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学科。 高等教育学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的性质:专业教育,精深教育。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源头:(1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高等教育现象特殊性包括: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特殊性,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具有特殊性。
高等教育理论特殊性包括:大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大学生亚文化。
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的标志:1978年5月,我国的第一个专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高等教育研究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的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确立的标志: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 确定研究问题的三个原则: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0. 选题具有研究价值的表现:选题要有(方向性)(针对性)(普遍性)。 11. 课题创新的三个层次:独创性;再创性;自创性。
12. 个案研究法: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13. 个案研究的6个基本步骤:1)确定问题性质,2)把握问题关键,3)了解问题背景,4)提出解决方案,5)付诸行动,检验结果,6)形成最佳决策。 14. 个案研究活动的基本过程:1)确定研究对象,2)收集个案资料,3)诊断与假设,4)个案分析与指导,5)实施个案指导,6)形成结论。 15. 行动研究实施步骤的代表性模式类型:四环节模式和六步骤模式。
四环节模式:“(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循环阶段。
六步骤模式:“(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体评价)”。
16. 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1088年)。
17. 随着主教学校和僧侣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组织机构:巴黎大学。
18. 博洛尼亚大学:(学生)大学。学生组成(同乡会),同乡会选出的学生首领叫(校长)。校长最重要的权利是代表大学拥有(司法权)。大学
的最高管理机构:由全体学生参加的(大学全体会议),会议负责制定有关大学的重大规章制度;博洛尼亚大学的教师也组成一个行会,称为“学院”。教师实施(学术控制)
19. 巴黎大学:典型的(教师型)大学。一方面受(校长)的控制,一方面教师拥有颁发(教学证书)的权利,也就是教师拥有(学术权利)。 20. 中世纪大学起初均为(单科)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为(法)学科,巴黎大学为(神)学科,萨勒诺大学为(医)学科。学习以上学科须以
(“七艺”)为基础,“七艺”乃文科。后来,一般大学开始分设(文)(法)(医)(神)四科或四个学院。 21. “七艺”又叫 “三科四学”。三科指: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四学指: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22. “七艺”的目的: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23.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
24.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位原来的意思是(任教执照),获得硕士、博士和教授学位,意味着同一件事,就是取得了(教师资格)。 25. 大学不渝的目标和理想:学术自由,大学自治。
26. 中世纪大学的意义和影响:(1)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2)对发展科学和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3)培养了大批
学着人才;(4)奠定了现代大学的某些办学基础。
27. 推动欧洲高等教育世俗化的根本动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8. 从17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不同于中世纪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学院)和(专门学院);学院又分为(人文学院)和(神学院)。 29. 外国近代高等教育:欧洲(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高等教育。最具代表性事件是欧洲高等教育的中心由(意大利)(法国)转移到了
(德国),标志性事件是(洪堡大学理念的提出与实践)和(柏林大学的成立)。
30. 洪堡大学理念的内容:(大学的相对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统一)。大学相对含义:(1)大学摆脱国家政治和经济干扰,
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2)国家对大学提供支持(3)大学对社会履行学术责任;学术自由体现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就是洪堡提出的(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两条基本办学方针。
31. (洪堡)大学的两条基本组织原则:(自由),(宁静);大学的生存条件是(宁静)与(自由)。
32. (洪堡)大学的双重任务:(对科学的探求);(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洪堡的教育价值观:(培养“完人”)。
33. 1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W.R.哈泊珀将大学分为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两个部分,前者称为“基础学院”,后者称为“大学学院”。16
年,两种学院分别改名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
34. 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代表性成就:(美国社区学院)的出现、(威斯康星大学)和(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5. 社区学院的主要功能:(学历教育)、(转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面向社区的(文化教育)。 36. 美国社区学院的特征:(地区性)、(开放性)、(多功能性)、(灵活性)和(实践性)。 37. (威斯康星大学)大学的职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
38. 威斯康星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传播知识)与(专家服务)。传播知识的途径:(知识推广部)与(流动图书馆)
39.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接纳学生数与适龄青年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
在(15%~50%)之间时,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时,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40.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历史的结束,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历史纪元的标志:(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创立。 41. 中国近办的第一所具有大学雏形的高等学校:(15)年,(天津中西学堂)。
42. 中国近代第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第一所由投资创办的国立大学):(18)年,(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43. 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学制:(1903)年,颁布的(葵卯学制)。
44.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改革北大的主要举措:实行(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五育并举)、(倚重研究)。
45.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的标志:(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 真正现代意义的教育改革。
46. (1952)年,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以苏联高等教育为蓝本进行了(院系调整),调整方针:“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
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47. (1993)年,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高校扩招。
48. 大学办学实践中的灵魂性问题:大学理念。大学理念就是大学的(理想)、(观念),它所回答的是(大学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根本性
问题。大学理念涉及(大学的性质)、(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办学模式)等问题。
49. 大学理念:人们在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观念。大学理念蕴含着大学的办学方向、目标确立、运营策
略、社会责任以及人们对理想大学模式的系统构想。
50. (内涵构成)大学理念包括:大学理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等成分。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 51. (大学理想):人们对于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种主观构想或合理的设想。 (大学信念):激励人们实现大学理想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大学观念):人们对作为存在的大学及其教育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
(大学使命):指大学的内在职责和任务。
(大学目标):大学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方面的总的要求或实践标准。
(大学精神):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的人格化、个性化、典型化并富有凝聚力、感召力的一组精神特质。 52. 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全球化)与(本土化)统一。
53. 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 . 教育目的的性质:(1)主观性;(2)客观性;(3)主观性与客观性统一的规定性
55. 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3)教育的最
高目的在于(促进人性的完善),而非(造就公民)。
56. 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的目的除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外,没有其他更高的目的;(3)教
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公民),而非(培育人性)。
57. 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心的具有(人
本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观。
58. 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功利主义)为指向的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主张。突出(科学技术)在高等教育过
程中的作用以及高等教育的(科学技术功能),是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显著特征。
59. 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60. 全面发展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趋势。
61.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理论基础:1)强调人性不变;人性永恒;2)将理性视为人的最高价值;3)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62.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理论基础:1)人性是变化的,教育的目的也应不断调整变化;2)事物是有用的,教育的目的应当以是否给社会和个
人带来功效来衡量。
63. (我国)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基础(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培养人)。
65. 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的原则:以人为本,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
66.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现代功能体系中最重要的功能:(经济功能)。 67. 目前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该趋势包括两个方面:(教育平等)与(教育参与)。
68.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一)高等教育使受教育者政治化。(二)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三)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69.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70. 《莫里尔法》( 赠地运动)。
71. 通才教育:培养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点对点的教育。 专才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
72. 通才教育的明显特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73. 专才教育的明显特征:专才教育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内容偏重应用,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74.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的本质:专业教育的口径值之争,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 75. 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76. 高等教育大众化: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是一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
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77.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目标),是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本体目标)。
78. 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发展速度要适度,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发展终身教育。
79. 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一)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二)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80. 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一)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二)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是由它们各自
的特点决定的。(三)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是符合我国实际的选择。
81. 科学教育:通过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演示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辨认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教育。 82. 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83. 高等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平等与效率。 84. 最早提出教育平等思想:孔子和柏拉图。
85. (教育的发展历程)平等的三个阶段: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 86. 平等包括:就学权利平等,教育条件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
87.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 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二)社会的政治制度。(三)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90. (伯顿,举办者角度)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基本类型:(一)单一公立系统,单一机构部门。代表:意大利。(二)单一公立系统,
多重机构部门。代表:法国。(三)多重公立系统,多重机构部门。代表:德国。(四)私立和公立系统并重,多重机构部门。代表:日本、美国。 91. 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的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92. 1951年,、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高等教育学制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 93. 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建立:时期,1935年。 94. (目前)世界各国的招生制度:证书制和高考制。
95.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96. 我国高等教育分设12个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1个二级学科。 97. 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全日制高等教育,非全日制高等教育。 98. 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严重不均匀。
99.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策略:战略性调整,适应性调整。 100.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模式: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
101.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应注意的问题:(一)各种类型教育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个性化。(二)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三)
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户籍制度汉代时就有了)。
102. 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的模式:集权型(代表:法国)、权利分散型(代表:美国)、集权与分权结合型(代表:德国)。 103. 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类型:以干预为主(代表:法国)、以社会力量为主(代表:美国)、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代表:英国)。 104. 我国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 105. 高校管理的核心:权力机构。
106. 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模式:欧洲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模式),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英国模式(教授行会与院
校董事及行政管理人员结合)。
107. 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质的变迁:校(院)长负责制(1950-1956年),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56-1961年),领导下的以校
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1966年)、“”中的革委会领导制(1966-1977年)、会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1985年)、校长负责制的试行(1985-19年),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年至今)。
108. 高校教学管理的任务:(一)确保教学目的与教育目标一致。(二)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三)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四)加强
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科学化。(五)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
109. 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学计划管理。 110. 课程管理是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和检查,是与学校课程的整体运作过程相伴相生得系统工程。 111.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管理的内容:科研规划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档案管理。 112.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公平合理原则,形成特色原则,协调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 113. (按评价对象)教育评价分为:宏观教育评价,中观教育评价,微观教育评价。
(按评价者)分为:自我评价,他人评价。
(按评价基准)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按评价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4. 高等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促进性原则,合作性原则。 115. 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校内评价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评价中介机构。 116. 高等学校的综合评估类型:合格评估,水平评估。
117. 教师评估渠道:教师的自评,同行专家的评估,领导和督导员的评估,学生的评估。
88. 学制: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包括:学校种类、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