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揠苗助长教学课例

揠苗助长教学课例

来源:花图问答
扬生活之风帆 创课堂之精彩 ——《揠苗助长》教学课例

一、 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长春版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 案例描述

《揠苗助长》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环节,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一)巧妙导入,激趣引思。

上课时,我说:“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小农民,你有什么方法才能使庄稼长得快。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洒化肥、松土;有的说浇水、灭虫、锄草„„我一一肯定了学生的说法,然后导语: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看寓言里的人用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接着,我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评析: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而“好奇心”又是学生创新的潜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用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对课文中学生最关心的最需要了解的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学

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自主探究,初知文意。

1、我出示课件(课文的插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然后解释课题。

2、诱导学生质疑:围绕故事的题目和图画的内容,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我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在屏幕上显示以下三个问题:

a、这个人为什么要把禾苗往高里拔? b、他是怎样拔的?

c、禾苗后来怎么样?真的长高了吗?

3、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全文,围绕以上三个问题,找出有关的句子。

4、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评析: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畅谈自己的想法,并对积极参与思考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提出了深浅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成功地完成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任务,协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知领会新知。而学生则带着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去积极寻找答案,理解课文,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研读体会,感悟寓意。

1、 这个人为什么要把禾苗往高里拔?

生: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板书:原因:巴望

让学生讲讲“巴望”的意思,从哪些词语看出这个人“巴望”庄稼长得快些呢?学生回答看出他“巴望”的心情的词语有:天天、转来转去、自言自语。我再问:这时这个人的心情怎样?(心情焦急)你们说:禾苗有没有长高呢?(有)为什么这个人感觉不出来?“好像”在句中起到什么作用?

用心情焦急的口气去读第一段,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学生读。 2、 他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这个人想出帮助禾苗生长的办法,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 板书:做法:拔高

解释:“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追问:这个人为什么会“筋疲力尽”?(因为他干得时间长,用了好大劲)“终于”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办法是经过这个人反复思考才想出来的) “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截”说明这个人现在心情怎么样?指名用高兴的口气去读二、三段。

3、 禾苗不但没长高,反而全都枯死。(出示禾苗枯死的课件) 齐读第四段。也就是说,这个人浪费了时间和力气,不但没有帮助禾苗长高,反而给害死了。 板书:结果:枯死 4、 为什么禾苗会枯死?

生:禾苗的毛根断了,得不到营养。

生:禾苗拔高后,禾苗的根受到了损伤,得不到应有的养分,所以枯死了。

(评析: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展和实践的过程,让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恰恰能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要,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心向。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 (五)创设语境,领悟寓意。

1、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爸爸,你怎么不认真想想,就做出这么蠢的事来呢? 生:爸爸啊,你太心急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生:爸爸,万物生长都有自己的规律,禾苗成长是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的,你拔高了禾苗,让它们的根脱离了田地,它们就会枯死的呀。 我口头小结:是呀,这位老伯伯没注意到禾苗的生长规律,经管他的愿望很好,但是禾苗得不到营养,只好枯死了。 追问:从这件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违反了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办坏。

生: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如果违反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办坏。

板书:违反发展规律 反而把事办坏

课件出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都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办坏。(全班齐读)

(评析: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模仿力,因此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意境,充分挖掘孩子内心深处的潜力,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展课文内容。学生就会带着情意,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文的情境中,去作进一步的体验。学生在“自悟、明理”,增加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2、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身边有类似与“揠苗助长”的人和事吗? 生:我爸爸为了使我身体长得健壮,让我每天晚上一会儿吃苹果,一会儿喝牛奶,一会儿喝鱼汤,现在我不但没有长高,反而还得了胃病。 生:我妈妈希望我能考好成绩,于是大量地辅导,大量地练习,现在我就不想学习,害怕考试了。„„

(评析:我国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把学生封闭在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里。这一环节教学是开放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创造的环境,提供创造的机会,架设创造的桥梁,不仅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而且注重学生情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三、案例反思 (一)尊重生活、感悟真谛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

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揠苗助长》是一篇小学生非常喜爱的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案例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案例中这一理念得到了较好地体现。 因此,在上课伊始,我就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身边有类似与“揠苗助长”的人和事吗?”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

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