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来源:花图问答
漳州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共6分) 1.默写(共6分,每小题1分)

(1)《逍遥游》中庄子在论述万物有小大之辨时提及智慧有大小,寿命有长短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蜀相》中表现诸葛亮雄才伟略、忠心报国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夜归鹿门歌》中按照时空顺序分别描写了山中和江边场景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明诗人不事权贵,追求精神自由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菩萨蛮(其二)》中描写江南人物美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共27分,每小题3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斩钉截铁 讥诮 提防 迄今 B.刻苦自厉 征戍 辨析 锁呐 C.聊以慰籍 泄漏 防碍 绰约 D.俊采星弛 踟躅 编辑 蓬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悟以往之不谏.(劝止) 形影相吊.(安慰) 三径就.荒(接近) B. 怀.良辰以孤往(爱惜) 君子见机.(机会) 而征.一国(取信) C. 控蛮荆引.瓯越(引导) 恶.乎待哉(什么) 门衰祚.薄(福分) D. 乘.天地之正(顺应) 除.臣洗马(授予官职) 不矜.名节(矜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潦水尽而.寒潭清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B. 猥以.微贱 去以.六月息 C. 实迷途其.未远 山原旷其.

盈视 1

D. 知来者之可追 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5.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既自以心为形役 B. 遂见用于小邑 C.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D. 目吴会于云间 6.下列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是西汉刘向搜集屈原及汉代宋玉等作家的作品整理而成。

B.《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归纳为“赋、比、兴”。鲍照的《拟行路难》中“泻 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一句就采用了“赋”的手法。

C.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制最为完备。有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律诗(如杜 甫的《春望》)、绝句(如王维的《鹿柴》)等。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黄岩岛事件中,中国海监船和渔政船迅速而有力地打击了菲律宾在南海的嚣张气焰,有效保护了中国渔民和渔船,让世人对中国的海监能力侧目而视。 ....

B.1958年他被打成“右派”,从此陷入了长达20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的蹉跎岁月,真是一言难尽。 ....

C.2013赛季亚冠联赛决赛中,代表中国出战的广州恒大与首尔FC鼎足而立,两回合总比分3:3,....最终恒大依靠客场进球多的优势夺得亚冠联赛冠军。

D.独居室实在小得可怜,只有一步宽的地方,除了铺些稻草外,别无长物,一片木板下面撑一条....棍,钉在门右,算是桌子;因为没有凳子,要坐只有在稻草上坐着。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仅电影《归来》用一个家庭的境遇变迁反映了一个时代,而且用朴素的画面和简单的情节铺排成一曲温婉动人、哀而不伤的情诗。

B.虽然不愿意将孙仲旭的轻生与文学翻译稿酬低联系起来,但是对于当下的稿酬问题,方柏文也承认这是一个圈内公认存在的问题。

C.金牌之外,一届成功的青奥会往往会给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声誉,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和人文遗产,将使城市持续受益,甚至影响几代人。

D.巴西世界杯德巴比赛后,施魏因斯泰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要向巴西球迷道歉,其实我们不想进这么多的球,我们只是本着尊重对手为原则在努力踢球。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 挖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2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索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 D.④②⑤①③ 10.对该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隐含嘲讽。 B.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但与画面其他部分传达出的含义有重复之嫌。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3

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籍命光按视 按: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报:批复 .. C.故事食不满分 故事:先例 D.又奏赋以风 风:使„„知道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 死争/

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 死争/

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 死争/

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 死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司马光禀赋迥异,性情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 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 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 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 考虑,早立储君。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3分)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4分)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陈情表》) 三、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

4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5.“百年歌自苦”,诗中具体写了哪些苦?在苦中还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怀?(5分) 16. 与《登高》相比,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27分)

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7—19题。(9分)

境与象 袁行霈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③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④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

5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⑤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17.下列对\"意境\"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

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大凡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C.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但仍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真实世界。D.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并不一定符合中国传统诗歌的实际。 18.下列对\"境与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认为\"境生于象外\"与之并不矛盾。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 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读诗由象到境,好像从地面飞升到天空,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等意象,可以通过比喻、象征、暗示的作用,形成特定的意境。

19.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第③段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第④段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的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第⑤段运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鉴赏诗歌意象时的心理体验。

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20——22题。(18分)

子孙万代 汪曾祺

6

傅玉涛是“写字”的。“写字”就是给剧场写海报,给戏班抄本子。抄“总讲”(全剧),抄“单提”(分发给演员的,只有该演员所演角色的单独的唱词)。他的字写得不错,“欧底赵面”。时不常的,有人求他写一个单条,写一个扇面。后来,海报改成了彩印的,剧本大都油印了或打字了,他就到剧场卖票。日子还算混得过去。

他有个癖好,爱收藏小文物。他有一面葡萄海马镜,一个“长乐未央”瓦当,一块藕粉地鸡血石章,一块“都灵坑”田黄,一对赵子玉的蛐蛐罐,十几把扇子。这些小文物大都是花不多的钱从打小鼓的小赵手里买的。小赵和他是街坊,收到什么东西愿意让傅玉涛过过眼。小赵佩服傅玉涛,认为他懂行。傅玉涛也确实帮小赵鉴定过一些字画瓷器,使小赵卖了一个好价钱。

一天,小赵拿了一对核桃,请傅玉涛看看,能不能卖个块儿八毛的。傅玉涛接过来一看,用手掂了掂两颗核桃,说:“哎呀,这可是好东西!两颗核桃的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这是‘子孙万代’呀!”

“什么叫‘子孙万代’?”

“这你都不懂,亏你还是个打小鼓的呢!你看,这核桃的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这就叫‘子孙万代’。这是真的‘子孙万代’。”

“‘子孙万代’还有真假之分?”

“真的葫芦是生成的,假‘子孙万代’动过刀,有的葫芦是刻出来的。这对核桃可够年份了。大概已经经过两代人的手。没有个几十年,揉不出这样。你看看这颜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晶莹发亮,乍一看,像是外面有一层水。这种色,是人的血气透进核桃所形成。好东西!好东西!——让给我吧!”

“傅先生喜欢,拿去玩吧。” “得说个价。”

“咳,说什么价,我一毛钱收来的。”

“那,这么着吧,我给两块钱,算是占了你的大便宜了。”

“傅先生,您这是干什么!咱们是老街坊,我受过您的好处,一对核桃还过不着吗?” 傅玉涛掏出两块钱,塞进小赵的口袋。

傅玉涛对这一对核桃真是爱如性命,他做了两个平绒小口袋,把两颗核桃分别装在里面,随身带着。一有空,就取出来看看,轻轻地揉两下,不多揉。这对核桃正是好时候,再多揉,就揉过了,那些小葫芦就会圆了,模糊了。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到傅玉涛家来破四旧,把他的小文物装进一个麻袋,呼啸而去。 四人帮垮台。傅玉涛不再收藏文物,但是他还是爱逛地摊。逛古玩店。有时他想也许能遇到这对核桃。随即觉得这想法很可笑。十年浩劫,多少重要文物都毁了,这对核桃还能存在人间么?

一天,他经过缸瓦市一个小古玩店,进去看了看。一看,他的眼睛亮了:他的那对核桃!核桃放在一个玛瑙碟子里。他掏出放大镜,隔着橱柜的玻璃细细地看看:没错!这对核桃他看的次数太多了,核桃上有多少个小葫芦他都数得出来。他问售货员:“这对核桃是什么人卖的?”“保密。”“原先核桃有两个平绒小口袋装着的。”“有。扔了。你怎么知道?”“小口袋是我缝的。”“?”

7

傅玉涛看了看标价:外汇券250。

这时进来了一个老外。老外看了看,问:“这是什么?”售货员:“核桃。”“玉的?”“不是玉的,就是核桃。”“那为什么卖那么贵?”售货员请傅玉涛给老外解释解释。

傅玉涛说:“这不是普通的核桃,是山核桃。”“山核桃?”“这种核桃不是吃的,是揉的。”“揉的?”傅玉涛叫售货员把玻璃柜打开。傅玉涛把两颗核桃拿在手里,熟练地揉了几圈。

“揉,有什么好处?”“舒筋活血。”“舒,筋,活,血?”“你看这核桃的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这是人的血气透进了核桃。”“血——气?”

“把核桃揉成这样,得好几十年。”“好几十年?”“两代人。”“两代人,揉一对核桃?”“Yes!”

“这对核桃,有一个名堂,叫‘子孙万代’。”“子孙万代?”“您看这一个一个小疙瘩,都是小葫芦。”傅玉涛把放大镜给老外,老外使劲地看。“是雕刻的?”“No,是天生的。”“天生的?噢,上帝!”“这样的核桃,全中国,您找不出第二对。”“我买了!”老外拿了这对子孙万代核桃,一路上嘟哝:“子,孙,万,代!子孙万代!”

傅玉涛回家,炒了一个麻豆腐,喝了二两酒,用筷子敲着碗边唱了一句西皮慢三眼:“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有删改) 2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

A.小说划线处两次写到“两个平绒小口袋”。第一次表达了傅玉涛对这核桃的珍爱之情。第二次 则证实了这对核桃就是他曾经收藏的“子孙万代”。

B.划线处“呼啸而去”四个字,写红卫兵破四旧的情境,简练传神。看似客观描写,却将感情自

然地渗透其中,这是汪曾祺小说一贯的语言特色。

C.文中的售货员深知“子孙万代”的真正价值,所以标了外汇券250的高价,导致傅玉涛很 想买回心爱之物却毫无办法。

D.傅玉涛不知道他把“子孙万代”说得如此珍贵会导致外国人买走他的心爱之物,所以回家后

为此后悔不已。

E.本文用平静从容的语言叙写了得到的欣喜,失去的痛苦,失而复见的惊奇,见而又失的失落,

情节曲折,情感丰富,创造了“融奇崛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21. 主人公傅玉涛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2.“子孙万代”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7分)

8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新闻记者就是现代的史官,新闻和历史一样,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事实,“实话实说”应是对记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然而,一项调查显示:59.4%的民众认为现在的记者不能“实话实说”。如果这项调查也是实话实说的,民众的感觉也没出错的话,那么我们看到的59.4%的新闻事实,则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制造某种效果而捏制编造的,这岂不是很让人失望?

当一名记者最值得骄傲的是说真话,最头疼的也是说真话。针对如此窘境,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反应的社会现象的理解,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9

漳州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语文科

参考答案

1. 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⑵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⑸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⑹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2.A(B项,励、唢;C项,藉,妨;D项,驰,踯。) 3. A (B机:预兆C引:连接D矜:自夸)

4. B(A项,承接,转折;B项,凭借;C项,大概,助词无义;D项,取独,的) 5. D(D项,介词结构后置句,其他被动句)

6. D (A。宋玉是战国时代诗人B。比兴手法C。谢灵运是东晋诗人)

7. D ( A项,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B项,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C项,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D项,别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馀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8.B(A项语序不当,把“电影《归来》”提到“不仅”前面; C项搭配不当,应为“留下丰厚的人文遗产”)穷;D项句式杂糅,应为“本着„„的原则”或“以„„为原则”。)

9.D (④句中首次提到“箕顶”,那么才有后文对“箕顶”的描述,所以②应在④后;空格后的“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句中提到的“遗址”,显然是在告知其前应是③;而③明显是从上往下看的景象,所以应在“箕顶”之后,即④②之后。排除法,即选D项) 10.B(眼睛的夸张画法应该是为了突出见到经费时的心理,并非失误。) 11.D(通讽,讽谏) 12.D

13.C (“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14.(10分)(1)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 (“使”“愿”各1分,“非自至不足为瑞”通顺1分,共3分。)

(2)我先前进谏,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向”“春秋鼎盛”“遽”各1分,大意通顺1分,共4分。)

(3)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笃”“告诉不许”被动句1分,大意通顺1分,共3分。)

15.颔联表现了偷生远地、颠沛流离的羁旅之苦;颈联表现了年老多病,被迫南征的身心交苦;尾联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见知音的寂寞之苦。(或心怀君恩,但不被赏识的寂寞之苦)(3分)虽自苦如此,但“君恩北望心”表现出诗人于困苦之境仍渴望报效朝廷,为国分忧的情怀。(2分) 16.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急风、猿啸、落木等意象描绘了萧瑟凄凉的寒秋之景,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桃花流水、云帆枫林等优美迷人的春江之景,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每点3分) 17.C.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10

18.B.二是\"境生于象外\"的含义

19.B.(A 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对象的摄取与加工\",指出人们对\"境生于象外\"的发挥未必符合刘禹锡的原意。 C 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不全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 是为了形象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20.CD(C.售货员不懂得“子孙万代”的真正价值,所以态度冷淡 D.傅玉涛把核桃说得如此珍贵是出于珍爱和自豪,并未后悔。)

21①酷爱文物,见识不凡。②本真坦诚,爱收藏而不功利。③遇事想得开,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得失。(“怀才不遇但能自我解脱”也可) 22.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1分)

①明指小说的线索山“核桃”,因其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被称为“子孙万代”(2分); ②题目暗含小说主题。“子孙万代”作为珍贵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本应万代流传。(2分)而此文物在文化浩劫中的经历和复出后却被洋人买去的故事,则表达了对渐行渐远,难以万代流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留恋、惋惜与无奈,突出了主题。(2分) 23.【审题提示】

(以现象分析思维、本质揭示思维、逻辑推断思维等层面进行审题立意均可。 1、“即事分析”:

——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实话实说” 2、“因果分析”:

——为什么记者不说实话真话?

●说实话真话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如果没有说实话真话的环境,那就只有说假话的环境了。 ●跟风盲从,一些人认为跟着领导和权威走是不会错的。即使错了,也追究不了自己的责任。 ●利益驱使,拿人钱财,替人说话。

——为什么记者不得不说假话(不能说实话)?

●记者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不能把握真实情况,而实情是实话的基础。 ●受到新闻当事方或相关方的影响。(政府、广告商、亲朋。。。)

●有时说实话,领导、民众不满意。记者缺乏独立立场,则会迎合领导、读者心理进行表达。 3、“辩证分析”

——记者究竟有没有说实话?

不管记者们有没有说实话,公众有何反应很重要。

对于新闻,民众有自己的心理预期和判断,如果媒体有为了维护某一方利益而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遣词造句时,那么观众也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他们其实知道媒体有意遮掩了些什么,有意宣扬了些什么,换句话说,他们知道实话其实是什么。如果记者说了实话,但并不符合公众的期待,也许也很难被接受。

——记者是否一定要实话实说,能否实话巧说,委婉地说? 4、建设性建议

11

政府的新闻监管和奖惩制度;培养社会大众和舆论从实尚真的精神风尚;记者的敏感性、独立性、调查研究能力等专业素养。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 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