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破碎的美国梦——解构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破碎的美国梦——解构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来源:花图问答
破碎的美国梦——解构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王化菊(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本文借助解构主义三巨头雅克・德里迭的“播散”、保罗・德曼的“命名”和希利斯・米勒的“重复”,主要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指出在利用重复建构意义的同时.重复的开裂异质性又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国梦破碎之主题。矛盾复杂性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解构视角重复。顾名思义,就是再次出现,用米勒的话说,即是“一种东西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另一种状况下重新呈现出来”(转引自deMarl,1979:154)。在其论著《小说与重复》中,米勒指出重复主要有两种形式:文本内的横向的重复和文本外的’纵向的重复。其中前者主要指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场景、意象乃至词语的重复,是同一性的重复。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这些反复出现的东西编织成统一的线索,暗示了作品的核心要素,从而构建出其主题。后者指文本对其它文本、现实事物或它反映在作家脑海中的某些观念意识的重复,是开裂的、异质性的.也就是说重复的过程中产生了变异。这种重复不再完全是作者有意识的设计,而是书写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往往超出作者控制的现象.客观上对作品的主题进行着颠覆和消解。米勒这种关于重复的解构主义小说理念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下简称《盖茨比》)中有着众多的体现。横向方面,作者菲茨杰拉德(以下简称菲氏)通过类似事件、典型意象和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多次使用这三种具体的重复形式竭力批判了一战之后的美国社会外表繁荣内在空虚,人们生活在混乱不堪的社会秩序和精神状态中.道德日益沦丧、精神危机泛滥的状况,表现出美国梦在那个喧嚣的爵士乐时代的破灭。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汽车是美国人富有的象征,那么文本中反映出的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富人是如何使用这种“财富”的呢?第=三章叙述者尼克・卡拉韦第一次参加盖茨比的派对接近尾声时,他发现“离大门五十英尺的地方,十几盏汽车头灯映照出一个奇怪混乱的场面。在路边的水沟里,一辆新的双门轿车横卧在那里,右侧向上,但一个轮子被撞掉了”(菲茨杰拉德,2004:48)。开车的人因严重醉酒爬下车后还以为车子只是没油了。尼克很快无奈地转身离开表达了他对此的反感。同样在第三章,尼克谴责乔丹・贝克开车太过粗心,“把一个工人外衣上的纽扣蹭掉了”(52).她却不以为然,认为只要别人开车小心就行了。乔丹是当时打高尔夫球的明星.她无视别人生命安全的态度或许能代表不少上流社会的人的心态。最后小说主人公盖茨比惨死在威尔逊的枪下也是黛西的疯狂驾驶导致的。作为富家女儿和富家太太,她开车撞人后把责任推到盖茨比身上,自己却与丈夫悄悄地逃离了是非之地。这些再三发生的交通事故说明人们对待生活十分放纵,一种精神空虚的人特有的行为方式。除了l重复发生的危险驾驶之外,盖茨比豪宅里经常突然晌起的电话铃声也刺激着读者的神经。“正当盖茨比先生要说明自己身份的那一刻,一个男管家匆匆跑来,向他报告芝加哥来电话找他”(44)。这个细节发生在第三章尼克刚刚正式结识盖茨比、两个人开心地聊他们共同的军旅生活的时候,但盖茨比毫不拖延地起身接电话,可见生意上的电话在他心目中远重要于战友之情。第五章中盖茨比与他心爱的黛西分别五年后首次重逢也被电话所打扰,尽管言明不便谈话,盖茨比仍然没有断然挂掉.爱情也不能使他把生意完全抛之脑后。在第九章也就是小说最后一章.尼克在焦急盼望黛两来电的时候,芝加哥电话再次不识趣地响起,不过这次终于透露出盖茨比的生意内幕:原来他一直从事非法的证券交易。在得知盖茨比的死讯之后.“电话线那头久久没有说话.接着是一声惊呼……然后咔嗒一声电话就挂断了”(140)。显然盖茨比在生意场上结交的朋友只是利益关系。缺乏真正的友爱。和汽车一样.电话是美国人的发明.是其工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也和汽车一样,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舒适与便利,更多的是混乱与不安宁。在电话的帮助下,盖茨比一边在豪宅里做着纯洁的爱情梦.一边通过非法手段聚敛财富。如果说美国梦包括依靠个人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实现物质富有从而达到精神富足两方面内容.那么小说中电话铃声嘲笑着前者而汽车轮胎碾碎了后者。在重复颇具深意的事件的同时,《盖茨比》还反复突出了很多意象,比如T.J.艾克尔伯格医生的眼睛。“在这片灰蒙蒙的土地,以及笼罩在它上面不停浮动的尘土上方,你过了一会儿便会看到一双硕大无比的蓝眼睛,光他的瞳孔就有一码高……由于多年没有重新油漆。加上日晒雨淋,他们已经变得有些暗淡无光.不过仍然若有所思地注视着这片阴沉沉的灰土堆”(23)。这双眼睛常常被理解成上帝的目光。一战后的美国社会人们的精神信仰出现危机。“垮掉的一代”不再相信有位慈爱、全能的上帝时刻关心着他们,审视他们的一言一行,因而这双眼睛“大而无神”,但它毕竟还在“若有所思”,正像写作时的作者的眼睛或者叙述者尼克的眼睛.观察着各个人物的品行。在汤姆强邀尼克去见他的情人途中,“艾尔克伯格医生的眼睛就一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们”(24),似乎在批判他们的放荡;当汤姆・布坎南说灰谷是个“鬼地方”的时候,他“冲艾克尔伯格医生皱了皱眉头”(25),也许那一刻他和上帝一样忧愁.不明白世界何以变得这么肮脏。在第七章汤姆欺骗威尔逊的时候,“灰土上方.T.J.艾克尔伯格医生的巨眼在守望着”(105),俨然是正义的化身。最后,在得知妻子不忠之后威尔逊指责她时.也是站在窗边正对着那双眼睛,坚信“上帝看见一切”(135)。但是也正是在那时作者又强调说那双大眼“暗淡无光,大而无神”,可能压根什么也看不见,而且事实上,那个牌子不过是一个眼科医生做的广告牌.是美国社会商业化的一个见证甚至帮凶。眼睛的意象体现出作者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希望有一只巨大的上帝之眼时刻注视着时下的人们.给他们纸醉金迷的生活以警醒。另一方面.他又悲观地感觉到上帝的眼睛已经不再犀利。被商业化的现实所蒙蔽.任由堕落在他眼皮底下恣意蔓延。在小说线索中如果说意象是这根线上的珍珠,那么词语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那根线,是最不可或缺的因素。重复使用具有相同或相似意义的单词是为了显示小说的意义指向。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爵t乐时代人们的精神处在混乱不堪中.内心世界的安宁在物质世界的喧嚣中无处可寻。在创作中,菲氏在描述小说中各个主要人物时频繁使用了“不安”(原文为“restless”)以及它的近义表达:尼克由于经历一战,回家后“久久不能平静”(4);布坎南夫妇曾经一度“来回游荡,居无定所”(7);汤姆说话时眼神不安地向四周闪烁(10);黛西因丈万方数据夫有外遇“内心剧烈地翻腾”(18).并在与旧情人重逢后感叹“一切都乱糟糟的”(100);而主人公盖茨比在喧闹明亮的夜晚对着隔岸的绿光向往着黛两时候的“颤抖”(22),在后来与汤姆争夺黛西的时候不由得“慌张”(112)。这些文字符号的使用明白地告诉读者小说中的人物内心焦躁不安;工业繁荣换不来内心踏实,反而导致一片精神荒原。以上分析了菲氏通过设计横向的重复在他的代表作中成功构建出美国梦的虚妄这一主题,下面我们再看看纵向的重复。特别是重复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是如何打破前面的统一局面、无意识地消解了文本的中心的。既然纵向重复主要是指文本对作家大脑意识或者其它文本的再现.我们不妨通过比较菲氏自己的生活图景,以及对他影响比较大的两位同时代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和T.S.艾略特的作品与小说文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别,来揭示《盖茨比》多元异质性的一面。一个事物的名称与事物本身之间是有间隙的,用解构主义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能指和所指之间是不能等同的。符号学理论家保罗・德曼认为命名和概念化是概念形成的两个主要环节。其中所谓命名,就是给事物一个称号。或者说用事物的名称替代事物(转引自肖锦龙.2008:85)。在命名的过程中。首先,事物转换成人的大脑图像是一个发生变异的过程.人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些方面而非所有方面:其次.大脑图像转换成词语符合也是变异的过程.同一种大脑图像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同一个表达方式又可以表述不同的意义,它们之间也不是对等的关系。这样命名的结果跟现实事物就相差甚远了。在《盖茨比》中,“黛西”这个名字首先替代的应该是菲氏自己的心上人姬尔达.小说中盖茨比对黛两的一往情深重复着现实中菲氏对姬尔达的迷恋.又皆因为自己的出身微寒而被后者拒绝过。但是黛西不只是姬尔达的投影,她们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前者在盖茨比离开之际嫁给了富家公子汤姆,而后者在菲氏发迹之后迅速与他成婚。此外.黛两的英文单iffJDaisy意思为“雏菊”或喻指“一流的人物”,她的姓氏Fav又有“仙女”和“妖精”两重意义.这些意义是词语本身负载的,与黛西在作品中的形象不完全一致。在小说中黛西既是菲氏心目中完美的“大家闺秀“(125)。又是“话音里充满了金钱”(102)的势利小人;既是引盖茨比爬向上流社会的“一盏绿色的灯”(22)。又是她攀登人生更高境界去“吮吸生命的浆液,大口吞下那无与伦比神奇的琼浆玉液”(94)的障碍物。这样看来,“黛西”有着丰富且变动不居的含义。一般观点把她解释为代表着盖茨比所追寻的美国梦的化身太简单化,而单单把她的自私肤浅的一面放大为美国梦的虚幻性也未免偏颇。德里达存他的《双重部分》中提出了文学模仿论观点,借用西方当代学者吉姆・鲍威尔的总结:文学“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是模仿的模仿的模仿的模仿……”.是一个符号文本对另一符号文本的模仿.模仿和模仿对象之间既相同又不同,前者无时不在追踪、重复后者,但义永远无法同步.这也就是德里达所说的“播散”(转引自肖锦龙,2000:120)。这么说来,一个作家的作品中一定存在着他前面的或同时代的作家作品的痕迹,但同时又有很多新的改变。T.S.艾略特曾评价《盖茨比》说:“它是美国小说在亨利・詹姆斯之后向前迈的第一步。”(Gross。2007:9)这种赞赏可能部分缘自小说中弥漫着艾略特笔下“荒原”的影子,尤其是灰谷:“这里,灰沙像麦子一样狂长,长成山脊、山丘和形成奇形怪状的园子:这里.灰沙筑成了房屋,烟囱和袅袅的炊烟;最后,这里还鬼使神差般堆造出一群土灰色的人。”(23)紧接其后作者就直接用了“荒原”(原英文为“wasteland”),一词来指代灰谷。这种互文凸显了《盖茨比》的荒凉色彩,但是仔细看来这片灰谷在小说中恰恰是很有人情味的地方:住在那里的小汽车修理厂厂主威尔逊对自己的妻子死心塌地,即使在知道她不忠之后,仍为她的死痛心疾首,走向疯狂,以至于去与凶手同归于尽。他对梅特尔的情义万方数据不逊色于盖茨比对黛西的深情。另外,他的邻居,即在灰谷旁开小咖啡店馆的米凯利斯.在威尔逊丧妻以后彻夜陪伴他.并设法开导他,这比起尼克在盖茨比遇难后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威尔逊和米凯利斯虽身居灰谷,但都有情有义。与此相对。住在海岛边的别墅里(一个绝不缺水的地方)的布坎南夫妇却彼此不忠、自私自利、栽赃嫁祸。这么说来灰土代表精神荒原而水代表“生命、精神满足或救赎”(Gross.2007:8)的说法就不再合理。这种重复中的巨大裂缝使文本的意义偏离,给“《盖茨比》的主题是美国梦的枯萎”(kbdge,1968:37)加上了一个问号。在菲氏瞻仰的文学万神殿中稳坐的作家除了艾略特还有康拉德。《盖茨比》与后者的《黑暗之心》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叙述者都是小说人物之一(尼克和马洛),叙述的都是非凡英雄(盖茨比和库尔茨)以悲剧收场的冒险故事,叙述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都很密切.都是在主人公死后追忆中展开情节……然而在前者中马洛用的是讲故事的口头叙述形式,语气中有着停顿、犹豫,并强调自己的主体性一面,促使听众自己思考;而尼克用的是书面语形式.对自己的叙述毫不怀疑,并不断直接和间接地说明自己诚实道义:“我的美德是诚实。我是我所认识的为数不多的诚实人中一个。”(52)菲氏赋予他的叙述者这一重要品质大概是希望读者认同他的叙述和评论。可是读者如果注意到作品中几处细节.便会对尼克的为人起疑。首先是他对盖茨比的偏袒。作品第四章中盖茨比告诉尼克他是中西部的富家子弟.祖祖辈辈都在英国牛津受教育很多年,而后来在汤姆的追问下他又说自己去牛津只待了五个月。且是打完仗后部队提供的机会。尼克听到后一种说法的时候没有表现出被欺骗的愤怒,反而“真想站起来拍拍他的肩膀,又一次对他充满完全的信任”(109)。其次,当尼克去正式与乔丹分手的时候,她说:“……竟然这样看错认了。以为你是一个老实、正直的人。”(150)可见尼克有着虚伪的一面。最后,尼克明明知道开车撞人的是黛西.盖茨比是被汤姆冤枉的,却没有揭露,也没有给出任何自己沉默的理由,甚至还与汤姆握手以保持表面的和平。这种“苟且偷安”的心态与他一贯对不道德行为的出离愤怒很不一致。如果叙述者不值得信任,他叙述给我们的事实就不能够完全接受。引导我们去批判的别人的是与非也就不值得认同.那么最终整个作品的意义也就要重新审视。词语的多重所指、意象与人物的内在冲突。以及叙述者自身的可信程度都对文本的中心意义——假如这个中心意义存在的话——造成冲击。《盖茨比》可以是破碎的美国梦,也可以只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又或者是尼克的一场噩梦……在解构视角下,它的意义不再统一不变,其矛盾复杂性值得读者更多推敲。参考文献:【1]菲茨杰拉德著.姚乃强译.了不起的盖茨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6.[2]希利斯・米勒著.王宏图译.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f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肖锦龙.补充、隐喻、重复——解构视野中的文学与现实关系[J].文艺理论研究,2008,(02):85--91.[4]肖锦龙.德里达的文学本质观——从《双重部分>的第一部分谈起[J].外国文学评论,2000,(03):120—128.[5]De.Man,Paul,AllegoriesofReading[M].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79.[6]Gross,Dalton,MaryJean,UnderstandingTheGreatGats.by[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Loekridge,Ernest,TwentiethCenturyInterpretationofTheGreatGatsby[A].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8.(作者系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在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