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研究

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研究

来源:花图问答
摘要: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死亡委婉语。两种语言均以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来构成委婉表述,并形成相似的概念隐喻和转喻,说明两个不同语言民族在认知方式上的一致性和相似的生死观。不同之处则体现出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隐喻;转喻 禁忌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心理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际之中,包括行为禁忌和言语禁忌。委婉语正是应交际的需要而出现的禁忌语言的替代品。这种替代品的出现,既是人类早期对语言的一种认识,也是交际的需要。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认识水平的低下,往往把语言和某些自然现象加以联系,认为语言具有“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语

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1]因而无论英语还是汉语当中都存在某些言语禁忌,如神灵圣人名字的禁忌、生老病死的禁忌等。虽然存在这些禁忌,但人们日常生活和交际当中却免不了要谈沦这些事情,因此某些温和的间接的表达便应运而生,以替代那些直接的令人不快的表达。“死亡”委婉语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禁忌。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死亡”委婉语,说明以英语为母语者和以汉语为母语者都对“死亡”具有一种厌恶和恐惧。“死亡”委婉语中蕴涵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如政治体制、宗教信仰、民风民俗、价值观念等。心J不少学者已对这一方面做了充分详实的研究,这里不再赘述。而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理论为背景来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和转喻及其异同。 一、理论背景

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途径”。[3]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更是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而有些常规的隐喻意义由于长期反复的联想和使用,已成为约定束成的字面意义,人们几乎已意识不到它们的隐喻意义。如: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demolished his argument.l:ve never won an argument诵th him.[“

以上表达中蕴涵着“ARGUMENT IS WAR”的概念隐喻。但由于长期频繁的使用,人们现在已意识不到indefensible,attack,target,demolish,win等词在表述algulxlcnt时还存在隐喻,它们的隐喻意义已成为约定束成的字面意思,并收入辞典中。这里还要区分一下隐喻和概念隐喻。所谓隐喻,是指用一个概念去表达另一个概念。如上面所说的“争论是战争”,就是“战争”这个概念来表达“争论”这一概念。而“争论是战争”是j个概念隐喻,在英语文献中都用大写字母书写或换一种表达。概念隐喻是从日常表达式中归纳出来的,具有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指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式跟概念隐喻的联系是成系统的,每个概念隐喻可派生出多个(隐喻)表达式。如上例由概念隐喻“ARGUMENT IS WAR”派生出五个隐喻表达式。[51转喻在传统的修辞理论中也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是语言装饰的手段。但现代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表明,转喻同隐喻一样,也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4]”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性(similarity),转喻的认知基础是临近性(contiguity)。L6j们7一件事物或一个概念往往有很多个属性,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常用其中某个突出的属性来指代该事物或概念。例如,一个人的属性或特征很多,但他工作时两只手最为忙碌,因而我们称做事熟练的人为“熟手”,做事不熟练的人为“生手”。同隐喻一样,某些转喻由于长期频繁的使用,其转喻意义已经固化,成为词义的一部分而被录入词典。 二、汉语“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和转喻

汉语中“死亡”委婉语数量很多。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谈及委婉语时曾说过,“死’的别名为最多”。清人粱章钜在《浪迹丛谈》卷九《人死别称》条就列举了19个“死”的别名。龚延明《占代“死”的别名》一文中列举了67个。吕友仁、冯好杰在《《古代“死”的别名)补遗》中又增补了186个。在这些“死”的别名中有很多都是死亡委婉语。而这些所涉及的还仅限于古代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71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古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已渐渐消逝,

不在继续使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些新的死亡委婉语。根据对“死亡”委婉语的分析,其中蕴涵的概念隐喻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死亡是舍弃

如:古代称天子死为“弃朝”、“弃群臣”、“弃天下”;称士大夫死为“弃禄”;称平民死为“弃馆舍”、“弃堂帐”、“弃平居”。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舍身”、“舍生取义”、“撒手人寰”、“丧生”、“丧命”等等。 2.死亡是离开

如:“离开了人世”、“谢世”、“辞世”、“与世长辞“过世”、“走了”、“去了”、“不在人世”、“倩女离魂”等。 3.死亡是消逝

如:“病逝”、“逝世”、“盍逝”、“玉陨香消”、“红消香断”、“英年早逝”、“没r”等。 4.死亡是休息

如:“长眠”、“安眠”、“永眠”、“安息”等。 5.死亡是结束

如:“毕命”、“疾终”、“完蛋”、“寿终正寝”等。 6.人类的死亡是植物的死亡

如:“夭折”、“短折”、“凋谢”、“兰摧玉折”、“暂人其萎”等。 7.死亡是回归

如:“回老家”、“归土”等。

除了以上这些隐喻之外,汉语中还利用某些转喻来委婉表达“死亡”的概念。根据人们对“死亡”的认识,“死亡”具有很多特征,如果突显不同的特征,则会出现不同的转喻表达

式。如人死之前会有短暂的挣扎,“蹬腿”,并呼出最后一口气,“一命呜呼”、“呜呼哀哉”;死之后会闭上眼睛,不再呼吸,头发不再柔顺,所以用“眼”、“合眼”、“瞑目”、“断气”、“咽气”、“心脏停止了跳动”、“翘辫子”。人若受伤会流血而死,所以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人总是在年纪很大的时候死亡,因而有“老了”、“百年之后”的委婉表达。在中国,人死之后会被装入棺材,再埋进土里,所以用“就木”、“人土”、“葬玉埋香”等来表达“死亡”。汉语中也用死亡的方式来委婉表达死亡,如“自缢”、“遇难”、“一病不起”、“自寻短见;9、66葬身鱼腹”、“马革裹尸”、“吃枪子儿”等。还有为国为公者的死亡为“就义”、“殉国”、“牺牲”、“尽职”等,这是以死亡的目的来转喻“死亡”。这聚列出的表达都是提取“死亡”的某个具体特征,来代替抽象的“死亡”概念,以转喻的方式来构成委婉语。还有一特殊的死亡委婉语.即源于宗教信仰的委婉语。有宗教信仰的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不同于无宗教信仰的人。无宗教信仰的人只注重现实生活的世界,不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而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认为除了现世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如佛教徒认为西天有极乐世界,道教徒认为还有一个仙家的世界,有神论者认为人死后会经过黄泉路进入有阎王所掌管的阴界。因此佛教徒的死为“登天”、“升天”、“登西”、“登莲界”;道教徒之死为“仙逝”、“仙游”、“登仙”;有神论者的死亡是“见阎王”、“命归黄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死亡是“见马克思”。从委婉语的构成方式来看,构成这些委婉表达的隐喻是“死亡是进入另一世界”,如“命归黄泉”、“登天”、“升天”、“登西”、“上西天”、“登莲界”、“登仙”等。进入另一世界之后会见到“阎王”、“上帝”、“佛祖”、“马克思”,这些具体的行为又转喻“死亡”。同时还有一些通过进入另一世界的方式来转喻死亡的表达,如佛教的“坐化”、“涅磐”、“圆寂”;道教的“蝉蜕”、“羽化”、“遁化”、“骑鹤”等。 三、英语“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和转喻

英语中的“死亡”委婉语同样也很丰富。在刘纯豹的《英语委婉语词典》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达17页之多,由此可见一斑。英语“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死亡是离开

如“tO depart with the world”、“tO leave with the world”、“tO pass a坝矿’、“to be gone’’、“to go beyond\"、“tO be 130 longer谢th us”、“to go west”等。 2.死亡是结束

如“tO expire'’、“tO end'’等。 3.死亡是休息

交口“final sleep”,“to rest in peace”、“tO sleep”,“tO have found rest\"、“to take one’s rest’’等。 4.死亡是舍弃

如“to lose one’s life,,等。 5.死亡是回归

如“go home9’、“go tO one’s own place'’等。 6.死亡是参加另一个团体

英语母语者认为“人皆有一死”,所以死亡是“tO join the great majority\n&h”等。英语中也有以转喻方式构成的“死亡”委婉语。如tO draw the breath(呼出最后一口气),tO kick the bucket(蹬腿)等是以人死亡的具体特征来转喻。tO Lay,tO fall,tO bitethe dust指军人之死,因为他们死后身体会躺下或从战马上跌落下来,面扑灰尘。军人死亡前会被最后一次点名,,射出最后一发子弹,tO fire One’slast shot,死后其名字会被从点名簿上勾销, tO be in heaven,tO be taken tO paradise,to go tO happy land,to go to a better place/land/world在另一个世界他们会tO be inAbraham’s bosom(在亚伯拉罕的怀抱),tO be with God/Fa一四、英汉“死亡\"委婉语中隐喻和转喻的对比分析

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出于对“死亡”的禁忌,人们通过隐喻和转喻方式构成了大量的死亡委婉语来温和地表达死亡,也就是说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来认知死亡、表达死亡。心理学试验征明整体(完形)知觉大于部分之和,而且感知整体比感知部分来得容易。[4]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和转喻表达通过突显“死亡”的某个具体特征,亦即通过对部分的感知,来达到对死亡整体的感知,这种非直接的认知过程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从而达到委婉的目的。从这点可以看出人类思维的共性,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英语和汉语民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方式来认知和表达“死亡”。

从对“死亡”的隐喻和转喻分析看,英语和汉语民族对“死亡”的认识也是大同小异。两种语言中都有“死亡”是“离开”,是“休息”,是“舍弃”,是“结束”和“回归”等的隐喻。从转喻方式看,虽然各行各业有不同的“死亡”表达法,但基本上都是以死亡方式或目的来突显死亡的特征,以委婉表达“死亡”。从宗教中的死亡委婉语看,由于东西方民族有不同的宗教,故而也有很多不同的委婉语,但总体来说,二者都认为死亡是离开现有的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不同之处在于,汉语中将人的死亡视作植物的死亡,故有“夭折”、“短折”、“凋谢”、“兰摧玉折”、“哲人其萎”等表达;而英语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达。英语中认为人死是加入另一个团体(to join the great majority,to go the way of all flesh),而汉语中没有类似表达。这些差异体现出英语和汉语文化的差异。中国受道教的影响,认为人的生命如植物的生命一样,因此人死亡便如植物的枯萎、凋零。英语民族有“人生而平等”,“人皆有一死”的平等观念,故人死亡便是to join the great ma]ority,to go theway of all flesh。

英语和汉语民族借助隐喻和转喻来构成死亡的委婉表达,事实上也反映了英汉民族的死亡观,尤其是那些死亡隐喻,无不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如认为死亡是“离开”和“消逝”,那么活着就是“存在”;死亡是“休息”,则活着是“工作”、“劳作”;死亡是“舍弃”,活着便是“拥有”;死亡是“结束”,活着便是“进行”;死亡是“回归”,活着就是“在外”,是“过客”。还有其他宗教死亡委婉语,同样也反映着该宗教的生死观。所以对英语和汉语死亡委婉语的对比分析,既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的掌握这些表达,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英语和汉

语的不同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施晓伟.英汉语言禁忌的建构与解构口1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 2碌题细.从汉英死亡语看中英文化的差异D]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5(9). [习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俎Mq上海:上海外涪教育出版社,2001:96—104—1 [5]林书式“愤怒”的概念隐响a]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

[6]束定芳.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方向一语言的认知研究[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

[7]包丽组汉语死亡委婉语之文化成因探口1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