于) .⑤君子不齿(名作动,挂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⑥则群聚而笑之(名作状,成群地) .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作名, 圣人、愚人) ..⑧小学而大遗(形作名, 小的方面) ..
⑨吾从而师之 / 孔子师郯子 (名词意动,以……为师) ..⑩而耻学于师 / 则耻师焉( 形容词意动 ,以……为耻 认为……可耻) ..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句式)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式判断句)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非……者也”:“者也”连用式否定判断句)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者”式) 2.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 3.倒装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 ③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 ④学于余。(状语后置)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状语后置 庸……乎: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意即:“难道……吗”或者“怎么……呢”)⑥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 ⑦不拘于时。(状语后置)
4.省略句: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于谄媚。 六、文言知识梳理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 ①通假字:在写这个句子时我们应注意哪个字? “受”通“授”传授
本课还有其它的通假字,举例说明。如:“句读知不知,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②古今异义 学者:求学的人———〉吾从而师之 (跟随而且)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学习)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 ③“所以”用法: 表原因 …原因
举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表凭借 用来…的/…的凭借
举例: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梳理第一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一段整理上述知识。 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
这一句中重点需要掌握“其”的意义和用法,这两个“其”都是代词。请速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其”作为语气副词的不同用法。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反问) “其”做语气词时还可以表示哪些语气? 表婉商 吾其还也
4
表祈使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归结“其”的用法】
其①代词②语气副词③连词④形容词词头
在刚才复习“其”的用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在这里“乃”是“竟然”的意思,这个虚词用法非常重要,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表判断,是) 度王至军中,公乃入 (副词,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却,竟然)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副词,只,仅仅)
总结:乃 ①表判断,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③副词,才;却,竟然;只,仅仅 ④语气词 ⑤乃尔
梳理第二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二段整理上述知识。
⑶自由读文本三、四自然段,梳理重要的文言现象。⑷在刚才默写的四个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文言实词“道”,它是高考考纲要求我们掌握的120个实词之一,它有很多义项,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有碑仆道 (道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主张,思想)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规律,法则)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方法,措施)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风尚)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谈论)
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两生板演)
①特殊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B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②词类活用 A 意动用法 a 吾从而师之 b 孔子师郯子、苌弘 B 名词用作动词 a 吾师道...也 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C 形容词用作名词 a 圣益圣,愚益愚 b小学而大遗 ....
5
6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
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
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
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花图问答还为您提供以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师说》逐句翻译
《师说》逐句翻译如下: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解释:这里强调了古代学者必须有老师来指导学习。老师的作用是传授道理、知识和解决学生的疑惑。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而惑也,终不...
师说重点字词句子翻译
1. 吾从而师之---进而---古:追随而且 今:表目地或结果,是连词 2.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3.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4.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5.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 读知不知,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古今异义学者:求学的人吾从而...
师说注释及重点字词重要翻译是什么?
《师说》注释及重点字词,具体如下:(1)学者: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
《师说》逐句翻译
《师说》逐句翻译如下: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解释:这里强调了古代学者必须有老师来引导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老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2...
师说字词解释
受:通“授”。传授。[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
高考必背文言——韩愈《师说》原文、翻译、注释、自我检测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注释及翻译: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通“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那)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懂得道理...
师说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有哪些
文言文《师说》中的一词多义包括但不限于: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师说中的师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译文: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3、受:通“授”。
求高中文言文《师说》详解,急!!!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编辑本段字词整理通假字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⒉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韩愈《师说》翻译赏析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