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腊八节日记400字左右(优选九篇)

来源:花图问答

腊八节日记400字左右 篇1

早上,远方的朋友短信提醒,今天是农历腊月初八,又到吃腊八粥的时候了,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腊八是过年的序幕,从这天开始,妈妈就会为过年做准备了,一直要忙到除夕。

在我们家里腊八这天,二件事必做,一是熬腊八粥,二是腌腊八蒜。腊八蒜就是将蒜剥皮后放入 醋 中,妈妈说这一天腌的蒜会变成碧绿色。很神奇,确实如此。多年来一直以为只有腊八这个节气才能把蒜腌绿,前段时间无意中放入醋中的蒜居然也变绿了,才知道这大概是妈妈为了让我们剥蒜皮而编出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吧。腊八这天我们小孩子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挑豆子,将坏豆子及石子挑出来,这也是最开心的时刻花花绿绿地滩了一桌子,两个姐姐仔细检,我两手抓满豆子,满桌子的和啦,劈啪直往地上掉,惹的她们俩生气。现在挑豆子这项任务妈妈又交给了她的孙子辈,孙女要比他爸爸小时淘气多了。腊八粥里除了各式豆子外,还有红枣、 葡萄 干、桂元肉、桔皮等,自然少不了米,有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等。熬这种粥要有一定的技巧,既要软烂黏稠又要不粘锅,要用时用心的,妈妈熬出的腊八粥有一种特别清香的味道,常常是满楼飘香,我们都是一路闻着香味上楼的。妈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民间美食家,上世纪70年代,物质普遍不太丰富,但我们家因有妈妈的粗粮精做,餐桌上总是有吃不尽的美味佳肴。

现在妈妈每年还熬腊八粥,因我在外地吃不上,她会把粥冻到冰箱里等过年回去给我吃。说实话跟过年的佳肴相比,粥算不上什么美味,但妈妈还是年年给我留着,我也会很有兴致地大吃几口,我知道只要这样妈妈就满足了。

腊八节日记400字左右 篇2

当地流传有这样一句民谣:“腊八枣树吃米饭,枣儿结得干连蛋。”“干连蛋”,是家乡的土语,意即枣树硕果累累,果稠个大。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就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煮成的甜味或咸味粥。而我们家乡的人却喜欢吃咸味腊八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月初八早上,天刚蒙蒙亮,大家就赶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饭,而是先将熬好的粥喂给枣树,将枣树树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诚地把粥抹在树痕上,这就算是枣树把饭吃掉了。大家这样做的原因,据老大家讲,原来我们这个地区的枣树原都不结果,大家都不愿意种枣树。枣神见大家都不尊敬她,便变成一个老太婆来到人间。她在离村不远的地方画了一片果园,满园枣树,红枣满枝。大家摘下一尝,又酸又甜,好吃极了,就纷纷跑到管理枣树的老太婆那里讨教。老太婆告诉大家,只要每年腊月初八给枣树喂顿米饭,枣树就会结果。大家按照她说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树上都结出了红枣。这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其实这里面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在枣树上砍些口子,可以调节枣树的营养增长,阻止养分向地下输送,好集中力量供应地上部分,从而保证了果实的营养需求。至于把粥抹在树痕上,其实不过是一种保护伤口愈合的土办法罢了。

直到现在,家乡的有些地方还保留有腊月初八让枣树吃米饭的风俗。当地流传有这样一句民谣:“腊八枣树吃米饭,枣儿结得干连蛋。”“干连蛋”,是家乡的土语,意即枣树硕果累累,果稠个大。

腊八节日记400字左右 篇3

腊八节可谓是中国的传统了。腊八节到了,春节也就不远了。可是大家有关腊八节的事情你们知道多少呢?如果不知道的话,就让我帮你普及一下吧!

《说文》曾经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

过腊八节当然最重要的是吃腊八粥啦。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关于腊八粥的传说可有不少。相传,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民工们长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吃粮全靠家里人送。家里粮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饿死在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一些少粮的民工们把各自剩下的五谷杂粮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御饥寒。为了悼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腊八节可是多姿多彩。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节日。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喜欢呢?

腊八节日记400字左右 篇4

明天就是农历腊月初八,是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的腊八节。今天,奶奶精心制作了一大锅腊八粥。

随着一阵诱人的香味,我被碗中色彩缤纷的红枣、赤豆、绿豆、黄豆、胡桃、松子、板栗、白果、花生……深深地吸引住啦!一口下肚,我发觉里面除了大米,还有鸡头米、糯米和鸭血糯呢。

腊八节吃腊八粥,是全国各地人们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从先秦起,腊八节就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在宋代,每逢腊八,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最早的腊八粥是用赤豆煮粥,还有“赤豆打鬼“的说法,后来粥的内容便越加丰富多彩。用各种米,比如,江米、黄米、白米、高梁米;各种豆,比如,大豆、云豆、豇豆;各种干果,比如,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混合在一起做成粥,这种粥集中地反映出了农业大丰收的成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腊八粥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现在的腊八粥成了受人欢喜的美味健康的食品。腊八粥还有许多最家喻户晓的的故事和传说,形成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腊八节日记400字左右 篇5

一碗香甜的腊八粥,不仅是冰心奶奶对母亲的思念,更饱含了后一代对上辈领袖的敬爱。在我们这个时代,谁还会去追究腊八粥的含义,只是吃吃罢啦!而冰心奶奶却不同,她用这碗香甜可口,而又象征着团结的腊八粥用来纪念母亲和周总理。其实那十八种干果包含的正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尊敬与思念。 泡泡演讲稿)

文中讲述了作者冰心每年都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给孩子们煮腊八粥吃,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着吃的,吃起来香甜可口,这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也象征着人民团结一心,冰心奶奶用这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来纪念她的母亲,而小朋友们则用腊八粥纪念我们的前辈,我们敬爱的周爷爷。

是啊!和平年代是来之不易的,没有老一辈英雄烈士们浴血奋战,哪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呀!难道我们不应该在腊月初八吃上一碗香甜的腊八粥来纪念我们的前辈吗?

缅怀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思古,来思今,后辈思先人。这种美德又一代一代地向下流传,就如同文章所讲香甜的腊八粥也是后代对先人的思念,对英雄、对周总理、对烈士们的敬爱!让我们传承这种美德,同时以此勉励自己努力学习,为了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辉煌而奋斗!

腊八节日记400字左右 篇6

在我们家乡有句民谣;过了腊八便是年,小孩小孩你别馋。这句民谣说明在我们家乡腊八节是我们的头一个年节,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伴随着这浓香的味道,年喜也便就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记忆里,我们这里的腊八节是很喜庆热闹的,不管家里多么穷苦,在这一天家家都要准备一些鸡肉、猪肉等,当然还有孩子们最盼最恋的腊八粥。腊八粥很好吃,做法也简单,把各种杂粮、晾干后的瓜果、蔬菜等收集起来,再加一些鲜花,一起熬煮即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乡腊八粥选择的食材越来越好,足足有一二十种,大多是我们平日里很少能吃到的,比如干果类的,就有红枣、杏干、沙面抽栗、香酥核桃仁、白糯莲子,鲜果片儿有鸭梨、山楂、橘子瓣儿,杂粮类的更齐全,像江米、花生米、大麦仁、豌豆黄、红薯干等等,当然腊八粥的做法也越来越讲究,不但保留了北方本地的原汁原味,还加进了南方特产,吃起来更加美味。

还有在这一天你不仅要顾着自己和家人,还要记得那些不会说话的哑巴生灵,那这些哑巴生灵是什么呢?他们当然指的是那些鸡、鸭、牛、羊、猪、狗等动物了,这一天他们也是要吃粥的。据说吃了腊八粥,来年他们会长的膘肥体壮。

如今,在很多的大都市腊八节的节日氛围已随着岁月变迁无奈的淡化,但它在我们的家乡依旧是鲜活而深刻的,我也期望未来这些美好的传统能够被重拾,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能够体会到我们民族节日的魅力。

腊八节日记400字左右 篇7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就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煮成的甜味或咸味粥。而我们家乡的人却喜欢吃咸味腊八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月初八早上,天刚蒙蒙亮,人们就赶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饭,而是先将熬好的粥喂给枣树,将枣树树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诚地把粥抹在树痕上,这就算是枣树把饭吃掉。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据老人们讲,原来我们这个地区的枣树原都不结果,人们都不愿意种枣树。枣神见人们都不尊敬她,便变成一个老太婆来到人间。她在离村不远的地方画一片果园,满园枣树,红枣满枝。人们摘下一尝,又酸又甜,好吃极,就纷纷跑到管理枣树的老太婆那里讨教。老太婆告诉大家,只要每年腊月初八给枣树喂顿米饭,枣树就会结果。人们按照她说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树上都结出红枣。这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其实这里面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在枣树上砍些口子,可以调节枣树的营养增长,阻止养分向地下输送,好集中力量供应地上部分,从而保证果实的营养需求。至于把粥抹在树痕上,其实不过是一种保护伤口愈合的土办法罢。

直到现在,家乡的有些地方还保留有腊月初八让枣树吃米饭的风俗。当地流传有这样一句民谣:“腊八枣树吃米饭,枣儿结得干连蛋。”“干连蛋”,是家乡的土语,意即枣树硕果累累,果稠个大。

腊八节日记400字左右 篇8

腊八节是进入农历12月的第一个节日,也可以说是春节的先导,它起源甚早,有些节俗今天已经成为文化化石,有些则依然流传着。

腊八节的名称是建立在“腊月”这个称谓的基础上的,那么,农历的十二月为什么要叫腊月呢?腊是一种古老的岁末祭祀仪式,也叫蜡,而实际上,腊与蜡还是有所区别的。腊就是“猎”,猎取百兽来祀先,而蜡则是“索”,是聚集万物来敬神。“腊祀先祖,蜡报百神,同日而异祭也。”

古时腊日的习俗除祀神祭祖之外,还有“傩”。傩是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我曾经在江西婺源看过民间傩舞表演,十分震撼。史料中记载,表演者一般头戴面具装成金刚、力士、方相等,持刀执钺,众人击鼓呼噪,以逐除厉鬼、疫病,这也叫做腊鼓驱疫,传说能保小孩平安健康。后来在民间转换了形式,变成吃炒豆、炒麦等,无论豆、麦,要炒熟炒爆,然后让小孩吃一些,叫“咬鬼”。

现在知道这些习俗的人已经很少了,对于腊八节,大多数人知道的就是要吃腊八粥。民间传说,腊八粥也叫“防风粥”,喝了这粥可以御寒。至于腊八粥的起源,一般认为源自佛教,所以也叫“佛粥”。关于腊八粥的配料、制作、食法的谈论很多,而最详尽的是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的描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等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月初七,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

而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地方做的腊八粥,无论食材或制作工序,都是百无禁忌,随意搭配,这些就是所谓的现代改良版了。

腊八节日记400字左右 篇9

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这天在我们小时候是个特令人心动的日子。那时候物资匮乏,一年四季我们那群可怜的农村孩子总处于渴望美食的憧憬中。腊八这天,妈妈会煮腊八粥,那是多么美妙可口的食物啊!小米、大豆、红枣、花生、瘦肉和肥肉……

各种杂粮、肉类和佐料汇合熬成粥状,闻之香甜,吃之可口。 腊八这天,妈妈照例早早起床,精心准备各种食物,然后细心涮洗锅碗,其慎重程度不由让人对这天充满了虔诚的敬意。粥煮好了,先给奶奶盛一碗,然后我们依次盛了吃。每次盛的时候,我总是喜欢把自己特爱吃的花生米多挑一点到自己的碗里,吃的时候,满心喜悦,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边吃边叫好,最后还意犹未竟,把个碗舔得比洗过还要干净。

当时只顾自己高兴,现在回想起那时,记忆中竟然没有母亲吃腊八粥的情景,原来由于家大口阔,每次我们都吃个不剩,从来都没想到过给妈妈留下一点点,她竟然这么多年都没有吃过自己亲手熬出的'腊八粥!一件事情,一个感动来得如此之迟,足已迟到妈妈躺在坟墓里了方才想起,这世上做儿女的怕是一生都还不了父母千分之一的恩情!