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学类-教育学专业

教育学类-教育学专业

来源:花图问答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报考方法指导〈专业报考版〉

教育学专业

概 述

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教育基本原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熟悉中外教育的发展历史,了解目前教育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能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科学实验、教育学科教学、教育行政管理和新闻出版部门教育类编辑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掌握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 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具有从事教育专业教学和其他一两门中小学学科教学工作的能力; ◆ 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

◆ 了解教育科学的理论前沿、教育改革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

◆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主干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 4、主要课程

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通论、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测量评价、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课程理论、中小学语文或数学教学法。

5、实践教学

教育见习、实习、社会调查、教育调查等,一般安排时间总数不少于20周。 6、修业时间 4年。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报考方法指导〈专业报考版〉

7、学位情况 教育学学士。 8、相关专业

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公共事业管理。 9、原专业名 教育学。 专业综合介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教育经验逐渐丰富,教育工作日益复杂。为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越来越需要对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对教育经验进行总结,认识教育规律,这样就产生了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我国的《学记》(约公元前403—前221)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论。在西方,柏拉图、昆体良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为以后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现成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教育学运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和卫生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教育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从而揭示其规律,论证教育原理,说明教育方法,指导教育实践。其主要内容是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工作的任务、过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原则以及教师和学生,教育的管理等。现在教育研究出现了专门化趋势,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儿童教育学等方面研究纷纷涌现;同时也出现了综合的趋势,如“教育概论”与“教育原理”等课程的出现。

教育学专业主要培养中等学校和中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学、心理学师资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和新闻出版部门教育类编辑等。本专业毕业生要求掌握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学科的新进展;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能胜任教学、教育科学研究以及教育管理工作。

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前提是喜欢教育事业;立志投身教育事业。因此,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应该关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对教育有浓厚的兴趣。

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教育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孔子到朱熹,一代代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公元前二三世纪的《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萌芽。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还是17世纪的事了。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在1632年撰写的《大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报考方法指导〈专业报考版〉

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学的专著。在这之后,又有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年)、法国卢梭的《爱弥儿》(1762年)。到19世纪,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和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1861年)又把教育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赫尔巴特的著作,利用了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学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西方近代教育学理论在我国的传播主要是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其中最早的是杨贤江翻译的《普通教育学》。杨和与撰写的《教育学》也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理论编写的教育学专著。

与此同时,一批新建的高等学校都相继开设了教育学专业。1915年,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教育学专业。主要任课教授有:傅斯年、陈垣、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建国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相继设立教育学专业。并且系统地翻译了前苏联许多教育学专著,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这样像克鲁斯卡娅这样的苏联专家也就成了教育学界的理论权威。

截至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学专业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业人才。现在我国共有28所高等师范院校招收教育学本科生。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历史比较长,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专家教授,如郑登云教授、赵祥麟教授、陈硅生教授、叶澜教授、金一鸣教授。现有11位博士生导师,师资力量雄厚,是国内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优秀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设立于1915年,是该校的一个传统优势项目。该专业的研究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同类系科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该校教育学专业有许多著名专家,比如:黄济教授、王策三教授、成有信、裴娣娜、劳凯声教授等。该专业并且招收教育学硕士、博士,具备完整的培养体系。 国际上也有许多知名的教育学院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教育科学学院、哈佛大学师范学院、康乃尔大学师范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高等师范学院、德国柏林大学、俄罗斯圣披得堡大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等。在我国台湾还有台湾大学师范学院、淡江大学等校也开设教育学专业。

专业就业数据分析

表1 教育学专业地区流向百分比(%)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报考方法指导〈专业报考版〉

2006年 2.33 0.00 0.47 0.00 0.47 2.33 6.05 1.86 0.47 36.28 2.33 0.00 1.86 0.00 3.72 2.79 6.05 0.00 6.98 4.19 0.93 8.84 4.19 1.86 2.33 0.00 1.40 0.47 0.00 0.00 1.86 表2 教育学专业单位性质流向百分比(%) 2006年 3.05 0.00 7.01 45.43 0.30 0.91 0.00 0.00 0.00 4.27 0.30 0.30 24.09 0.30 85.96 14.04 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教育学专业主要培养中等学校和中高等学校以及其他大学的相关师资、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和新闻出版部门教育类编辑等。

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其主要就业领域就是在中等学校和中、高等学校院校从事教学工作,这是一个主渠道。还有一些毕业生到教育科学研究单位、教育行政单位和各级教育出版社、教育电视台、教育网站。从总体上来看,该专业的分配形势还是令人乐观的(尤其是名牌院校,如北师大、华东师大的学生)。一个方面,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全面,注重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报考方法指导〈专业报考版〉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实践能力俱佳,在就业中有较广的适应面。这一点上,比那些专业狭窄的科目强多了。该专业的毕业生既可在一线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工作,独当一面,充当教学骨干;还可在一些教育研究单位从事一些辅助性研究工作,因为他们在本科期间已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也可在市、县级教育局干行政管理,因为他们既懂教育、又懂教育管理。

据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2000届毕业生的分配情况显示:30%—40%升入研究生院继续深造;30%在市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从事教育管理;30%进了中、高等学校,还有一些选择了出国、进外企和教育网站。基本能在第一次分配前落实工作。

当然,与热门专业比较起来,该专业的分配情况要差一些。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中,许多考生并不清楚该专业的具体情况,可能一些优秀的学生不会选择该专业。从而,该专业的竞争程度也不会象热门专业那样“挤破头”,录取的胜率较高。其实象教育学这样“不冷不热”的专业,在可预见的将来,是有很好发展前途的。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也要同国际接轨,走教育产业化的道路是势在必行。到时候,社会对既有较高学历、并懂得国内外教育情况的教育学毕业生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

毕业后从业领域广泛。

毕业以后,其进一步深造和就职的领域和范围就显得格外灵活和宽广。一切与人的发展相关的领域,教育学专业人士都可以涉猎; 在各级师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及各级各类中小学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咨询和辅导方面的工作;

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部门从事管理、培训、咨询、策划等项工作。 专业院校分布(部分)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鲁东大学 河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大学 深圳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湖北师范学院 苏州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

中国教育开发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