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 第2期(包第128期) 中州学刊 Academic Journal of Zhor hou Mar 2002 No 2 文章编号:1003--0751(2002)O2一O叭3—04 对“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质疑 ——兼论“劳动雇佣资本 蔡虹 刘新民 (士国人民太学 北京100872) 摘要:丰支对理论界关于 赉丰雇佣劳动”帚题的几个论据进行了分析,认为“赉丰雇佣劳动”帚 题并不能根好地解释现宴,已受到现窭的质疑和挑战,“劳动雇佣资丰”才特舍历史的发展趋势。 丰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从^力资丰的专有化和群体化、艘东对股份公司矗度和*趣、兰喜 制度原因及企业所有檀等方面{亡证了 劳动雇佣资丰”的可能性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劳动;赉丰;雇倔 中图分类号:F014 2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典型的组织形式,是一 个^力资本与非^力资本的特别合约。是“资本雇 佣劳动” 还是“劳动雇佣资本”决定了人力资本与非 ^力资本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实际上,社会发展 的趋势并没有给“资本雇佣劳动”留下多少空间;“劳 动雇佣资本 才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一2. 非^力资本信号显示优势论”。选种观点认 为,有能力的^应该是经营者和企业家.但如何判断 个^的能力呢7一般来说,对所有个体而言,每个 ^的资产是易于观测到的公共信息,因而可以很容 易的被人识别;而每十人的经营能力则属于私人信 息,它的量化和显示在未发挥作用之前是非常困难 的,或量化成本非常高昂。这样,非^力资本所有者 对“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分析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对“资本雇佣劳动”命 题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论据: 1 “非人力资本稀缺论”。这种观点认为,在人 类社会的早期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生产技术很落后,社会分工协作体系尚未形成,生产 经营活动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很低,可能存在过非 人力资本的稀缺度超过^力资本稀缺度的现象。这 样,资本雇佣劳动实属必然。 将以其所拥有的资产而显示出更高的能力,并被别 ^信任,而且会为自己资产的保值 增值尽职尽责; 相对而言,没有资产或资产很少的^力资本所有者 则由于缺乏这样的信号显示手段而在竞选经营者或 企业家时处于劣势,很难拥有企业经营所有权。lI 这样,资本雇佣劳动也顺理成章。 3.“人力资本依附论 。这十观点从“人力资本 的形成和实现离不开非人力资本”这一论据出发,来 论证劳动雇佣资本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一是^ 牧稿日蜒:2001—09—05 诈者筒 :葬 虹(1972一),女,河南息县^,中国人民大学^口l矸究所硕士研究生,从事人口与经济研究。 l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州学刊2002年第2期 力资本的形成离不开非』、力资本:』、力资本的形成 和发展离不开后天的非』、力资本的投人,教育与工 作宴践对人力资本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 没有非人力资本,一切都无从谈起。二是人力资车 的实现也离不开非^力资本: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 除了』、力资本“外,还必须有必要的非人力资本的 身 所谓的资本稀缺.现在看来,那不过是对企业 财务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不加区别的一种模糊判 断而已。其实,正如著名经济史学家布劳代尔指出 的那样,在以往任何一个经济时代都有一些钱财找 不到投人的场所”。 3 J而且日本学者的研究也证明, 企业能够生存下去的最根车的基础是企业所拥有的 技术,而拥有并创造技术的是人,只要有高素质的人 自然就会有资金的聚集,所以,经济生活中最稀缺的 是高素质的劳动者。4 因此、资本雇佣劳动从非』、 投人,否则.不可能创造价值。所以“是非人力资车 托起了人力资本 “非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逻辑 起点和逻辑结果”。L2 J这样,资本雇佣劳动理所当 然 4.“历史倒退论 这个观点认为,非^力资车 所有者转换为企业的债权人将会出现“历史的倒 退 :一是会发生人力资本所有者 虐待 非人力资车 的可怕现象。因为非人力资本转化为债权后,由于 非^力资车所有者不可能参与企业的决策而与企业 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 就会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 制问题”,^力资车所有者会瓜分企业的非人力资 本;二是将发生恐怖的“扣押人质”现象 因为非人 力资车转化为债权后,企业丧失了承担风险和偿还 债务的能力,一旦企业破产倒闭,非^力资车所有者 就可能 扣押 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人质”“补偿自己 的损失,【2 J因此,资本雇佣劳动是正当的。 5.“风险逃避论 “风险逃避论”认为,非人力 资本与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态上的可分离性,使得非 ^力资本一旦被投人企业,便成为一种抵押品,很难 任意地退出企业,自然就成了企业风险的承担者。 而^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态上的不可分离 性,决定丁^力资本所有者就像一个没有庙的和尚 一样,不可用作抵押品以偿还债务,因此,他不能成 为企业风险的真正的承担者。相反,他倒可以无后 顾之忧地随意退出企业,逃避风险。因而资本雇佣 劳动是合理的。 对“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质疑 上对 资车雇佣劳动”命题的分析近来都受到 了质疑和挑战。 1 非^力资本稀缺论 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提 法。对经挤史的研究表明,非人力资本在历史上并 不稀缺,之所 给人一种非^力资本稀缺的错觉,是 因为在以前的经济学理论中.只有一个笼统的“资 奉”概念,非^力资本和^力资本的所有者合为一 14 力资本稀缺的角度 并不必然成立 2.“非人力资本信号显示优势论”的成立是有条 件的。它在缺乏更加有效的经营能力的信号显示手 段和有救的制度安排的条件下才能戚立 实际上, 当其他有关经营能力的信号显示手段被开发出来以 后,非人力资本的信号显示优势就会削弱甚至丧失= 教育就是这样的一种信号,它能皓显示出一个人经 营能力的某些信息 一般地认为,学历的高低与一 个人的能力成正相关,否则教育不会受到如此的重 视。^力资本所有者的 名声”、。已有的成就”(我们 承认“名声”和 已有的成就 具有合理的延续性)也 具有很强的信号显示功能。在较为完善、公开的^ 力资本市场,特别是在企业家市场上,“名声”与 已 有的成就’’可能会成为他们获胜的重要筹码。进一 步讲,如果有关经营能力的信息能够以很完备的形 式表现出来,则非^力资本就会成为一种纯粹的生 产要素并丧失对劳动的所有优势 同时.我们的研 究也证明,如果存在合适的制度安排,非^力资本的 信号显示 优势也会削弱甚至丧失。比如激励机 制、教育制度、惩罚机制的建立将能皓使劳动者诚实 守信、尽职尽责;极端的情况(由于故意而造成了巨 大的损失)是剥夺人的生命权,这远此资车的信号显 示优势要有用得多。因此.把非^力资本作为反映 能力的信号是有条件的,经营能力而不是非^力资 车是成为企业家的必要条件。拥有的非^力资本数 量与一个^的经营能力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比如 由于继承和赠与等原因形成的资产和财富。 3. 人力资本依附论 不能用来论证 资本雇佣 劳动”的合理性。 ^力资本的形成和实现离不开非 人力资车”,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但却不能用来论证 资本雇佣劳动的合理性 从价值的创造过程看.非 人力资本与^力资本都是不可映少的,』、力资车和 非^力资本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价值。也正因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对“资本雇佣劳动 命题的质疑一兼论“劳动雇佣资本” 为如此,我们丝毫没有l番认非人力资本的作用,我们 只是说,随着人力资本地位的不断上升,非人力资本 的作用是相对下降的;我们在论证劳动雇佣资本合 理性的同时,也一直承认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凭 惜其对非人力资本的所有权获得相应的回报。虽然 我们承认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于价值的创造都 是不可或缺的,但过并不意味着把它们等量齐观:非 人力资本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只是转移其价值,同 时为价值的创造提供条件,只有人力资本才是价值 的真正创造者 4“历史倒退论 率身是错误的。关于 虐待非 凡力资本 我们认为,^力资本所有者的命运维系 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即使撒开外在的种种压力(人力 资本市场特别是企业家市场的激烈竞争、事先的约 定、法律的制裁等).他们也会为自己的命运与前途 而努力地工作,这是一种内在的强大动力。在我们 看来,不是因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转换为债权人而 使人力资率所有者“虐待”非人力资本,而是由于人 力资本所有者不能拥有企业所有权而 虐待”非人力 资本 换句话说,也只有当人力资本所有者真正拥 有企业所有权的时候,他们才会“爱厂如家 所以. 单靠资本雇佣劳动是不能解决 虐待”非人力资本的 问题。至于“扣押人质 ,我们认为, 借债还钱”在任 何社会中部是天经地义的,这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前 提。 5 风险逃避论”现在已被证明并不必然成立。 已有的研究也证明,最有退出企业自由的、能够迅速 逃避企业风险的.不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而是非人力 资本所有者【后面将有进一步的论述)。同时.前面 我们也讲到,人力资本所有者的 名声 “已有的成 就”使^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可 丹离性的特点;而且,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人力资本 行使的受性,从而决定了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程 度的可抵押功能。I 5 J所 ,人力资本所有者才是企 业风险真正的承担者 6.笼统的“资本”概念故大了 资本雇佣劳动”的 现象。燕统的 资本 概念使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 的所有者台为一身=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非人力 资本所有者同时又兼任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家,他 不需要作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自己与作为人力资 本所有者的自己整汀台约,这就足以构成“资本雇佣 劳动”的认识论起源。科斯和周其仁等都承认“资本 雇佣劳动的命题是由含糊的资本概念支撑着 的 3这样、在对“资本雇佣劳动”现象的分析中. ^们忽视了非^力资本所有者所拥有的^力资本 从而给人们~种错觉:好像资本雇佣劳动就仅仅是 固为他拥有非人力资本。实际上,“即便是在古典企 业里.与其说是非人力资本家在雇佣劳动,不如说是 具有才能的^力资本家在非人力资本的影子里扮演 关键角色罢了”。l 3I所以,即使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本 人拥有企业所有权,其原固也不仅仅是其拥有的非 人力资本,更可能足固为其拥有的^力资本使他相 信自己比别人能更好地经营自己的非人力资本。资 本雇佣劳动的现象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忽视r非人 力资本所有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而导致的错觉和假 象,这一部分实质上仍然是“劳动雇佣资本” 而不是 资本雇佣劳动” 所E上.笼统的“资本 概念放大了 “资本雇佣劳动 的现象。 现实和趋势:劳动雇佣资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雇佣资本已足现实和趋 势。 1.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及虚拟经济的迅速发 展.人力资本所有者真正成却企业风险的主要承担 者,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逃避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 (1)人力资本真正成为企业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一 方面,』、力资本的专用性逐步加强,使得人力资本成 为企业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社会化生产代替自给自 足的小生产,既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反过来又成为社 会分工的强大动力,推动着社会分工不断深化 而 社会分工的裸化就是』、力资本专用性的逐步加强 这就要求人力资本所有者必须投量的时间、精 力、财力等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由于专 业知识和能力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使得人力 资本一旦投A到某一特定的行业或企业,往往不易 退出,因为随意的进^和退出一个不适台自己专长 的企业.都会对自己造成损失。这种损失叉由谁来 补偿呢?持 资本雇佣劳动”观点的同志没有回避、 也回避不了^力资本专用性的现实及其发展趋势. 固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他们却回避了 人力资本所有者损失的补偿问题,而偏执于非几力 资本所有者的损失补偿问题。另一方面,人力资本 的群体化也使得凡力资本成为企业风险的主要承担 l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州学刊2{)02年第2期 者 一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需要人们团结台作;同 没兴趣去对公司的决策施加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 时,专有化的、“残缺 的^力资本必须进行合作才能 的主要动因是看重了股份很强的流动性、很快的变 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是固为人力资本所有者 现性、风险的分散性和必要的赢利性;法人投资者持 在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他们对企 股的主要动固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系列化和集团化 业及他们生活的集体的一种归属感,进而由归属感 所以,即使有大的股东,也不一定会参与企业的决 而产生了他们之间的信任、眷恋、尊重、集体荣誉等, 策。三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也使得股东在与经营 这是团队性的本质,并强化着团队性。三是固为个 者的比较中处于劣势 人进八集体后所创造出来的以集体形式体现的公共 3.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人力资本所有者拥 产品,只有当单个人力资本所有者参加特定的集体 有企业所有权提供了制度环境。私有制特别是资本 后才得以分享,中遮离开后便失去了分享的机会;即 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是“资本雇佣劳动 的制度原固。 使能够很快进人一个新的集体,也不能很快分享到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劳动 新集体的公品。(2)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逃避风 雇佣资本提供了制度环境 国家通过科教兴国战 险的能力逐步增强。一方面,非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略,大力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为劳动雇佣资本创造了 的多样性(实物资本、货币资本、股票和债券等)使非 现实条件 ^力资本所有者在投资于企业时,既可以在投资前 4。现代社会中,企业的所有权逐渐由人力资本 进行投资风险的比较,选择风险最小的投资方向.也 所有者所控制。在科学拄术迅速发展的争天,生产 可以在出现投资风险时,在各种非人力资本形式之 者和经营者的创造精神日益显现出耐企业发展的重 间进行转换,以最大限度和最快速度减少投资风险。 要作用;市场供求状况的复杂多变,要求经营者必须 另一方面,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非人力资车所有者 具有很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这对经营者素质的要 投资形式更趋“证券化”(特别是股票化)。非人力资 求近乎“苛捌”,而对他们的约束和监督越来越困难。 本所有者在以股票形式投资于企业后,只集中精力 这样,劳动雇佣资本的制度安排则更有效率。固为 关注如何在股票市场运用价格机制来达到自己的赢 这种产权安排使企业的控制者既有充分的激励,又 利目的,而越来越超脱于对企业的实际控制.股东与 有有效决策的能力;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只是作为外 企业的关系进一步淡化 这就不难理解,人力资本 部投资者.通过投资获取固定的资本收益,但不控制 所有者逐渐成为事实上甚至台约剩泉的拥有者,面 企业行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实际上已成为企业的主 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持有的剩余收益.正在逐渐成为 导力量,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实际上成了企业的债权 一种近似于附加风险贴水的债券利息,也就是人们 人,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历史期流。 通常所说的“令人满意的利润 , 6.非人力资本的 参考文献 证券化 已是基本的趋势。 :1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一契约理论[M 上海:上海人民 2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这里体现为股东)逐 出版社1995.1—5. 渐失去了参与企业决策的兴趣和动力。一是股份公 [2】刘正才知识经耨的幻觉:企业所有投向人力资本所有 司股权分散化已使股东无力或不值得去直接参与企 者转换 J】.当代财经,2000,(11) 业的决策。因为从行为逻辑来说,分散于各地、众多 [3]周其仁 生产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赍奉与非人力资本的 的小股东要么力量太小,无力通过投票来表达自己 特别和约[J】.经挤研究,1996,(6) 的意志;要么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组织到足够 [4】夸井贤一现代日本企业制度[M】.北京:经耨科学出版 社.1995年256 多的票数以在投票时表达自己的意志,而这种付出 [5]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并的规范性分 足以使这种努力不划算 二是机构投资者和法人投 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J]经耨研究,1997,(1) 资者持股的主要动固并不是为了获得对公司的支配 6]杨晓维技术、市场与企业所有权安排[J].经挤研究. 权。2O世纪60年代以来,机构投资者和法人投资者 2000,(2) 变成股份公司大的股东,它们也有力量左右公司的 责任编辑:晓立 经营活动,但它们持股的动因决定了它们不愿意、也 l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