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i - “一_ l--h ^m —一 ・一 ㈣ 一 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文化差异是指不同民族由 于在历史发展、地域环境、心理结构等不 同.而造成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 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只有了解中英文化 之间的差异才能真正了解英语语言,从 而提高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 能力。 【关键词】文化差异应用能力教 学实践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 0450— 9889(C).2010.10.038 近年来,越来越多从事英语教育的 专家、学者对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进行 了讨论与反思。许多人明确反对以升学 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认为外语教学的最 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 际能力。英语教法也先后推行翻译法、听 说法(结构法)、意念法、功能法、交际法 等。这些方法一方面推动了英语教学改 革的进展,但另一方面它总是以欧式的 教学法为核心,做一些适应性的变革。然 而,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 进行交际的能力呢?英语教学中加强学 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尤其重 要。但如果只注重听这些方面能力的培 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文化差异的教 育,那么英语教育只能重走事倍功半的 老路。因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就 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根 据交流话题、语境以及文化背景讲出使 对方感到得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 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程度。它包括 口江苏省徐州工程学院刘芳 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 它既可以是动词:take幽e place of,也可 惯、表达方式等诸多方面。因此,外语教 以是介词:instead of(inplace of),或副 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进行“四会”技 词:instead.在“谁来代替史密斯先生去那 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 里呢?”用whowilltaketheplace ofMr. 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而对学生进 Smiht?用Whowill gothereinstead ofMr. 行文化差异的介绍是学习语言的前提。 Smith?在“谁来代替史密斯先生去那里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 呢?”而“史密斯先生病了,谁代替他去那 力。笔者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 儿呢?”用Mr.Smithisin.Whowill gothere 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 instead?遇到这些问题,英语老师就要指 的,也是深刻的。 出英、汉语词法的区别,英语词性要活一 些,汉语词性相对稳定,不要用汉语习惯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其“通行”的特 套用英语。以此消除学生疑虑。英语老师 点,而民族语言又体现着民族特点。学习 如果缺乏汉语言知识,遇到这类问题时, 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 只能说“英语”而搪塞学生。学生在高中 势和日常生活的交际。不论从教学过程, 大学阶段不仅应用英语的能力有了提 还是交际功能来说,其都和汉语言、汉文 高,汉语水平也有了相当的基础。他们在 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英语教 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把两者放在一起进 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有较 行比较。汉语和英语相比各有哪些特点; 高的汉语言修养和汉文化修养。不同时期 同样的内容汉语怎样阐述,英语怎样表 的英语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小学初中阶段 达;交际时各自怎样表达才算得体,它们 是学英语年龄段的“学话时期”。这个时期 之间有无共同规律可循,可否变通。对这 的特点是尽量摆脱汉语束缚,尽可能地创 些问题学生总是想找到明确的答案。这 设英语环境;让学生感知、亲近英语。高中 个答案只能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讲清,要 大学阶段,学生对外界的看法逐渐形成观 点破。这样学生学的是活的语言而不是 点,他们从理论上把英语当做第二语言来 教条。 学习,要求探讨英语领域里更深层次的内 例如:There stands a tall building.(那 容和规律,如语法的复杂变化关系、使用 有一座高楼。) 英语国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宗教信仰、 学生脑子里会很快出现另一个动 风俗习惯等。 词:(Thereis)。那么,紧接着就会问:为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用汉语 么用There stands不用There is.老师可以 知识套用在英语上。比如英语中的“代 举出一个同样的用汉语表达的例子:“那 替”一词,学生容易混淆。汉语里“代替” 矗立着一座高楼”。“矗立”和“站”表达的 是动词,在英语里“代替”的词性不固定。 目的是相同的,其特点是形象生动。这样 £ § 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 学英语的兴趣。 再如中国人日常见面打招呼或互相 问候,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你到哪 儿去?”“你在于什么?”然而如果你跟一 个英国人或美国人这样招呼问候,可就 不好了。比如你问:“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对方就会误以为你想请他吃饭。 他若不想谢绝你,就会跟着你走。再如你 问:“Where are you going?”或“What are you doing?”都会引起对方反感,他们认为 你在刺探他的个人隐私或在审问他的行 动。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问候,通常以天 气、交通这些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为 主要内容,还有经常使用的“How do you do?”“How al-e you?”等。 英汉语之间的这种差异、变通的现象 在课堂上是司空见惯的。把握住这些内 容,较自如地进行课堂教学能使课堂变得 生动活泼,变枯燥的语法课为新鲜的活的 语言运用课,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 趣。过去英语教学往往把一篇课文裁成几 片、几段讲授,各自独立。讲语法也只是涉 及皮毛,生硬地把“格式”塞给学生,让学 生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学生往往是知 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学到的也只能 是机械的、公式化的语言。整体化教学弥 补了这一缺点。但英语教师如没有较高的 汉语言修养,也只能是分分段,概括一下 段意。在听、说、读、写方面,过去是“哑 巴”英语。因为不重视写,在修改学生书面 表达时,常发现学生语句组织得生硬、别 扭,语言前后不够连贯,语意不明晰等现 象。比较典型的问题是学生用汉语的框子 装英语的词汇,写得不伦不类。例如:“我 们通过实践来学习英语”这句话,学生用 英语表达时写成“We through practice to studyEn glish”。可见,学生在书写、翻译方 面受汉语干扰较为严重。排除这些干扰是 老师的教学目的所在。它要求英语老师能 居高临下,把握英、汉语的异同,突出英语 的自身特点。对汉语言知之甚少而不能很 好地排除汉语的干扰把英语独立出来;或 者不能居高临下地看语言的相通性而把 英语搞成一种套子,这是造成英语教学模 式化、简单化的原因之一。站在更高的 角度看,语言集中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 点,文化素质的高低又制约着一个民族的 整体素质。学习外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 教育观。以西方为中心的教学法忽视了我 们学生生长的土壤,对学生学习的环境重 视得还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 英语是生硬地被迫地接受。激发学生使用 英语进行交流最好的老师是对本民族文 化的广泛涉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 内容在英语教学中都会涉及,如行为礼 节、道德规范、文学、史学、军事、天文地理 等。学生除了从其他的课堂学到这些知识 外,还希望英语老师给他们创设一个更 丰富的课堂。因此,英语教师对民族文化 要有广泛的涉猎。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 里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谦虚是中国人的 美德,当一个人得到别人的赞美时,往往 会谦虚地说:“您过奖了”、“我做得不好。” 然而如果你听到一个英国人对你说: “Your dress looks nice today”。你却回答: “No.It isn’L”他就会很生气。在英语习惯 中,赞美别人是一种礼貌。赞美的内容涉 及个人外貌、气质、衣着打扮、新买的东西 等方面。对别人的赞美,英语国家的人会 很高兴,最通常的回答是“Thank you.”比 如你赞美Mary今天气色很好,说“How ifne you look today!”她会很高兴的回答: “Thank you.”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 英语国家人坦率的文化心理差异。再如, 当别人问你想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 常习惯于客套一番,回答:“别麻烦了,我 不用。”但如果一个英国人问你:“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你若要,一 定不要说:“No,thanks.”否则你就真要饿着 肚子或忍受口渴之痛了。 因此,了解外民族的性格特点,首先 要熟悉本民族的性格特点。一个学生如 果没有较高的本民族文化素质,那他无 论如何也不可能学好外语;同样道理,英 语老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本民族文化修 养,他也只能是一个传声筒。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英汉文化 差异对一个人交际能力具有重大的影响。 如果离开了文化差异去注重“听”、“说”、 “读”、“写”,那么英语教学必将陷入形式 主义的误区,培养出的学生也只能是外强 中干的不合格人才。语言教学要求学用结 合,要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国际交流的扩 大,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使 得外语教学渗透文化内容日益重要。单纯 的英语语言水平是不能适应这一要求的。 这就要求英语老师能纵览本民族文化,站 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的高度上,把握英语教 学。如能到达这一高度,相信英语教学会 达到更高更新的境界。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让学生 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加强英语实际应用 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首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种 体验和吸收英语国家文化的环境。教师 可以邀请外籍教师与学生进行交谈对 话,邀请在英语国家长期生活的人“现身 说法”。有条件的家长还可送孩子到英语 国家走一走,看一看。学生身临其境,得 来的经验才最深刻。教师还可以运用多 媒体,向学生播放英语电影、幻灯、录像 资料,给学生推荐适合的英语电视频道, 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如 果以上条件都不具备,教师通过推荐介 绍英语国家的物品、图片和英语简易读 物,也是促进学生了解国外历史、民族传 统和风土人情的重要手段。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对英语 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避免学生单 纯从词汇本身作出主观评价。例如,在中 国蝙蝠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是大 吉大利的前兆,而西方认为“hat”是一种 邪恶的动物,是与黑暗、(下转第87页) 嗣 , 一 一 一 : 0 ^ 的知识。 进步快等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每2周让 的生活化、生命化与真实化,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四、课堂评价生活化 家长填写学生在家学习英语情况反馈 表。只要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联合成 一精彩有效的教学活动评价犹如课堂 教学的催化剂,它具有导向、激励、启发、 体,实行多元化、多途径的动态评价,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A类课题(20()8A57) 诊断等功能,它能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都得到体现,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 就能够鼓励学生克服闲难,体验成功,以 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抓好课堂教学导 不同领域的能力都有所提高。课堂评价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 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好的评价具有导向 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 发展。然而,一些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语 【作者简介】黄淑梅(1974-),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硕 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 (责编 吴筱) 人及课堂教学内容、作业和评价等关键环 节,不断探索,善于动脑,勤于挖掘,有效地 链接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实现课堂教学 言比较单调贫乏,相同的评价语多次重 复使用、评价语使用针对性不强等现象 较为普遍,这些评价不但不利于营造课 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反而容易使学生 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厌烦情绪。鉴于小 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还不太成熟,教 师应该多采用“You are a good girl/toy”r “Yo11 have done a good ob…‘Well done”等 学生喜欢的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在课堂 上的表现,也可以将一些实物奖励给表 现突出的学生,这样的评价有利于激发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此外,学生也可 以参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互评,让他们 评出课堂表现好、英语运用能力强、学习 (上接第85页)罪恶联系在一起的。因 此,英语中有“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渊源、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同,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英语教学实践中。 比如,在讲授英国人彼此打招呼时,要注 重中国人与英国人的异同,在讲授如何 [2]盖国梁.节趣[M]上海:学林出 版社.1999 bat”等不好的联想与比喻。再如,表示颜 色的词在中文和英文中就有着不同的文 [3]吴延迪.英国风情录[M]上海: 知识出版社.1994 化内涵,就“red”来说,不管在中文还是 英文里,红色往往与喜庆有关,尤其在中 接受西方人礼物时,要讲清如何做才恰 当而得体。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不能 l4]杨华 走遍美国[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国,红色象征积极意义,但在英文里 “red”还有使人生气或处存危险状态的 只注重单方面的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入 文化介绍与浸入,重视文化差异对英语 教学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达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意思,如引人生气的事,英语就用“red lfag”还有说某人“in red”意思是他一身红 衣,而在商业英语中“in the red ̄'又表示负 债、亏损之意。 再者,要随时随地提醒学生注重中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基金资助 课题(09SJD740()24) 【作者简介】刘芳,女,江苏省徐 r,I 【参考文献】 [1]韩盈,王士然.节日风俗fM].上 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责编黎原) 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