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总目录茎 摄 = 0 —— —— (下列括号中“・”前为期数,后为页数) 生 第 渤海论坛 在启蒙思想与文学趣味之间(早期周作人文学与 思想探索) 李雅娟(1・46) 苦难生存的迥异书写(兼就靳以与京派问题同杨 义先生商榷) 石健(1・55) 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问题思考 王刚王丽娟(2・1) 辽宁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尤芳敖丽红(2・6) 金融创新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鹿丽陈怡雯(2・10) 文学园地里的杂色精灵(辽宁当代短篇小说选读) 王春荣(3・1) 情绪记忆与小说的意象创造 吴玉杰(3・7) 在伤痛中眷恋:消费文化时代的人性追求(试论 孙惠芬小说的主题倾向) 栗丹(3・14) 女性作家的心灵家园(对话孙惠芬) 孙德宇孙惠芬(3・19) 为小说注入风俗的色彩和灵性(白天光散论) 刘恩波(4・1) 香木镇:一座被重建的小说重镇(白天光小说仓 作 简论) 秦朝晖(4・6) 小说创作的幽默、健康与个性(与作家白天光的对话) 白天光林岳(4・9) 心灵的圣地(读《乡邦札记》) 严春友(5・1) 心灵的背景与乡邦的滋味(论《乡邦札记》中的日 常生活) 周景雷(5・6) 废墟上青草如歌(读丁宗皓散文集《乡邦札记》) 韩春燕(5・9) 散文集《乡邦札记》的创作观(与作家丁宗皓的对话) 丁宗皓林雷(5・13) 高晖论 张清芳(6・1) 生命体验・民间情怀・局外人(高晖、高旭国对话录) 高晖高旭国(6・15) 名师讲坛 面对“丘陵”的忧思(关于当代文学学科历史、现状 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昊秀明(1・5) 超越“根据地”,走向更宽阔的领域(吴秀明访谈) 吴秀明赵卫东(1・11) 学科的凝视与探索(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 态场》的一种阅读) 姚晓雷(1-19) 从文本阐释到理论建构(论吴秀明的历史文学研 究及其学术史意义) 刘进才(1‘26) 现代诗语研究论纲 陈仲K(2・14) 前沿触角与在场诗学(关于《中国前沿诗歌聚焦》 的对话) 赵金钟张德明(2・18) 百年新诗艺术技巧的梳理与总结(评陈仲义《百年 新诗百种解读》) ‘ 殷鉴(2・23) 新世纪诗歌的感受与“作为”(回答张立群提问)陈仲K(2・27) 对欧洲“浪子文学”的审视(从高尔基的命题谈起) ‘ ’ 王向峰(3・24) 鲁迅复仇观念的文化根源片论(兼及鲁迅对传统 复仇观的继承和改造) 王立(3・31) 试说吴宓先生论“三国” 段启明(4・12) 语义功能语法答问 马庆株李广瑜(4・l8)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影批评 史可扬(5・17) 清代涉宋玉考据与宋玉传播 刘 刚(5・22) 关于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几点思考 魏淑艳(6・31) 赵国官僚制度述考 崔向东(6・35) 政治学与法学研究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刘国强(1・84) 论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 代化 周普杰(1・90)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探析 赵国利(1・94)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体系 师吉金(1.99)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 孙菁菁(2-3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高校党建工作 李晓(2・34) 论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王媛媛(2・37) 近年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 综述 尚云(2・41) 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缺失归因与解决对 ,, 策探析 王淑芳(3・37)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特点 文吉昌(3・41) 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依据和基本经验 谷春祥季丽楠(3・4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断想 刘运良(3・48)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研究郑娇叶兴艺(4・22) 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嬗变与高校使命研究 陈素.qL(4・25) 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对现阶段调研工作指导价值 探析 王宏(4・29) l 红军初创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及现实启示 颜信飞郭辉袁卫(4・32) 渤海大学掌曩 大连水产加工园区的企业集群化及其推进方策 包特力根白乙董雪 许添怡(6・56) 许书杰(6・6o) 张庆君(6・63) 消极自由?积极自由?(20世纪中叶中国知识分 子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分梳)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构成要件新探 善对程序正义的校正(基于罗尔斯的视角)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辽宁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思路与对策 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努力程度的比较研究 田玉才(5・3O) 李劲(5・34) 新时期妇联组织身份的重新建构与认同 文学研究 方亚琴(6・67) 张爱军王伟辰(6・42) 2011年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研究述评 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的经验 初探大学生就业权的保障 孟庆茹(6・46) 孙革(6・49) 蒲松龄对精怪小说的艺术创新 论游走情节的动因与阻力设置(以《西游记》和 《堂吉诃德》为个案) 郑春元(1・58) 陈晓英(6・52) 吴冬艳(1-64) 经济与现代管理研究 民生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袁国敏王玉香(1・103) 次贷危机的新制度经济学浅析 张其龙鹿丽(1・10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困境 解析 张海林(1・113)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动实证分析 徐雷(1・119)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张颖丽(1・123)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阿燃燃(2・44) 13本便利店的国际化战略 付铁山胡春华(2・47) 中国饭店职业经理人诚信体系构建研究 徐凯谷玉芬(2・52) 基于新创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政策研究 周劲波陈丽超(2・57) 论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家人本理念的建构 陈松柏桂兵(2・63) 辽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牛似虎王晶(3・52) 辽宁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集群匹配 研究(基于Kristof/ ̄型视角) 李 雯王海光(3・56) 委托代理关系下的管理层激励效应探讨 尚玉芳(3・60) 论利率影响经济机制的进一步深化 陈 明 张小丽(3・64) 基于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的企业高级技工短缺 应对机制研究 彭竞(3・68) 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及机理 研究 赵君王彬(4・36) 旅游主体与旅游六要素的创新思考 吕俊芳(4・39) 国有企业民营化效率理论研究评述 王书林(4・42) 基于标准化的企业竞争路径研究 李庆满(4・45) 关于消费型增值税会计处理模式的研究 张颖萍(4・48) 我国农村流通组织市场结构与绩效分析 张满林胡春华(5・38) 我国城乡一体化多梯度性分析 郑光梁魏淑艳(5・44) 中美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基于灰 色定权聚类模型) 白金蒋木子(5・48) 再探我国公共产品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田建中(5・52) 高校无现金收付结算模式研究 李东(5・55) 餐饮品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锦 州餐饮企业为例) 郭旭(5・59) “个体化书写”的成就与命运(评《晚霞消失的时候》 兼论新时期之初的文学现象) 宋文坛(1.69) 从失语症到西方文艺中心论(也谈当代文论的困境) 蒋进国(2・66) 文学语境新论 吴昊(2・71) 艺术生产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先性 罗中起(2・77) 宋代杂剧对宋词传播所起的推动作用 黄鑫(3・72) 梅子涵儿童文学创作艺术分析 孙悦(3・75) 试论《白雪公主后传》中的戏仿颠覆 项睿(3・79) 网游文学的心理能量范式研究 百里清风(4・52) 戴着镣铐跳舞的女人(张资平小说《苔莉》中的苔 莉形象研究) 岑小双(4・56) 生命体验的重绎与女J陛作家的自我救赎(论八位 女作家的“人生笔记”系列) 雷 莹(4・59) 《日本灵异记》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研究(以汉译佛 经的引用为中心) 刘九令(4・62) 柏拉图论诗歌的合法性 孙化显(4・66) 晚清社会小说的结构主义审美理想 王晓岗(5・62) 《伤痛与救赎》(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研究) 石杰(5・67) 家园的衰朽(巴金与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比 较研究) 於泽明(5・73) 魏巍《东方》综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丛论之一) 廖四平李丽文(6・71) 对生态和谐的热切呼唤(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的生态内涵) 郑丽娜(6・75)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叙事文体学解读 王爱丽(6・80) 论我国古代寓言的产生及其发展 赵志成(6.83) 语言学研究 中国学生英语元音习得中母语迁移的实验研究 高玉娟宫红英(1・126) 简论分化字产生的动因及其分类(以《类篇》若干 新收字为例) 柳建钰(1・133) 北岛《无题》诗的多义结构探析 陈菲(2・81) 就“鸳鸯”一词的性质归属与黄廖本《现代汉语》 编者商榷 李薇薇(2・86) 构建语言学理论的新“象牙塔” 刘 惠(2・89) 浅析“连”字句中“连”的词性及其句式功能 王思妮(2・92)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字形校订(一) 洪飑(3・83) 东汉至宋代汉语形比句比较点的句法位置及其 发展 陈明富(3-87) 中国著作权第一律—_《=大清著作权律》浅析 尹燕(5・100) 渤 金末元初汉人地主武装初探(以今山东、河北地 《水经注》地名词语浅析 也谈“有+VP”中“有”的性质 赵永慧(3・9o) 窦焕新(3・93) 区为例) 迎春(5・104) 试论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语言模式匹配 李秋霞(3・96) 论锺繇“三体书”及其影响 陆东方(6。lO2) 簟 论《红楼梦》贾雨村诗与联的叙事语法隐喻系统 王德福(4・70) 刘本臣 尚 瞬(4・77)中国动画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创作特点 王笑一(6・lOS)II 二 佳(6・108) 任普罗科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合唱队的 规约的修辞功能 词块学习策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闫小平(4・81)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朕”的指称和语用功能 考察 朱红(5・76) 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 朋 汉语新词语与邻近词语集合的关系辨析 刘吉艳(5・7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 姚晓波(5・83) 汉语篇章语义学研究的新突破(评《<红楼梦>牙 牌令语符多义模式研究》) 周慧(5・87) 商务合同翻译中汉英转换的语域视角 王盈秋(5・9o) 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辽宁库”的建设 王世凯张亮(6・86) 语言资源学(论)的建构(兼谈《语言资源与语言 研究》对语言资源学(论)建构的贡献) 陈方方张亮(6・90) 汉语资源开发利用分析——《语言资源与语言研 究》侧记 朱妮娜(6・94) 民国时期华文教材语言资源的当地化 于锦思(6・98) 哲学与历史学研究 论社会科学研究定量与定性方法结合取向 杜伦芳(1-76) 中国传统文化为生态伦理学提供的基础与原则 张硕(1・80)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的东南亚政策分析 温荣n,J(2・96) 论两周时期的女织 徐铭(2・102) 战国后期秦国外戚研究 王朝潮(2・107) o一一年第六 “里耶简”所反映的秦户籍相关问题 杨晓华(2・112) 庄子乐论的美学启示 轩小杨(3・99) 论音乐审美中的视域融合(从歌剧《图兰朵》看多 元文化音乐审美视域的碰撞与生成) 蒋凤祥(3・103) 音乐使信仰升华(从歌曲《神圣的战争》《深海》看 音乐的力量) 周晓梅(3・105) 中国音乐教育的先驱者(萧友梅、刘天华的历史 功绩) 依健(3・108) 关于歌唱气质与个性风格培养的探讨 藏学军(3・1 lO) 人道主义的赞歌(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中国红十字 会南京分会的人道救援) 高翔宇钟声(4.83) l8—19世纪清人眼里的俄国气候和俄罗斯人衣 食住行 郭文深沈阿莲(4・91) 清代锦州经济发展述略(以“钱粮烧当”为中心) 穆签臣(4・95) 王永江筹建东北大学述略 王凤杰(5・95) 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研究与防范 郑建林(1・138)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现象 张丽(1・143) 生活体验研究的涵义、特点与实践路径(范梅南 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之研究) 张小菲(1・146) 关于对外汉字教学课程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洪慝洪云(2・116) “动手一动脑”教学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及 提升策略 张莹王淑娟程琳(2・120) 研究生强势行为的心理归因与防治 王璐(2・123) 称谓语翻译中的信息流失与补偿 李红菱(2・127) 教师资格制度完善: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建构 宋晓曦李雷(3・l13)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 施昌海李国民刘香宇(3・116) 以非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 模式探究 师庆刚(3・120)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的构建 赵朋亮(3・124) 高校思政教育综合网站如何可持续发展(基于 “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的实证分析初探)孙燕(4・98) 中国当前的“实践”特点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的选择 郎晓东(4・101) 区域公办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差异分析 扬婕(4・104) 美国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模型及其启示 范会勇(4・1o7) 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马志辉(4・l10) 高职生成就动机与英语有效学习的相关研究 刘玉梅(4・114) 词语的理据与英语网络新词 孟丽娟(4・117) 从“做中学”的生命教育价值解读(杜威实用主 义经验论生命教育思想探析) 崔国富(5・lo9) 解读生活内涵优化作文教学 洪云(5・114)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探究 张晓杰徐曰军王字(5・l17) 从语篇功能角度谈考研英语阅读策略 马峥嵘(5・121) 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 康新昌(5・125)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分类学研究 赵彦傻胡振京(6・1 12) 基于学生人性基础的教学思维初探 王莉军用先进(6・115) 层次分析法在大学体育选修课中的运用 李艳杰(6・119) 从功能学理论透视翻译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王英宏(6・121) 英文电影作品片名翻译原则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 学版 文化与传媒研究 王永胜(6・125) 高中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 理论工作者第19届学术年会综述)李聪也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吴利才赵彦俊(2・149) 李丙山(2・151) 构建生态伦理的人性思考 直觉与表现:梁宗岱的审美创造论 孙丽娟(1・150) 齐光远(1・155) 锦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要点分析 孙红继狄荣一(2・153) 谈学术期刊编辑品格力量的养成 康艳裴鸿池(2・130) 王靖宇(2・133) 鞠于鑫(2・136) 磊(2・140) 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丽华(2・156) 《鲁迅全集》注释中的“植树节”条目指瑕 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现场意识 虚假新闻泛滥中的媒介素养透析 刘兆一杭琳琳《南北和》中“民族融合”的主题特色 老子与《尚书》关系研究 论巴斯内特戏剧翻译思想之嬗变 “辽宁形象”塑造策略研究 李张立(2・159) 华(3・145) 徐日宣潘智丹(3-147) 张姣(3・150) 户外广告塑造辽西沿海城市形象策略研究 田 昊(2・143) 金融危机下锦州市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 辽宁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策略研究 林 圣 生奇志(3・128) 媒体经营的语境要素分析(以《湖南卫视》娱乐营 销为例) 刘虹(3・132) 装帧证史(浅谈现当代文学书刊装帧对阐释文学 史之意义) 韩煜(3・135) 从加拿大主流社会观念的变迁剖析多元文化政 策的现实意义 徐丹王红艳(3・139) 从和谐社会视阈看孔子“仁爱”观的现代价值 代海燕付洪安(3・142) 高校学报改革断想 郑艳凤(4・120) 梁启超新闻观的现代意义 何宇达(4・124) 从新闻获奖作品谈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钱玉华(4・128) 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对策研究 潘澍(4・130) 对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 武也晶 陆青(4・133) 播音主持专业声音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郭兆龙赵世兰(4・135)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考察与中华民族百年命运 叩问 吴海勇 田佳佳(5・127)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于兰王晓辉(5・132) 试论新闻传播者获取信息中的非言语沟通行为 欧阳霞(5・135) 透析民生新闻的平民意识形态(从《传奇故事》 的“故事性”说开去) 盛兰(5・139) 当代中国出版业体制改革动力分析 刘存玲(6・129) 论我国新闻出版工作的诚信 王立新(6・134)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动因及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生奇志(6・137) 传播学研究现状管窥(对我国107篇传播学博士 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 张瑞静葛艳玲(6・141) 高校媒体资源整合与和谐校园建设 战涛(6・146) 学术短文 和谐社会视野下提高大学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邵妍曹万鹏(2・147) 研究 田九玲(3・153)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思考 康伟(3・156)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研究 肖 茹(3・159) CSCW支持的教师协同工作网络平台构建 杨玉强董悦殷明韩丽艳(4・138) 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的“小成”与“大成” 谭颖姜德义邢涛(4・142)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策略 研究 杨军(4・145) 浅谈民办高校的发展规划 董学军(4・148) 新时期应大力加强党员干部的品行修养 李茂兴(4・151) 略论领导干部心理问题及调试 杨玉泉(4・154) 论音乐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王海峰(4・157)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 博(4・159) “向上”与“向下”(谈新女性作家常芳的创作追求) 董小军(5・142) 道德理想与“疾病”叙事的融合(论东紫的日常生 活写作) 张仲玮(5・144) 平民立场下对女性良善的坚守(论葛水平小说的 创作特色) 王佳慧(5・147) 温情叙述下的人文伤怀(论滕肖澜中短篇小说) 杜宇(5・150) 游走在人性两极的生命(论须一瓜小说中的人性 自省) 胡冠男(5・153) 关于辽宁工业题材电视作品新形象的思考 何 明(5・156) 网络购物新称谓——亲 邹 贞(5・159) 实现人民利益,巩固执政基础 王振国(6・149)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基于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的视角) 毛海波(6・151) 论旅游专业教育中的从业能力及其培养 周凤杰(6・153) 试论我国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刘丽佳(6・156) “筋头巴脑”试析 王玉仁王一朱(6・159) 学位论文转载 二三十年代“革命+恋爱”模式中的性别政治 乔春雷(1・33) “光荣中华”: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贾立元(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