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作文范文之比喻说理作文

作文范文之比喻说理作文

来源:花图问答
比喻说理作文

【篇一:德州一模作文阅卷反思】

茹清平

根据各作文阅卷小组提供的阅卷小结,结合本人对考生作文的浏览、分析,我对2014年深圳一模考试作文阅卷情况进行一个简单梳理,供各位高三老师参考。 一、阅卷整体情况

1、阅卷量:试卷总数接近30000份,加上二评、三评以及四评,实际阅卷量近70000份。150名阅卷老师,原定人均阅卷量440份。实际结果是,125名老师达到或超过这个数量。其中,阅卷量最多的是南头中学李锦霞老师,达到660份,中午都没有休息;阅卷坚守岗位最好的学校是罗湖外国语学校,人均阅卷任务超过550份,其次是平冈中学,全员超量完成既定任务,且70%的老师阅卷量在550份以上。没有按规定要求完成任务的有35位老师。

2、阅卷质:阅卷前就下发了作文试题分析和评分标准,而且比较具体,还预先准备了一组“样卷”,老师们对评分标准把握得较好。从抽查的300余份试卷看,没有发现较严重的误评试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分区间相对集中于37—44分之间,标准掌握得过严,比较多的优秀作文被雪藏。个别阅卷老师阅卷速度过快,偏重于作文的“外形”,一些有较好的语言形式,却没有思想含金量的作文也侥幸得了高分。

3、平均分:39.66分。

4、高分层:分以上偏少。 二、作文试题解读

参见语文味网“2014年深圳一模作文试题解读及评分建议” 三、一模作文暴露出的最主要的问题 (一)审题立意不够精准,不够深刻

虽 然两道试题在审题上难度不大,但审题立意上有深度、有新意的作文并不多。相当数量的作文立意肤浅。第一道题,只要理解到位,写作素材应该很丰富,几乎所有

的名人、伟人,都可以说是“活得像一支队伍”,他们应该都有“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

的经历,可以写得十分精彩,如例文1、例文3、例文6。但相当多的作文只是简单地把“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排列成三段文字,其思

想认识水平难以达到一类卷标准。(这类问题老师们可以参照例文20进行讲评。)

第二道作文题,内容上与2011年深一模“黄东邪钟情于桃花岛”的材料十分相似。从我抽查的学生作文情况看,赞美作者“抒情”的文章要稍多一些,立意大多侧重于写这种生活对净化人心灵的作用,

理想化的程度更多一些。如例文2、例文4、例文5、例7、例8等。 其实,相对而言,如果是从社会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写出来的作文会更有说服力,更深刻。如“清新时代贫穷走下神位”、“不穷才快乐”、“不对等的抒情”

等。大部分学生不敢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可能与我们平时作文训练过多强调“求稳”有关,也暴露出考生思维方式、方法还有局限。 (二)分析说理阙如

从抽查的学生作文来看,“理不够,例来凑”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老师们点评的考场作文来看,即便是得分相对较高的作文,也存在这类问题。如,例文9、例文10、例文11、例文15、例文16、例文18、例文19等。很多议论文,只满足于事例的堆砌,而分析说理明显不足,以致“讲理”的议论文少之又少。

以我本人抽查的议论文来看,大多数是“观点+材料+标签式结论”,而鲜有深刻的剖析和精辟的说理。不少议论文,结构松散,缺少逻辑谨严的脉络句。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议论文如何真正“讲理”,而不是貌似“讲理”,应作文高考前训练的重点。高三老师要加大审题训练、思维训练的力度,引导学生从人生、人性、社会、文化、哲理、审美等多层面去解读试题,力求有独到而深刻的发现。 (三)华而不实,文面欠佳

有 一部分议论文,开头、结尾与题目(材料)有一定关联,中间几段文笔十分精彩的段落,大部分内容与题目(材料)无关,或者胡乱与题目(材料)勾连,变成填充

式的?“馅饼作文”,也有部分阅卷老师被这些考生“貌似说了理”的作文蒙蔽,给分明显偏高。一些考生片面追求辞藻,缺少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不能自圆其 说,空洞无力。 目。

(四)文体选择一边倒。

我抽查300余篇文章,全是议论文,没有看到用记叙文等文体写的文章,这一点也应引起高三老师的关注。其实,一些优秀的记叙文,在高考中也能获得高分,而且得高分的几率更大。 四、作文从“思想肤浅”走向“思想深刻”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生学会追问,训练审题

其一,叩问试题。1、为什么命卷人为什么会命这道题?这道题与现实生活,与我们学生有何关联?2、试题的关键词是什么?如何理解?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我倾向于哪一种?哪一种我掌握的材料多,有话可说,可以扬已所长?其二、叩问中心论点。我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与我中心论点相近、相反的观点是什么?有没有可取之处?如果没有,错在何处?其三、叩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坚持这个中心论点?(因果推理)为什么与我相反的观点不对?(假设推理)其四、叩问“怎么做”。一般人怎么做?对还是错?古今中外的智者怎么做?(正反对比)(辨源流,观前后,顾左右,识彼此,比异同。)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中学生该怎么做?还可以追问:社会上的其他人、一个集体乃至国家民族该怎么做?其五、叩问“如果不这样后果如何”——反向思考。

(二)教学生巧妙运思,力求思想贯通

其一,打造“立骨句”,力求言之有物。所谓“立骨句”,即能体现作者思想走向或中心论点的一组句子,“立骨句”乃文章灵魂所系,彰显作者的认识、见识、胆识、才识。下面结合一篇文章来具体分析“立骨句”的在贯通思想方面的表达效果。

其二,设计“思想流程”,力求言之有序。(1)段落转换讲究章法。如,段落之间转换,一般要教给学生七种方式。其一、由此及彼。其二、由正(反)及反(正)。其三、由浅入深。其四、由近(远)及远(近)。其五、由具体(抽象)到抽象(具体)。其六、由特殊到一般。其七、由一面到两面(补笔、辩证思维)。(2)

思维方式合理遣用。目的不同,思维的切入角度不同。需要从概念入手的题目,一般在阐释概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需要从情景入手的题目,一般在理性分析的基础

上得出结论;需要从对比入手的题目,一般在利弊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需要从问题入手的题目,一般在探求解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需要从结论入手的题目,一

般在依理求证的基础上印证结论。结构不同,采用的思维方式不同。如递进式结构,可采用

“类因法果”式思维流程。对照式结构,可采用“纵横”式思维流程。需要辩论的问题,需要“两分式结构”,可以“辩证思维”。

其 三,设置行文“节点”,力求文脉清晰。一篇作文的成功常体现在行文中某个关节点上。反之亦然。作文的节点是材料的拓展点、思维的创新点、主题的升华点、文

采的展示点。“节点”训练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⑴广泛阅读,积累常见的“节点”语言。如:“由此我想”“我心中的”“更主要的问题是”“在我看来”“其

实”“可见”“遗憾的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也是”等等。⑵细细品味,体会“节点”的运用效果,经常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训

练。⑶强化积累,拓展“节点”的空间。如,高考作调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如果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将社会现实进行概括,记录于册,铭记于心,恰当使用,形 成“节点”思维“语意群”。

(三)教学生文趣理趣并茂,力求思想深刻。

其一,学会引理说理。(1)引导学生读点哲学类、时事评论类文章,站得高一点。(2)积累思想,学会站在文化、哲学、生活常识等等角度解读社会现象。

其 二,学会以“文”显理。打磨语言,其实是在打磨思想,因为语言的准确其实是思考准确、事理明晰、观点清晰的反映。以议论文为例,因思想表达的需要,相适应

的语言形式有以下几种:议论文观点要明确,则少不了“立骨句”;议论文观点表达强调“一以贯之,理直气壮”,则少不了文脉句、问句、诠释句;议论文注重观

点的正确性,故多用引用句、四字句、反复句、排比句、对比句;议论文注重观点的思辨性,故关联词多;议论文注重观点的针对性,故提及我、现实生活的材料

多;议论文注重说理的趣味性,故讲求用例新颖,比喻说理;议论文要分要析,故常分类别,做对比;议论文注重说理的缜密性,故多用限定词。可经常性进行作文

升格训练,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贯通文脉,准确表达思想。 (四)教学生彰显个性、独抒己见。

打动阅卷老师的关键是——自主。所谓“自主”,就是写“自己”。其一,写“自己”的生活。其二,扬“自己”的特长。其三,抒“自己”的“拙见”。

【篇二:议论文比喻论证片段写作训练】

议论文比喻论证片段写作训练 【比喻论证】

1 、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2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 (像、是、如等)。

3 、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 一、【注意问题】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议论文比喻论证训练指导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二、【学会比喻描绘】

1 、取身边自然景物作喻体,俯拾之间,即成精彩。

如作者为了论证?平凡却自豪?的观点进行了精彩的比喻。

示例: 我特别平凡 , 又平凡得特别 . 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 , 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 ; 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 , 虽然并不芳香耀眼 , 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 . 我平凡 , 却平凡得有价值 ; 我平凡 , 却平凡得有尊严 !

―― 2004 辽宁高考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2 、屈原投江这一段,为文者何止千万,唯有运用了比喻的形象描绘才可回味无穷。

示例: 我无法想象 ? 剖肝沥胆效英才 ? 的屈原以一副怎样的面貌在汨罗江畔绝望的挺立和孤傲的苦吟。《离骚》名垂千古,有人说

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与超越,我想屈原更是以一种青鸟折翅的悲伤徘徊在绝望里,通身的长袍翻飞在朔风中,以一种不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超越了偏激与豪迈,纵身跃下了汨罗江! ――任艳《折翅的青鸟》

3 、要写?跑的体验?却从他物的比喻入手,形象的描绘中一步一步靠近主题。如 2005 湖南高考优秀作文《那鱼那鹰那人》。 示例: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找离开水的出口。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鹰,我要全力飞出蓝天的庇护。

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跑,跑出父母的视线,跑上自己的轨道。 ―― 题记

三、【学会比喻说理】

1 、学会用相似的事例论证正在论证的事例。

示例:可谁能说得清呢?就像姬发摆脱不了侮辱,史迁回避不了宫刑,苏轼逃脱不了诗案,都是上帝有意安排一样,嵇康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何尝不是一种将易于腐朽的肉体涅磐为永恒的精神的方式呢? ―― 2005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 2 、学会在喻体中表情达意。

如为了论证?有双赢才能共辉煌?山东的考生运用了精妙的比喻。 示例: 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 , 也应明白 , 一枝独放不是春天 , 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 也应明白 , 一株独秀不算英雄 , 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 也应明白 , 一船独行不算风景 , 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 2005 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双赢 , 你我共辉煌》 3 、比喻说理铸华章。

如为了说明?双赢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了深刻的比喻。

示例: 自私利己 , 愚者之见 ; 打造双赢 , 智者之举 . 双赢 , 那是信心的基点 , 那是力量的源泉 , 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 , 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 双赢 , 使你我共辉煌 .

―― 2005 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双赢 , 你我共辉煌》

4 、不着痕迹,笔法自然,展现文字功底。作者为了说明?人要坚守良知?这一道理,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笔法。

示例:在我们的心里总有一盏灯,时时闪耀着温暖的火花,照亮我们心底的仁慈。

在这世界上总有一群人,时时守望着那盏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让它照亮冰冷的角落。

――宋静海《守望心灵的灯》 四、【学会比喻评价】

1 、学会联想与想象,用精彩的比喻去评介人物。

如昭君上殿,本是很短的一瞬间,为了表现昭君那与众不同的自信,作者运用了精彩的比喻。

示例: 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 , 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 只是一朵普通的花 , 并非金雕银塑 , 可它的光芒 , 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

―― 2005 辽宁高考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2 、学会精雕细刻,用细腻的笔法、比喻的手段去评价人物。

示例:一盏昏暗的油灯,照亮了司马迁紧锁的额头,激昂了许久的心绪从跌宕的血液里渗出,化为指尖笔触下一个个绚目的字眼,坚实地填补着那单纯的理想,一只蝼蚁不知年有春秋,石上苔衣不知日有夜昼。而他,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却走完了整座山林。春花开了秋月清,冬阳落了夏虫鸣。而波光潋滟的《史记》却宛如一道盛宴,穿透了流水般的岁月,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巨匠。 ――吴迪《挣脱死亡的绝唱》

3 、高超的比喻在于恰当地扣紧主题, 如 2005 年以?风头,猪肚,豹尾?为话题的一篇满分作文中的一段。

示例:当我们不再用近视的眼光紧盯历史时,就会惊奇地看到:那一霎间,耿直不屈的脖颈中喷涌的鲜血似乎化作了一条华贵美丽的豹尾,鞭打在一个腐朽王朝的脊背上,在那黯淡的夜空中留下了震彻天地的绝响。是的,嵇康并没有凤头般闪亮的初始,也没有猪肚般的厚重的过程,但是他却用音乐、用骨骼、用品性,写下了当权者的懦弱,写下了读书人的自尊,写下了自己光辉人生的最后旅程。于是,历史由此留下了中国知识分子最为骄傲也最有个性的篇章 ―― 魏晋风度。 ―― 2005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 方法总结 :

使用比喻论证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

1、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 想象(联想)训练:

示例:昭君――(联想)――曼佗罗花 人还可以象什么?

人――鼠标(要像鼠标那样点击自己的良心)(提示:从身边的事物取材)

人――黑板擦(要像黑板擦那样擦出人生的污点)

【篇三:时事作文】

成都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因为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生病,只能替母亲去扫大街,结果小女孩被誉为“成都最美环卫工人”!这一现象最近在网上引起热议。

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议论文,加以评论。字数不少于800字。

【试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目源于社会生活的真实材料,曾经在社会上引起的很大的争议。

让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考查,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考查。并且在审题上也有一定的难度,但从内容上又很贴近学生的生活。 【构思点拨】

这是一道“时事评论”类作文题目。顾名思义,评就是评判是非、真伪、美丑;论就是议论、说理;评论就是以议论、说理为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现象纷纭复杂,同学们在接触社会过程中,难免会有所触动,会就某些社会问题或现时事提出看法,把这些看法写成文章,就是社会生活评论。

时事评论属于议论文,所以议论文写作的常规方法仍适用。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比喻说理,辩证论理等论证方法都可以灵活运用。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概括为:小女孩替母亲扫大街被誉为“最美的环卫工人”。据此可以谈对待“苦难与不幸”的内容。可以谈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谈论道德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小女孩“孝”“有责任感”的赞扬,另一方面可以是对社会“缺乏责任与爱心“的批判。 【名人言论】

①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 --------塞涅卡

②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尼采

③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 -------顾贞观

⑤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疑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一张小红脸体味辛苦所留下来的东西!苦难地过去就是甘美的到来。 --------歌德

⑥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别林斯基

⑦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⑧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毛姆

⑨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马克思⑩救救孩子——鲁迅 【最新素材】

①一个乡村女教师三十年如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买砖,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了山。结果背媒体高度赞扬,却丝毫没有提到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感动中国的苗家赤脚医生李春燕为方圆百里的乡亲看病,被高度赞扬,却丁点不提乡村医疗问题。我认为这种对待苦难的观点是一种畸形文化的滋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美化手段,是对苦难的一种扭曲的理解。

②更有甚者,对贫穷大学生捐了几个钱,就要被人在电视机上痛哭流涕感恩戴德,来扬名自己。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对待受苦人的人格的蹂躏与糟蹋。

③如今的一些孩子,别说让他们帮父母去扫大街,恐怕在家中帮爸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都会满腹牢骚吧!孩子们经常会想着某天自己的生日时,猛玩一阵,开个大大地生日派对。可谁又想过父母的生日呢?谁又想过为父母的生日好好地祝贺一番呢?不至一次地看到报纸报道孩子不堪父母没有能耐,赌气离家出走……

④如今的大人们,看待自己的孩子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打了”。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软、硬、差”的体质吗?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攀比吃穿的行为吗?

⑤ “如果我们没有把事情做好,会让很多新加坡人遭殃。”40岁的新加坡国家发展部林勋强说。就如同其他新加坡政治家及高级文官一样,林勋强出身清寒,极珍惜新加坡今天的成就,也对新加坡有着极高的休戚与共感。整个新加坡有6万多名文官,主要分成4个等级,其中有200多个管理职文官属第一等级,站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对于新加坡的未来,他们负有最高的责任。新加坡财政

部公共服务署副秘书长陈文发相信,新加坡是全世界最诚实的。新加坡人民也相信,他们有一个最干净的,绝对没有桌下交易。

【作文】: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美化苦难,这种观点把一切需要解决和改良的问题都转化为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这是一种毫无血性的评论。它把一个人无法选择的行为,把别人的痛苦变成饭后谈论的资本。鲁迅先生曾称这种文化培养出的道德为“瞒和骗”。所以,我们认为这种“苦难美学”不值得追捧。

然而当今社会的许多现象令我们不理解。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因当环卫工人的妈妈生病,只能替母亲清扫大街,结果却被评为“最美的环卫工人”,丝毫没有联系到社会和环保部门的责任;一个乡村女教师三十年如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买砖,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了山。结果背媒体高度赞扬,却丝毫没有提到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感动中国的苗家赤脚医生李春燕为方圆百里的乡亲看病,被高度赞扬,却丁点不提乡村医疗问题。我认为这种对待苦难的观点是一种畸形文化的滋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美化手段,是对苦难的一种扭曲的理解。千年古训已被当今社会浪潮冲刷得变了形状,退了颜色。而滴在我们身上的血和泪却成了我们美好苦难的牺牲品。我们需要正确的理解苦难,对待苦难。

那么,怎样正确对待苦难呢?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就像那句话说得那样: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那么观看受苦的人也没有评论的权利。一个人只有真正领略平常苦难的绝望,他才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虚伪,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更有甚者,对贫穷大学生捐了几个钱,就要被人在电视机上痛哭

流涕感恩戴德,来扬名自己。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对待受苦人的人格的蹂躏与糟蹋。正是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造成了更多的苦难。所以说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种最本质的要求。

【简评】本文观点鲜明,作者画龙点睛,题目就是文章的观点。针对材料所给的材料,猛烈的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这种“美化苦难”的现象。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例证、对比论证、引证等论证方法,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作者行如流水,水到

渠成。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占有很大的比例,在统计共17道作文题中,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中材料作文分别是6道、6道和8道,由此可见,材料作文占据了重要的舞台,材料作文成为命题者的新宠。而材料作文中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09年辽宁卷对“明星代言”的看法, 09年江西卷对蔡铭超拍下兽首的看法,2011年全国卷ⅱ“代买彩票中大奖,你怎么做”和2011年北京卷 对“世乒赛中国队包揽金牌”的看法的材料作文。

那么如何写好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什么是时事新闻类材料?时事新闻类材料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二、时事新闻类材料和一般故事类材料作文有什么区别?

时事新闻类材料常常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是“中性”的,即不以对文中观点的“是”或“非”来确定作文的正确或错误。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思想来表达对材料的认识,可褒可贬,可评可争,可讽可谏,可嬉笑怒骂,只要能够自圆其

说,言之成理都可以。而故事类材料是在故事中蕴涵道理,作者要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然后通过古今中外事例来证明这个道理的真实性。

如09年全国卷ii作文题是“色盲、拉面、干洗剂”三个小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小故事共同提炼出“留心生活,就会有所发现,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思考,是成功的保障”“人生因思考和探索而精彩”“留心生活,抓住机遇,才能成功”等等人生道理。 三、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的二种常见写法 1、直面材料——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常指仅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静止、片面地议论,在这里指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适用于时事评论、人物评论、影视评论、诗歌评论、经典评论等评论类文章。

要写好这类文章,首先,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总结成功经验或指出失败教训等,要求实话实说。如根据09年江西卷蔡铭超事件可提出以下观点:1、拒绝“二次抢掠”,2、向不合理的规则说不,3、理性爱国。写就事论事评论文章,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做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

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评“事”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上,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而高谈阔论。

其次,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分析说理是时评的灵魂所在,如果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上的一条准则的话,那么,时评的写作也可以说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 评论文,不但要写出自己怎么看,还要写出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既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评论才是好的评论。

就思路结构而言,这类作文比较适合采用“层进式”结构,按照“引述材料,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提倡议或号召”的步骤来展开。

2、借题发挥——就事析理

借题发挥是指借着某件事情为话题来做文章,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把握题意后的所做的扩展、挖掘和提升。借题发挥不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