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
(国兴中学、海师附中、嘉积中学、三亚一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材料中的“乾隆二
十二年”采用的纪年方法是 A.帝王纪年
B.年号纪年
C.干支纪年
D.公元纪年
( )
2.下面是CCTV《鉴宝》节目展示的两件古代瓷器:图一为“青釉四系瓷罐”,图二为“粉彩
开光花瓶”。据你的判断,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专家鉴定团的权威鉴定
( )
A.图一是隋代器物,器形浑厚饱满 C.图二是宋代器物,图案色彩绚丽
B.图二的年代早于图一 D.图二俗称“金宝地”
3.2008年湖南大学抢救性回购2000余枚流落海外的秦简,保护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
进行,这批秦简成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可能涉及的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度 A.①③
②差额选举法 B.③④
③郡县制度 C.①②
④三省六部制 D.②④
( ) ( )
4.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集体耕作的长期存在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②个体农耕产生于秦汉时期
③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④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货币、城市商业、市场规模、对外贸易、商人群体的 发展等方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
说明
( )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A.①②③④
B.①④
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出现 ④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 C.①③④
D.②④
6.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征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
如容许罪犯逃脱征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肯定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 )
D.维护贵族利益
( )
7.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学者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
8.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
时代的兴起。”(本杰明·基恩)此话的真实意思是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B.美洲的发现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步伐 C.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瓦解
D.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 )
9.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名著《罗马法的精神》中说:“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
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天主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问:罗马法“最为持久的征服”的具体表现是
A.确立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B.由公民法到万民法,首创国际法的概念
C.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编定了《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善
( )
10.新航路开辟后,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B.人文主义的转播,解放了殖民地区人民的思想 C.西方宗教和文化的渗透,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播,冲击了当地的社会制度
1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工业革命
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工厂的出现
B.圈地运动的开展 D.海外市场的扩大
( )
12.“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这说明了
( )
A.当时的英国还没有确立民主政体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
B.当时的英国由封建贵族统治 D.大部分英国人没有选举权
13.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
法。这反映了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其内在的社会根源在于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C.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
( )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14.“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政治就是与
魔鬼结盟,但立宪政治中与魔鬼结盟则是化敌为友、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又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与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C.市民的整体素质
B.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D.革命的彻底性
( )
15.现在很多中学学生就餐、打公用电话普遍使用IC卡,非常实用方便,该卡借用了物理学电
磁感应原理。电磁感应现象的最早发现并用实验证明者及与此相关的科技革命是 ( )
A.英国法拉第 第二次科技革命 B.意大利马可尼 第一次科技革命 C. 德国赫兹 第三次科技革命 D.美国贝尔 第二次科技革命
( )
16.下列选项均是洋务运动所为,其中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B.创办新式学堂 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17.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
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 属于1916年元旦社会论对上一年进行的总结是
( )
A.立宪、八国联军、南昌、赔款、阿Q B.三民主义、起义、武昌、约法、退位 C.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D.新文化、北洋、实业救国、张謇、仲甫
18.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地
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B.井冈山道路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 )
19.下图是一张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脱盲证。毛泽东题词“为消灭文盲而斗争”,反映了当时
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依据图片信息判断,此证件应出自
( )
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战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20.胡锦涛主席2009年2月12日前往马里进行国事访问,随后访问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非洲三国,此行非洲四国之行是胡锦涛主席农历新年后的第一次出访。新中国成立后,为中非交往奠定基础的是( )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1.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 )
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D.享受权利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22.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有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 )
C.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D.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23.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
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 )
24.《环球时报》记者报道:2006年5月13日,韩国和朝鲜决定,中断半个多世界的南北
铁路大动脉即西部的“京义线”和东部的“东海线”于当月25日进行试运行。造成当年朝韩南北铁路大动脉中断的诸多因素中最根本的是
A.韩国和朝鲜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 C.美苏“冷战”局面产生的影响
( )
B.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D.韩国和朝鲜经济发展差距巨大
( )
25.下列各项中,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是
A.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 C.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的建立
B.欧盟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 D.联合国的建立、东欧的剧变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做答。第29题~第3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6.(9分)2008年3月14日,在阳光灿烂的拉萨,达赖分裂势力指使制造了骇人听闻的
打、砸、抢、烧等严重暴力事件,严重影响到当地社会的安宁和当地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事件再次证明了达赖集团分裂国家的阴谋,使更多的人进一步认清了其罪恶的面目。阅读下列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 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西藏军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地区的一切涉外事务。
——摘自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材料二 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中央代表团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拉萨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宝鼎周围的浮雕分别为“签订十七条协议”“民主改革”“川藏、青藏公路通车”“毛主席派人来”“腾飞的西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性画面。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50年,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比拟的巨大变化,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的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局势稳定,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50年的沧桑巨变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
——摘自胡锦涛《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西藏自治区都发生哪些重大变化?(2分)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重要制度是什么?(1
分)
(3)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实行这一制度有哪些意义?(3分) (4)依据材料二、三,如何理解西藏巨变所揭示的伟大真理?(3分) 27.(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简称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一次信用危机。危机造成的股市恐慌和损失是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仅10月前7个交易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累计跌幅均超过21%,全美股票市值蒸发2.5万亿美元,堪比上一次大恐慌的状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象上一次大恐慌一样,发端于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向其他国家蔓延,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10月《美国金融危机殃及全球 世界经济在十字路口彷徨·半月谈》
材料二 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 人民日报 》( 2008年11月10日01 版)
材料三 在罗斯福新政问题上,就不乏这样的“修正主义者”。 ……他们认为,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美国很多经济周期中的波谷——比如1894年及1921年的经济萧条——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
——刘瑜《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上一次大恐慌”是指哪一次
经济危机?(1分)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2分)为什么两次大危机都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现象?(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
似?二者有何共同特点?(3分)
(3)据材料三说明“修正主义者”解决危机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谈一谈你对应
对经济危机的认识?(3分)
28.(14分)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外敌的海上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中国海疆主权》
材料三 李鸿章在谈到国防安全时说:“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鸟国,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
材料四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五 “英国政府的优势在于能利用它的威力巨大的海上力量这个武器。海上力量使它富有,并反过来保护了使它致富的贸易。……作为海洋上的统治者,它堵住了海洋上所有交通干线。”
——美国马汉的《海洋战略》 (1)简述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指出两则材料的关系。请结合有关史实从海权和海防的
角度看,说明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5分)
(2)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的海防思想有何不同?谁的意见正确?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
重大举措?(5分)
(3)比较材料三、四和材料五,分析近代中国发展海军与西方列强的差异。(4分) 29.(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公元前6世纪,梭伦在雅典实行改革,公元前4世纪,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可以说,这是东西方不同国度在几乎相同历史时期实行的变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 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梭伦改革的最重大的成果。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之后,“秦无敌于天下”的原因。(4分) 30.(8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劝学篇》
材料二:“天下人民四万万,庶士亿万,情为百端,才智甚广,皇上仅寄耳目于数人,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不敢竭尽,甚且炀灶蔽贤,壅塞圣听,皇上虽欲通中外之故,达小民之厄,其道无由。名虽尊矣,实则独立于上,遂致有割地弃民之举,皇上亦何乐此独尊为哉?”
──《公车上书》
材料三:“……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塘,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1)以上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些派别,他们对西方民主政治各是什么态度?(3分) (2)材料二中对皇帝的态度和材料三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种不同有哪些原因?(提示: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5分)
31.(8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材料二 伊克斯日记记载了1941年9月美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话题转到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趁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罄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从此刻起,我们对苏联采取了租借法案。”
材料三 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映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1)材料一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 (2分)
(2)材料三中,丘吉尔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4分)
(3)分析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了一些什么政策?(1分)
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1分)
32.(8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一一《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共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詄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一一《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农业的根本是什么?(2分) (2)材料三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
要的三点内容。(6分)
33.(8分)【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历史之谜,它们激发了人们探究的欲望。几位同学围绕某一处遗址展开了研究性学习。
请回答:
(1)他们收集的图片一、二所展现的历史文物发掘于哪一文化遗址?(1分)
(2)结合图三,指出该遗址所处的位置。(1分)
(3)如果把埃及金字塔称为石头艺术的顶尖杰作的话,那么上述文明应该属于什么艺术
的杰作?(2分)
(4)有的同学根据该考古遗址的发掘,判断该地区当时已经建立了早期国家,你认为有
哪些依据?(4分)
3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所示历史遗迹在今天哪个城市?从奥运发展史角度看,它能获得2004年奥运会
主办权的优势有哪些?(5分)
(2)2008年奥运会将在图二古建筑所在的城市召开,请列举出位于该城市的另外三处
世界文化遗产。(3分)
2008-2009学年度海南省高三四校联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5:BAADC 6——10:ACBCC 11——15:CDCBA 16——20:BDBCB 21——25:ADBCA 26.(9分)
(1)帝国主义势力被驱逐出西藏;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国防;改编西藏军队为人
民军队;中央人民政府处理西藏一切涉外事务。(2分,答对两点1分,三点及以上2分)
(2)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
(3)这一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国家统一和
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最恰当的民主制度。(3分)
(4)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只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道路,西藏才会有繁荣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3分)
【评分说明:本大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学生若有其他言之有
理、论之有据的叙述,均酌情给分或加分。但本大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9分。】 27.(11分)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分)前者:生产的过剩,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出现
萧条;后者: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导致经济萧条。(2分)美国是世界金融体系中心;世界市场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2分) (2)健全社会保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2分)国家干预
经济(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1分)
(3)主张: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1分)认识:把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有
机结合起来。(2分) 28.(14分)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水师装备落后,海防废弛;材料二中反映了近代列强侵华绝大部
分从海上开始(2分);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1分)。严重后果: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英国侵占香港岛,强迫上海等五口开埠;近代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2分)
(2)材料三中李鸿章主张“陆主海从”的近海防御战略,不穷兵于海外;材料四中吴元炳
主张加强海防建设(2分)。吴元炳的奏议正确(1分)。举措:创办北洋舰队等海军,修建旅顺、威海卫海军基地,成立海军衙门。(2分)
(3)中国发展海军是对外敌海上入侵的被动反应,单纯防御;西方国家发展海军是为了
适应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需要。(4分) 29.(8分)
(1)思路:抑制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以法治理国家。
成果: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4分)
(2)原因: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增加了政府
收入,发展了封建经济;废井田,“决裂阡陌”,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农业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教民耕战”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又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秦能无敌于天下。(4分) 30.(8分)
(1)材料一是洋务派,不主张学西方政治;材料二是维新派,主张学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材料三是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3分) (2)材料二主张保留皇帝,材料三坚决主张推翻皇帝。(2分)
原因有戊戌变法失败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已无可挽救。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了进一步地发展。思想上,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以西方民主的思想武器,掀起了革命的热潮。(3分) 31.(8分)
(1)指受法西斯侵略的资本主义国家(2分)。
(2)丘吉尔意在让美国为维护英国利益不怕冒对日作战的危险。(2分)罗斯福不愿仅
为英国的利益对日作战。(2分)
(3)政策是尽量避免过早同法西斯国家交战,利用战争机会发展经济,增加黄金储备以
发战争财(1分)。出发点是维护美国的利益。(1分) 32.(8分)
(1)民为国之本(1分);不失时为农之本 (1分)。
(2)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纳谏;平等的民族政策。(6分) 33.(1)三星堆。(1分) (2)A(1分)
(3)三星堆是青铜艺术和玉石艺术的古代杰作。(2分)
(4)从三星堆的考古实物看,农牧业发达;大量的青铜制品、玉石器,反映其手工业发
达。从人物造型和服饰上看,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等级贵贱差别。(6分)(其它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如,大量海贝的发现,极有可能是货币,反映了商业的活动。青铜树等可能是权力的象征等。总分不超过4分)
34.(1)雅典。(1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古代希腊;世界文化遗产奥林匹亚遗址
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拥有和平友谊、公平竞争等精神,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得到继承和发扬。(3分)
(2)长城、天坛、颐和园等。(2分,写出其它,如北京十三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也
可给分)
(3)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提高社会对遗产资源保护的常识。严格遵守国际和
国家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学习国外在保护遗产方面的经验,加强世界遗产地之间的交流、合作。(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