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复杂。下面是对实践活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C.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 2.在水资源的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方面,专家呼吁全社会“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这一呼吁的哲学依据是( )
A.改造主观世界能够提高实践活动能力 B.改造客观世界离不开社会实践 C.要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社会实践
3.广东省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这是在强调( )
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杭州地铁建筑坍塌事故发生后,有人说:“人在自然面前是为力的”。这种观点( ) A.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 B.会导致唯心主义 C.体现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D.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5.漫画《君子动口不动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实践不一定决定认识 B.认识对实践没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书本
6.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销量增加;现在有了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体现了实践的( )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近年来,人们对春晚褒贬不一,春晚导演感慨众口难调。回答8~9题。 8.上述材料反映出( )
A.对同一事物人们很难有共识 B.正确的认识产生于争论之中 C.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D.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有不同的认识 9.之所以会对春晚褒贬不一,是因为( )
①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 ②人们的知识结构不同 ③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不同 ④正确的认识不是唯一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德国思想家、文学家莱辛曾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回答10~11题。 10.下列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③真理应通过思考来追求和发展 ④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真理之所以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是因为( )
①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②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09年7月22日,太阳照常升起。但这一天的太阳又是如此特殊,这将是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500年一遇的奇观。回答12~13题。
12.过去,民间流行“天狗吃日”的说法,现在普通群众都知道日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运行造成的现象,这体现了( )
A.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无限发展的 B.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C.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D.社会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13.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发现是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做出的。最著名的例子是1919年的一次日全食,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观测结果与爱因斯坦事先计算的结果十分吻合,从此相对论得到世人的承认。材料体现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4、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艺工作者到老区演出 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
15、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 )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 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
16、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具有客观性 ④真理是永恒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表明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A.物质性 B.能动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
18、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生命是人类很早就提出的一个假说,可至今也没有得到证实。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发回音讯。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这说明( )
A.科学有时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B.由于实践的局限性,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C.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具有有限性 D.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只能依靠逻辑推导证实
二、非选择题 19
、
20、材料一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中心,城市的兴起是人类告别蛮荒的标志。早期的城市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农业城市,自然和谐,但城市功能简单。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片面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和集聚功能,城市变成了工业城市。“先发展,后污染”的模式致使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膨胀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差距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人们发现,城市远非“理想国”。在人类转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如何更新理念,应对矛盾,彰显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这一城市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材料二 2010年4月30日,第4l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全球80个城市围绕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创新、社区的重塑及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同台演绎和展示自己的城市发展理念,用低碳、绿色、和谐的共同追求,诠释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历史上首个城市主题,在跨越历史、现在、未来的巨大时空坐标上审视城市发展功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结合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说明人类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参: 一 选择题
BACAC DDDAB DBCDA ACC 二、非选择题
19、本题以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的召开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 ①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认识、充分运用,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答案:①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人类每一文明发展阶段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只能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获得,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②追求和发展真理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针对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城市病”,上海世博会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审视城市发展功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表明要以深化和发展的实践为基础和动力,个断深化、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③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无止境的探索。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人类城市发展理念经过了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科学完善的过程,说明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类真理性认识的获得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要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探索获得,同时还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